嘉兴:传承红色基因,激活一座城市

0

《中国发展观察》杂志社调研组

秀水泱泱,红船依旧。时代变迁,精神永恒。浙江嘉兴,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中国革命红船的起航地,“红船精神”的升华地,也是我们党宣示建党初心、扛起历史使命的地方。

“小桥、流水、人家”,这片江南水乡也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先行地、“三治融合”基层治理模式的发源地,还是世界互联网大会的永久会址所在地。改革开放以来, 尤其是新世纪以来,嘉兴展示了一座蕴涵着红色基因的城市锐意进取、创新发展,实现华丽蝶变的生动样本。

2017年10月31日,党的十九大闭幕仅一周,习近平总书记就带领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常委来到嘉兴, 集体瞻仰南湖红船并发表重要讲话。2005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在《弘扬“红船精神”, 走在时代前列》一文中首次概括了“红船精神”,即:“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之源,也是‘红船精神’的深刻内涵。” 

而在2003年7月,习近平在浙江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体(扩大)会议上全面系统地分析了浙江发展的八个优势,确定了面向未来的八项举措,简称“八八战略”。习近平在浙江工作的五年间,曾多次到嘉兴考察调研,并对嘉兴提出了“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统筹城乡发展典范”等希望和要求。

《中国发展观察》杂志社调研组先后于2018年9月和12月两次来到嘉兴。嘉兴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祝亚伟告诉调研组,改革开放进程中,嘉兴各项事业取得长足进步,尤其是近15年来,在“八八战略”的指引下,嘉兴的城乡一体化改革发展给人民带来了实惠,增进了民生福祉。嘉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连续十四年居浙江省首位,是全省乃至全国城乡差别最小的地市,也是浙江省首个所辖县(市)全部进入全面融合发展阶段的地市。当前,全市正在开展“社情民意大走访、‘八八战略’大宣讲、思想观念大解放”三大活动, 知群众所需,听群众所想,讲清优势,发现短板,在新起点上,实现“‘八八战略’再深化,改革开放再出发,以思想观念大解放,推动经济社会大发展。” 

新时代,新气象。走在嘉兴的大街小巷,调研组体会着这里的魅力与活力,幸福度与和谐度,感受到红色基因在这座城市的血脉中流淌。我们试图通过调研,深入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浙江的萌发与实践,探寻这一思想燎原之前的星星之火。

城乡一体化发展走在前列

嘉兴1983年撤地建市。2004年以来,嘉兴率先实施并坚定不移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城乡差距日益缩小,城乡藩篱逐渐破除。它是浙江乃至全国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先行之地,也是一个改革成效显著的成功样本。

目前,嘉兴区域城乡发展均衡,七个县(市、区)之间人均GDP差距不到17%。据2017年全国中小城市综合竞争力排名,嘉兴所辖五个县(市)全部进入全国百强。2017年,全市城乡居民收入分别达到53057元和31436元,城乡居民收入比为1.69:1。

“随着时间的变迁,嘉兴城乡一体化工作的侧重点也在变化。” 嘉兴市委政研室副主任金培中对调研组说,早先推进城乡一体化,强调的是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现在这个阶段,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更加强调城乡之间的融合渗透、功能耦合、良性循环、同步发展。

嘉兴市乡村振兴领导小组办公室综合协调组组长邓建华认为,嘉兴的城乡一体化起步早、力度大、系统性强。他向调研组回顾了嘉兴近二十年来推进城乡一体化的主要历程:

1998年,江泽民同志在嘉兴考察时提出,沿海发达地区要率先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2002年, 党的十六大提出统筹城乡发展。2003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在擘画“八八战略”时指出,进一步发挥浙江的城乡协调发展优势,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这一年召开的嘉兴市第五次党代会将“城乡一体化”确立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五大战略之一。2004年,嘉兴在浙江省率先制定了《嘉兴市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这在全国地级市当中也是最早的。这一规划纲要,体现了城乡空间布局、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社会发展、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六个一体化”,具有较强的系统性。

2003年至2007年期间,嘉兴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侧重于城市文明逐渐向农村延伸和覆盖,包括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但在实施过程中发现,城乡没有形成互动,城乡一体化依然存在制度障碍。2007 年,国家发改委批准重庆市和成都市设立以统筹城乡为主题的国家级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在此背景下,浙江省委省政府于2008年作出在杭州、嘉兴、义乌等地建立省级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区的决策部署, 其中明确要求嘉兴加快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

2008年至2012年,嘉兴着力解决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自2008年起,全面启动以“十改联动”为主要内容的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所谓“十改联动”,就是以土地使用制度改革为核心,同时进行充分就业、社会保障、户籍制度、新居民服务、涉农管理、村镇建设、金融体系、公共服务、规划统筹方面的改革,“一改带九改”、“九改促一改”,整体联动推进,构建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制度体系。这十项改革在全国产生了较大影响力。

2017年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之后,嘉兴决定深度推进城乡一体化,全面打造乡村振兴示范地。今年7月,嘉兴市发布《关于坚定不移推进城乡一体化全面打造乡村振兴示范地的意见》,提出要高水平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努力打造充满江南水乡韵味和红色文化元素的乡村振兴示范地。《意见》明确列出了到2022年、2035年、2050年的乡村振兴目标。嘉兴要继续走在前列,打造幸福嘉兴。

资源一体统配,要素双向流动

“嘉兴城乡一体化的最大特点是城乡互动。”接受调研组采访的嘉兴当地干部这么评价。

2014年12月,嘉兴市被国家发改委等11个部委列为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地区之一,成为浙江省唯一首批开展试点的地级市。同时,嘉兴也是国家发改委、国土部、环保部、住建部联合确定的“多规合一”试点市。嘉兴构建了“1+4+N”规划体系,以实施“多规合一”为突破口,建立健全全市域统筹规划建设体制机制。

金培中向调研组介绍, 整个嘉兴的空间规划形态概括为“1640”,也就是以嘉兴主城区为中心、5个县市城区和滨海新区为副中心、40个左右新市镇为骨干的现代化网络型大城市。这种网状结构本身即体现了城乡一体化的理念。早年,嘉兴只有郊区和城区两个区,城区“有城无区”,郊区“有区无城”。后来,城区在1993年改成秀城区(2005年又改为南湖区),郊区在1999年改成秀洲区。特别是1999年到2000年的区划调整,催生了嘉兴整个中心城市的扩张,西部有秀洲新区开发,东南有南湖新区开发。根据《嘉兴市城市总体规划(2 0 0 3 – 2 0 2 0 年) 》, 中心城区规划范围由原先的142平方公里调整为257平方公里,扩大了115平方公里,相当于扩大了50个老嘉兴城(嘉兴环城路以内)的面积。到2020年,嘉兴中心城区常住人口将控制在130万人以内,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在154.27平方公里以内; 全市常住人口为62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为460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74%。

早在2003年到2007年,嘉兴就全力推动资源要素尤其是公共资源配置向“三农”倾斜,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时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党组成员、农村经济研究部部长韩俊(现任农业农村部副部长)对此给予较高评价。

金培中说,要做到资源的城乡一体统配,城市自身的公共资源首先要增强,才有辐射能力。在此基础上,推动城市公共资源向农村延伸,资源在城乡之间统配,例如图书馆总分馆体系、医疗资源等。

嘉兴也是浙江省最早进行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的城市。2013 年9月,浙江省政府批复《海宁市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方案》(海宁是嘉兴所辖的县级市),标志着海宁在全省率先试点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自此, 海宁从土地、能源、金融、科技人才等要素配置改革入手,对企业实行“亩产效益”综合评价排序和差别化资源要素价格机制,实现差别化资源配置,重点扶持骨干龙头企业,淘汰落后低效产能。金培中对调研组回忆,海宁在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试点中,从工业入手,把企业按照一定的指标,包括产出、税收、利润对社会的贡献等,分成ABC三等,有鼓励发展、优先扶持、稳定发展之分。

2014年10月,浙江省在总结和肯定海宁改革经验的基础上,决定包括嘉兴市南湖区、秀洲区、平湖市、海盐县、嘉善县、桐乡市在内的24个县(市、区)推广试点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配套改革,嘉兴由此成为全省第一个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全覆盖的地级市。

“要素一般是指土地、资金、劳动力,现代社会还包括信息的充分流动。”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研究员冯奎接受《中国发展观察》采访时说,随着智慧城市的建设,一方面加速了土地、资金、劳动力等传统要素的流动;另一方面,信息本身作为一种要素,它的快速流动对于经济发展也有重要促进作用。要素充分流动,可以到达最能发挥其配置效率的地方。

正是由于要素全域双向顺畅流动,城乡一体化程度深,嘉兴发展也就更加均衡、和谐。

首创“三治融合”,写入十九大报告

自2013年以来,嘉兴以“红船精神”为引领,打破原先自治、法治、德治“单兵作战”的格局,在桐乡市(嘉兴所辖的县级市)率先探索试点“三治融合”基层社会治理模式,这在全国是首创。“三治融合”既解决短期现实问题,又兼顾长效公平。2017年,“三治融合” 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制度保障,写入党的十九大报告。

邓建华对调研组说,2013年在桐乡探索试点“三治融合”,创新建立了以“村规民约(社区公约),百姓议事会、乡贤参事会,百事服务团、法律服务团、道德评判团”(简称“一约两会三团”)为主要内容的基层治理载体,实现了“大事一起干, 好坏大家判,事事有人管”,初步形成了共建共治共享的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格局,推进了市域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邓建华清晰地记得,2017年5月19-20日,时任中农办副主任吴宏耀到嘉兴调研时表示,桐乡的“三治融合”和城乡一体新社区建设工作体现了中央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精神,是具有示范性和典型性的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值得在全国推广。经过五年探索和完善,从嘉兴起步的“三治融合”终成燎原之势, 走向了全国。2017年,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

冯奎认为,“三治融合”治理体系体现出“三多”特征:一是多元主体,包括政府、社会、村民; 二是多种手段,包括行政、法律、道德等;三是多种维度,既包括必要的自上而下的约束管理,也包括自下而上的自觉行为,还包括环境文化的培育与感化。“三治”最大限度地体现现代法治文明、传统文化在基层自治实践中的融合与统一, 具有模式意义与推广价值。

值得注意的是,嘉兴的“三治融合”并不局限于乡村基层治理, 同样应用于城市基层。这也反映了城乡共进的思路。

有耕耘就有收获。嘉兴的“三治融合”既着眼于维护社会秩序, 更着眼于激发社会活力;既着眼于为平安建设示范地打基础,更着眼于为乡村振兴战略部署作保障的基层治理成效,为嘉兴在全省率先获得全国综治“长安杯”和平安金鼎夯实了坚实基础,为乡村振兴奠定了治理基础,发展成为浙江乃至全国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品牌。

“三治融合”的嘉兴做法, 为其他地方带来怎样可复制、有价值沉淀的社会治理创新启示? 2018年9月发布的《嘉兴市自治法治德治融合建设经验十条》中给出了答案:一是坚持党建引领,把加强基层党的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作为主线,贯穿基层社会治理的始终;二是坚持围绕中心工作,实现社会有效治理,助推高质量经济发展;三是坚持自治为基,广泛调动群众参与积极性,形成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基层协商格局;四是坚持法治为本,强化法治思维、法治方式,以法治保障和提升自治;五是坚持德治引领, 注重以规立德、以文养德、以评树德,将德治正气内化为自觉行为规范;六是坚持协商共治,创新多元自治载体,建立自治落实机制;七是坚持群众参与,创新法治载体, 重塑基层法治精神;八是坚持弘扬正气,创新德治载体,凝聚道德共识;九是坚持示范先行,以善治为目标,形成讲规范、成体系的“三治融合”评价体系;十是坚持科技支撑,运用“互联网+”思维,建立扁平化联动处置机制,实现“智慧治理”。

为进一步推动“三治融合”规范化建设,嘉兴还在今年9月创新发布《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建设规范》地方标准,其中明确规定了“三治融合”村(社区) 评分标准及细则,据此开展“三治融合”村(社区)评定工作,检验“三治融合”基层治理体系建设成效。申请的村(社区)根据“三治融合”村(社区)评定标准开展自评,自评得分80分以上可以申报“三治融合”村(社区),90分以上可以申报示范村(社区),经镇(街道) 推荐,向上级评定管理部门递交申请。“三治融合”村(社区)由县(市、区)评定,“三治融合”示范村(社区)由嘉兴市评定。

曾考察过许多城镇和村庄的嘉兴学院教授唐铁球说,如今一些富裕的农村比城里更好,完全是新农村的生活面貌。不仅有物质文明, 还有精神文明,城乡文明差距大大缩小。一些农村的业余文化生活丰富多彩,村里从上海请来艺术团, 老人喜欢听评书,年轻人喜欢看电影。唐铁球对调研组表示,嘉兴城乡发展差距小,贫困人口少,村民素质提高,城乡社会稳定,无疑有利于促进江南水乡典范城市的建设。

红色圣地谋求经济转型升级

得改革开放风气之先的嘉兴, 同东部其他发达地区一样,经过近年来的持续快速发展,经济社会显著进步,但与此同时,累积的问题与遭遇的挑战也在加重。当下的嘉兴,一些传统产业与小微企业面临生死存亡考验,新兴产业发展则受到科技人才要素的制约。嘉兴站在一个新的十字路口。

2004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指出,要破解浙江发展瓶颈, 必须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出发, 以“腾笼换鸟、凤凰涅槃”的“两鸟”理论,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

目前,嘉兴经济呈现“二、三、一”产业特征。2017年,全市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3.1:53.0:43.9。工业是全市经济的主要支柱,现代物流、金融保险、旅游会展等现代服务业发展迅速。民营经济较为发达,所占比重超过六成。

调研组9月份在嘉兴了解到, 嘉兴的服务业发展出现一些积极变化。从服务业税收收入看,年均增长速度较快,2017年完成税收收入329.3亿元,占全市比重41.5%,增速23.8%。2018年上半年,服务业发展总体呈“123”特点:“一回落”,服务业整体发展速度回落; “两提升”,大企业和平台经济效益双提升;“三亮点”,重点产业发展较为突出,一是港口物流增速全省领先,上半年,嘉兴港累计完成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两项增幅均居全省沿海港口首位。二是科技金融取得突破,在全省率先出台《嘉兴市科技保险补贴实施办法(试行)》,制定《嘉兴市科技金融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实施办法》。三是旅游业成长明显,尤其红色旅游发展抢眼。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改革开放40年来, 水乡嘉兴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主要经验是做强做精特色文化旅游。嘉兴拥有乌镇古镇、西塘古镇、南湖旅游区三家5A级景区。其中,南湖景区经过多年发展,成为“一湖二河三街区”综合性历史文化景区。党的十九大闭幕后,习近平总书记瞻仰南湖红船并发表重要讲话,全国掀起“红船精神”学习热潮,嘉兴红色旅游快速升温。2018年1-8 月,南湖景区(上湖心岛)接待游客92.42万人次,南湖革命纪念馆观众流量108.58万,同比增长分别110.3%、43.2%。

嘉兴市提出,充分发挥红色文化旅游资源的特殊性、唯一性,借打造全国红色旅游标杆城市的契机,以发展红色旅游产业为核心抓手,明确红色文化产业的战略地位,重点招引、建设、落地一批带动能力强、融合程度高、发展前景好的红色文化产业项目。通过与古镇文化、运河文化、名人文化、海塘文化等资源融合发展,创新红色文化业态,做强红色文化品牌,全面催化红色资源集聚效应、产业乘数效应和消费拉动效应,助力文化产业发展成为千亿级产业目标的实现。

冯奎接受调研组采访时表示, 在旅游发展中,有的地方靠绿水青山,有的地方靠红色文化,绿色、红色,都可以做成流行色,都可以成为旅游的特色。红色是嘉兴城市的基因,理所当然要发扬光大。

具有独特政治地位和政治资源的嘉兴,清醒认识红色文化产业发展的职责使命。嘉兴市委宣传部文化处处长钟晓燕表示,嘉兴正在做三件事:一是高起点谋划红色文化产业布局。进一步推进红色文化产业作为优势产业的快速发展, 增强辐射能力和带动能力,力争到2020年,红色文化产业在全市文化产业中的地位进一步巩固和加强, 影响力和带动作用进一步发挥。同时做好文旅结合文章。依据将制定出台的《嘉兴市红色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嘉兴市打造全国红色旅游标杆城市三年行动计划》,明确嘉兴市红色文化产业总体思路、发展布局、保障措施等。二是纵深度推进“红色+”文章。注重红色文化与运河文化、马家浜文化、子城文化、名人文化、乡村文化等融合发展,在进一步挖掘各类文化内涵的同时,结合本地红色资源,融入红色元素,实现文化间互通、互连、互补。推动红色旅游、红色教育、红色影视等各产业间实现紧密结合,以组合型、交叉型、延伸型方式,构建红色业态体系,形成红色文化区块。三是积极塑造红色文化城市品牌。红色文化是嘉兴城市的灵魂,是引领嘉兴城市发展的精神力量。把红色文化的理念融入城市建设管理、人民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觉,塑造嘉兴独特的城市文化品牌。着力发挥红色文化资源优势, 加强城市文化与党建工作的衔接, 厚植红色文化基因,统筹推进各地红色文化建设,全力营造红船启航地浓厚的红色文化氛围,让红船精神进一步彰显强大基因力量,发挥更大的事业领航动能。

对此,唐铁球建议,打造以“重走一大路”为圆点的南湖干部教育体验+跨区域红色大旅游布局, 实现嘉兴与周边省市红色旅游的串点成线与市场运作。实施红色旅游文化教育培训工程,加快建设浙江红船干部学院、红船精神研究院、嘉兴学院红船精神研究中心、嘉兴学院南湖干部学院等科研教育机构,加强“红船精神”的理论研究和传播工作。

冯奎则建议,将红色旅游文化与其他产业相融合,用更丰富多彩的形式来传播城市的新形象、新理念。“嘉兴靠近上海,在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嘉兴深度融入上海,都市农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端服务业等都具有巨大的市场前景。”冯奎说。

嘉兴产业转型升级,正经历阵痛。可喜的是,乌镇世界互联网大会的红利开始显现。“江南好, 风景在互联。网络之花红胜火,乌镇河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江南忆,最忆是乌镇。”2014年,在乌镇举行的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成为中国、浙江和嘉兴的一张名片。2015年12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的主旨演讲中提出推进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变革的四项原则和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五点主张。

习近平讲话对于互联网时代的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大会第二天,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与深圳、福州、嘉兴等三市正式共同签署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合作框架协议。智慧城市建设大大提高了嘉兴城市智能化水平,让“最多跑一次”改革在嘉兴南湖区行政审批改革过程中落地生根。同时,嘉兴积极推进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建设,2017- 2018年,嘉兴有51家企业被评为省级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示范试点企业,总数列全省第一。2017 年,嘉兴信息化与工业化“两化” 融合指数为84.83,列全省第三,增速列全省第一。嘉兴成为浙江省首个实现国家级两化深度融合示范县(市、区)全覆盖的地级市。

经济转型、结构调整仍在路上。目前,嘉兴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占比还比较大,受中美贸易摩擦的影响,一些企业面临生存困难。对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部长侯永志表示,转型升级不仅是结构调整的过程,也涉及利益格局调整,会影响到企业家利益、工人就业等,但不能因此害怕变革,要以勇往直前的精神来推动变革,并完善相关体制。正如祝亚伟所说,要用红船精神解决改革中的难题。这样,嘉兴的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和经济发展一定会交上优秀的答卷。

做好浙江接轨上海的“桥头堡” 

“主动接轨上海、积极参与长江三角洲地区交流与合作”,是2003年确立的浙江“八八战略”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嘉兴坚持把弘扬“红船精神”作为最大的前行动力,全面提升争做接轨上海“桥头堡”的战略自觉。

对于嘉兴的区位优势,浙江省政协常委、浙江工商大学金融学院院长钱水土分析说,浙江大部分是山区,而嘉兴地处杭嘉湖平原地区,基本没有大山。嘉兴所辖的几个县市均为全国百强县,平湖、桐乡、海宁、嘉善、海盐经济发展都比较好,城乡发展比较均衡。应该说,嘉兴作为接轨上海的桥头堡, 基础条件较好。

身为浙江人,钱水土对苏、浙两省在对接上海方面的差异深有感触。他说,浙江省政协常委会开会讨论时,嘉兴的一些老领导对此也有反思,认为江苏的昆山、苏州, 与上海接轨走在前面,昆山成为上海的后花园,其经济快速发展得益于上海的辐射效应。

“接轨上海是嘉兴的优势,嘉兴的特色,也是嘉兴的任务。”金培中说,无论是开放的理念、高层次的国际视野,还是精细的城市管理,上海都是嘉兴学习的榜样。所以,李强同志在担任浙江省长时提出“两个无差别,三个更好”,即浙江要做到市场规则、政府办事规则与上海无差别,产业配套条件、政府服务效率和人居生活环境更好,以留住人才和企业。

实际上,早在1992年以前, 嘉兴民间就有了接轨上海的自发探索。1992年至2002年,进入政府引导下的战略定位阶段。2003年至2009年,是“八八战略”下的提升发展阶段,浙江省出台了《关于主动接轨上海、积极参加长江三角洲地区合作与交流的若干意见》。2010年至2015年,进入同城背景下的全面接轨阶段。2013年,为抢抓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等重大机遇,嘉兴制定出台《嘉兴市深化接轨上海三年行动计划(2014-2016年)》。2016年至今,是示范区建设下的全面深化阶段。2017年3月,浙江省政府批复同意嘉兴设立“浙江省全面接轨上海示范区”;同年5月,省发改委印发《嘉兴市创建浙江省全面接轨上海示范区实施方案》;7月24日, 嘉兴出台《嘉兴市创建浙江省全面接轨上海示范区行动计划(2017— 2020年)》。

金培中表示,当前迫切需要加强嘉兴与上海的通勤。他介绍, 未来嘉兴准备建设两条城际轨道线路,一条是从上海松江南站到嘉兴南站,一条是平湖到上海金山。

调研组在嘉兴了解到,加快打造“嘉兴G60科创走廊”,已成为嘉兴创建浙江省全面接轨上海示范区的重要载体和战略支撑。

2017年7月,上海、嘉兴、杭州三地共同签署《沪嘉杭G60科创走廊建设战略合作协议》。2018年5月,嘉兴G60科创大走廊又被纳入浙江省大湾区“一港、两极、三廊、四新区”空间格局的一部分。

“沪嘉杭G60科创走廊,现在泛化扩大到了安徽,但嘉兴距离上海最近,位置独特,嘉兴有自己的规划,出台了方案。浙江省对嘉兴的定位是接轨上海发展的示范区。在浙江,嘉兴是无缝对接上海的桥头堡。”上海财经大学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副院长张学良说。

调研组12月在嘉兴调研时, 正逢来自嘉兴以及松江、杭州、金华、苏州、湖州、宣城、芜湖、合肥九地市的政协有关负责人和政协委员们齐聚南湖畔,举行第二次九地市政协共商G60科创走廊更高质量发展活动。浙江省政协副主席周国辉指出,九地市政协的这一共商活动,必将推动长三角区域科技创新、制度创新,优化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布局,营造更好更优的营商环境和区域发展环境。嘉兴市委副书记、代市长毛宏芳表示, 嘉兴作为G60科创走廊的倡议者之一,下一步将紧紧抓住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重大机遇,突出发挥好“接沪联杭、通苏达甬”的区位优势、“院地合作”的品牌优势、世界互联网大会的平台优势、区域合作的先发优势等四大优势,着力为区域协同发展做出更多有益探索,创造更多“嘉兴经验”。

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 如今的嘉兴紧锣密鼓,谋篇布局, 加速推进。12月12日,嘉兴市委书记张兵到平湖市独山港经济开发区、张江长三角科技城考察调研。张江长三角科技城是全国首个跨省(市)合作的科技园区,地跨上海与浙江两地,由上海张江高新区、上海金山区、浙江嘉兴市三方共同推动建设,总规划面积87平方公里,其中嘉兴平湖市境内45平方公里,上海枫泾镇境内42平方公里。

此外,嘉兴还在积极推动沪嘉两地园区对接,深化省级以上开发区、高新区、服务业集聚区与上海重点平台合作。到2017年底,全市有19个省级以上开发区(园区)与上海各类开放创新平台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实现了县(市、区)全覆盖。2017年全市开发区(园区)平台通过上海引进外资项目134个, 实到金额超11亿美元,世界财富500强项目7个。

纵观世界著名城市群发展经验,城市间有序分工合作是共性, 嘉兴正在发挥疏解上海非核心功能区的作用。

“百年百项”迎接建党100周年

2021年7月1日将迎来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作为党的诞生地、中国革命红船的起航地和“红船精神”升华地,嘉兴以建党百年倒计时为契机,今年启动实施了“百年百项”重大项目计划(简称“百年百项”工程)。

据了解,“百年百项”工程由100个项目组成,计划总投资超2000亿元,重点围绕与群众息息相关的红色圣地、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环境四大领域,在全市梳理100个拟在近期开工建设并在2021年前建成或基本建成的重大项目,进一步扬优势、补短板,提升嘉兴城市能级,改善城市面貌,增强民生福祉。每个项目均有明确的开竣工时间和具体的责任单位,主要以政府投资项目为主。

截至目前,“百年百项”工程已开工项目53个,完成投资123.3 亿,占年度计划投资169.2亿元的72.9%。嘉兴市区十大标志工程中,南湖湖滨区域改造工程、子城城市客厅工程、“月芦文杉”历史街区保护性工程、嘉兴学院梁林小区4个项目已开工。嘉兴市的计划是,2019年“百年百项”开工率要确保达到90%以上,其中市区十大标志性工程全部开工,到2021 年完成率达到95%以上。

众所周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理论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提出来的。迎接建党100周年,嘉兴开展的社情民意大走访显示,老百姓最关心的还是民生问题,包括环境污染治理、宜居城市建设等。

“乌镇气质不是那么容易炼成的。”邓建华风趣地告诉调研组, 嘉兴虽属江南水乡,却是缺“水” 的城市——水质性缺水。水污染治理面临的一大问题是,嘉兴属于下游地区,上游治理不好,下游就不可能治理好。据他介绍,2013年以来,经过浙江全省“五水共治” (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统一行动,嘉兴的水质已从原来以劣五类为主,改善为基本达到三类、四类。

调研组在嘉兴调研发现,从“田园城市”到“智慧城市”是嘉兴的两个特色鲜明的城市发展取向。2 0 1 0 年, 嘉兴首次提出“ 生态立市战略” 。2 0 11 年制定的《嘉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全力打造现代化网络型田园城市”的城市发展定位,正式把田园城市作为嘉兴市未来发展的目标之一。

2015年12月,嘉兴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合作共建新型智慧城市,从顶层设计到付诸实践, 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嘉兴市新型智慧城市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杨河表示,通过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一是老百姓有更多的智慧体验感和获得感,工作、生活越来越便捷。二是给城市增加更多智慧元素,城市发展搭上信息化快车, 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真正得到应用。三是政府运作更加高效、透明。四是城市管理更加精细、精准。五是助推数字产业集聚区建设,一批智慧应用产业化项目签约入驻,逐步形成以数据为基础、大数据应用为主体的智慧应用产业链和产业集群。

嘉兴市乡村振兴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王志舫透露,嘉兴利用互联网大会永久举办地的优势推动智慧城市建设,发展智慧金融,还有意在农业大数据领域进行试点。

冯奎对嘉兴的智慧城市建设评价说,嘉兴建设高速泛在的信息基础设施体系,这是城市竞争力的基础;在智慧城市建设中注重发展融合创新的信息产业体系,这是城市竞争力的支柱;智慧城市建设突出改进优化政府的“放、管、服”,这是城市竞争力的环境。这些做法效果明显,值得继续做深、做实。

中共中央党校党史教研部教授、博士生导师祝彦接受《中国发展观察》采访时说,“红船精神” 的产生以红船历史和故事为基础而来,正是因为有党的一大在嘉兴南湖一艘小船上举行,才有了开天辟地的红船精神的孕育。

在侯永志看来,“红船精神” 强调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和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 这在嘉兴得到了很好的践行。他认为,嘉兴从提高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出发来谋划发展,已经取得许多进展和成就。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变了,人民需求层次提高了,今后嘉兴还应继续努力,缩小与其他先进地区的差距,同时解决好内部的不平衡问题。

勇立潮头闯新路,奋发有为写新篇。站在改革开放40周年、“八八战略”实施15周年的历史节点上,传承红色基因的南湖儿女, 将在“红船精神”引领下,努力建设更高质量的活力嘉兴、人文嘉兴、生态嘉兴、法治嘉兴、平安嘉兴,喜迎建党100周年。

《中国发展观察》杂志社调研组

成员:包月阳 张诗雨 杨良敏 

马健瑞 李昱霖 马玉荣

执笔:马玉荣

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