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荣坤 孙彩梅 李常虹 武晶斌
内容提要:
黄河流域菏泽段是黄河下游生态屏障与高质量发展核心区,面临着生态脆弱性高、产业结构偏重、创新活力不足等挑战。新质生产力为菏泽市突破发展瓶颈、实现生态与经济协同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强大动力。本文结合菏泽实践,系统分析新质生产力赋能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价值意蕴和发展路径,并针对新质生产力赋能过程中面临的挑战,提出了应对策略,为黄河流域同类区域提供借鉴参考。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和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计。黄河流域菏泽段作为黄河入鲁的起点, 在这一宏伟战略中肩负着重大使命,是维护区域生态平衡的关键。为深入贯彻落实这一重大国家战略,菏泽积极抢抓机遇,蓄势聚能,全力谱写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在生态保护和修复方面,菏泽市通过技术创新取得了显著成效;在高质量发展方面,通过新兴产业的培育、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以及生态产业化的发展,优化了产业结构,增强了区域竞争力。此外,通过加强区域合作,菏泽市拓展了其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格局。
尽管菏泽市在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面临一些困境和挑战。一方面,生态保护治理任务依然繁重。如生态系统本底脆弱,生态修复难度较大;水体污染、水土流失、土地盐碱化、湿地面积缩小、生物多样性减少和采煤塌陷区继续扩展等问题依然突出。另一方面,创新活力不足。传统产业占比大,产业倚能倚重、低质低效等问题仍存;新兴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产业结构亟待优化升级。菏泽要实现高质量发展,迫切需要新的动力支撑。
新质生产力赋能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价值意蕴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 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 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通过技术革新、要素重组和产业升级,为黄河流域菏泽段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和持续动能,其价值意蕴不仅体现在生态治理效能的提升,更在于推动区域经济结构的绿色转型与创新突破。
(一)发展新质生产力, 为生态保护提供新方案
新质生产力通过技术创新与生态治理深度融合,为黄河流域菏泽段的生态监测和生态修复等关键领域提供精准、高效的解决方案。比如, 在生态监测方面,依托数字孪生与人工智能(AI)技术构建智慧监测网络,可实时分析生态数据,提前预警环境风险, 让生态保护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预防。在生态修复层面,采用新型的绿色生态修复材料和技术,能够快速恢复植被,减少土壤侵蚀,有效治理水土流失。此外,在盐碱化土地治理中应用生物工程技术(如微生物修复、耐盐植物培育),结合人工湿地效能提升技术,为退化湿地恢复提供了低成本、可持续的解决方案。同时,依托沿黄地区丰富的风、光资源,建设分布式光伏电站和智能微电网系统,推动光伏农业、储能生态等新业态发展, 实现生态与经济效益的双赢。这些创新举措不仅突破了传统生态保护的局限,更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能,展现出新质生产力在生态治理领域的无限潜力。
(二)发展新质生产力, 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力
发展新质生产力,可以通过生产要素重组与产业形态革新,为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在传统产业升级方面,发展新质生产力,引入创新理念和先进技术,通过数字化改造、智能化升级和绿色技术应用,提高产品附加值,降低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新兴产业培育方面,新质生产力能催生和发展新能源、新材料、数字经济、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能源与智能装备制造,如光伏制氢、人工智能驱动的生态监测设备研发,抢占绿色技术制高点。新质生产力还能促进生态产业化,如生态农业、文旅融合和碳汇交易等,将生态资源转化为经济价值,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数字经济赋能方面,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带动特色产品网络零售,物流大数据平台优化区域供应链效率。发展新质生产力还能推动菏泽积极参与区域合作和竞争,加强与周边地区的产业协同发展,拓展市场空间, 实现优势互补,共同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提高区域经济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发展新质生产力对沿黄城市菏泽的发展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为该区域的产业绿色转型升级、生态保护、区域竞争力提升提供了新方案和新动力, 是实现黄河流域菏泽段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新质生产力赋能菏泽的路径探索
菏泽市牢牢把握时代赋予的发展机遇,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深入探索以新质生产力赋能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技术创新驱动生态保护
1.数字技术助力生态监测和预警
菏泽市依托物联网、大数据、AI等数字技术构建生态环境智慧监测网络,实时动态监测流域内水体质量、大气环境、土壤状况、生物多样性等生态要素。利用人工智能算法对海量监测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同时,应用数字孪生技术,模拟黄河流域菏泽段生态系统的演变过程,提前了解生态环境变化的趋势,为生态保护和修复提供可视化的决策支持。如郓城黄河河务局开创了空中卫星遥感和无人机巡航、地面智能设备监测、人工重点排查相结合的“空、天、地、河”立体巡查巡检新模式,及时发现并阻止了多起可能对黄河生态造成破坏的行为。鄄城县部署的“5G+物联网+AI” 的智慧环保监测系统,是利用数字孪生技术实现污染源精准溯源与高效治理的重要举措, 该系统通过AI建立污染模型和数据分析算法,实时分析监测数据,判断污染的类型、程度和来源。该系统能够自动报警,及时通知相关部门采取措施,应急响应时间从传统人工巡查的2小时缩短至15分钟。菏泽市“生态环境大脑”智慧环保监管平台的投入使用,也为生态监测与预警提供了有力支持。该平台纵向串联市、县、乡三级指挥中心,横向打通多个职能部门,实现数据集约管理,接入了大量生态环境监测数据,包括空气、地表水、建筑工地扬尘、污染源企业等信息。通过“云大物智遥”新技术的应用,形成统一的指挥调度中枢,实现了一体化监测预警、网格监督、防治推进、应急响应、分析决策等核心功能。
2.绿色技术创新助推生态修复
在黑臭水体治理方面, 以牡丹区青年湖南岸和双月湖黑臭水体治理项目为例。青年湖污水处理厂采用“预处理 + AAO-MBR + 接触消毒” 污水处理工艺,双月湖污水处理站采用“预处理 + 调节池 + CWT一体化装置”污水处理工艺。处理后的出水水质部分指标执行加严排放标准,其余指标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一级A标准。目前,青年湖、双月湖全流域黑臭水体已消除,城市水生态恢复效果显著。
在湿地生态修复方面, 菏泽市创新性地采用人工湿地技术。如巨野县的人工湿地项目,运用基因编辑、组织培养等技术培育耐盐碱、耐水湿且具有净化功能的湿地植物新品种芦苇、碱蓬等,对污染物吸收和降解,净化湿地水体, 促进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和稳定。同时,引入生态浮床技术,即在水面种植有植物的浮床,植物根系在水中能够高效吸收水体中的营养物质,有效改善水体富营养化状况。经过这些技术措施的综合实施,巨野县的退化湿地生态系统得到了有效恢复,湿地的水质净化能力、生物多样性等生态功能显著提升。
在水土流失治理方面,新型绿色生态修复材料与技术的应用成为改善生态环境的有力武器。比如东明县黄河滩区创新性地采用生态袋护坡技术, 将装满土壤和植物种子的生态袋有序堆叠在坡面上,植物种子在生态袋内发芽生长,其根系不断深入土壤,如同无数坚韧的“钢筋”将坡面牢牢固定,构建起稳固的护坡结构, 降低了水土流失风险。同时, 保水剂、土壤改良剂等新型材料也在植被恢复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保水剂能够吸收并储存大量水分,在干旱时期缓慢释放,为植物生长持续提供水分保障;土壤改良剂则能够改善土壤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提高土壤的保水保肥性能,为植被生长营造更为适宜的土壤环境,从而加快植被恢复速度 。
在土壤生态修复方面,研发和应用新型土壤改良技术、植被恢复技术等。如郓城县部分盐碱地开展的微生物修复试点,采用微生物土壤改良技术,通过筛选和培育特殊的微生物菌群有效转化降解土壤中的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等有害物质,恢复土壤的肥力和生态功能。
针对采煤塌陷地的生态修复,郓城县的做法值得参考。张营街道彭庄采煤塌陷地通过发展藕莲渔一体化养殖,建成标准化莲藕示范基地、湿地— 渔业健康养殖区、“稻—渔”共生示范基地等,形成以莲藕、稻田、养殖塘为主体的湿地生态系统景观。园区生物多样性改善明显,吸引大量野生鸟类栖息繁衍,不仅实现了生态修复,还通过发展生态产业,打通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渠道, 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菏泽段有效改善了生态环境质量,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蕴,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生态支撑。
(二)产业升级推动高质量发展
1.新兴产业的培育与发展
菏泽市积极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成为产业升级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在新能源产业方面,菏泽市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大力发展风电、光伏、储能等产业。积极引进海希储能、大匠光伏储能、海祥新能源等一批技术含量高、市场规模大、带动效应强的储能项目。例如, 海希储能项目,聚焦数据中心安全储能和长时储能领域,计划于2025年8月投产,全部达产后可实现年产值40亿元。
在新材料产业方面,菏泽市聚焦高端化、精细化发展方向,培育了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山东成武易信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经过多年研发, 在硼同位素领域实现技术突破,打破国外封锁,是全国首个实现工业化量产的高丰度核级硼-10酸的企业。天厚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依靠技术优势, 仅用三年的时间就发展成为国内行业第一的电磁屏蔽材料生产商。
生物医药产业是菏泽市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菏泽市以“一港四园”为骨架,构建起覆盖原料药、化学制剂、中医药、医疗器械的完整产业链。例如,现代医药港引进复星医药、步长制药等龙头企业,形成年产值超300 亿元的创新药生产基地;鲁西新区产业园重点发展高端制剂和生物药,年产能达13 亿元; 鄄城中医药集群打造从中药材种植到中药配方颗粒的全产业链条。2024年1—9月,菏泽市规上生物医药工业企业数量达140家,实现营业收入512.8亿元,同比增长7.4%。生物医药产业成为全市特色产业体系中最具爆发力的增长极。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是菏泽市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当地借助智能制造、个性定制、柔性生产等先进模式,优化产业生态,整合资源推动项目落地,创新思路培育优质企业, 推动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不断迈向新高度。菏泽市高标准规划建设的开发区装备制造产业园和高新区智能装备产业园,已形成以机电装备、电子电器、特种机械、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等为代表的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入选山东省“十强”产业“雁阵形”集群储备库。截至2024年9月,菏泽市机电设备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发展到361家,实现营业收入443.7 亿元,同比增长18.4% 。
2.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为实现传统产业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菏泽市加大技术改造力度,积极推动传统产业向智能化、绿色化、高端化转型升级。在化工产业中, 鼓励企业使用大数据、物联网、AI、机器人等技术支持的自动化生产设备和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智能化控制和管理,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同时, 加强环保监管,倒逼企业淘汰落后产能,采用绿色清洁生产技术,减少污染物排放。东明石化集团有限公司通过引入先进技术和设备,如30万吨UPC 科技示范工程项目,实现了生产工艺的优化和产品质量的提升,走上了高端化、集聚化和绿色化的发展道路。在能源产业领域,推广应用煤炭清洁燃烧技术,同时加快能源结构调整,加大对太阳能、风能、水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力度,降低碳排放量,实现能源产业的绿色发展。截至2024 年9月,全市新能源装机规模达 615.4 万千瓦,占电力总装机比重达 58.85%,占比居全省前列。纺织企业加强技术创新,采用新型纺织技术和环保染料,发展高端纺织面料、绿色环保的功能性纺织品等。例如,郓城县泰和纺织有限公司投资高端纺织项目,产品由4 个单一棉纺品种增加到14个差异化品种,实现高端化转型。
3.生态产业化发展
菏泽市立足农业资源优势,不断强化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积极推进生态农业产业化。积极推广绿色种植、养殖技术,发展有机农产品、绿色食品等高端农产品,同时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例如,菏泽市的牡丹产业从单纯观赏转型升级到深加工,开发牡丹深加工产品11大类、260 多种,已形成从种植、研发、加工到国际营销的全产业链。
推动生态产业与文化旅游业融合发展。菏泽市制定出台《菏泽市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规划(2021—2030年)》, 坚持“一核引领、两带串联、七区支撑”的文化旅游发展总体布局,立足“红色、黄河、牡丹、水浒、非遗、祖源”六大文旅IP,从顶层设计开始系统谋划推进文旅产业发展,不断擦亮“一都四乡”城市文化名片。郓城县挖掘沿黄红色文化资源,通过水浒好汉城景区提升改造等重点文旅项目的实施,以黄河文化体验廊道建设为区域文化展示体验的新窗口。牡丹区深入挖掘黄河文化和非遗技艺,积极探索“非遗+黄河文化”“老手艺+文创” 等发展路径,把“小手艺”做成“大产业”。巨野县工笔牡丹画产业,以菏泽牡丹为创作素材,开发出一系列“牡丹” 生态文旅产品,年产值达45 亿元,同样实现了生态资源和文化旅游资源的有机整合和价值提升。
同时,菏泽还发展碳汇交易等生态产业,与科研机构和专业机构合作,建立了湿地碳汇核算模型和交易平台,试点GEP核算,将湿地碳汇纳入交易市场,不仅为湿地保护和恢复提供了资金支持,还促进了生态资源的价值实现,推动了生态产业化发展。
(三)加强区域合作,拓展高质量发展空间
1.深化区域合作与协同发展
菏泽市充分发挥地处鲁苏豫皖四省交界的区位优势, 优化和创新区域合作政策,共同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在生态共治上,菏泽与商丘等城市针对共同的黄河故道流域,开展联合监测、联合执法。共同推进赵王河、万福河等重点河流环境治理工程,开展生态护岸改造及底泥清淤疏浚,有效控制河道内源污染。在产业协同方面,推动产业转移和承接,共同打造跨区域产业集群,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例如,依托曹县汉服、鄄城人发等传统产业集群,以数字化改造提升产业附加值,为长三角电商平台提供供应链支持。实现跨区域的产业协作。在文化交流方面,菏泽着力谋划黄河生态文化旅游带和黄河故道生态文化旅游带建设。与周边城市整合文化旅游资源,联合推出跨区域旅游线路。如将菏泽的牡丹文化旅游资源与徐州的两汉文化旅游资源相结合,打造“赏花+ 访古”的特色旅游线路,实现文化旅游的协同发展 。
2.积极融入国家重大发展战略
菏泽市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倡议、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实施“313项改革任务”,从营商环境优化到干部能力重塑,构建“全省域参与、全要素协同”的对接机制,通过飞地经济、数据共享等机制突破行政边界,借助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机遇,加强与国内外其他地区的交流与合作,为黄河流域菏泽段的高质量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新质生产力赋能菏泽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一)面临的挑战
1.技术创新能力亟待提升
近年来,菏泽市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不少成果,但与其他发达地区相比,整体技术创新能力仍相对薄弱,技术研发水平有待提高。部分企业研发投入强度偏低,部分企业习惯于传统的生产模式和经营理念,对新技术、新市场的敏感度不高,主动进行科技创新的动力不足。同时,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的产学研合作深度不足,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率较低。本地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实力有限,外部科研资源引入难度较大,制约了新质生产力在科技创新方面的发展。
2.人才队伍建设还需强化
菏泽市的创新人才相对短缺,尤其是高层次的创新人才和技术人才。一方面,教育资源相对薄弱,科技创新领域的高等教育发展质量有待提高,人才培养体系不完善,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创新能力有待提高,难以满足企业的创新需求。同时,还存在人才流失问题,制约了菏泽市的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
3.资金投入力度有待加大
菏泽市的科技创新投入相对较少。作为经济相对欠发达地区,菏泽市财政资金有限, 社会资本参与度不高,融资渠道相对狭窄。菏泽市的金融体系也不够完善,对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支持力度不足。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等金融工具在菏泽市的发展相对滞后,多元化的资金支持不足。
4.体制机制亟待优化
菏泽市在运用新质生产力赋能的实践过程中,部分体制机制亟待优化。政府部门、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之间的沟通协作不够顺畅,制约了科技资源的整合和共享。有效的协调和利益分配机制待完善, 阻碍了科技成果的高效转化。尽管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但其针对性和实效性有待进一步加强。部分新兴产业和新业态在市场准入方面门槛较高,审批程序烦琐,监管方式和手段有待优化。
(二)应对策略
1.强化技术创新体系建设
为提升技术创新能力, 菏泽市应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共建研发中心、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科技创新平台,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例如,支持菏泽的生物医药企业与国内知名医药院校合作,开展新药研发和临床试验。积极引进外部优质科研资源,建设产业技术研究院、技术转移中心等,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
2.加大人才引育力度
制定更具吸引力的人才政策,提高高层次人才的薪酬待遇,改善人才的生活和工作条件。积极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为人才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让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加强与国内外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 通过联合培养、委托培养等方式,引进高端人才。同时,深化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改革, 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根据企业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内容,培养适应产业发展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加强企业与职业院校的合作,建设实习实训基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拓宽资金筹集渠道
为缓解资金投入压力, 菏泽市应加大政府财政支持力度,设立新质生产力发展专项资金,支持重点项目的实施。引导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为企业提供多元化的融资渠道。例如,开展绿色信贷业务,支持企业的环保项目;开发适合新兴产业和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科技保险等业务,降低企业融资门槛,简化贷款审批流程,提高融资效率。积极争取国家级和省级相关专项资金支持;积极吸引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等社会资本进入新质生产力领域,举办创新创业大赛、项目路演等活动,搭建企业与投资机构的对接平台。可定期组织新能源、生物医药等产业的项目推介会,吸引投资机构参加。
4.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聚焦新质生产力发展方向,加力提速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坚持“动能转换优存量、着眼未来扩增量”两手并重, 一方面,加快推动以机械制造、棉纺织、板材、化工、农副产品加工等为代表的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向绿色化、数智化、高端化迈进;另一方面,着力培育壮大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时,超前谋划布局未来产业,大力推动产业融合发展, 做优做强特色优势产业,加快构建具有菏泽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
5.健全体制机制
建立健全科技资源统筹协调机制,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改革,减少行政审批环节,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科技资源配置机制,引导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打破人才、技术、数据等要素的流动壁垒,促进要素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例如,建立跨区域人才交流合作机制,实现人才资源共享;建设统一的技术交易市场,促进技术要素的高效流转。依托一系列精准靶向政策,菏泽市将突破发展瓶颈,全面激活新质生产力发展潜能,走出一条具有菏泽特色的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略)
【本文系2024年菏泽市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以新质生产力赋能黄河流域菏泽段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路径研究” (课题编号:ZZ-2024-35) 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菏泽学院
Visits: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