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晶
内容提要:
近年来,我国始终以对外投资合作高质量发展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对外投资与经济合作保持稳定发展态势。但随着逆全球化思潮涌现,我国对外投资合作面临歧视性安全审查、对外承包工程价值链地位亟待提升等问题和挑战。本文基于现实思考,就如何引导企业更好“走出去”,促进对外投资合作提质增效提出相关建议。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定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不断以中国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更好惠及各国人民。近年来,我国始终以对外投资合作高质量发展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而随着逆全球化思潮涌现,如何有效推动我国对外投资合作高质量发展尤为重要。本文主要讨论我国对外投资合作的现状与问题,并基于现实思考,就如何引导企业“走出去”,促进对外投资合作提质增效提出相关建议。
对外投资和经济合作稳步推进
近年来,尽管受到全球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全球保护主义抬头、地区冲突不断等不利因素影响,我国经济总体平稳运行,对外投资和经济合作稳步向前推进。
(一)对外直接投资量质齐升
面对逆全球化思潮、局部冲突等因素带来的诸多不确定性影响,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不降反升呈现强大韧性,对外直接投资平稳发展。根据商务部、国家外汇管理局统计,2023年我国全行业对外直接投资1478.5亿美元,同比增长0.9%(见图1)。其中,对外非金融类直接投资1301.3亿美元,增长11.4%,投资对象涵盖全球155个国家和地区的7913家境外企业。
图1 2020—2023 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情况
数据来源:根据商务部统计数据绘制。
数字经济和绿色领域成为对外投资新方向。2021年,商务部、中央网信办、工信部出台《数字经济对外投资合作工作指引》,推动数字经济对外投资合作高质量发展;同年, 商务部、生态环境部出台《对外投资合作绿色发展工作指引》,鼓励企业开展境外绿色投资、绿色建设,推动建立更加有效、权威的绿色投资规则和标准。同时,随着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 我国高科技企业积极出海投资配套产业,以数字经济新模式助力当地经济增长,赋能产业发展。
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成效显著。境外经贸合作区是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的重要抓手,近年来,我国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提质升级, 与东道国互利共赢。截至2021 年底,我国境外经贸合作区分布在46个国家,累计投资507 亿美元,上缴东道国税费66亿美元,为当地创造39.2万个就业岗位。其中,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是境外经贸合作区和对外投资布局的重点区域。
(二)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有序发展
我国对外承包工程企业仍广泛参与国际基础设施投资和建设,对外承包工程营业额相对平稳。2022年,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1549.9亿美元, 与上年基本持平;2023年,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1609.1 亿美元,同比增长3.8%,呈企稳回升态势,达到自2020年以来的最高水平,新签合同额2645.1亿美元(见图2)。
图2 2020—2023 年我国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情况
数据来源:根据商务部统计数据绘制。
对外承包工程综合实力不断增强。2023年度美国《工程新闻纪录(ENR)》发布的“全球最大250家国际承包商”榜单中,我国有81 家企业入围,较上一年度增加2 家, 上榜企业数量与业务规模仍居于首位,体现出较强的外部环境适应能力和行业发展韧性,上榜的81家企业平均国际营业额为14.6 亿美元,同比提高2.0%。随着“投建营一体化”业务的开展,企业在产业链上下游不断拓展,例如,中国能源建设集团规划设计有限公司依托全资并购的西班牙易安国际公司(EAI)和盖飒公司(Ghesa),将“投建营一体化”模式推向世界。
绿色和新型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当前, 燃气、风电等清洁能源领域和数字化、信息化技术赋能的基础设施建设等重大工程项目取得积极进展,为推动对外承包工程转型升级奠定基础。例如,我国与巴西、阿尔及利亚等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开展务实合作,将绿色理念融入山水电站、东西高速公路等一批重大项目,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可持续发展。
对外劳务合作稳中有升。近年来,全球疫情对境外工程项目和劳务人员跨境流动产生持续冲击,相关部门联合对外劳务合作企业积极应对疫情影响,多措并举维持业务稳定,对外劳务合作活跃程度逐渐恢复。2021年,我国对外劳务合作派出各类劳务人员32.3 万人,较上年增加2.2万人。2022年,受疫情影响,我国企业向境外派出各类劳务人员数量降至25.9万人,较上年减少6.4万人。2023年,我国企业共向境外派出各类劳务人员34.7万人,较上年增加8.8万人,呈现回升态势。同时,对外劳务合作质量不断提升,双边劳务合作机制不断完善,校企合作项目稳步实施,进一步开拓国际劳务市场。
(三)对外投资合作政策和服务保障体系不断完善
对外投资合作管理体制日益完善。2021年新版《对外投资合作“双随机、一公开” 监管工作细则(试行)》进一步完善对外投资合作管理体制,规范对外投资合作事中事后监管行为。同年,商务部、外交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9 部门印发《关于促进对外设计咨询高质量发展有关工作的通知》,并完善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业务统计调查制度, 进一步加强政策引导和机制保障。
服务保障体系进一步优化。2021年修订后的《中国企业境外商务投诉服务部内工作规则》有利于进一步保障境外企业、其他组织或个人的海外合法权益。针对在开展境外商务活动过程中遭遇的经贸摩擦、不公平待遇和商业欺诈等情况,海外企业、其他组织或个人可免费获得提供公共信息、咨询指导和投诉受理服务,境外商务活动主体的合法权益得到进一步保障。2022年印发的《关于支持外经贸企业提升汇率风险管理能力的通知》和2023年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支持外经贸企业扩大人民币跨境使用 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的通知》,进一步满足企业跨境投融资、交易结算和风险管理等需求,提升贸易投资便利化水平。2023年印发的《关于继续做好境外企业和对外投资联络服务平台相关工作的通知》,进一步优化对外投资联络服务平台在运行监测、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功能和作用。
我国对外投资与经济合作仍然面临歧视性安全审查等问题。图为字节跳动(Byte Dance)大楼。 图/ 中新社
(四)援外实施综合效应逐步提升
援助项目实施效果明显。围绕“一带一路”“六廊六路多国多港”建设,铁路、公路、桥梁、港口、通信等上百个基础设施项目稳步实施,建成一批高质量、可持续、包容增长的战略基础设施,打造以点带面、从线到片的互联互通格局(王岳,2023)。此外, 在绿色发展等领域,我国对外援助也取得积极成效。例如, 《新时代的中国国际发展合作》白皮书数据显示,我国支持建设的肯尼亚加里萨光伏发电站年均发电量超过7600万千瓦时,每年帮助减少6.4万吨二氧化碳排放。
升级优化援外方式。近年来,我国对外援助方式不断优化升级,根据自身发展经验更多帮助受援国提升自主发展能力,在“交钥匙”的中方代建等传统援助方式之外,探索“受援方自建”“对等合作” 等项目模式,为推动重大合作项目落地、建设及运营创造有利条件。2022年,部分成套项目采取受援国自建与中方代建相结合的模式,提高了受援方的参与度,为当地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有力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
促贸援助效果逐步显现。我国积极响应世贸组织“促贸援助”倡议,创新援外方式, 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贸易物资设备等一系列援助举措,帮助发展中国家提高贸易发展能力。依托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以“云招商”“云签约”等线上线下相互融合的方式,让发展中国家也能享受到数字贸易的发展红利,赋能发展中国家数字化转型。
我国对外投资合作面临的问题
整体来看,虽然我国对外投资与经济合作保持稳定发展态势,但仍然面临歧视性安全审查、对外承包工程价值链地位亟待提升等问题和挑战。
(一)对外投资合作面临歧视性安全审查
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发布的《2022年世界投资报告》显示,发达国家继续加大投资监管力度,加大对战略性公司的保护。近年来,基于对华战略竞争需要,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不断强化对中资企业的歧视性审查,以所谓“国家安全”为由,打压各种类型的中资企业在美投资活动。例如,美国对中国字节跳动公司海外TikTok产品进行审查,要求中资股东出售其股份。同时,制定外资审查机制的欧盟成员国数量也在持续增加,中资企业在欧盟投资面临更大范围和更大力度的外资审查。受美欧影响,日本、印度等国家也加大了对我国投资的安全审查,部分企业甚至面临歧视性待遇。
(二)对外承包工程价值链地位有待提高
当前,国际承包工程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我国对外承包工程也存在诸多发展瓶颈。一方面,对外承包工程仍以传统的项目开发模式为主,存在总体业务规模相对较小、国际化程度不高、品牌效应不足等问题,亟待转型升级。另一方面,针对对外设计咨询和管理服务等产业链价值链重要环节,我国企业参与度不足,还未能形成设计咨询、投资运营和承包工程相互促进的业务发展模式。
(三)对外劳务合作发展模式较为滞后
我国部分承包工程企业对派出劳务人员管理缺位,劳务侵权纠纷时有发生。部分企业未按规定与派出劳务人员订立劳动合同,造成侵害派出劳务人员合法权益的事件频发。对外劳务合作尚未形成多层次多领域的人员分布结构, 劳务人员主要集中于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和制造业等传统领域,在海员、空乘、医护、信息服务等行业的劳务竞争优势尚未完全建立, 对外劳务合作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升级。
(四)企业境外经营风险防范应对仍显不足
受国际形势变化、疫情等因素影响,中资企业海外经营风险较大。一方面,企业境外经营面临较高的贸易收汇风险,部分海外国家近年来经济下行压力大、外汇流失问题严重,使我国出口企业收汇周期整体延长。另一方面,企业境外经营过程中出口信用保险意识不足,有时因对方失信或违约风险造成损失。
(五)援外的集成与协同效应尚未充分显现
虽然《对外援助管理办法》明确了援外的管理体制和实施模式,也为国内外民间组织等参与对外援助创造了制度空间,但地方政府、科研院所以及私营部门等多方主体对援外工作的参与程度仍然不高, 一些部委、驻外使馆等单位在援外政策制定、实施、监督等方面的沟通协调也有待加强, 难以充分发挥援外的集成和政策协同效应。特别是援外项目一线管理能力亟须提升。目前境外设立的项目管理代表机构数量较少,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援外的实施效果。此外,对外发展合作对承包工程的带动作用较为明显,但对贸易投资的带动效应还有待提升。
促进对外投资合作提质增效的建议
未来,我国对外投资合作将不断释放发展潜力,为进一步促进对外投资合作提质增效,应积极推动对外承包工程转型升级,加快构建以我为主的产业链价值链, 同时,为企业提供制度型保障和高质量服务平台和公共产品。
(一)促进对外投资合作高质量发展
推动我国由投资大国向投资强国转变。优化产业分布,发挥我国在制造、绿色、数字等重点领域的竞争优势, 积极利用中央外经贸发展专项基金,支持我国企业扩大“一带一路”共建国家、自贸伙伴及关系友好国家的投资布局, 加快构建以我国为主的产业链价值链。鼓励我国企业充分利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协定》《中国—巴基斯坦自由贸易协定》等,依托自贸伙伴的优惠贸易网络及原产地规则, 扩大制造业投资合作,建立境外生产经营网络,合规拓展欧美市场。支持境外经贸合作区等海外投资合作完善生产服务配套,与国内产业园区协同联动,建立稳定的产业链供应链合作关系。
(二)推动对外承包工程转型升级
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境外工程设计咨询项目,带动技术、标准、装备和管理“走出去”,主动延伸对外承包工程产业链。积极推进“投建营一体化”,促进业务模式延展升级,加快发展投融资和运营服务等,提高清洁能源、新型基础设施等新兴领域的工程承揽能力。引导金融机构完善境外资产作为抵押担保物的相关融资担保机制,助力对外承包企业在海外实现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挥援外重大项目撬动效应,推动承包工程、设计咨询及国内制造业等相关企业协同合作,带动更多中国产品、中国品牌和中国标准“走出去”。
(三)组织相关培训,加强制度保障
线上线下定期开展帮助企业有效利用投资协定、自由贸易协定等的相关培训,帮助其了解协定具体内容,掌握防范化解境外经营风险的有效工具和方法,为企业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提供政策指引。引导企业加强对劳务人员的经营管理,保障劳务人员合法权益。积极推动与更多有意愿的共建国家商签和升级投资保护协定,为企业对外开展投资合作建立制度保障。持续推动受援国自建与中方代建相结合的模式应用,惠及更多发展中国家。
(四)完善和丰富“走出去”公共服务平台和公共产品
充分利用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中国—东盟博览会、中拉基础设施合作论坛等平台, 加强为企业提供线上线下的投资合作对接服务,放大平台溢出效应。发挥多双边经贸机制作用,推动建立多双边投资合作工作组。持续发布对外投资合作国别(地区) 指南等,不断提升公共产品质量。
作者为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副研究员
Visits: 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