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人口老龄化,养老服务和健康管理成为社会关注的新焦点。
  • 可持续发展目标推动企业采取更加环保的商业模式。
  • 全球健康危机凸显了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和国际卫生合作的紧迫性。
  • 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在娱乐和教育领域的应用前景广阔。
  • 随着5G网络的部署,智能城市的概念正在逐步变为现实。
  • 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带来了新的希望。
  • 在线教育的兴起为全球学习者提供了更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和途径。
  • 网络安全问题日益严重,个人数据保护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 大数据和机器学习在商业决策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 在线健身和健康应用的兴起反映了人们对健康生活方式的追求。
  • 智能家居设备的发展正在引领家庭生活向更智能、更环保的方向发展。
  • 随着人们对健康意识的提高,健康食品和生活方式受到更多关注。
  • 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对传统零售业造成了巨大冲击。
  • 太空探索的商业化为航天产业带来了新的投资热潮。
  • 全球化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
  • 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引起了全球对自然保护的重视。
  • 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引起了全球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
  • 数字健康应用在健康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 随着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增加,跨国公司的社会责任和环境影响受到更多审视。
  • 社交媒体在政治动员和社会运动中的作用越来越显著。
  • 随着移动支付的普及,现金交易正在逐渐减少。
  • 电子竞技的流行正在改变体育和娱乐行业的格局。
  • 虚拟现实技术在游戏和教育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 社交媒体的普及正在重塑政治沟通和公众参与。
  • 自动化和机器人技术在提高制造业效率和安全性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 瞄准五大群体 精准做实服务 —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基层社会治理的新探索

    瞄准五大群体 精准做实服务 —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基层社会治理的新探索

    0

    安徽大学调研组

    改革进入深水区,如何抓住基层社会治理和社会服务的难点、痛点、堵点, 更加精准地保障基本民生, 更加精心地提供基本服务, 更加精细地治理基层社会, 这是当下基层工作面临的新课题、新任务,同样也是新挑战。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围绕人民群众最关切的问题和最迫切的需求, 聚焦五大群体, 精准做实服务, 探索出了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新路径。

    老人:满足就餐便捷等多种需求,变一日三餐困难为居家养老安心

    在老龄化程度逐渐加深的背景下,留守、失能、独居、高龄等老年群体普遍面临着就餐不便、菜品单一、寂寞孤独等困境,谯城区高度重视老年助餐服务工作,逐步解决老年人就餐难问题,全力推进老年食堂建设,实现城乡社区老年食堂(助餐点)全覆盖,把老年食堂打造成了集家常餐饮、信息交流、文化娱乐等为一体的幸福家园。

    一是健全供应体系。建立“中央厨房+社区食堂+助餐服务点+配送入户”服务模式,构建以助餐服务机构和社区养老服务站为主体、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养老服务信息化平台为依托的多层次社区老年助餐服务体系。

    二是注重“梯度保障”。区财政按照养老服务对象年龄梯度实施就餐补贴,6069岁老年人每人每餐补贴1元,7079岁老年人每人每餐补贴2元, 80岁以上老年人、低保老人、失能老人等特殊困难群体每人每餐补贴3元,降低了助餐成本, 老年人得到了真正的实惠。

    三是开发适老化菜单。针对部分老年人群体的身体状况、饮食习惯等,开发A餐和B 餐两类套餐,做到荤素搭配、营养均衡。

    四是拓展延伸性服务。借助社区老年食堂(助餐点)搭建邻里交流、志愿服务平台, 将助餐配餐服务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有机结合,融入文化娱乐、保健护理、生活照料、家政服务等内容,满足老年人多元化需求。

    有意见的人:化“堵” 为“疏”,变“冷冰冰”的接访为“热乎乎”的沟通

    沟通调解渠道是社会安全阀机制的“排气孔”,能够将有意见人的不满情绪和牢骚怨气及时地宣泄出来,消减社会矛盾冲突的强度与烈度,促进社会稳定和谐,建设充满活力的弹性社会。

    谯城区按照“ 党建+ 信访”要求,创新建立“强基、应访、办理、述职、考评、定责” 六项工作机制, 让群众“话有处说,难有处讲,怨有处发,事有处办”,为群众提供“访、调、诉、处”一站式服务,健全开门接访、主动约访、带案下访工作机制,探索全领域、全链条、全要素、全覆盖的群众诉求清单化闭环式办理机制,通过测出高低、评出压力、激发动力等方式,激励党员干部动真碰硬抓信访, 做到真接真解真结,实现群众诉求合理的解决问题到位、诉求无理的思想教育到位、生活困难的帮扶救助到位、行为违法的依法处理“ 三到位一处理”目标。在工作方法上,要求党员干部变“冷冰冰”的接访谈话为“热乎乎”的沟通谈心,及时有效化解了各类社会矛盾,群众满意度大幅提升。

    流动的人: 一网共治,高效服务,变“找不到摸不清”为“找得快算得准” 

    在一个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人口流动是常态,流动带来生机与活力,也带来不确定性。流动者没有长期固定的住所,居住分散、隐蔽,给社区服务、社会治理带来挑战,尤其是给新冠肺炎疫情精准防控带来巨大压力。流动人口点多面广、纷繁复杂,其服务与治理需要协调上下、统筹左右、兼顾内外。为做好流动人口的服务与管理工作,让每一位流动人口体会到“家一样”的感觉,谯城区整合共享各级各类信息资源,建立一体化信息平台,推动“一网联通”,探索“一网共治”的基层治理模式,搭建信息收集、需求反馈、协同参与平台。按照“1+X+N”(1名网格长、X名相关执法人员、N名社区辅助力量)的标准,组建相对固定的“一网共治”网格治理队伍,建立责权到人的扁平化闭环工作流程,有针对性地搜集获取基础性、动态性、预警性信息,拓展数据采集渠道,延伸数据收集触角,构成全覆盖数据网络和基础数据共享信息平台。

    通过精准的信息反馈迅速掌握流动人口的详细情况, 确保找得准、找到快,这项工作不仅为防疫物资发放、核酸检测调度等应急事务处置提供有力支撑,还能让流动人口足不出户享受残疾人补贴异地办理、未成年人就学等服务,大大提高了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 打造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

    邻人:互助帮扶,重塑“家园红利”,变“一盘散沙”的“陌邻”为“心心相印”的“睦邻” 

    安土重迁的乡土社会正在走向快速流动的迁徙中国,农村熟人社会不断消解,社会治理成本显著增加。为了及时解决民众困难,重塑互助帮扶的睦邻关系,谯城区探索建立全覆盖、明职责、高效率的“邻长制”网络治理体系。一般以居住相邻的15户左右村(居) 民划为一邻, 每个邻均建立“邻长+邻居”微信群,并以片、组、邻为单元,分层建立统一于行政村(社区)一级的微信群,把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用群众听得懂的话送到千家万户,建立健全了问题“发现、反映、交办、解决、反馈”工作机制,形成村(居)民线上“吹哨”、镇街和部门线下“报到” 的局面,打通了为民服务的“最后一米”。

    邻长是从彼此最熟悉的邻里中产生的,既是横向的居民代表又是纵向的官方代表, 是上下通达、纵横联结、反应灵敏的中枢神经, 以临近居住的一二十户为单元构建利益共同体,思想和行动更容易统一,可以做到服务的精细化、精准化。

    在“邻长制”的推动下, 让“陌邻”成为“睦邻”,地相近、人相亲、情相牵、心相通的氛围又重新形成,重塑熟人社会的“家园红利”,发挥好邻人在矛盾调处、邻里互助、临危救急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提高社会的融合度,增强社区的归属感。

    能人:发挥专长,引领带动,变民间力量无用武之地为民间智慧充分涌流

    乡村振兴,农民是主体、主力、主角。让民间力量应时而动,顺势而为,积极投身乡村建设,是乡村振兴的不竭动力源。谯城区紧紧围绕能人在自我服务、自主管理、示范引领方面的重要作用,探索出发现、识别、激励、培养能人的一整套机制。

    一是搭建能人施展才华的舞台。通过制度创新,搭建各类平台,成立理事会等组织形式,完善自组织载体,为能人留足制度空间。如“邻长制” 推行后, 让一批热心公益事业、有奉献精神、组织协调能力强、善于化解矛盾纠纷的邻长脱颖而出。

    二是健全能人的激励机制。通过荣誉表彰和物质奖励等激励措施调动能人的积极性,激发能人的热情与干劲。如调解纠纷的群众服务工作专员,当地区委区政府根据化解事项难易程度等因素,对于按时调处化解社会矛盾纠纷案件的,每件给予5002000元的奖励,涌现出“老孟工作室”等调解品牌。

    三是建档立卡完善能人信息库。建立起村社、乡镇、区级能人资源库,因人设事,让各自都有发挥专长、引领带动的平台。能人范围广泛, 不仅包括致富能人、技术能手、创业能人, 也包括唱歌跳舞、琴棋书画等能人, 还包括纠纷调解、乡村治理的能人。每有活动, 干部不需劳神费力, 只要从资源库中找到某方面的能人, 工作就能顺利开展。

    通过诸多制度创新, 民间智慧得以充分涌流,民间能量得以充分释放,百姓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大大提升了社区自治的水平。

    安徽大学调研组成员: 熊凤水、崔宝玉、刘 艳、王孝璱

    Visits: 58

    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