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魏以节俭创基业

0

陈忠海,本刊专栏作家、文史学者,长期从事金融工作,近年来专注经济史、金融史研究,出版《曹操》等历史人物传记8部,《套牢中国:大清国亡于经济战》《解套中国:民国金融战》等历史随笔集6部,发表各类专栏文章数百篇。

东汉末年,天下陷入雄群割据的局面。曹操在乱局中异军突起,消灭了北方各割据势力, 取代东汉建立了三国中的第一个政权。曹魏政权之所以创业成功,与其坚持的一项重要策略息息相关。

乱世艰难

汉献帝刘协在位的兴平元年(194年)天下大旱,还闹起蝗灾,加上已经持续了十几年的战乱,粮食生产遭受毁灭性打击, 产量锐减。这一年粮价暴涨, 谷子一斛售价高达50万钱。在之前的汉桓帝时代,谷价每斛仅50 钱,只过了30多年粮价就涨了上万倍,粮食基本退出了交易市场,有价无市。

身在长安的汉献帝命令侍御史侯汶调出太仓的米和豆子为难民熬粥,但救不了那么多人,饿死者仍然无数。汉献帝怀疑有人从中克扣粮食,于是亲自坐在大锅边看着熬粥。最后经过计量, 证实是侯汶作弊,于是责打侯汶50廷杖。赈粥的举措只是杯水车薪,灾民太多,无济于事,各地都出现了人吃人的惨状,田野里、道路边堆积着白骨。

在这场粮荒最严重的时候, 曹操正在兖州跟吕布作战。曹操指挥大军在濮阳城外进攻吕布, 从军事角度看曹军已逐渐占据上风,如果再给一些时间,有把握把吕布从濮阳城中赶走。但粮食危机打乱了曹操的部署,尽管吕布在城中也缺粮,可城外的曹军情况好不到哪里去。秋粮还没有跟上,双方都无力再打下去了。于是战争史上不太常见的一幕出现了:正在激烈交战中的双方, 因为同时陷入粮荒而主动罢兵。

这次粮荒严重的程度超乎想象,曹操手下将领程昱是兖州本地人,看到曹军缺粮,于是回到自己的老家兖州东阿县弄粮食。他弄粮食的方法不是向老百姓购买,因为有钱也没有人肯卖, 程昱的办法是“略其本县”, 也就是纵兵去抢。即使这样,把全县粮食抢光也仅够曹军“三日粮”。这些粮食分发到士兵手里,大家惊讶地发现里面有一种恐怖的东西。《三国志·程昱传》裴松之注引《世语》记载: “颇杂以人脯。”“人脯”也就是人肉干。粮食不够,就连军中也到了人吃人的地步,普通百姓可想而知。

这件事让程昱的个人形象大受影响。曹魏建国后,程昱担任的职务一直都是部长级的九卿,以他的资历和贡献早该进入“三公”行列,但由于程昱抢过自己的家乡,也给部下吃过“人脯”,被认为触碰到了人伦的底线,所以他至死都没有成为“三公”,死后只被追赠了车骑将军的头衔。

以上这些只是汉末至三国时期社会生活中的片断和缩影。受战乱影响,那个年代里到处都出现了生产和生活资料严重短缺的问题,造成人口急剧减少,就算洛阳、长安这样在当时属世界级的大城市不是“二百里内无人烟”,就是“二三年间无复人迹”。

带头节俭

作为一名有远见的政治家和诗人,曹操目睹了东汉末年残酷的社会现状,内心里也为此忧心忡忡,写下了“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的诗句。

为了克服严重的经济困难,曹操带头节俭,反对奢侈浪费。在起兵之前,曹操其实就有了这样的思想。曹操30岁时担任了济南国相,在任期间主张禁淫祠,也就是禁止过度的祭祀行为,其中一个重要的出发点就是反对浪费,反对给百姓增加额外负担。占领冀州后,为了恢复生产,曹操专门下达过《整齐风俗令》,针对奢侈浪费等社会弊端提出了革新和兴弊除害的具体措施。

曹操不好奢侈、浮华,《资治通鉴》评价他“雅性节俭,不好华丽”,带头节俭。曹操成为魏公、魏王后,要求后宫妻妾及宫人不能穿太华丽的衣服,这方面规定得还特别具体。比如要求“侍御履不二采”,也就是规定她们穿的鞋不能有两种以上的颜色。在曹操的起居室里,帏帐屏风“坏则补纳”,能修就修,能补就补,衣被等物也是能朴素就朴素,“无有缘饰”。攻城拔邑得到的奢侈品以及“四方献御” 的东西,曹操从不留给自己,都奖励给有功人员。

古人的衣帽不能乱穿乱戴, 而是有讲究的,以体现不同的身份与地位,为此有一套很复杂的衣服鞋帽标准制式。但当时“天下凶荒,资财匮乏”,完全按礼仪规范来就会增加很大负担。曹操亲自动手发明了一种帽子,这种帽子用材很普通,只是通过颜色来“别贵贱”,既实用又节约。《宋书·礼制》记载:“拟古皮弁,裁缣帛以为帢,合于简易随时之义。”曹操对子女们的穿戴等要求也极为严格,有时甚至到了苛刻的程度。有一次,曹操看到曹植的妻子穿着华丽的衣服在外面行走,大为恼怒,居然下令将其处死。

曹操还禁止厚葬,下令“公不得复私仇,禁厚葬,皆一之于法”,要求墓葬不能占用良田,应该“居瘠薄之地”,并且“因高为基,不树不封”。曹操临死前所立遗嘱中,更是对自己的后事进行了具体安排, 要求“敛以时服,无藏金玉珍宝”。曹操交待说,天下还没有完全安定,古代的葬仪不必完全遵守, 自己有头痛的毛病,很早就开始戴头巾,死后丧服跟平时穿的一样就行。曹操甚至具体规定,文武百官来吊孝只要哭十五声就行,葬礼完毕即脱去丧服,驻守在各地的将士都不要离开驻地,各级官员要认真履行职责;入殓时不必再换衣服,不要用金玉宝器来陪葬。

对于曾服侍过自己的宫人如何安排,曹操也进行了交待,除了留下一个“分香卖履”的典故外,还要求她们如果无事可做, 可以学着纺织丝带、做些鞋子卖。曹操交待儿子们说,他一生为官所得的各种绶带都存放在库房里,留下来的衣物存放在另外一个库房,不行的话你们兄弟就分掉吧。

蔚然成风

曹操崇尚节俭的作风也影响到身边的人,他的夫人卞氏主持后宫,也极尽节俭。曹操死后, 卞夫人曾对身边的人说:“吾事武帝四五十年,行俭日久,不能自变为奢,有犯科禁者,吾且能加罪一等耳,莫望钱米恩贷也。”卞夫人请亲戚吃饭,“菜食粟饭,无鱼肉。其俭如此”。

向曹操提出“奉天子以令不臣”建议的毛玠,平时生活十分节俭,“常布衣蔬食”,官俸所得及赏赐都用来“抚育孤兄子” 以及“振施贫族”,以致“家无所余”。曹操非常欣赏这一点, 平定柳城后,在分赏所缴获的器物时,曹操专门把素色屏风、素色凭几赏给毛玠。曹操对毛玠说:“君有古人之风,故赐君古人之服。” 

曹操任司空、丞相期间,毛玠担任东曹掾,主持官员选拔, 权力很大。曹操之所以把这么重要的工作交给毛玠,很大程度上看中的正是毛玠身上俭朴清廉的品格。毛玠没有辜负曹操的期望,《三国志》记载:“其所举用,皆清正之士,虽于时有盛名而行不由本者,终莫得进。务以俭率人。”这样的用人标准进一步带动了风气转变,天下士人“莫不以廉节自励”, 即使那些贵宠之臣也“舆服不敢过度”。

孝廉出身的和洽曾拒绝过大将军何进的征召,后依附荆州牧刘表,曹操夺取荆州后担任丞相掾属,后担任侍中、郎中令等职。和洽认为“民稀耕少,浮食者多。国以民为本, 民以谷为命”,提出“消复之术,莫大于节俭”。和洽带头节俭,平时“清贫守约”,虽身居高位,但生活清苦,“至卖田宅以自给”,魏明帝得知后“加赐谷帛”。与和洽类似的还有大臣张范,他性格恬静, 不爱名利,“救恤穷乏,家无所余”,不收别人的馈赠,实在拒绝不了,“亦终不用,及去,皆以还之”。

曹魏崇尚节俭的大臣还有很多:司马朗“虽在军旅,常粗衣恶食,俭以率下”;梁习“勤劝农桑,令行禁止,而居处贫穷,无方面珍物”;鲍勋“内行既修,廉而能施,死之日,家无余财”;华歆“素清贫,禄赐以振施亲戚故人,家无担石之储”;夏侯惇“性清俭,有余财辄以分施,不足资之于官,不治产业”;荀彧、荀攸“皆谦冲节俭,禄赐散之宗族知旧,家无余财”;崔林“贫无车马,单步之官”;王观“治身清素,帅下以俭,僚属承风,莫不自励”;满宠“不治产业,家无余财”。

以上这些均记载在《三国志》等史书中,还有许多类似的例子。在曹操亲自带动下, 曹魏阵营涌现出一大批勤俭节约、廉洁自律的官员。可惜的是,曹魏政权创业阶段的节俭好作风没能保持下去,到曹操的孙子魏明帝曹叡在位时,崇尚节俭的风气逐渐淡去,开始兴起“浮华”奢靡之风,在某种程度上,这也是曹魏政权短命的原因之一。

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