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彤娟
内容提要:
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作为九项重点任务之首,凸显出扩大内需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本文从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政策协同配合、优化消费环境与服务业发展等多个维度对本次会议精神进行解读,并提出我国经济有望在2025年实现内需水平的明显提升,未来提振消费的政策将主要集中在减税降费、稳定资产市场、支持重点消费领域和加强消费金融等方面。
随着全球经济形势的复杂化和国内经济结构调整的深入,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2024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作为九项重点任务之首, 凸显出中央对这一议题的高度重视。这不仅体现了当前经济形势下扩大内需、提振消费的紧迫性,也预示着未来相关政策的力度和广度将不断加大。在这一背景下,理解和落实相关政策将成为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复苏、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本文从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政策协同配合、优化消费环境与服务业发展等多个维度对会议精神进行解读,并结合当前经济环境分析未来可期待的政策举措及其影响。
从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入手,增强居民消费能力
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表述来看,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是提振消费的重要施政方向。会议提出了推动中低收入群体增收减负、适当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等举措。这些措施的核心在于提升居民消费能力、意愿和层级,解决消费不足的结构性问题。
(一)改善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
中低收入群体作为消费市场的主要构成主体,其收入水平对消费能力有直接影响。通过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扩大就业机会、优化社会保障等方式,直接增加中低收入群体的可支配收入,不仅能提高其消费能力,也有助于带动全社会消费提升,进一步促进经济内循环。
图为安徽合肥航拍的城市楼群。 图/ 中新社
(二)减少预防性储蓄, 释放消费潜力
在经济下行周期或就业市场波动加剧的情况下,居民会优先选择储蓄以应对可能的收入中断或意外支出。在当前经济环境下,居民消费意愿较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收入预期不稳定,导致预防性储蓄增加。本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提高退休人员和城乡居民养老金等举措,旨在改善居民对未来的收入预期,从而增强消费信心。此外,通过降低医疗、教育、养老等高支出领域的家庭负担,也可以间接减少居民储蓄压力,释放更多消费潜力。
(三)提升财富效应,改善消费预期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稳住楼市股市”,这一政策导向对提振消费信心具有重要意义。在我国经济结构中, 房地产市场和资本市场是居民财富效应的关键驱动因素。稳定的楼市和股市不仅能稳定中高收入群体的资产价值,还能通过财富效应改善居民对未来资产的预期,从而减少储蓄意愿、增加消费支出。尤其是在当前经济环境下,稳定资产价格有助于缓解消费信心不足的结构性问题,为扩大内需和推动消费升级创造更有利的条件。
政策协同:需求侧与供给侧的联动优化
提振消费不能仅依靠单一的需求侧政策,还需要与供给侧优化相结合,形成政策合力。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这一领域提出了一系列具体措施,既关注短期消费刺激, 也为长期经济增长打下坚实基础。
(一)投资政策的消费导向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 加力扩围实施“两新”(新型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政策,更大力度支持“两重” (重大基础设施、重大科技创新)项目,以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这种政策设计表明,未来的投资将更加注重满足消费需求。例如,城市更新计划旨在改造老旧社区、提升城市环境质量,不仅直接改善居民居住条件,还将带动家装、家电和相关零售行业的需求。
(二)长短结合的需求侧发力
通过扩大有效投资推动短期需求增长,同时提高投资效益,为长期发展注入动力。供需两端协同发力的政策路径,体现了通过扩大有效投资实现短期经济增长与长期高质量发展的结合。这种政策路径不仅能够迅速拉动消费,还能避免因过度刺激而造成资源浪费。例如,围绕新能源、数字经济的基础设施建设,不仅能带动设备制造、运输等行业的短期需求,还能为未来的高科技消费市场扩容创造条件。
(三)供给侧优化,促进消费结构升级
随着居民消费观念的转变,消费需求正从单一的物质消费向多样化的服务消费延伸。通过供给侧改革优化服务业供给结构,鼓励高质量服务业的发展,扩大服务消费,例如,加强对民生领域的投入, 提升教育、医疗、文娱服务的质量,推动数字技术与服务业融合,发展智慧教育、远程医疗、线上文化娱乐等新型服务模式,可以更好地满足居民日益多样化和高质量的消费需求,在供需两端的协同发展中提升我国经济的总体规模。
优化消费环境与促进服务业发展
消费环境的改善和服务业的高质量发展对提振消费具有重要意义。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这一领域提出多个创新性政策方向,涵盖降低物流成本、创新消费形式和细分消费群体等多个方面。
(一)降低物流成本,刺激商品消费
“实施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专项行动”,是从消费链条的基础环节入手,提升商品流通效率,降低消费者支付成本。尤其是在电商、零售行业占据主导地位的当下,物流成本的下降可以直接转化为商品价格的下降,从而刺激消费。例如,通过优化物流网络、提升物流技术水平,可以缩短配送时间、提升消费者体验度, 进一步拉动线上线下消费。
(二)鼓励多元化经济形式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 积极发展首发经济、冰雪经济、银发经济,表明未来政策将更加注重细分市场和多元需求的满足。例如,首发经济可以带动创新消费和品牌消费, 冰雪经济结合体育旅游需求形成新增长点,而银发经济则着眼于老龄化社会对健康、文化和服务需求的扩展。这些政策不仅能够满足不同群体的消费需求,还能推动消费市场的多样化和层级提升。
2024 年12 月6 日,山东烟台推出汽车“以旧换新”促销和优惠方案。 图/ 中新社
(三)构建更安全可靠的消费环境
构建更安全可靠的消费环境和优化消费体验是提振消费的重要基础。通过加强市场监管、打击假冒伪劣产品、优化售后服务等手段,可以提升消费者的购买信心。此外,深化消费服务领域的数字化转型, 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提升消费服务的智能化和便捷性,也能进一步改善消费者体验,从而为消费升级提供重要支持。
提振消费的政策展望
基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当前经济形势,未来提振消费的政策措施有望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一)进一步提升居民可支配收入
提升居民可支配收入是提振消费和扩大内需的关键环节。未来,政府可能继续采取多方面措施加大减税降费力度,同时,重点向中低收入家庭倾斜。例如,进一步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优化专项附加扣除政策,以减轻家庭在教育、医疗、住房等领域的支出负担,直接增加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同时,强化财政支持, 通过专项资金或转移支付机制,为低收入群体提供更多补贴和支持,如增加养老金、社会救助和低保补贴等。
(二)提升投资质量和效率
2025年,为提高投资效益,政策措施有望结合供需两侧协同发力,通过精准、高效的投资推动经济增长,同时优化需求结构,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聚焦关键领域,优化投资结构,加大对人工智能、量子计算、新能源等前沿技术的研发投入,增强核心技术自主能力。重点支持数字化基础设施(如5G网络、工业互联网)、绿色基础设施(如新能源、电网储能)建设,避免传统领域的重复投资。增强对中西部、东北等地区的投资倾斜,弥补区域发展不平衡短板。加强投资管理,提升投资效益,激发民间资本活力,完善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 提高投资效率和资金使用效益。加快补齐高端制造领域短板,构建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产业链和供应链。
(三)稳定房地产和资本市场
稳定楼市和股市的政策协调能够使需求侧和供给侧之间形成良性循环,助力经济增长。2025年,房地产行业调控的主要基调是“防风险”, 会议特别提到“持续用力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这意味着未来几年,政府将继续推动房地产市场回暖,并通过改造老旧住宅区、改善住房等措施,激发居民购房需求,尤其是在一线和二线城市的刚性需求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可能通过进一步降低购房门槛、调整首付比例等手段,促进住房消费,稳定市场预期。在资本市场,深化注册制改革将提高市场效率,增强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同时引导长期资金(如养老金、保险资金等)入市,提升市场稳定性与投资信心。
(四)扩大消费领域和优化消费结构
新能源汽车、绿色家电、智能家居等绿色低碳领域的补贴力度有望继续加大,以促进消费升级和产业转型。同时, 积极推动文旅消费、体育消费等服务型消费的发展,通过提升消费场景和体验吸引更多消费者。针对农村消费市场, 通过进一步改善农村物流和基础设施建设,扩大乡村电商市场规模等措施激发农村消费潜力,全面覆盖城乡消费需求, 优化消费结构,推动消费市场的持续扩容。同时,通过市场调研和需求洞察,精准把握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减少低效和同质化供给。
(五)加强消费金融支持
未来,政策将有望进一步扩大消费信贷覆盖范围,优化贷款审批流程和服务体验,降低利率水平,减轻居民尤其是年轻群体的融资压力,提升其消费能力。通过鼓励银行和金融机构开发多样化、定制化的消费金融产品,覆盖更广泛的消费场景,如教育、旅游等领域,可以更好地匹配居民的多样化需求。同时,加强金融监管,防范信用风险,在确保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通过金融手段释放更多消费潜力。
扩大内需、提振消费既是经济复苏的重要抓手,也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通过改革收入分配制度、促进政策协调、优化消费环境、推动消费结构升级等多维度政策措施,我国经济有望在2025年实现内需水平的明显提升。更重要的是,这些政策不仅关注短期经济复苏,还为长期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未来,随着政策的不断深化落实,我国消费市场的潜力将进一步释放,不仅为经济增长提供持久动力,也为人民生活质量的全面提升注入新的活力。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宏观研究部主任、研究员
Visits: 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