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动化和机器人技术在制造业中的应用提高了生产效率和安全性。
  • 大数据在商业决策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 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改变了消费者的购物习惯。
  • 数字货币的普及正在改变传统的金融交易方式。
  • 气候变化引发的极端天气事件对全球农业和生态系统产生深远影响。
  • 随着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增加,跨国公司的社会责任和环境影响受到更多审视。
  • 电动汽车的快速增长正在推动传统汽车行业的转型。
  • 随着全球对COVID-19疫情的持续应对,远程工作已成为新常态。
  • 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引起了全球对自然保护的重视。
  • 在线健身和虚拟健身课程在疫情期间迅速流行。
  • 在线健身和虚拟健身课程在疫情期间迅速流行。
  • 大数据在商业决策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 海洋塑料污染问题引起了全球范围内的环保行动。
  • 数字货币的合法性和监管问题成为金融监管机构的新挑战。
  • 电子竞技的兴起改变了传统体育和娱乐行业的格局。
  • 隐私保护和数据安全在数字化时代变得更加重要。
  • 随着技术的发展,无人驾驶汽车的测试和部署正在加速。
  • 数字化转型正在加速,企业必须适应这一变化以保持竞争力。
  • 社交媒体的算法透明度问题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
  • 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如智能诊断和机器人手术,正在改变治疗方式。
  • 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正在改变传统的零售模式和消费习惯。
  • 电子竞技成为年轻人中流行的娱乐方式。
  • 随着人们对健康意识的提高,健康食品和生活方式受到更多关注。
  • 数字化转型成为企业在新常态下的关键战略。
  • 随着全球健康危机的持续,公共卫生体系的完善成为紧迫议题。
  • 新理念引领新常态,新常态催生新动能

    新理念引领新常态,新常态催生新动能

    0

    本刊记者 高妍蕊

    新常态、新理念、新动能……五年来,这些新名词日益为人们耳熟能详,锻造出中国经济的新成色。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做出了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重大论断。新常态下的经济运行,以增速放缓、结构优化、动能转换为基本特征。中央强调,适应、把握并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

    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五大新发展理念引领经济新常态,成为过去几年中国经济发展的强劲主旋律。

    经济发展从“降速”转向“提质”

    面对我国经济在增速、结构、动力等方面发生的深刻变化,十八大以来的五年,中央形成了由经济进入新常态重大判断、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稳中求进为工作方法论的宏观经济政策框架。在这一框架指导下,我国经济在经历多年调整后,正在逐步迈入中高速增长阶段,趋势性下行的空间明显收窄。

    2016年下半年以来,我国经济运行开始出现一些积极变化。2017年以来总体延续了这一态势,前三季度经济增速达到6.9%,主要经济指标表现良好,这个“成绩单”明显好于预期。特别是经济发展新动能不断孕育并发力,经济发展从“降速”阶段转向“提质”阶段的态势日趋明显。

    接受《中国发展观察》采访时, 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李勇坚对过去五年的经济走势作了具体分析。他说,第一,经济增长速度稳中趋降,从高速增长到中高速增长。经济增速从两位数降到7%以下,呈下降趋势,但是在6.5%以上保持了稳定,这说明增长速度的下降是有底线的。增长速度下降与发展阶段以及经济总量有一定关系,中国经济增长的长期趋势并未发生根本性变化,增长潜力仍然可观。

    第二,经济增长质量显著提升。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经济的就业吸纳能力并没有随增长率下降而下降,2013年以来,年均吸纳就业超过1200万人,这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成就。二是经济结构向高级化发展。服务业占GDP的比重逐年上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超过第二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三是各种新业态层出不穷,创新动力持续增加。

    第三,经济增长动力转换展现雏形。从整体上看,进入新常态之后, 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呈现出明显上升趋势,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显著提升。

    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副研究员戴慧看来,进入新常态后,我国经济表现出以下特征:一是经济结构有所优化,表现为第三产业比重上升和工业中高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同时需求结构中消费比重增大而投资比重下降;二是增长动力转换,因应土地、劳动力成本的上升, 增长动力正向更多依靠技术和创新转换;三是经济发展的福利由非均衡型向更包容型转换,当下表现为中西部地区增长速度超过东部等。

    结构改革和转型势在必行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需要实现新旧动能转换,结构改革和转型势在必行。

    戴慧对此表示,其一,由于要素成本的变化,过去依靠大量投资促增长、通过廉价土地和劳动力吸引工业企业投资、重视工业发展而对服务业和农业发展重视不够的发展模式效率降低。其二,在城市化进程中出现农民工由于户籍和福利制度问题难以真正实现市民化,一些城市过度依赖土地财政且因城市规划和土地制度问题助推了地价房价高企,由于乡村衰败导致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这种情况不可持续。其三,一些行业的市场开放和竞争程度有限,影响资源配置效率提高,增加了消费者福利损失,不利于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发展壮大, 或是遭致外国对投资开放程度不对称的发难。其四,东中西部发展差距仍大,贫富差距扩大,环境污染等不利于经济发展可持续的问题需要较长时间来解决。这些结构问题都需要通过结构性改革和转型来解决。

    李勇坚从四个方面阐述了结构转型的必要性:一是培育新的增长动力需要经济结构转型。在之前的经济增长中,投资、出口、房地产消费等的贡献非常大。而进入新常态后,这些动力开始减速,因此,需要通过结构转型,适应新的消费升级需求,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包容各种商业模式创新、业态创新,促进经济结构转型。

    二是原有发展模式的可持续性不足。从整体上看,我国原有的经济增长模式带来了巨大的资源、环境、生态等各方面成本,这决定了其不可持续性,因此需要加大经济结构转型的力度。

    三是居民消费升级需要经济结构转型加快步伐。近年来,我国居民消费升级趋势明显,而原有的供给结构无法适应这种趋势,使我国出现了大规模的海外购买、“海淘”等现象。为了更好地满足居民消费升级需求, 经济结构转型势在必行。

    四是我国的劳动力红利不断衰减,需要经济结构转型。

    “结构转型是任何一个国家发展过程中都无法避免的事情,经济发展的过程就是结构转型的过程。随着经济的发展,从需求方面看,需求结构会发生变化;从供给方面看,要素禀赋结构也会发生变化。这两个方面的因素都要求结构不断升级。”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苏剑说。

    多种新动能正在积聚

    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和结构转型升级,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新的动能来自哪里?从过去五年的实践看,在制度、技术、业态、需求等多个方面都在积蓄和形成新动能。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王宏淼从供需两大方面分析道, 从供给角度看,首先,中国经济面临资源和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局面,政府推进“放管服”改革,进一步减少制度性交易成本,提高经济运行效率, 这从制度层面来讲是一个新动能。其次,中国的人力资本相对过去来说正在大幅提升,教育改革、信息技术传播手段使得国民整体素质提高,这构成经济增长的新动能之一。再次,改革开放以来,基础设施建设大大扩张,其对经济发展的效能会在长期过程中慢慢显现,经济运转的效率将大大提升,这也体现出一个资本积累方面的动能。

    从需求方面看,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升级,有大量的人口需要转移到城镇,更重要的是在城市里落户,提升城市需求,主要是城市软硬基础设施建设、基本生活品升级与文教卫体娱消费革命、互联网与新经济这三大需求构成未来经济发展的新动能。

    李勇坚列举了五年来正在形成的四大新动能:一是政府宏观管理方面的新动能。主要包括“放管服”改革等,通过政府效率的提升,扩张了经济发展尤其是创新发展的新空间,为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动能。

    二是各种商业模式、业态创新的新动能。进入新常态以来,我国互联网经济迅速崛起。互联网经济除了带来技术创新的新动力之外,更重要的是,依托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积极面向消费者,进行了大量的商业模式创新、业态创新,为经济发展带来了新动能。例如,分享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新的就业模式。新一代互联网技术创新的一个特点是直接面向消费者,这些技术创新很多直接来源于消费需求,直接带动商业模式创新,从而缩短了技术创新应用的周期,这是与传统的技术创新非常不同的一点。

    三是技术创新带来的新动能。近年来,我国加大技术创新投入,国家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全球排名从2010 年的第21位上升至2015年的第18位。科技进步贡献率由50.9%有望增加到56.2%

    四是消费升级带来的新动能。我国居民消费已经进入由温饱型向舒适型、康乐型转型的阶段,居民消费持续升级,带来了新的增长动力。

    而在苏剑看来,“中国人民发财致富的愿望、提高生活水平的愿望, 就是最大、最持久的动力。”他说, 要让这些愿望实现,需要提供合适的制度框架,这就需要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稳中求进推动创新发展

    在用好“新理念”,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受访的专家们给予了解读和提醒。

    王宏淼分析,第一,从大方向上说,应当“减速治理”。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我国经济发展呈现高速发展,但自金融危机之后,GDP增速从10%以上降到8%以下,这是一个下台阶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追求经济发展的质量提升和效率提高, 也就是“有减有增,合理减量,提质增效”。

    第二,从迈步的节奏上说, 应当稳中求好、稳中求进。稳字当头,积极寻求变化。要把改革、稳定与发展的关系处理好,把发展的速度、改革的力度、转型升级的幅度、社会资源可能承受的程度等协调好、处理好。

    第三,从格局上说,要协调好经济、社会、环境三个大方面,淘汰落后产能,推进产能升级,特别是利用互联网发展推动工业和服务业创新。

    第四,从总供给和总需求上说, 主要是从投资拉动转到以消费为主, 从依靠外需转向内需为主。宏观政策从需求侧刺激转向供给侧改革为主, 固本培元,使供需协调、可持续。

    第五,从市场和政府的关系上讲,当以市场为主,政府服务为辅, 体现为市场的增进,政府在市场中起协调作用。

    戴慧建议,一是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消费结构升级,发展知识经济、智能制造,实现产业结构升级。二是促进区域发展平衡,发展农村、农业、农民和县域经济。抓好教育, 促进人力资本发展。完善社保制度, 使劳动力能够自由流动。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降低不平等、收入财富以及发展机会差距,化解社会矛盾。三是加深市场开放程度、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利用好外部市场和外部技术, 尊重知识产权,促进创新,促进国际贸易投资规则的完善,争取更长的和平发展期。通过公平的市场环境,促进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发展。四是完善地方税收体系,改变过分依赖土地财政的现状,使人民安居乐业,财政可持续,促进宏观经济稳定。

    李勇坚认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首先是要建立宽容失败的社会环境。当前实行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并不是技术创新单兵突进,而是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业态创新交织在一起,形成复合创新动力。在这些创新过程中,很容易出现各种失败。尤其是在商业模式创新、业态创新方面,更容易出现失败的情形。因此, 社会需要形成一种宽容失败的氛围。

    其次,加大制度创新的力度。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业态创新的交织,使其对制度创新的需求非常大, 因此,需要加大制度创新的力度,使其能够适应创新驱动发展的需求。

    再次,建立灵活的监管机制。无论是技术创新,还是各种商业模式创新,都不能在一个没有监管的环境中进行。但是,监管体制一定要与创新相适应,需要有足够的灵活性与包容性。

    最后,完善对创新的激励机制。商业模式创新、业态创新等,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有一定的难度,这要求政府建立一种具有弹性的机制,使这些创新能够获得较为充足的激励,形成鼓励创新的氛围。

    面向未来,王宏淼表示,第一, 宏观政策要稳定,要有预期,不能搞成运动式治理和计划式创新。第二, 防控风险,但不能矫枉过正,应预警预防在先,逆周期调控。第三,密切跟踪国际动向,从上世纪90年代的“大稳定”到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大萎靡”的转换,世界经济正在艰难复苏,各个国家也在积极调整,这种调整的过程也是“创造性破坏”的过程,既有破坏又有创新,整个工业产业、政府治理都在转型。因此,要紧跟世界发展动向,不要在新一轮产业革命中被淘汰,同时加强国际经济协调。

    Visits: 0

    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