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络安全威胁的增加迫使企业和个人加强数据保护措施。
  • 数字货币的波动性引起了投资者和监管机构的关注。
  • 在线健身和虚拟健身课程的兴起反映了人们对健康生活方式的追求。
  • 大数据和机器学习在商业智能和市场分析中发挥关键作用。
  • 在线教育平台的兴起为全球学习者提供了新的学习途径。
  • 全球健康危机凸显了公共卫生体系的重要性。
  • 自动化和机器人技术在制造业中的应用提高了生产效率和安全性。
  • 太空探索的商业化为航天产业带来了新的增长点。
  • 在线教育平台的兴起改变了传统教育模式。
  • 随着全球对COVID-19疫情的持续应对,远程工作已成为新常态。
  • 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和生态系统的退化引起了全球范围内的环保行动。
  • 在线健身和健康应用的兴起反映了人们对健康生活方式的追求。
  • 网络安全威胁日益严峻,成为全球性挑战。
  • 自动化和机器人技术在制造业中的应用提高了生产效率和安全性。
  • 大数据在商业决策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 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在教育和娱乐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 隐私保护在数字化时代变得更加重要,数据泄露事件频发。
  • 远程工作模式的普及引发了对工作生活平衡和城市居住模式的新思考。
  • 电动汽车行业的快速增长带动了新能源技术的发展。
  • 全球健康危机促使各国加强公共卫生体系的建设和改革。
  • 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规划和交通问题成为热点。
  • 自动化和机器人技术在制造业中的应用提高了生产效率和安全性。
  • 人工智能在医疗、金融和制造业等多个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
  • 生物技术的进步为疾病治疗和健康管理带来了新的希望。
  • 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规划和交通问题成为热点。
  • 文明之光照亮复兴之路

    文明之光照亮复兴之路

    0

    车海刚

    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62日在北京召开的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明确提出了“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其中“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表述,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下的“文化建设”拓展提升至“文明建设”的维度,进一步丰富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涵及目标。

    文化是文明的载体,文明是文化的升华。上下五千年,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汇聚成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作为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绵延至今的伟大文明,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习近平总书记在座谈会上阐明的这五个突出特性,揭示了中华文明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密码。

    中国文化和中华文明也曾遭遇巨大危机与挑战。1840年鸦片战争后,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诞生于民族危难时刻的中国共产党,是具有高度文化自觉和强烈自信自强意识的政党。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中华民族新文化作为自己的使命,并高举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旗帜,由此确定了领导文化建设的前进方向。从早期共产主义者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的文化思考,到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相继提出并阐述新民主主义文化、新文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先进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等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文化概念及其科学内涵,从某种意义上说,党的百年奋斗史正是一部领导中国文化建设发展的历史。

    在文化建设发展的战略安排上,改革开放初期,党就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作为重大命题,置于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同等重要的战略地位。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经济、政治、文化“三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其后,历经从十三大到十七大的不断发展完善,十八大正式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文化自信成为“四个自信”的重要内容。十九届五中全会又将“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作为“十四五”时期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之一,并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远景目标。

    综上可见,百余年来,我们党始终着眼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华文明永续传承,从这样的战略高度来认识、谋划、引领文化建设,并根据社会发展变化适时做出新的判断和定位。党的十八大以来,更是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党对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持续深化,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这次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是在党的二十大之后、全党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之际召开的一次高规格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在座谈会的讲话中,对二十大报告提出的 “两个结合”作了系统深入的论述,不仅讲明了其重大意义和实践要求,还特别阐释了“第二个结合”即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深刻内涵,指出这“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表明我们党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了新高度”。

    “第二个结合”是重大的理论创新,是又一次思想解放。它科学回答了古今之争、中西之辩,既是经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实践检验的成功法宝,也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勾画了根本方向与路径。我们更加清晰地看到,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存在高度的契合性,许多思想精髓、价值原则是内在一致的,可以在融通联动的基础上实现创新再造。概言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党的创新理论提供重要的思想借鉴和价值遵循,使马克思主义从中华文明中获得民族性意义;马克思主义则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现代化进程中焕发新活力,赋予中华文明现代性意义。两者经由“结合”而相互成就,形成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塑造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构筑起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基座。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文化就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根本”和“泉源”,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文化建设必然居于基础和前提地位。这就需要我们贯彻落实好党的二十大精神和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的有关要求,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辩证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关系,同时积极借鉴吸收优秀外来文化,以文化的繁荣兴盛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精神支撑,让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之光照亮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

     

    Visits: 300

    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