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线教育的普及为全球学习者提供了更多样化的学习资源。
  • 智能家居设备的发展正在改变家庭生活的方式。
  • 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成为全球能源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 气候变化问题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各国正在加强应对措施。
  • 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改变了消费者的购物习惯。
  • 人工智能技术的突破在医疗、教育和工业自动化中展现出巨大潜力。
  • 自动化和机器人技术在提高制造业效率和安全性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 随着太空探索的商业化,航天产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 随着人们对健康意识的提高,健康食品和生活方式受到更多关注。
  • 虚拟现实技术在游戏、教育和医疗领域的应用日益增多。
  • 太空探索的商业化为航天行业带来了新的机遇。
  • 生物多样性的丧失成为全球生态保护的紧迫问题。
  • 社交媒体在政治和社会运动中的作用越来越显著。
  • 随着环保材料和可持续生产方式的推广,绿色经济正在兴起。
  • 在线健身课程的兴起反映了人们对健康生活方式的追求。
  • 随着太空探索的进展,商业航天领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 电子竞技的流行正在改变传统体育和娱乐行业的格局。
  • 随着人们对健康意识的提高,有机食品市场正在迅速增长。
  • 大数据和机器学习在商业决策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 在线教育平台的兴起为传统教育模式带来了挑战和机遇。
  • 在线教育平台的兴起改变了传统教育模式。
  • 可持续发展是解决环境问题的关键。
  • 移动支付和数字货币的普及正在改变人们的支付习惯。
  • 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保持学习和适应的能力是成功的关键。
  • 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引起了全球对自然保护的重视。
  • 网络强国建设之路: 成就、经验与展望

    网络强国建设之路: 成就、经验与展望

    0

    李勇坚 刘希兰 刘宗豪

    内容提要: 

    本文系统梳理了我国网络强国建设取得的历史成就,介绍了我国在信息化进程、网络内容生态建设、网络安全屏障构建和网络空间国际交流方面取得的一系列进展。通过对网络强国建设经验的总结,发现我国在推动网络强国建设方面取得的历史成就,与明确的战略思维和理论体系、完善的制度体系和管理机制、持续的技术创新和研发投入息息相关。未来应在网络安全、信息化引领、网络内容治理、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建设等方面持续发力,推动网络强国建设取得新成效、新进展。

    推动网络强国建设,是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重要举措,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支撑。本文从网络强国建设取得的重大成就、发展经验和政策建议三个方面进行讨论,全面解析我国网络强国建设的成功之道。

    图为2022 年10 月9 日拍摄的国家超级计算长沙中心“天河”新一代超级计算机系统。 图/ 中新社

    网络强国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我国网络强国建设取得重大成就,主要体现在信息化进程不断加快、网络内容生态持续向好、网络安全屏障日益牢固以及网络空间国际交流合作不断深化等方面。

    (一)信息化进程不断加快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指出,“从社会发展史看,人类经历了农业革命、工业革命,正在经历信息革命。” 

    在信息革命的推动下,我国的信息化进程不断加快,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数字经济规模持续扩大。数字经济规模由2012 年的11.2万亿元增长至2023年的53.9万亿元,11年间规模扩张了3.8倍。数字经济已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提升经济效率和竞争力。当前,我国数字经济相关企业数量超过1600万家,已培育出1.2万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涵盖了从基础设施建设到应用服务的广泛领域,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这些企业在各自领域内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和创新力,成为推动信息化和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第二,数字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数据,在5G网络建设方面, 我国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5G网络,截至2023年底,我国5G基站数达337.7万个,覆盖全国所有地级市、县城城区,移动通信高速发展;在光纤网络建设方面,我国全光网建设快速推进,全国所有地级市全面建成光网城市,截至2023年底,全国光缆线路总长度达6432万公里;在算力网络建设方面,我国持续推进“东数西算”重大工程,构建全国一体化算力体系,提供强大的计算能力支持,截至2023年底,我国提供算力服务的在用数据中心机架数超过810万标准机架,算力总规模达到230EFLOPS,位居全球第二。

    第三,核心信息技术实现突破创新。例如,在卫星导航技术上,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已在2020年完成了全球组网,目前向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用户提供全天候、全天时、高精度定位、导航与授时服务。这一里程碑标志着中国在卫星导航领域的自主创新和技术突破,展示了信息化发展对国家战略能力的提升。

    第四,信息化应用领域日益广泛。随着数字基础设施的完善,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53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我国网民规模已达10.92亿人,互联网普及率提升至77.5%。商务部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电子商务交易额达46.83亿元,网上零售额为15.43万亿元,连续11年成为全球第一大网络零售市场。其中,在线旅游、在线文娱和在线餐饮销售额增长强劲,对网络零售增长贡献率合计达到23.5%。可以看出,信息化发展催生了大量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二)网络内容生态持续向好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网络生态建设,强调要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网络强国建设过程中,网络内容生态的持续向好是关键。现阶段,通过完善网络治理体系、加强网络文明建设和推进网络法治建设,我国网络内容建设管理取得显著进展,网络生态持续向好。

    网络治理体系日渐完善。我国建立了多层次、多部门协同的网络治理机制,涉及工信、网信、公安、市场监管等多个部门,形成了“齐抓共管”的局面。国家通过一系列专项行动和整治措施,强化网络内容监管,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例如,中央网信办2021 年开始组织“清朗”系列专项行动,包括“饭圈”乱象整治专项行动,集中整治网络暴力、网络水军和网络黑公关问题,从严整治“自媒体”乱象”专项行动,整治“自媒体”无底线博流量专项行动等,持续规范网络内容生态。上述“清朗”系列专项行动有力维护了网络空间的健康、安全、有序发展。

    图为安徽移动铜陵分公司网络技术人员在通信基站更新设备、优化网络。 图/ 中新社

    网络文明建设逐渐加强。一方面,广泛开展“文明上网”主题活动,倡导网民文明用语, 普及网络文明理念,提升全民网络素养;另一方面,坚持“正能量是总要求”,鼓励网络平台、媒体机构生产传播积极健康、充满正能量的内容。

    网络法治建设加快推进。立法方面,我国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网络法治体系。这些法律法规对网络安全、数据保护、隐私保护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规定,为网络治理提供了法律依据。司法方面,我国先后在杭州、北京、广州设立互联网法院,专门审理涉网案件, 利用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 实现了案件在线立案、审理、判决,极大提升了司法透明度和公信力。

    (三)网络安全屏障日益牢固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凸显了网络安全在国家安全中的重要地位。中国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报告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捕获计算机恶意程序样本数量超过4200万个,其中大量恶意程序样本来自境外,网络安全防护极为迫切。IDC数据显示,2022 年全球网络安全总投资规模约1.34 万亿元人民币;中国网络安全产业联盟数据显示,2022 年我国网络安全市场规模约为633亿元,到2025年市场规模预计将超过800亿元。

    近年来,我国在网络和数据安全政策及其宣传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构筑起坚实的网络安全屏障。

    在网络和数据安全方面, 我国制定并出台了相应的法律政策,发布了300余项网络安全领域国家标准,基本构建起完备的网络安全政策法规体系。2017年6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正式施行,该法对个人信息保护、治理网络诈骗和网络实名制等作出明确规定;2021年9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正式施行,进一步强化了对数据的全生命周期管理, 规定了数据处理活动的合规要求,保障了国家、公众的数据安全;2021年11月1日起, 《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正式施行,保护了个人信息权益,规范了个人信息处理活动。

    在网络安全宣传方面, 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开展网络安全宣传教育,普及网络安全知识,提高全社会的网络安全意识。2014年以来,我国已连续10年在全国范围内举办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2023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相关微博话题阅读量逾10.9亿次,全社会网络安全意识和防护能力明显增强。

    (四)网络空间国际交流合作不断深化

    2015年,习近平主席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首次提出“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重大命题。这一理念开启了全球互联网发展治理的新篇章,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和积极响应。通过合作与交流,互联网普及率和技术水平显著提升。国际电信联盟2023年度报告显示,全球互联网用户已增至54亿人,占全球人口的67%, 5G移动网络已覆盖全球近40%的人口。在“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框架下, 我国积极参与并推动全球网络空间国际交流与合作,与非洲、欧洲和东盟国家开展紧密合作,不仅为全球网络治理和数字经济发展贡献了重要力量,而且提升了自身的网络强国地位。

    在中非交流合作层面,我国倡议的“数字丝绸之路”, 为非洲国家提供了数字基础设施,为其发展数字经济提供了有利条件,助力非洲国家进一步弥合“数字鸿沟”。中国企业在中非合作框架下积极参与非洲通信基础设施建设,新增和升级了约15万公里的通信骨干网,扩大了网络覆盖范围和提升了网络服务质量,使得约7亿非洲用户受益,明显改善了非洲的网络环境和通信能力,为当地的数字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中欧交流合作层面, 双方主要侧重于网络安全合作和标准制定与互认。一方面, 中欧双方在网络安全领域建立了稳定的合作机制,双方通过定期举行网络安全对话,交换信息和经验,共同应对网络威胁;另一方面,中欧双方在网络标准制定方面加强合作,推动国际标准的互认,减少技术壁垒,也为全球互联网治理提供了更多合作范式。

    在中国与东盟交流合作层面,依托中国—东盟跨境医疗合作平台等多边合作机制,我国与越南、泰国、老挝、柬埔寨等国开展远程医疗和跨国会诊,形成广泛的技术转移协作网络。

    网络强国建设的经验

    我国在推动网络强国建设方面取得的历史成就,与明确的战略思维和理论体系、完善的制度体系和管理机制、持续的技术创新和研发投入息息相关。

    (一)明确的战略思维和理论体系

    “战略问题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根本性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战略统筹与谋划,将互联网治理提到了国家战略层面。2014年2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首次提出“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网络强国”的战略目标,并就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作出一系列重大论断和重要部署。至此网络强国建设被纳入国家战略目标,也为后来的数字中国、智慧社会等目标打下了坚实基础。

    随着实践不断深入,网络强国战略的内涵也不断丰富和发展。2015年12月,习近平主席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开幕式主旨演讲中提出“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2016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中,深刻分析了安全与发展的关系, 并指出“树立正确的网络安全观”;2016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六次集体学习时提出实施网络强国战略要做到“六个加快”,进一步丰富了网络强国战略的内涵;2018年4月,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用“五个明确”概括了网络强国战略的重要思想;202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针对网络强国建设作出重要指示,鲜明提出网信工作的使命任务,明确“十个坚持”的重要原则, 并对网信工作提出新要求。

    网络强国战略的提出及内涵的不断丰富,为我国建设新时代网络强国指明了前进方向,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网络强国理论强调发展与治理并重,既要不断促进网信事业发展,通过创新和开放等方式推动新的生产力形成,又要加强网络空间的治理,以治理为支撑,保障发展的可持续。在应对网信事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时,要坚持政策引导和依法管理并举,不仅要通过政策引导互联网相关主体积极履行责任,对网络违法行为进行惩治,同时要不断完善互联网相关法律体系,做到“依法治网、依法办网、依法上网”。网络空间具有“无边界性”。网络安全事关国家安全,我国一直秉持着网络安全和网络主权的基本原则,在持续保护网络产品和服务安全、网络数据安全、网络信息安全的同时, 也坚决抵制网络霸权,反对一切侵害他国国家安全的网络行为。我国也不断推动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变革,积极参与国际交流和合作,始终如一地以开放、合作、共赢的态度, 推动互联网行业的国际交流合作。

    (二)完善的制度体系和管理机制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我国针对网络强国进行了一系列战略性规划,网络强国建设相关制度体系和管理机制不断完善。

    一是不断健全网络管理体制机制。以往互联网管理涉及多个部门,多头管理带来了权责不一和效率不高等问题。2014年按照党中央统一部署, 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成立,随后省级、市级地方政府也都设置了网信部门,进而形成了全国网信“一张网” 体制。中央网信办作为网络建设的统筹协调机构,能够加强党对网信工作的全面领导,严格落实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把党管互联网落到实处。网络管理体制机制的逐步完善,进一步明确了网络强国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并推动网络强国建设成为一项重要事业。

    二是持续完善网络治理法律法规。“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我国始终坚持依法治网,并推动了各项法律法规的建立与健全,以法律法规筑牢网络安全发展屏障。在网络安全治理方面,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的施行, 还针对云计算服务安全评估、数据安全治理等领域,出台了多项法律法规,形成了完善的网络安全法律体系。在国际网络交流合作方面,出台了《促进和规范数据跨境流动规定》,明确了数据出境安全评估、个人信息出境标准合同、个人信息保护认证等制度,为数据的跨境有序自由流动提供了法律制度保障。在内容治理方面,出台了《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等法律法规, 对网络信息内容生产者、网络信息内容服务平台、网络信息内容服务使用者以及行业组织都提出了具体要求,推动形成良好的网络生态和清朗的网络空间。

    三是加快构建网络强国保障体系。在完善管理体制和治理法律法规的同时,我国也不断建立健全国家网络安全事件应急工作机制,以提高对网络安全事件的应对能力。多年来,我国不断提高网络安全感知和防护能力,并积累了宝贵经验。自《国家网络安全事件应急预案》印发以来,我国逐渐形成完善的网络安全应急协调和通报工作机制,各地区、各部门及相关企业实现了信息汇集、监测预警、风险通报和响应处置等方面的统筹协调。网络安全事件防护、识别和应急处理能力的增强, 提升了网络安全保障能力,形成了网络强国建设的有力防护网,有力维护了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三)持续的技术创新和研发投入

    网络强国建设离不开互联网新技术的发展和新应用的落地。我国始终坚持创新驱动, 在技术创新方面持续加大投入,以技术创新筑牢网络强国建设的底座。

    一是推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党中央高度重视信息基础设施建设。2018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定义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2019 年《政府工作报告》将“加强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列入其中。近年来,我国先后出台了《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等一系列政策文件,促进以5G、物联网等为代表的通信网络基础设施,以人工智能、云计算等为代表的新技术基础设施,以数据中心等为代表的算力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的持续布局和快速发展,为网络强国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二是强化网络核心技术创新能力。近年来,我国加速推动网络核心技术取得突破, 信息领域核心技术创新能力持续提升。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我国的5G技术应用和产业布局处于领先地位,并加快6G研发布局,推动集成电路、EDA(电子设计自动化) 等取得重要进展,构建出新一代信息技术协同创新生态。我国在半导体和量子科技领域的基础研究、技术应用以及测量领域布局完整,芯片的研发设计即使面对美国技术封锁也取得了初步突破。可以看到,增强核心技术创新能力,是我国网信事业实现自主安全可控的重要保障。

    三是加强网络技术国际研发合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鼓励和支持我国网信企业走出去,深化互联网国际交流合作”。网信事业的发展和网络强国的建设,不能闭门造车, 网络的本质在于互联,信息的价值在于互通。多年来,我国一直以开放的姿态融入国际互联网交流中,积极开展国际网络技术研发合作,推动网络强国建设取得较快进展。我国网信企业、科研院所和行业组织积极开展国际研发合作,推动我国与许多国家和地区在5G 国际标准、网络安全标准制定等方面都取得进展,助推全国统一的网络标准和生态建立, 为我国网络强国建设提供了强大动力。

    网络强国建设的未来走向及建议

    未来,推动网络强国建设应始终坚持战略思维,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加强党管互联网的顶层设计,进一步朝着网络强国建设的目标和方向前进,并在网络安全、信息化引领、网络内容治理、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建设等方面持续发力。

    一是继续筑牢网络安全屏障。网络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国家长治久安,未来应不断提升网络安全保障能力和水平。除了通过网络法治建设保障网络安全外, 还应推动网络安全协同治理,充分调动各主体的积极性,形成维护网络安全的最大合力。一方面,要发挥群众在网络安全中的主体地位和力量,加强网络安全宣传和相关知识的普及,不断深化个人网络安全意识和网络素养。数据安全和个人信息保护是网络安全的重要内容,应通过开展网络安全宣传等方式,引导全体人民积极维护网络安全。另一方面,也要发挥企业在网络安全维护中的重要作用。加强网络安全产业链企业的培育, 充分发挥骨干网络安全企业的创新引领作用,并通过政企合作等方式,定期开展网络安全技能培训、共同搭建网络安全平台等。

    二是发挥信息化驱动引领作用。中央网信办等部门联合印发《信息化标准建设行动计划(2024—2027年)》,提出到2027年,信息化标准工作机制更加健全,信息化标准体系布局更加完善,信息化标准在引领技术创新、驱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充分发挥。未来推动网络强国建设,应以信息化驱动为引领,继续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应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通过政府和市场协同发力,突破关键共性技术难题并实现颠覆性技术创新。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围绕核心技术的基础理论和基础方法开展系统研究, 补齐新材料、新设备等方面的发展短板。在攻克关键核心技术的同时,推动我国产业不断向网络化、智能化方向发展,通过与产业发展的融合,推动关键核心技术成果转化和应用。

    三是加强网络内容建设和治理。未来应进一步引导网络空间的各主体自觉养成守法的好习惯,强化网络内容监管, 营造清朗的网络舆论空间。同时,要加强网络文明建设,旗帜鲜明地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和价值取向。对于网络上存在的热点问题,坚持线上线下沟通相结合,形成全体网民团结一心、共同奋斗的良好网络生态。在尊重和保障网民言论自由的同时,针对网络空间中存在的不法行为,如涉及诈骗、攻击、谩骂、暴力的言论,进行严厉打击,从而持续提升网络内容治理能力,通过构建良好的网络秩序来保护广大群众的合法权益。

    四是建设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未来应持续推进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推进网络强国建设。一方面,应加强国际网络对话合作,共同建立多边、民主、透明的全球网络治理体系,推动网络管理体制机制和网络安全法律法规的统一和完善,如风险预警机制、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保障机制、网络安全法律体系等。另一方面,应加强全球网络技术研发合作,在实现关键核心技术和关键环节自主可控的同时,积极开展网络安全等领域的技术研发合作,共同构筑起网络安全屏障。

    【本文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生产网络视角下服务业技术进步影响因素、机制及路径优化研究” (项目编号:72073139)、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项目“数据要素的基础理论及其经济贡献研究”(项目编号: 2 0 2 4 C J Y 0103)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李勇坚单位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刘希兰、刘宗豪单位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应用经济学院

    Visits: 1

    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