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球健康危机凸显了公共卫生体系的重要性和改革的必要性。
  • 隐私保护和数据安全成为数字时代的重要议题。
  • 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可持续消费和绿色生活方式成为新的消费趋势。
  • 5G网络的部署加速了物联网和智能科技的广泛应用。
  • 随着区块链技术的成熟,其在金融行业之外的应用逐渐增多。
  • 全球健康危机加速了医疗保健行业的数字化转型。
  • 随着全球健康危机的持续,公共卫生体系的完善成为紧迫议题。
  • 隐私保护在数字化时代变得更加重要,数据泄露事件频发。
  • 随着技术的发展,无人驾驶汽车的测试和部署正在加速。
  • 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物流行业的创新和发展变得尤为重要。
  • 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在娱乐和教育领域的应用前景广阔。
  • 随着人们对健康意识的提高,健康食品和生活方式受到更多关注。
  • 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剧,对养老服务和健康产业提出新要求。
  •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成为全球环境保护的核心议题。
  • 随着人口老龄化,养老服务和健康管理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 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可持续消费和绿色生活方式成为新的消费趋势。
  • 自动化和机器人技术在制造业中的应用提高了生产效率和安全性。
  • 生物技术在医药领域的应用带来了新的突破和挑战。
  • 数字化转型正在改变企业的运营模式,特别是零售和服务业。
  •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养老服务和健康管理需求日益增长。
  • 随着移动支付的普及,现金交易正在逐渐减少。
  • 随着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增加,跨国公司的社会责任和环境影响受到更多审视。
  • 电子竞技成为年轻人中流行的娱乐方式。
  • 随着人口老龄化,对老年护理和健康服务的需求不断增长。
  • 气候变化引发的极端天气事件对全球农业和生态系统产生深远影响。
  • 新形势下加快生态环保产业转型升级的若干思考和建议

    新形势下加快生态环保产业转型升级的若干思考和建议

    0

    康艳兵 高 扬 辛 升

    内容提要: 

    近年来,我国生态环保产业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已基本形成领域齐全、链条延伸、结构优化、分工明确的生态环保产业体系。随着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以“末端治理”为主的传统环保市场总体上趋于饱和,生态环保企业面临的生存发展压力不断加大。生态环保产业应根据新形势下生态环境治理改善的市场新需求和工作新要求,及时调整产业发展思路、转变经营模式、优化业务板块,为协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贡献更大力量。

    生态环保产业是从事环境污染防治、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环保产业保持良好发展势头,技术装备水平不断提升,为解决突出环境问题、改善生态质量提供了重要支撑。近年来,随着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以“末端治理”为主的传统环保市场总体上趋于饱和,生态环保企业面临的生存发展压力不断加大。下一步,生态环保产业应根据新形势下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新要求和精准治污新需求, 及时转变和调整发展思路,加快转型升级步伐,为高水平环境保护提供更有力支撑。

    2024 年4 月,宁波舟山港,工作人员在为大型货轮接上环保岸电。 图/ 中新社

    我国生态环保产业取得积极成果

    生态环保产业业务范围涵盖大气、水、固体废弃物、土壤等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等领域,相关产业链涵盖技术研发、装备制造、设计施工、运行维护、投资运营、综合咨询等多个环节。一段时期以来,我国生态环保产业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已基本形成领域齐全、链条延伸、结构优化、分工明确的生态环保产业体系,为空气、水等生态环境改善作出重要贡献。

    (一)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市场主体更加多元

    据中国环保产业协会测算,2023年生态环保产业营业收入约为2.24万亿元,同比增长约0.9%。2012—2023年,环保产业营业收入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5.3%。

    从企业规模来看,我国生态环保企业以中小微型企业为主。按照国家统计局《统计上大中小微型企业划分办法(2017)》划分标准,中国环保产业协会统计的19193家生态保护企业中,有大型企业(营业收入≥40000万元)599家、占比3.1%,中型企业(2000万元≤营业收入<40000万元) 4578家、占比23.9%,小型企业(300万元≤营业收入<2000 万元)6405家、占比33.4%, 微型企业(营业收入<300万元)7611家、占比39.6%。

    从市场主体来看,近年来生态环保产业并购整合加速, 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进入生态环保领域,生态环保产业主体多元化趋势更加明显。部分央企已布局生态环保市场,开展了生态环保产业相关业务。据统计,全国已经有广东、四川、安徽、山东等18个地区组建了省级环保产业集团,这也成为继央企进入环保行业后又一支环保队伍。万科、腾讯、华为等民营企业也纷纷入局环保产业。

    (二)技术装备水平不断提升,部分领域世界领先

    我国生态环保产业已形成覆盖大气、水、土壤、固废、环境监测等重点领域的污染防治技术装备体系,能够满足当前生态环境保护需求。在技术装备水平方面,我国燃煤电厂超低排放治理技术装备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已建成世界上最大的超低排放火电厂群。截至2022年底,约10.5亿千瓦煤电机组完成超低排放改造,占煤电装机容量的94%。我国已拥有全世界最先进的钢铁全流程超低排放技术体系,据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统计,截至2024 年3月,4.42亿吨粗钢产能完成全流程超低排放改造,1.39亿吨粗钢产能正在实施超低排放改造。水泥、焦化、玻璃等行业也在持续推进超低排放改造。

    工业烟气多污染物协同净化技术装备不断发展,涌现了一批以工业烟气多污染物协同深度治理技术为代表的科技成果。大型垃圾焚烧发电技术装备已达国际领先水平,生活垃圾焚烧智慧化运营管理技术快速发展。危险废物处理处置及资源化方面已形成一批适用技术装备。挥发性有机物(VOCs) 治理技术装备部分已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相关数据显示,2011—2023年,我国环境技术发明专利申请总量接近全球环境技术发明专利申请总量的60%,是全球最积极布局环境技术创新的国家之一。

    (三)产业体系持续完善,商业模式不断创新

    我国生态环保产业已涵盖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的技术研发、装备制造、设计施工、运行维护、投资运营、综合咨询等环节,基本形成了领域齐全、链条延伸、结构优化、分工精细的产业体系。污染治理从单污染源、单要素治理向系统化、综合化环境服务的转型升级,也带动了多污染物、多要素和全过程治理能力明显提升。积极推进环境服务业试点和模式创新,环境综合治理托管服务模式为环境服务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示范引领作用;推动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工作;以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模式(EOD)为代表的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不断创新,将生态环境治理带来的经济价值内部化,有力支撑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产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和新挑战

    随着我国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改善,生态环保产业发展面临传统环境治理市场需求逐渐减弱的新形势,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和精准治污、高效治污的新要求,以及产业转型升级、加强高质量供给等新挑战。

    (一)传统环境治理市场趋于饱和

    随着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污水、大气、固体废弃物治理等市场空间越来越小,企业生存压力不断增大。截至2023 年,我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已连续5年达到80%以上,城市污水处理率已达到98.1%,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9.9%。

    传统环保市场需求总体趋于饱和,环境治理等市场需求自2021年以来开始萎缩, 导致产业整体盈利水平呈现下滑趋势。2022、2023年生态环保产业营收增速仅为1.9% 和0.9%,相比此前10年均超过10%的营收增速大幅下降。2023年,近半数企业利润同比下降、应收账款同比增加,生存压力不断增大。此外,由于行业准入门槛缺失,生态环保企业间的同质竞争严重。2023 年污染治理企业数量相较2012 年增长2—3倍,大量成立时间不足5年、工艺技术简单、运营管理粗放的中小微企业由于缺少核心竞争力,低价竞标、恶性竞争现象严重,“劣币驱逐良币”现象时有发生。

    (二)精准高效治污等需求带来增量市场空间

    我国生态环境治理水平总体提升,但距离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要求还有差距,科学精准高效治污水平仍有待加强。

    首先,环境治理细分领域仍有短板。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危险废物和土壤治理等是目前环境治理的薄弱环节;磷石膏、电解废渣等工业大宗固废及重金属污染治理成本依旧较高;臭氧、挥发性有机物等新污染物治理的市场空白亟待填补。其次,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新三样”衍生出废弃光伏组件、退役新能源车和动力电池等固体废弃物利用和处置带来环境治理新需求。此外,现有环境治理产品未能充分满足人民群众对高品质生活环境的需求。环保建材、环保家居用品等产品种类繁多、质量良莠不齐,实际使用效果尚无法很好满足城市噪音、光污染、室内空气污染治理的要求。

    (三)内生动力不足,市场环境有待健全完善

    目前,生态环保产业发展仍然依赖政策驱动和政府投资,尚未建立良性市场循环。

    首先,产业对政策和政府项目依赖性较强,财政资金投入和补贴成为一些企业的主要营收来源。城市污水处理、垃圾处置等环境服务费用无法覆盖治理成本,企业生存较为依赖财政支出。其次,“谁污染谁治理、谁治理谁受益”的污染成本和生态环境效益内部化机制尚未建立。由于市场价格调节机制不完善,缺少成本分摊和盈利模式,如城市污水管网密度不足、存量管网老化等亟待解决的问题因资金缺位推进艰难,而社会资本难以投入该领域市场。此外,市场监管“宽松软”,环境监测数据造假、虚假环境评估报告等事件不时引发舆情。市场公平性、透明性不足,存在区域分割和地方保护等隐形壁垒。

    新形势下科学引导生态环保产业健康发展的建议

    生态环保产业的核心功能定位是助力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满足环境治理市场需求。随着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改善, 传统环保市场趋于饱和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因此, 不应简单从壮大市场规模的角度推动产业发展,而应根据新形势下生态环境治理改善的市场新需求和工作新要求,及时调整产业发展思路、转变经营模式、优化业务板块,为协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贡献更大力量。

    (一)推动存量市场提质降本增效,加快转型升级步伐

    传统环境治理企业应通过精细化运营服务、智慧化赋能、多要素协同增效等手段, 加快形成核心竞争力。

    首先,发展重心应从“跑马圈地”的项目投资模式改变为深耕赋能的价值经营模式, 提升存量项目高效精细化运营管理水平,实现产品服务的高质量、高附加值和高粘性。其次,以智慧化手段提升环境治理效率,积极拓展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数智化技术在环境治理领域的应用场景,为提高环境监测时效和精度、加强数据深度分析等提供支撑。最后,各方应促进节能、降碳、循环利用等绿色产业深度融合,强化污染物前端减量、过程控制与末端治理协同,从全生命周期角度减少污染物排放。推动单一污染物治理设备更新换代,实现多污染物协同集成处置,提升企业多要素综合服务能力,在提高效率的同时降低治理成本。

    (二)补齐细分领域环境治理短板,提高科学精准治污能力

    生态环保产业应加强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创新供给。

    首先,要深耕细作污染治理产业,持续加强针对环境污染治理难点和新污染物的防治工作。龙头企业应向精细化、差异化“专精特新”发展, 联合科研机构开展土壤、重金属、大宗固废处置的基础性、原创性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示范。其次,要提升对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配套的生态环保需求的适配度,培育支撑产业发展的新增长点。最后,还应提高城市噪声、光污染、室内空气污染治理等产品性能和质量,不断丰富产品种类,加大高品质生活环境产品市场供给。

    (三)提高市场内生动力,营造良好市场环境

    充分发挥市场在环境资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完善和规范市场机制和环境,减少企业对财政和补贴的依赖。

    首先,污水、固废处理等环境服务应兼顾公益和商品属性,地方可建立处置成本分担、差别化收费、服务费标准动态调整等工作机制。其次, 应推广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模式(EOD)等新模式,促进公益性较强的生态环境治理项目与收益较好的关联产业有效融合,打通社会资本和金融机构参与生态环境治理的路径,缓解政府资金投入压力。此外,还应建立更加公平、透明、高效的市场主体准入和退出机制, 努力消除同质化、低水平竞争行为。地方应清理取消企业在资质资格、招投标、权益保护等方面的差别化待遇。最后, 要强化全流程监管和行业自律,提高主管部门监督水平和执法力度,推动建立行业信用激励惩治机制,畅通企业诉求渠道,促进企业自觉守法诚信经营,保障公平有序竞争的市场环境。

    (四)加快“走出去”步伐,积极拓展国际市场

    东南亚、拉美等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不断推进,产生大量生态环保市场需求。拓展国际市场已成为缓解国内环境治理市场竞争压力、提升全球产业影响力的重要举措。

    首先,应整合各方面资源,充分发挥“一带一路”“中国—东盟”等合作机制作用, 积极搭建国际合作平台,拓展与东南亚国家的生态环保示范项目和合作机会。其次,有关部门应逐渐完善拓展国际市场的支持激励手段,适时研究出台激励政策,可通过出口退税等方式支持生态环保企业拓展国际市场。金融机构应对产业海外出口提供绿色信贷、出口信用保险等支持。此外,生态环保产业要发挥技术装备优势,提升产业链整合能力,打造匹配国际市场需求的产品和服务体系;积极开展和参与国际交流,培养国际化人才队伍,持续加强品牌建设,提高国际知名度。

    作者分别为国家节能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国家节能中心推广(信息传播)处干部、工程师;国家节能中心推广(信息传播)处长、高级工程师

    Visits: 222

    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