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数字货币的波动性引起了投资者和监管机构的关注。
  • 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对传统零售业造成了巨大冲击。
  • 全球健康危机凸显了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和国际卫生合作的紧迫性。
  • 随着技术的进步,无人驾驶汽车的测试和部署正在全球范围内展开。
  • 可持续发展是解决环境问题的关键。
  • 社交媒体在政治和社会运动中的作用越来越显著。
  • 在线教育的兴起为全球学习者提供了更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和途径。
  • 虚拟现实技术在教育和娱乐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 隐私保护和数据安全成为数字时代的重要议题。
  • 电子竞技的流行正在改变传统体育和娱乐行业的格局。
  • 全球变暖问题促使各国政府加大力度推动绿色能源的发展。
  • 人工智能技术的融合正在推动医疗、工业和服务业的创新。
  • 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引起了全球对自然保护的重视。
  • 生物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有助于提高作物产量和可持续性。
  • 气候变化引发的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全球减排行动迫在眉睫。
  • 网络安全威胁日益严峻,企业需要加强防御措施。
  • 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可持续消费成为新的消费趋势。
  • 在线教育平台的兴起正在改变传统教育体系。
  •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跨文化交流和国际合作变得日益重要。
  • 虚拟现实技术在教育和娱乐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 全球健康危机促使各国加强公共卫生体系的建设。
  • 农业科技的进步正在提高粮食生产效率。
  • 智能家居设备的发展正在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 社交媒体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 社交媒体在政治动员和社会运动中的作用越来越显著。
  • 高质量推进制造强国建设

    高质量推进制造强国建设

    0

    钱 勇

    内容提要: 

    制造强国是发展实体经济的核心,是大国经济发展的“压舱石”,是现代化强国建设的物质技术基础。本文以高质量推进制造强国建设为核心,分析了制造强国建设的时代价值,梳理了制造强国建设的主要目标,研究提出了制造强国建设的重点任务以及需要把握好的四个关系。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 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一个国家的立国之本、兴国之要、强国之基,更是成为世界经济强国的重要基础。要准确把握高质量推进制造强国建设的时代价值,紧紧围绕高质量推进制造强国建设的使命任务,积极处理高质量推进制造强国建设的发展关系,有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增强综合国力、保障国家安全和民族复兴提供物质支撑,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积极力量。

    高质量推进制造强国建设的时代价值

    高质量推进制造强国建设既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保证,也是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制造强国建设具有涵盖面广、产业链长、带动作用大和吸纳就业强等特点,与农业、商业、服务业等产业高度关联互动,涵盖原材料、中间产品、产品生产、商品流通和售后服务等环节。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发展进入新的历史方位,明确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经济建设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给高质量推进制造强国建设带来了新的机遇、提出了新的目标、明确了新的要求。高质量推进制造强国建设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经济高质量发展、形成新质生产力、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力量,是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障。

    江西首台出口海外盾构机成功下线。 图/ 中新社

    (一)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高质量推进制造强国建设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近年来,我国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制造业综合实力不断迈上新台阶。2012 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16.98 万亿元,占全球制造业比重为22.5%;2023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达到39.9万亿元,占全球制造业的比重稳定在30%左右,制造业总体规模连续14年位居全球第一,制造业第一大国地位不断巩固。进入新时代,高质量推进制造强国建设要紧紧围绕新时代新征程的使命任务,以发展实体经济为核心,既遵循世界工业化的一般规律,又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坚强的物质基础。要准确理解什么是制造强国建设、为什么建设制造强国、怎样建设制造强国等时代课题,深刻把握高质量推进制造强国建设的规律,为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高质量推进制造强国建设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世界经济强国兴盛史和中华民族发展史证明,强大的制造业是强盛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没有强大的制造业就难以成为世界经济强国。我国保持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地位,与制造业发展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相辅相成。面对新形势新任务,高质量推进制造强国建设要着眼我国经济发展由“量”向“质”转变,强化顶层设计和前瞻部署,健全产业体系,完善产业链供应链,继续推动制造业向高端化迈进、智能化升级、绿色化转型,提高制造业的创新力、竞争力和综合实力。坚定不移地调整制造业结构,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升级转型传统产业,布局未来产业,奋力迈向产业中高端,提升国家整体竞争力。围绕提质增效,保持制造业稳步发展态势,巩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地位,扩大制造业强国规模,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建设世界一流企业。

    (三)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力量

    高质量推进制造强国建设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力量。新质生产力是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具有催生全新产业、颠覆既有产业、赋能传统产业等特征。高质量推进制造强国建设不仅加速传统制造业生产方式、组织方式的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 而且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通过整合创新资源,促进智能化生产线、自动化机器人以及大数据分析等技术的应用,提高生产制造能力和产品质量水平,为传统生产力注入新活力,带来了生产力深刻变革。推动传统制造业加快转型,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规模大、体系全、竞争力较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提高生产效能,为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坚实支撑。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科技创新提升生产力发展水平,借助数字技术催生创新技术和生产方法,推动经济高质量、高效率、可持续发展。

    国航接收首架C919 国产大型客机。 图/ 中新社

    (四)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基础

    高质量推进制造强国建设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基础。我国工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超过33%,对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达34%, 是经济增长的“压舱石”和“稳定器”。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发达国家试图重塑全球竞争优势,全面实施“再工业化”战略,发展中国家则积极参与全球产业再分工。对此,我国要积极应对、前瞻部署,逐步释放内需,稳定制造业份额,形成面向内需的制造业产业链供应链,向“产品+服务+解决方案”制造服务商转型,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品牌;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进程,积极破除要素流动壁垒,集聚全球优秀的制造业企业与产业创新人才,围绕产业集群部署创新链,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关键节点,促进我国制造业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迈进,催生新产业新业态。

    高质量推进制造强国建设的使命任务

    党的二十大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推进制造强国建设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推动高质量发展,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到2035年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的发展目标。习近平总书记2023年就推进新型工业化作出重要指示指出,新时代新征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实现新型工业化是关键任务,强调“把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贯穿新型工业化全过程,把建设制造强国同发展数字经济、产业信息化等有机结合,为中国式现代化构筑强大物质技术基础”。

    (一)继续巩固制造业规模优势

    规模优势是制造强国建设的重要保证。

    一是进一步扩大规模优势效应。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 巩固我国制造业体系全、产品多、规模大的优势,以提高制造价值为重点,支持中高端制造产业发展,引导企业向产业链两端高附加值延伸。以创新、质量、品牌、服务获得高附加值,合理规划淘汰一批落后和过剩产能,提高资源节约和集约利用水平,创新生产模式,提高生产效率,加快填平补齐制造领域短板弱项,完善产业链供应链,放大制造规模效应。强化自主创新和品牌建设,突破一批核心关键技术,加快培育具有世界竞争力的自主品牌,打造更多高附加值产业。

    二是进一步扩大国际市场占有率。全面提升对外开放经济水平,加大新兴市场开拓力度,扩大对新兴市场渗透的深度。保持出口持续稳定发展态势,巩固电动汽车、锂电池和光伏产品外贸“新三样”制造优势,控制资源性产品出口, 发展现代服务贸易。改善出口产品结构,准确把握世界全球新技术、新产业发展的方向, 扩大高附加值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推动出口商品结构集约优化,质量效益转型。

    三是进一步促进国内消费升级。提高国内居民消费能力,深入实施消费品“提品质、增品种、创品牌”行动, 根据不同区域不同群体不同对象的消费需求,采取行之有效的积极措施,加大“以旧换新”的补贴力度,采取灵活多样的促销手段,扩大以汽车、家电、手机等为重点的商品消费,开展新能源汽车、绿色建材、家电等下乡活动,打造消费新场景,培育智能家居、国货“潮品”等新业态新增长点。围绕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交通绿色电动化、农业机械智能化等重点方向,推动开展大规模设备更新行动,打牢数字经济赋智赋能的基础。

    图为安徽某焊接材料工厂生产车间里,智能制造设备和工人在生产焊接材料。 图/ 中新社

    (二)着力提升制造业质量效益

    提升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益是制造强国的基本要求。

    一是不断提升产品质量。以产品质量为核心,全面升级制造业质量,推广质量管理技术,建立质量管理体系,提高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开展全过程质量控制,将质量建设贯穿技术创新、品牌创造、资源整合和企业管理始终,全过程管控产品质量。发挥质量协会、行业协会、产业联盟等社团组织的作用,推广现代质量管理理念方法,开展质量体系认证,按照制造企业性质推行卓越绩效质量管理、精益生产管理、六西格玛质量管理等。

    二是不断强化品牌建设。树立中国品牌形象,建立从售前到售后的服务体系,采取灵活多样的品牌营销与传播手段,大力塑造“中国制造”品牌。积极支持制造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实施中国品牌发展战略,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品牌。提升国际化能力, 推动我国制造企业收购国际品牌、注册境外商标等,促进自主品牌国际化。

    三是不断提升资源配置效率。推进创新要素向制造企业集聚,落实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企业规模化和集约化经营,推动企业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和资源配置效率。提高全员劳动生产率,提高工人操作技能,从源头降低产品的不合格率,依托高等教育培养工程技术人员。采用先进技术和工艺,提升生产过程自动化、智能化水平,推动人工智能应用。

    (三)始终坚持制造业创新发展

    科技创新是制造强国建设的根本保证。

    一是坚定提升创新能力。构建制造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制造创新中心等协同创新载体,强化产业共性技术研发,整合转制院所的共性技术研发力量,为制造业提供技术储备,持续为制造业技术创新提供技术支持。发挥工业互联网的平台作用,利用数字智能技术,为终端客户量身定制产品,满足众多客户的个性化需求。

    二是坚定企业主体地位。以龙头企业为主体,以产业创新为核心,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协同创新联盟和创新平台,打通政产学研用协同的技术创新和工程应用通道,发展新质生产力。赋能企业科技创新项目主导权,推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引导社会资本投资科研项目,促进多出快出科技成果,共担科研风险、共享科研成果。促进科技人才要素双向流动,鼓励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的科研人才到设计制造一线开展科研攻关, 担任企业的技术负责人或项目负责人,组建科技创新团队和技术攻关团队,打造技术创新高地。

    三是坚定推进成果转化。探索建立中试机制和创新成果转化体制机制,建设国家级的专业化中试平台,缩短技术创新到工程应用的周期,加快推进技术转移工作。健全成果转移激励机制,建立“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创新—工程应用—产业化”的应用通道,发挥技术转移中心的中介作用。实施人才培养机制,依托国家重大科技创新工程项目和重大科技项目等培养工程技术领军人才,开展校企订单教育、集中培训、定向培养或委托培训等,培养高级技能人才。

    (四)坚定推进制造业智能化应用

    数字化智能化是顺应数字经济发展和催生发展新动能的必然趋势。

    一是强化智能应用牵引。建设工业互联网平台,改造工业企业专线,升级专网系统, 推进下一代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在制造行业应用。推动数字化工厂建设,应用推广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元宇宙、下一代互联网、量子信息、生物制造、深海空天开发等前沿技术,提升产业数字化能力。推动智能工厂和智慧产业链供应链建设,提升集成电路、关键软件等发展水平,共建共享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数据,协同原材料、设计研发、制造和销售等业务。建设智慧园区,开展“人工智能+”行动,培育发展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发展标杆企业,加快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虚拟现实等融合创新。

    二是强化智能供给支撑。构建新型制造体系,布局智能制造领域重大科技创新项目, 加强智能制造工艺、智能制造装备、智能产品、软件系统等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智能化提升。创新生产方式,依托数字化智能化技术手段,推行小批量定制化生产模式,实现远程定制、异地设计和协同生产等新型生产模式。

    三是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推动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促进基础设施、关键装备和管理智能化,共建共享制造资源。培育壮大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网络安全等新兴数字产业,提升通信设备、核心电子元器件、关键软件等产业服务水平。开放共享数字化智能制造平台,建立制造服务网络,赋能技术创新、产品研发、制造加工、检验检测、供应链管理、销售服务等制造过程。

    (五)加快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

    产业结构优化是制造强国发展的重要基础。

    一是推动优势产业升级。大力锻造产业链供应链长板, 持续增强高铁、电力装备、新能源、通信设备等领域全产业链供应链优势。加快节能低碳绿色技术的创新和应用,提升制造业绿色发展水平。夯实制造业基础产业,发挥核心产品创新平台作用,积聚优势创新资源,形成特色化产业集群效应。开发高效新型制造工艺, 建设区域性基础工艺中心, 推进新材料制备工艺技术、成形技术与装备等工业化应用。建立集中采购平台、行业协会等,发展新材料、先进材料和特种专用材料,满足小批量特种材料和个性化生产的需求。

    二是推动传统产业转型。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提高传统制造工业生产效率,提升产品质量,加强研发设计手段, 优化工艺流程,升级技术装备,强化产业基础能力建设。

    三是推动服务产业发展。推动以生产制造为主转向“制造+服务”、以出售产品为主转向“产品+服务”,大力发展研发设计、技术转移、融资租赁、专业备品备件供应等服务型业务。实现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发展,向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精细化发展,生活服务向高品质转变。加快制造与服务业务协同,发展研发设计、生产运营、供应链、产品营销、售后服务等个性化定制化在线服务,为客户提供集成产品服务包。发展面向制造业的信息技术服务,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和具有生态主导力的产业龙头企业,支撑制造业发展。

    高质量推进制造强国建设的系统思考

    我国基本建成规模大、体系全、竞争力较强的制造业产业体系,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门类的国家。高质量推进制造强国建设是一项战略性、全局性、系统性工程,要遵循制造强国建设的一般规律,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构建新发展格局,加强整体谋划, 做到统筹兼顾,妥善处理好以下四个关系。

    一是处理好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的关系。高质量推进制造强国建设涉及行业广、领域多,需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树立全国一盘棋的思想,整合优势资源,以提高制造业整体水平。加强顶层设计,突出专项规划功能,统筹规划创新发展方向、区域发展重点,率先突破共性领域,创造更多单项技术和产品,政策引导重点地区差异化发展,提升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重大需求,推行“产品+服务”生产模式,加快推进制造协同创新体系建设,强化共性技术、关键技术供给。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实现向价值链两端攀升,以重点突破提升制造业总体竞争力。

    二是处理好近期发展与长远战略的关系。从近期发展来看,高质量推进制造强国建设需整合资源力量,针对薄弱环节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攻克一批“卡脖子” 技术,聚焦核心基础零部件、工业基础软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等,构建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国内生产供应体系,形成整机牵引和基础支撑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 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推动生态体系建设,有效应对风险挑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从长远战略来看,要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加强战略布局和系统谋划,布局一批未来产业,增强优势领域竞争力,大胆创新实践,抢占未来产业竞争制高点,建设全球领先的技术体系,完善高效安全富有韧性的产业体系,支撑世界制造强国建设。

    三是处理好自主发展与国际合作的关系。高质量推进制造强国建设关系国际国内市场,需要立足新发展格局,坚持开放合作与自力更生有机结合,充分发挥我国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和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世界级名牌产品,塑造中国制造、中国质量、中国品牌形象,提升我国制造业在全球范围内的综合竞争力与影响力,持续增强高铁、新能源、通信设备等领域的全产业链优势。加强开放合作,拓展国际化视野、增强国际化思维,以更大的勇气、更多的举措破除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提高利用外资和国际合作水平,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积极参与和推动国际产业合作, 构筑互利共赢的产业链供应链利益共同体,主动融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价值链。

    四是处理好政府引导与市场主导的关系。政府部门要积极转变管理职能、转换思维方式,创新和改进政策支持方式,完善财税和金融扶持政策,推动制造业创新发展、做优做强,形成政府、企业和社会共同推进制造强国建设的合力。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强化企业主体地位,通过产业投资基金、股权投资等方式,支持重点产业发展,扶持中小企业创新, 运用市场机制淘汰落后和过剩产能,激发企业活力和创造力。

    高质量推进制造强国建设并非一日之功,既需要有久久为功的历史耐心,又要有只争朝夕的时代责任;既要谋划长远循序渐进,又要快马加鞭干在当下,要以更加丰硕的成果、更加有为的姿态、更加大胆的实践,努力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力量。

    (本文仅代表个人观点) 

    作者为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北京民用飞机技术研究中心发展规划部部长、正高级经济师

    Visits: 28

    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