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太空探索的进展,商业航天领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 全球健康危机凸显了公共卫生体系的脆弱性和改革需求。
  • 全球健康危机促使各国加强公共卫生体系的建设。
  • 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剧,对养老服务和健康产业提出新要求。
  • 隐私保护和数据安全在数字化时代变得更加重要。
  • 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对传统零售业造成了巨大冲击。
  • 移动支付和数字货币正在逐渐取代传统支付方式。
  • 5G技术的推广将为物联网和智能城市带来革命性的变化。
  • 远程工作模式的普及引发了对工作生活平衡和城市居住模式的新思考。
  • 商业航天领域的快速发展为太空探索带来新的商业机会。
  • 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规划和交通问题成为热点。
  • 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引起了全球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
  • 随着太空探索的商业化,航天产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 全球健康危机促使各国加强公共卫生体系的建设和改革。
  • 电子商务的增长正在改变全球零售业的格局。
  • 数字化转型正在加速,企业必须适应这一变化以保持竞争力。
  • 网络安全威胁的增加迫使企业和个人加强数据保护措施。
  • 在线教育平台的兴起改变了传统教育模式。
  • 移动支付的普及正在改变消费者的支付习惯。
  • 随着科技的发展,智能家居和自动化生活正在成为现实。
  • 随着人们对健康生活的追求,运动科技和穿戴设备市场正在快速增长。
  • 全球健康危机凸显了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和国际卫生合作的紧迫性。
  • 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在教育和娱乐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 全球健康危机加速了医疗保健行业的数字化转型。
  • 随着全球健康危机的持续,公共卫生体系的完善成为紧迫议题。
  • 端牢端稳端好中国饭碗

    端牢端稳端好中国饭碗

    0

    赵海娟

    六月正值“三夏”时节,大江南北的田间地头一派繁忙劳作景象,今年夏天的第一捧粮食即将丰收入库、颗粒归仓。在打响全年粮食丰收的第一场硬仗之际,我国第一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专门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粮食安全保障法》正式施行,以高水平法治护航国家粮食安全,进一步夯实大国粮仓的根基。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解决好十几亿人的吃饭问题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提出“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实施“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全方位夯实国家粮食安全根基,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尽管过去二十年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粮食产量连续九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国家粮食安全总体有保障,但保障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课题,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在粮食安全这个问题上不能有丝毫麻痹大意,不能认为进入工业化,吃饭问题就可有可无,也不要指望依靠国际市场来解决。

    随着自然资源环境约束进一步趋紧,居民食物消费结构升级带动粮食需求持续增长,我国粮食供求紧平衡态势将长期存在。据国家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日前介绍,在未来一段时期,我国粮食现有产需缺口可能进一步扩大,需进一步提升粮食产能,有效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正是在此背景下,国务院4月印发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指导抓好国内粮食生产的重要政策文件—— 《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方案(2024—2030 年)》,提出到2030年实现新增粮食产能千亿斤以上, 进一步增强全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仓廪实,天下安。端牢端稳端好中国饭碗,关乎国运,紧系民生。习近平总书记一直以来都高度重视粮食安全问题,就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部署了一系列重大工作,带领中国人民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端牢中国饭碗。一方面,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在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下,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必须不断加大耕地保护建设力度,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确保18亿亩耕地实至名归。保耕地数量的同时更要保质量,一个重要的抓手就是建好高标准农田。截至2023年底,全国已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超过10亿亩,进一步确保了粮食旱涝保收、高产稳产。另一方面,解决吃饭问题,根本出路在科技。近年来,我国在良种良法、农机农艺、农业技术集成推广等领域全面部署,强化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只有种业安全才能确保粮食安全。2023年,我国种业振兴取得阶段性成效,国家级制种大县和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供种保障能力提高到75%,全国农作物良种覆盖率在96%以上,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占比超过95%,保障了中国粮主要用中国种。与此同时,我国农业科技装备支撑强劲,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3%,向科技要单产、要效益的水平不断提升。耕地和科技的支撑进一步夯实了粮食安全基础,让14亿多人的饭碗端得更稳。

    调动农民种粮、地方抓粮积极性,端稳中国饭碗。保障粮食安全,亿万农民是主体。要让种粮农民有钱挣、得实惠,日子越过越好,饭碗才能端得越来越稳。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五次会议日前审议通过《关于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和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的指导意见》,这是党中央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又一重大部署。通过健全两大机制,进一步激发和调动农民种粮和地方抓粮积极性,将为全方位保障粮食安全、确保粮食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奠定坚实基础。

    践行大食物观,端好中国饭碗。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中国饭碗不仅要装粮,还要装满肉蛋奶、果菜鱼、菌菇笋等美食。要合理利用山水林田湖草沙等资源,宜粮则粮、宜经则经、宜牧则牧、宜渔则渔、宜林则林。注重向森林、草原、江河湖海要食物,向植物动物微生物要热量、要蛋白,开发丰富多样、营养健康的食物品种。通过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让中国饭碗更丰盛,粮食安全根基才能更牢固。

    从新中国成立前的“吃不饱”到今天的“吃得好”,这是几代中国人的艰苦努力换来的。“在吃饭问题上不能得健忘症,不能好了伤疤忘了疼”,对粮食安全始终要有危机意识,要通过持续全方位夯实国家粮食安全根基,把中国人的饭碗端得更牢更稳更好。

    Visits: 298

    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