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问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0

本刊记者 马玉荣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是建党100周年,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一年。去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以下简称会议)上,党中央对今年经济工作作出重大部署,会议强调,要促进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合理把握宏观调控节奏和力度,精准有效实施宏观政策。

作为2020年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中国宏观政策的一举一动都备受关注。怎么看?怎么办?怎么干?多数受访专家学者和企业人士对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有信心,乐观的预测是,考虑到2020年的低基数,2021年经济增速有望恢复至正常水平以上。

合理区间:怎么看? 

118日,国家统计局公布2020 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初步核算, 中国全年国内生产总值(GDP)首次突破100万亿元大关,逆势增长2.3%。其中,外贸做出了巨大贡献。全年货物进出口总额321557亿元,比上年增长1.9%。出口179326 亿元,增长4.0%;进口142231亿元,下降0.7%。进出口相抵,顺差为37096亿元。对此,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表示,疫情冲击下, 中国经济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得益于我国的制度优势、经济本身的弹性和韧性、科学的决策和战略组合的进退有据。他预计,2021年,我国经济将持续复苏,增速应该在8% 左右。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学部委员高培勇17日在《光明日报》刊登文章指出,何谓经济运行的合理区间?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GDP的质量和效益逐步取代规模和增速而成为核心目标。就业状况、物价水平、民生改善等反映GDP质量和效益的指标, 毋庸置疑要纳入视野。

合理区间的上限下限可能是多少?乐观和不乐观的观点均有。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表示,2021年经济会继续沿着不断复苏和增长的方向发展,经济本身的表现会比2020年好得多。

中国银行研究院资深经济学家周景彤接受《中国发展观察》采访时说,经济增长将主要依靠内生驱动力,消费、投资等国内市场需求将是重要支撑。近些年内需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 2016年至2019年,其平均贡献率为100.8%。其中,消费对经济增长平均贡献率为61.9%,已连续6年成为经济增长第一拉动力。2020年新冠疫情对经济造成较大冲击,与投资相比,消费下降幅度更大,恢复也相对更慢。2020年消费同比下降3.9%,投资同比增长2.9%。因此, 稳消费成为促进内需的重要方向。

周景彤指出,2021年我国经济发展仍存在诸多风险因素。一方面,全球疫情蔓延形势依然严峻。另一方面,全球产业链价值链格局重塑持续,拜登上台以及英国脱欧等因素影响下,全球政经格局依然面临较大不确定性。国内经济也面临杠杆率高企、债券违约增多、信用风险凸显等挑战。总体来看,未来内部环境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不断增强,经济增长的有利因素依然较多。一是2020年中国经济率先从疫情中恢复,这为2021年经济继续增长奠定了良好基础。二是2021年疫情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将进一步减轻。三是政策重点将从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转向供给侧和需求侧改革齐头并进,内需潜力将被进一步激发,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大。再考虑到2020年的低基数,综合来看,2021年经济增速有望恢复至正常水平以上,预计GDP增长7.5%8%

国际机构方面,IMF预测中国经济增速为8.2%,世界银行预测为7.9%,海通国际认为有望实现7%以上的增长,有些甚至认为在10%以上,我国将成为拉动2021年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北京大学国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苏剑对《中国发展观察》表示, 2021年经济依然处于恢复期,疫情的影响无法完全摆脱,仍将是影响世界经济的一个重要因素。2021年中国的经济增速会相当高,预计会在8.5%左右。但如果剔除基数效应, 8.5%的经济增长率就相当于正常年份的5.5%左右。所以,2021年主要是经济恢复和保就业。

苏剑说,即使没有疫情,中国经济也面临着下行压力,这个压力有多大,很难定量测算。主要原因如下:第一,国际经济形势不太乐观。最近几年,除了美国之外, 世界各国的经济形势都不太好,这意味着出口形势严峻。第二,在国内,边际消费倾向在递减,意味着消费增速在下滑。第三,在国内, 投资收益率在下降,意味着企业投资的积极性在下降。第四,人口老龄化既抑制需求,又抑制供给。

中国银行研究院报告认为,在疫情有效防控的前提下,2021年严峻复杂的外部环境将是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最大不确定性。一是全球范围内疫情防控态势将面临更加复杂的挑战。二是美国拜登政府上台后中美关系及国际政经格局将会出现调整。三是逆全球化趋势加剧, 产业链回流、替代和升级交织出现。四是全球金融风险上升。疫情暴发后,各国采取了大规模宽松货币政策和财政刺激措施,全球公共债务不断攀升,创历史新高。全球潜在的债务违约风险,可能影响到中国资产安全。

盘活基本盘:怎么办? 

围绕确保经济运行稳定在合理区间,会议作出一系列部署。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2021年要迈好第一步,见到新气象。那么,怎么办? 

对此,周景彤说,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应对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挑战的重要战略举措。在外部环境复杂多变的情况下,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与内需潜力将是促进经济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一是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 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内需市场优势。保持居民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不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完善低收入群体保障,为充分释放国内消费市场的巨大潜力奠定坚实基础。同时,持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产业转型升级,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使经济内循环更加顺畅。以“两新一重”领域为重点,积极扩大有效投资,既有效扩大内需,又为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奠定基础。

二是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抓手,打通国内要素循环。从产业链、供应链来看,不断完善产业配套体系,优化现有生产要素配置和组合,提升科技创新水平,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的大循环更加畅通,从而加快产业链转型升级。从区域看,不断推进户籍制度等改革,加快区域一体化进程,打破各类要素跨区域流动的阻碍,使要素跨区域流动更加自由畅通。

三是坚持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畅通国内产业发展循环。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为基础,坚持发挥自身优势,疏通国内产业发展循环。东部地区充分发挥其在人才、创新、市场机制等方面的优势,大力发展中高端产业,攻坚科技创新核心领域,向全球产业链中高端攀升。中西部地区发挥后发优势,抓住东部地区产业升级和产能转移的机会, 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

四是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用好用足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大力发展科技创新,将传统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从依附型转变为自主型,实现国内循环既要嵌入国际循环,又要能独立于国际循环;国际循环既要包含国内循环,更要服务于国内循环,从而有力维护我国经济安全,把握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主动权,培育和提升我国参与国际合作的新优势。

此外,刘元春在《地方政府信用持续扩张是双循环的核心堵点之一》文章中指出,金融循环、资源要素循环中最大的断点,不是物流和交通,而是地方政府事权、财权的错配所必然演化出的地方政府融资行为、信用扩张行为。这构成了资本和要素区域化流动的障碍,成为双循环格局中的最大堵点。

周景彤表示,资本是重要的生产要素。作为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金融市场建设逐步完善,为经济较快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但当前我国金融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突出,金融的市场结构、经营理念、创新能力、服务水平还不适应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金融要素循环还存在不少堵点。一是融资结构不平衡,直接融资发展滞后。二是传统金融活力不足, 新型金融无序发展。三是普惠、科技、绿色、双创等领域金融供给不足。四是大、中、小金融机构差异性不足,区域金融供给失衡。五是金融全球服务能力难以满足我国高水平对外开放新格局的要求。

这些金融要素流通领域堵点的疏通,需要通过立足实体经济,持续推动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优化我国金融供给结构、弥补金融供给短板,全面提升服务效率和水平,把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

事实上,国内经济大循环是经济的基本盘,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意味着要着力打通国内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的各个环节,发挥中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以满足国内需求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其中,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20201118日, 国务院常务会议就“提振大宗消费重点消费、促进释放农村消费潜力”作出部署,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在国家统计局原总经济师姚景源看来,应当以改善民生为根本, 努力提高人民的收入水平,在扩大消费、完善国内消费市场这方面, 我们还有巨大的空间。

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介绍, 消费在经济当中起到基础性作用。过去一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全年看仍然是负增长,但是三四季度已经转正,特别是四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达到了4.6%, 这个速度已经开始接近前几年的正常水平。从整个大势来看,我国消费在生产供给不断增强的同时,还是能够发挥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因素。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部原研究员孟春对此表示赞同,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而且正在显现,像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经济依然非常有活力。

同时也要看到,疫情影响还在持续,居民消费还有顾虑,企业经营仍然比较困难,消费预期尚不稳固,我国消费市场发展依然存在不少短板弱项。我们要密切关注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坚定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切实抓好大宗消费和重点消费,加快释放农村消费潜力,促进消费稳中有进发展。

加强宏观经济政策协调:怎么干? 

会议指出,今年宏观政策要保持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对经济恢复的必要支持力度,政策操作上要更加精准有效,不急转弯,把握好政策时度效。要用好宝贵时间窗口,集中精力推进改革创新,以高质量发展为“十四五”开好局。

那么,怎么干?综合孟春、周景彤和其他专家观点,主要建议是:首先,在宏观政策回归正常的过程中做好政策衔接,推动经济持续稳定恢复。灵活把握政策调整节奏,确保流动性总量、利率变化及政府支出与经济复苏阶段相匹配。继续做好“六稳”“六保”政策, 进一步消化疫情等不利影响。对受疫情影响较大的小微企业和困难行业,可考虑适当延长帮扶的优惠政策,帮助其渡过难关。梳理总结已出台的各项政策,对于效果较好的可考虑进一步制度化、常态化,比如优化直达资金机制、完善清理拖欠账款长效机制。

其次,发挥财政政策和结构性货币政策的积极作用,促进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构建。一是优化直达资金支出结构,增加就业和民生支出,支持扩大国内市场。重点支持带动就业能力强的补短板项目,支持服务业、新型消费市场发展。向深度贫困地区倾斜,加大财政支持教育、养老等重点民生领域发展。二是通过税收优惠、定向贷款等方式,推动企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三是利用中美贸易摩擦、疫情等外部环境变化的契机,促进设备国产化率的提升。通过政府采购、宣传和推介等方式推动具有一定竞争力的国产品牌发展。鼓励和支持国产企业进行联合攻关,促进关键核心技术取得突破,打破国外市场垄断,提高设备国产化率。

打好宏观调控“组合拳”。同样是对冲经济下行压力的宏观调控操作,在高质量发展阶段,即便着眼点放在了扩大有效需求的短期目标上,其效应的传递也往往要结合结构性和体制性矛盾与问题的持续改变而展开。

此外,涉及1.9万亿美元规模的美国新一轮财政刺激方案在酝酿。加上当前全球经济复苏相对缓慢,加强国际宏观政策协调突显紧迫性。受访专家表示,一方面要加强区域经贸合作,稳定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同时通过监管协调等加强对金融风险的监测,稳定国际金融市场。另一方面,持续关注国外经济、金融变化,积极运用宏观审慎工具做好逆周期调节和预警方案, 加强资本流动监测,应对可能的潜在波动。

宁吉喆表示,目前,大多数地区生产生活正常运转,经济运行总体稳定,疫情影响可控。当然,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需要继续努力。按照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要求,更加精准有效实施财政、货币、就业、投资、消费、区域、产业等政策,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问题,把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的区间,实现中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对此,周景彤表示,一是促消费政策力度不减,基建投资政策保持新旧基建并重。消费方面促进汽车等大宗消费回升,持续推动居民消费提质升级。通过调整优化限购措施、增加号牌指标、开展新一轮汽车下乡和以旧换新稳定和扩大汽车消费。通过补贴等方式鼓励家电家具家装消费。通过鼓励线上线下经营模式、完善餐饮服务标准等提振餐饮消费。投资方面,继续注重补短板领域的重点项目以及新基建领域。房地产投资政策在坚持“房住不炒”主基调的同时,更加强调长效机制建设, 加快推进户籍制度和供地管理改革,为房地产行业的长期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二是深化自贸试验区改革试点,创新外贸发展形式。其一是深化自贸试验区改革,为投资、贸易提供更便利的营商环境。例如,上海自贸试验区在浦东试点市场准入“一业一证”综合许可制度,海南自贸港实施承诺准入制、“极简审批”放宽市场准入,促进激发国内市场活力、扩大内需,吸引外部有效投资。其二是深化和创新国际经贸合作,创新外贸形式,加快服务贸易发展。坚持维护以世界贸易组织为核心的国际多边贸易体制,积极拓展双边、多边贸易合作,加快落实RCEP,继续推动中日韩自贸区等自贸协定谈判。创新外贸形式, 推动跨境电商发展和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扩大服务贸易对外开放试点,逐步取消或放宽跨境服务贸易限制措施,健全跨境服务贸易清单管理制度,增加优质服务进口。

三是加强创新和产业协同发展,持续推动产业转型升级。通过税收优惠、产业引导基金等引导企业加大研发特别是基础研究投入,支持企业进行设备更新、技术改造。推动重点行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加快培育发展服务型制造,形成具有带动效应的深度融合发展和服务型制造企业、平台和示范区。通过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升级、支持5G等新技术发展、搭建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等方式,促进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进一步推动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推动中西部和东北地区承接东部地区转移, 促进产业在国内有序转移。发挥国有企业、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建立产业链协作平台,促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

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怎样持续激发其活力对促使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很关键。对此,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陈雨露说,下一步,人民银行将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部署保持好政策连续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继续用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和精准滴灌的信贷政策,发挥好全国应收账款融资平台、动产和权利担保统一登记平台的支持作用,加大对小微企业发展的金融支持力度。据悉,金融系统始终关注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等市场主体的发展,2020年已实现向实体经济让利1.5万亿元的目标。

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