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六小龙”创新实践的启示

0

沈 立

内容提要: 

近年来,杭州市持续推进创新活力之城建设,以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塑造发展新优势,培育出以游戏科学、深度求索、宇树科技、云深处科技、强脑科技、群核科技(即“杭州六小龙”)等为代表的一批知名创新型企业。“杭州六小龙”的快速崛起是制度创新与市场活力共振的结果,反映出政府工作方式由“主导型”向“共建型”转换、政策制定由“普遍化”向“精准化”进阶、创新生态由“盆景式”向“雨林式”演进。杭州市的有关实践为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提供了典型样本。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科学技术要打头阵,科技创新是必由之路。近期,“杭州六小龙”火爆出圈,不仅引领了新一轮科技创新潮流,开辟了城市创新发展的“第二曲线”,也为纵深推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了典型样本。

杭州市科技创新实践的典型特征

(一)创新生态质变:从“盆景亮点”到“雨林生态” 

一是大量科技创新人才集聚。据智联招聘联合泽平宏观发布的《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2024》研究报告,2019— 2023年,杭州市人才流入占比维持在3%左右,人才流出占比则从2.0%降至1.6%。杭州市集聚了浙江大学、西湖大学等高等院校及阿里巴巴等知名互联网公司,形成“浙大系”“阿里系”“海归系”“浙商系”等人才网络。

二是大批科技初创企业崛起。目前,杭州市已经形成“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园”全链条体系,孕育了众多科技初创企业。据杭州市科技局数据,2024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量突破1.62 万家,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到3.92%,实现技术交易额、新产品产值总和超过9200亿元,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指数排名跃居全国第4位。

三是大量科技创新成果涌现。杭州市构建了“学科+平台+产业”的创新转化网络, 围绕之江实验室、西湖大学、阿里达摩院等形成“15分钟产学研转化圈”,有效推动技术跨学科融合发展。据杭州市科技局数据,2024年1—11月, 杭州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为2882亿元,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72.3%,技术交易额达1249 亿元,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位居全国前列。

(二)硬核科技崛起:从“单点爆发”到“多元创新” 

目前,杭州科技创新版图已突破电商、直播、云计算等传统优势领域,形成“人工智能+机器人+脑科学”科技创新产业集群,成为经济增长新引擎。

一是具身智能成为杭州产业新名片。据《中国新闻周刊》2025年3月的有关报道数据,杭州市拥有机器人相关企业200余家,覆盖机器人零部件生产、整机制造、系统集成等产业链环节。据《每日经济新闻》2025年1月的有关报道数据,2023年杭州市机器人产业产值达150亿元。

二是人工智能产业快速崛起。据《2024年浙江省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报告》,杭州市人工智能发展水平居全国第一梯队,人工智能企业有569家, 涵盖从基础层、技术层到应用层的完整产业链条,涌现出DeepSeek、通义千问等代表性大模型产品。特别是深度求索公司研发的DeepSeek大模型,以更低成本实现与国际同类产品相当的性能,引发全球市场关注。

三是脑科学加速产业化。杭州市集聚了强脑科技、博灵脑机等一批脑科学领域的代表性企业,覆盖脑机接口、神经疾病诊疗、智能硬件等领域。2022年1月,强脑科技实现全球首个高精度脑机接口产品单品10万台量产。

(三)全球影响跃升:从“产品出海”到“范式输出” 

杭州科技初创企业中的代表性企业正在用尖端技术改写产业规则,重塑全球创新版图,实现从“产品出海”到“范式输出”。

一是标准输出。杭州市科技初创企业中的代表性企业具有较强的全球化基因,在推动产品出海的同时积极抢占国际标准话语权。例如,宇树科技四足机器人在出口的同时, 也同步输出微电子机械系统(MEMS)传感器模组的中国技术标准。

二是技术输出。近年来,杭州技术贸易快速增长。技术出口已成为杭州市服务贸易的新亮点。例如,云深处科技自研的X30四足机器人交付新加坡能源集团并用于电力隧道巡检。

三是创意输出。部分代表性企业在国际竞争中展现出“定义赛道”的能力。如游戏科学的《黑神话:悟空》以高精度建模颠覆行业“手游快消”模式,2024年12月斩获TGA年度最佳动作游戏奖项, 打破国产3A游戏空白,彰显了中国文化的全球魅力。

杭州市推动科技创新的典型做法

(一)优化制度供给

一是政策设计超前一步。杭州市率先将脑机智能、智能机器人列为重点发展方向。2025年6月,发布《杭州市加快建设人工智能创新高地实施方案(2025年版)》。各区县加大对科技创新领域的投入力度,如滨江区建设“智能谷” 产业园并预留机器人测试场, 西湖区搭建全国首个足式机器人开放测试平台。

二是政策出台同频共振。杭州市持续优化政策支持方式。例如,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杭州片区试点“数据海关”机制,允许群核科技跨境传输设计模型数据; 滨江区发布全球首个《智能机器人伦理治理指南》,为宇树科技产品出海扫清合规障碍。

(二)强化要素供给

一是激发资本动能。构建天使轮投技术、成长期跟场景、成熟期保供应链的资本接力体系。创新企业信贷模式, 鼓励金融机构推出“知识产权质押”等特色产品,为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完善科研成果转化机制,发挥创投基金作用, 为实验室成果加速转化按下“快进键”。

二是激发人才活力。如钱塘区实施博士后倍增计划, 加大博士后人才补贴力度, 实现博士后人才全类型覆盖, “站前、站中、站后”全流程资助。余杭区试点“人才创业险”,满足条件的创业失败者可获得相应金额的保险赔偿。

三是激活新要素潜力。通过“数据+场景+算法”的有效结合,持续释放新要素组合的乘数效应。例如,群核科技凭借3亿套设计方案数据资产,企业估值增加20亿元; 深度求索公司在合规前提下调用医疗机构数据训练诊断模型,取得良好效果。

(三)打造优质环境

一是营造包容氛围。杭州市重视构建创新容错机制, 逐步形成“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比如,云深处科技的“绝影”机器人曾面临迭代失败的困境,政府并未因其短期的失败而撤资,持续为企业提供场景测试机会,助力企业成功蜕变。

二是完善协作机制。杭州市持续推动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建设,助力初创企业加快技术迭代,形成发展优势。例如,萧山区创新推出“安心宝” 制度,其核心是“先研后付”, 通过“企业出一点、政府补一点、科创平台担一点、金融贷一点、保险机构保一点”的多方风险共担机制,为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支持,有效激发创新动能。

三是发扬创新精神。杭州市具有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城市精神,这种文化基因是创新活力不断奔涌的内核, 在当地政府行为中得到充分体现。例如,钱塘区创建了“@创钱塘”服务品牌,通过构建“一站式”科创增值服务体系,打造“一类事”科创服务场景,提供科创企业知识产权加速上市、企业人才引进等系列服务,有效提升了科技企业的获得感。

杭州市科技创新实践的启示

当今世界科技竞争日趋激烈,唯有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才能不断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赢得战略主动权。杭州市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成功实践,不仅推动了自身产业转型升级,也为其他地区提供了经验和启示。

(一)完善政策供给

“杭州六小龙”的成长轨迹体现了杭州市在制度供给方面的超前一步,这种“既筑跑道又拆围墙”的改革逻辑、“赛道未热、规划先行” 的前瞻布局,为创新创业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这启示我们, 一要加强政策超前谋划,善于结合本地资源禀赋和产业优势,明确产业长期发展规划,为创业主体指明发展方向,让创新主体对未来发展形成稳定预期,从而更有信心进行长期技术研发与创新。

二要优化政策实施方式, 强化激励相容,形成部门联动、高效协同的工作合力。完善创新创业容错机制,允许企业在创新过程中出现失败,企业一时的创新失败不会影响其获得后续的政策支持。

三要强化精准施策,实施动态产业政策评估,定期对政策执行效果进行量化评估,实现对政策工具的动态校准,提升政策的精准性、有效性。

(二)激发市场活力

活跃的市场既是技术创新的驱动力,也是成果转化的加速器。杭州市通过构建“需求牵引—竞争驱动—协同融合— 规模扩散”的完整创新链条, 释放各类生产要素潜力,有效提升资源配置效率。这启示我们,一要优拓宽资金来源。建立政府引导基金与社会资本协同投入机制,支持鼓励民间资本进入风险投资领域, 建立健全风险投资阶段匹配奖励制度,可考虑给予专注早期投资的机构税收减免和风险补偿。

二要夯实人才基础。深化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推动“高校学科链—企业需求链” 双向衔接。优化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建立以创新能力、产业贡献为导向的评价体系。加大人才招引力度,面向全球引进各类顶尖人才。

三要释放新要素潜力。推进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 建立健全“数据资源持有权— 加工使用权—产品经营权” 分置运行机制。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完善技术标准与专利联动体系,加快形成“研发—标准—产业”协同生态。

(三)优化创新环境

培育创新文化,营造鼓励探索、宽容失败的良好环境, 打造开放、包容、活跃的创新生态,是促进科技创新、建设科技强国的必要条件。杭州市锚定打造更高水平创新活力之城的目标,优化创新生态,为全社会创新创业提供了有利条件。这启示我们,一要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政府部门树立“店小二”服务意识,简化行政审批流程,推行一站式、一网通办等服务模式,提高办事效率, 降低企业办事成本。靠前服务倾听企业心声,及时了解企业需求,帮助企业解决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为企业提供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服务。

二要培育创新文化氛围。营造鼓励创新的文化氛围,让创新创业主体能够放下顾虑、大胆探索。积极宣传创新创业成功案例,举办创新创业大赛,弘扬创新精神,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热情。

三要营造宽容失败的氛围。加强舆论引导,持续总结梳理宽容失败案例,突出宽容失败机制的积极作用。对创新创业失败者及时给予必要的支持、鼓励和帮助。

作者单位:国家信息中心

Visits: 2

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