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环保材料和可持续生产方式的推广,绿色经济正在兴起。
  • 随着5G技术的推广,物联网和智能城市的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
  • 电动汽车的普及正在推动传统汽车行业进行转型。
  • 大数据和机器学习在商业决策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 5G技术的推广为物联网和智能城市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
  • 在线健身和虚拟健身课程在疫情期间迅速流行。
  • 区块链技术的应用正在扩展到金融行业之外的新领域。
  • 电动汽车市场的快速增长推动了全球能源结构的转型。
  • 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可持续消费成为新的消费趋势。
  • 在线健身课程的兴起反映了人们对健康生活方式的追求。
  • 自动化和机器人技术在制造业中的应用提高了生产效率和安全性。
  • 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带来了新的希望。
  • 全球健康危机凸显了公共卫生体系的重要性和改革的必要性。
  • 5G技术的普及为物联网和智慧城市建设提供了强大动力。
  • 随着人口老龄化,养老服务和健康管理成为社会关注的新焦点。
  • 自动化和机器人技术在提高制造业效率和安全性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 社交媒体在政治动员和社会运动中的作用越来越显著。
  • 随着技术的发展,智能家居设备正在改变家庭生活方式。
  • 环保意识的提升促使消费者更倾向于购买可持续产品。
  • 随着人们对健康意识的提高,有机食品市场正在迅速增长。
  • 气候变化问题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各国正在加强应对措施。
  • 可持续发展是解决环境问题的关键。
  • 网络安全问题日益严重,个人数据保护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
  • 可持续发展目标推动企业采取更加环保的商业模式。
  • 电动汽车的快速增长正在推动传统汽车行业的转型。
  • 孝文帝以吏治助改革

    孝文帝以吏治助改革

    0

    陈忠海,本刊专栏作家、文史学者,长期从事金融工作,近年来专注经济史、金融史研究,出版《曹操》等历史人物传记8部,《套牢中国:大清国亡于经济战》《解套中国:民国金融战》等历史随笔集6部,发表各类专栏文章数百篇。

    刚刚从氏族社会迈入奴隶社会,又要向封建社会急速转型,这是北魏孝文帝改革面临的特殊情势。这是一场任务极为繁重、过程极为艰难的改革,但它基本上取得了成功,实现了王朝中兴。能做到这一点很不容易,孝文帝抓住了怎样的改革关键点呢?

    急速转型

    北魏是南北朝中北朝的第一个政权,由拓跋氏建立。拓跋氏属鲜卑族,原来居住在今黑龙江、嫩江流域的大兴安岭附近,过着游牧生活。汉朝时北匈奴被打败西迁,一部分鲜卑部落也向西迁移,来到漠北地区。从东汉末年到西晋,这部分鲜卑人不断南下,与魏晋两朝联系越来越密切,与匈奴部落也越来越融合。

    还在曹魏统治时期,鲜卑首领拓跋力微征服了周边部落,确定了大酋长的地位。西晋初年,拓跋力微之子拓跋禄官把部落分为中、东、西三部,后来各部又被拓跋力微的孙子拓跋猗卢统一。公元310 年,晋怀帝封拓跋猗卢为代公,晋愍帝继位后又进封其为代王,鲜卑人于是建立了代国,成为“五胡十六国”之一。但到了公元376年, “五胡十六国”中的前秦发兵攻打代国,代国灭亡。公元386年,鲜卑族首领拓跋珪重建代国,定都在盛乐(今内蒙古自治区和林格尔县境内),后拓跋珪改称魏王,于公元398年正式定国号为“魏”,史称“北魏”,拓跋珪将都城迁至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

    北魏初建时强敌环伺,周边分别有贺兰部、独孤部、库莫奚部、铁弗部、高车部等部族,太行山以东还有慕容垂建立的后燕,太行山以西有慕容永统治的西燕。拓跋珪有“天下之志”,同时“善战好杀,暴桀雄武”,他用武力不断消灭周边部族和政权,北魏的实力不断增强。拓跋珪死后儿子拓跋嗣继位,他在位14年,继续向四周扩张。拓跋嗣死后儿子拓跋焘继位, 拓跋焘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和战略家,擅长用兵,他亲率大军先后灭掉了胡夏、北燕、北凉等政权,结束了十六国纷争的混乱局面,统一了北方。

    北魏成为北方霸主,但与突出的军事实力相比,文化、政治和社会制度是这个政权的明显短板。从早期的新旧代国到魏国初建,鲜卑族只是完成了由氏族社会向奴隶社会的过渡,而这时大部分中国北方地区早已经历了数百年封建制度的统治,随着北魏管辖范围的不断扩大,文化和制度与现实之间的不适应也表现得越来越突出。

    北魏前期的几位皇帝对此其实都有清楚的认识,他们通过重用汉官、实行汉化等措施加快社会和文化转型。拓跋珪在位时一方面四处征伐,另一方面也重用了贾彝、贾闰、晁崇等汉官,让他们“与参谋议,宪章故实”,在这些汉族官员的帮助下设置百官、建立爵制。拓跋嗣在位时多次下诏征贤,他本人酷爱汉文化,遍览史传,从中寻找治国之道。拓跋焘在位时进一步加大了汉化的力度,效仿汉朝做法在平城设立了太学,下诏祭祀孔子,大量征召世家大族出身的的汉人担任要职。

    拓跋焘之后,这样的努力仍在进行,加速汉化、尽快与先进文明接轨是北魏上层统治者的共识, 对于这样的改革方向大多数人也并无异议。但是,仅用几十年的时间就要实现由氏族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跨越,其艰巨性和难度可想而知。这种跨越必然涉及一系列的重大改革,意味着不同阶层的利益将被调整,当改革侵犯到一些旧贵族既得利益时,他们也必然会抵制和反抗。

    北魏早期的几位皇帝为照顾保守势力,同时也因为当时更多的精力还是在开疆拓土上,所以很长时间里文化融合、社会转型的步伐并不快,由此积累的结构性矛盾越来越多,依靠局部改革已经难以解决问题,只有来一场暴风骤雨式的全面改革才能夯实北魏这座大厦的根基。

    改革难题

    历史的重任落在了孝文帝拓跋宏身上,他继位于公元471年, 这时虽然距拓跋珪定国号为“魏” 已经过去了73年,但落后的文化、制度造成的各种问题已经充斥到北魏社会的方方面面:许多鲜卑贵族仍保留着游牧时期的风习,喜欢依靠暴力抢劫或肆意搜刮的方式攫取财产和人口,朝廷缺乏规范的官俸体系,经常以班赏的方式来分配财富;朝廷虽然任用了一些汉官,但一些鲜卑旧贵族内心里拒绝接纳他们,认为“北俗质鲁,何由知书”,有的则提出鲜卑人的特性就是勇武,崇尚儒学会丧失种族优势;国家没有统一的土地和租税制度,州、郡、县争相收取租税,所使用的衡器也大小不一,一些官员趁机中饱私囊,史书将他们称为“饥鹰恶虎”;虽然推行汉化多年,社会上仍流行穿胡服、讲胡语,汉化成效不明显。

    孝文帝继位时年仅5岁,按照鲜卑族“子贵母死”的陋习,在他被立为太子时生母便被赐死了,他由祖母冯太后养大,未成年前由冯太后执政。孝文帝年轻时注意学习儒家经义、史传百家,积累了丰富的治国经验,在他23岁时冯太后驾崩,孝文帝开始亲政,随即便掀起了一场全面改革,当时的年号是太和,这场改革也被称为“太和改革”。

    “太和改革”由孝文帝亲自设计和主导,是一场全面、系统性的改革,主要措施包括:效仿汉族王朝礼仪建明堂、太庙,制定郊祀、藉田等制度,祭祀舜、禹、周公、孔子;在中央建立系统规范的官制,颁布《职员令》,确定百官秩品,官员分九品,每品又分正、从,共18个品级,分别制定了俸禄标准,解决官制混乱和缺乏薪俸制度的问题;在基层实行“三长制”,即邻、里、党组成的乡官组织,以此加强户籍管理,取代过去实行的宗主督护制,克服地方豪强隐匿包藏人口的弊端;颁行均田令,根据性别不同对成年百姓制定了具体的授田亩数,分露田、桑田两种,露田种植谷物,不许买卖, 15岁以上男子一般授40亩,女子减半,这些田地需要在70岁时交还国家,桑田主要用来种植桑、榆、枣树,可以买卖,不用交还国家;统一租税制度,其中收租以一夫一妇为基本单位,以每年交纳帛一匹、粟二石为统一的收取标准,并规定只能由县一级征收,使用统一的斗秤等量具;禁止士民穿胡服,规定一律改穿汉人服装,百官改着汉人官服,禁用胡语,规定“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在历史上还很少有哪一场改革包罗得如此全面、改革得如此彻底,这是北魏当时面临的特殊形势所决定的。艰巨的改革任务、有限的改革时间、复杂的社会矛盾决定这场改革不会轻松。从历史上看, 有的改革虽然方向正确、措施也很有针对性,但就是因为对改革的进程把握不当,也会容易使之变成一场急进的社会运动,最终走向失败。

    吏治保障

    由孝文帝亲自推动的这场“太和改革”却基本上取得了成功。经过改革,北魏所管辖的北方地区社会经济有了明显发展,农业生产得到恢复,粮食产量增多,畜牧业、手工业和商业都日益活跃,百姓的生活得到明显改善。改革后,从鲜卑统治者到社会各阶层对汉族先进文化、制度接受的程度进一步加强,加速了北魏政权的社会转型,使其完成了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变,各民族进一步融合,历史上称北魏的这一时期为“孝文帝中兴”。

    这场艰苦改革之所以取得成功,一方面是因为改革的大方向是正确的,是先进文化、制度对落后文化和制度的取代;另一方面,孝文帝本人的改革意志和决心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在改革面临保守派阻挠和挑战的时刻,孝文帝始终坚定改革方向不动摇,对破坏改革的势力进行强有力打击,扫除改革障碍,同时他还注意选贤任能,培养改革中坚力量,推动改革持续不断向前迈进。

    此外,改革需要人来推动, 各级官员是否支持改革、能不能以较强的执行力投身到改革之中也是成败的决定因素。制定统一的官制和俸禄制度只是制度建设的一个方面,制度能不能落实、落实的效果怎么样只能体现在千百万各级官员的日常工作中。由于历史原因,北魏的官员队伍整体素质并不高,存在许多问题,如缺乏考核、效率低下、贪赃枉法等,不解决这些问题,任何改革都是空谈。

    在孝文帝亲自主导下,北魏颁布了《考课法》,专门对各级官员进行考核,该法分外考法令和内考法令两部分,外考法令主要考核地方官员,内考法令考核的主要是中央官员,规定官员三年进行一次考绩,考核结果决定官员的升迁罢免,通过考核“令愚滞无妨于贤者,才能不壅于下位”。《考课法》颁布后,孝文帝亲自主持对五品以上官员的考核,他把关很严, 只有“心平性正、抑强哀弱、不避贵势、直情折狱”的官员才能被考评为上等。在对尚书省的一次考评中,孝文帝认为“自卿等在任,年垂二周,未尝言朕之一失,献可否之片规,又不尝进一贤而退一不肖”,结果尚书省“自尚书令、仆射以下凡黜退二十余人,皆略举遗阙”。

    除了加强日常考核,孝文帝还加强了对官员的监督,为此专门颁布了《御史令》,规定了御史的监督职责和权力。为了给御史树威, 孝文帝经常以各种方式肯定他们的工作,御史中尉李彪为人刚直,因为他监督严格,使得“天下改目, 贪暴敛手”,孝文帝便一再对他进行表扬,在群臣面前特意亲切地称他为“李生”,还表彰说:“李彪之直,是我国得贤之基。”

    对于那些贪官污吏,孝文帝则给予毫不留情的打击,在颁布官员俸禄制时他诏令“禄行之后,赃满一匹者死”,这个处罚标准相当严厉。在执法中,孝文帝强调“克己忍亲,以率天下”,从而做到不避亲疏、一视同仁,他身边一些亲近的人,无论宗室、戚属还是近臣, 一旦犯法都毫不留情。从太和十二年(48 8年)至太和十五年(49 1 年),4年间就有6位担任地方长官的皇室宗亲受到削除官爵、徙配北镇甚至赐死的严惩。史书称孝文帝在位时“肃明纲纪,赏罚必行, 肇革旧轨,时多奉法”,这一时期“吏清政平,断狱省简”,是历史上吏治相对清明的时期。

    从《职员令》到《考课法》《御史令》,都是在用制度来加强官员队伍的建设。由于这些制度规定具体、执行严格、监督到位,因而取得了成效,贤才脱颖而出、庸才被淘汰、贪官被惩处,使官员队伍保持了活力和执行力,从而能够承担起繁重的改革任务。这大概是孝文帝改革基本上取得成功的最根本保障。

    Visits: 3

    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