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交媒体的普及改变了人们的交流方式,但过度依赖也需谨慎。
  • 海洋塑料污染问题引起了全球范围内的环保行动。
  • 全球健康危机凸显了公共卫生体系的重要性和改革的必要性。
  • 环境可持续性成为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组成部分。
  • 自动化和机器人技术在制造业中的应用提高了生产效率和安全性。
  • 5G技术的推广为物联网和智能城市的发展提供了新机遇。
  • 全球化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
  • 网络安全问题日益严重,保护个人信息变得尤为重要。
  • 数字化转型加速了企业对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的依赖。
  • 随着科技的发展,机器人技术在制造业中的应用正在改变生产流程。
  • 网络安全问题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尤其是个人信息泄露和数据安全。
  • 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应用正在改变疾病诊断和治疗的方式。
  • 随着技术的进步,无人驾驶汽车的测试和部署正在全球范围内展开。
  • 海洋塑料污染问题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的环保行动。
  • 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如机器人手术和智能诊断,正在改变治疗方式。
  • 随着在线健身和虚拟健身课程的流行,健身方式正在发生变化。
  • 电子竞技的兴起改变了传统体育和娱乐行业的格局。
  • 自动化和机器人技术正在改变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工作方式。
  • 随着太空探索的商业化,航天产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 隐私保护和数据安全在数字化时代变得更加重要。
  • 全球变暖问题促使各国政府加大力度推动绿色能源的发展。
  • 随着环保材料和可持续生产方式的推广,绿色经济正在兴起。
  • 全球化背景下,跨国公司的社会责任和环境影响受到更多审视。
  • 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对传统零售业造成了巨大冲击。
  • 区块链技术的应用正在扩展到金融行业之外的新领域。
  • 着力扩大内需,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着力扩大内需,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0

    张立群

    202012月份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2021年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一年。我们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系统观念,巩固拓展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科学精准实施宏观政策,努力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确保“十四五” 开好局、起好步。

    中国进入发展新阶段

    中国正处于“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时刻。回顾第一个百年,从中国共产党成立起,我们进行了光荣而伟大的奋斗,实现了“从无到有”的历史跨越。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找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沿着这条道路,依靠改革这关键一招,我们坚持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使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十几亿人民在吃穿用住行等方面的基本需求从短缺到供给日益丰富,在数量上得到了基本满足。历经第一个百年的奋斗,我们实现了站起来、富起来的目标,消除了短缺现象,解决了“有没有” 的问题。

    在这个基点上展望第二个百年目标,重点要实现“从有到好”的历史性跨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入发达国家行列,最重要的是使我国生产制造水平进入世界先进行列;使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进入世界前列。为此必须持续推进高质量发展,切实解决“好不好”的问题。实现这一目标,必须依靠改革的深化,全面完善市场竞争优胜劣汰的作用。通过顺畅的新陈代谢,推动优秀企业脱颖而出, 落后企业及时退出;不断优化要素资源配置,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以及企业的效益。这就需要完善产权制度,发育要素市场体系。这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深层面的改革实践和理论探索,充满新的难点和挑战。综上,我们已经进入全面推动高质量发展、更深层次改革探索的新阶段。

    疫情冲击下中国经济显现出强大韧性和充沛的自我恢复能力

    2020年,新冠病毒疫情对中国经济形成了严重冲击。一季度中国GDP同比下降6.8%,增速较上年同期降低13.2个百分点,为有季度GDP统计以来的首次负增长和最大降幅。名义GDP较上年同期减少11558亿元。名义GDP总值的减少,也表现为供给与需求方面多项指标的大幅度下滑。由此,国内和国际各个方面对中国经济的担心陡然增加,信心大幅下降。然而二季度中国经济的表现,令国内国际各个方面眼前一亮,信心陡增。二季度中国GDP按可比价格同比增长3.2%,较一季度提高10个百分点,实现了由负转正。从生产和供给侧看,二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实际增长4.4%,较一季度提高12.8个百分点;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1.9%,较一季度提高7.1个百分点。从需求侧看, 二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3.9%,降幅较一季度收窄15.1个百分点;上半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下降3.1%,降幅比一季度收窄13.0个百分点;出口(美元)同比下降6.2%,降幅较一季度收窄7.1个百分点。在疫情对经济严重冲击,生产大面积停顿, 产业链多点阻塞;消费市场大幅度萎缩,建设投资项目大部分停工的严峻形势下,能够在短短一个季度时间内取得如此显著的恢复,充分显现了中国经济强大的韧性;这使我们有足够的信心和勇气应对任何困难和挑战! 

    三季度中国经济增长4.9%,四季度增长6.5%,全年增长2.3%。中国经济成为2020年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世界主要经济体,名义GDP达到101.6万亿人民币。这些都显现了中国经济充沛的自我恢复能力和高成长性的基本特征。

    着力扩大内需,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应该认识到,我们仍然面对空前严峻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外部看,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不确定性、不稳定性明显增大。新冠肺炎疫情对世界造成严重冲击,其影响深远。国内看,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和问题仍然普遍而深刻,转向高质量发展正处在爬坡过坎、攻坚克难的关键阶段。2020年我国经济发展顶住疫情严重冲击,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也要看到,经济增长率较2019年显著下降;与此联系,居民收入增速、消费支出增速显著下降;城镇新增就业人数较2019年也明显减少;财政收入增速大幅下滑,企业营业收入增速下降,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生产经营困难仍然很大。

    面对极为复杂的形势和空前严峻的挑战,我们必须保持战略定力,集中力量做好自己的事情,谋划好中国经济的发展;必须按照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要求,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国是一个超大规模的经济体,具有长期的高成长性,是世界经济增长非常重要的动力源泉。中国经济有非常典型的大国经济特征,即经济体系的完整性强, 自我循环的能力强。2019年内需占总需求比重超过80%,我国完备的产业体系和世界最大规模的生产, 主要在满足14亿多中国人民的各种需求,超大规模的生产主要与超大规模的国内市场对接和循环。依靠中国的生产能力与中国国内市场的对接,就可以全面畅通国内经济大循环,带动中国经济持续回升向好。这对中国成功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胜利迈向第二个百年目标至关重要;对促进世界经济和经济全球化,克服空前困难,继续保持和平发展态势,也具有全局和战略性意义。2019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16-59岁)总量为8.96亿人,当年我国城镇就业总量为4.4亿人左右,在校大中专学生0.7亿人左右, 农民工2.94亿人(其中外出务工1.74亿人)。数据表明,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存量巨大,相对于经济增长需要,人力人才资源供给充裕。19822008年,我国国民总储蓄率平均为39.81%20092017年,平均为48.4%。数据表明,我国当前储蓄率比高增长时期还有提高,资金供给充裕。近年来随着市场竞争趋于激烈,企业与科研院所之间合作的应用技术研发活动明显加强。2019年我国研发支出达到2.17万亿元,占名义GDP比重提高到2.19%。市场引导的应用技术研发和国家主导的基础性重大核心技术研发都在加快推进,技术供给水平没有下降。综上,我国的要素供给充裕。19782008年我国GDP年均增长9.93%,与之比较,可以认为我国当前潜在经济增长率仍然在8%以上。同时,我国有包括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在内的14亿人口所形成的超大规模内需市场,正处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快速发展阶段,投资需求潜力巨大。

    2010年以后中国经济增速持续下降,主要受出口、投资需求持续大幅下降制约。其中出口增速大幅下降主要源于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影响;国内投资增速下降,主要源于经济发展不平衡特别是城镇化推进不平衡的矛盾和问题。2020年的疫情使需求不足的矛盾更为突出。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增强忧患意识,坚定必胜信心,推动经济持续恢复和高质量发展。要求科学精准实施宏观政策,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努力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要注重需求侧管理,打通堵点,补齐短板,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

    应该看到,当前需求不足的问题仍然突出,202012月份PMI指数相关调查,仍然有38%的企业将需求不足作为最大困难。2020年出口、投资、消费等三大需求,增速分别为3.6%2.9%和—3.9%,其中增速最高的是出口。由于世界经济在疫情冲击等复杂因素影响下,仍然具有很大的不稳定、不确定性,因此,扩大内需仍然是2021年稳固中国经济持续回升向好态势的主要支持力量。

    从宏观经济角度看,中国经济尚未达到实现充分就业的供求总量高水平动态平衡。因此,2021年必须继续牢牢抓住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多措并举,务必取得更大实效。要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要求,保持宏观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对经济恢复的必要支持力度,政策操作上要更加精准有效,不急转弯,把握好政策时度效。

    由于企业和居民都是顺周期行为特点,市场形势不好,企业会谨慎投资,居民会谨慎消费。因此, 扩大内需必须充分发挥宏观经济政策逆周期调节的作用;必须通过提振政府投资,带动企业投资,带动就业和居民消费。为此2021年要着力抓好绘蓝图、补短板、强基础的工作。面向第二个百年,重点要解决“从有到好”的问题。这需要政府带头做表率。比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环保设施的保障水平要全面提高。政府必须从过去“有没有”的理念转向“好不好”的理念。在城市地下管网,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城市污水垃圾处理体系,大江大河水利治理体系, 以及包括教育、医疗、卫生这些公共服务保障体系等方面,都要高标准高水平起步,把这些工程建设做好,为第二个百年目标的实现奠定高水平基础。要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部署,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质增效、更可持续,保持适度支出强度,增强国家重大战略任务财力保障。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精准、合理适度,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要把财政货币政策围绕提振政府投资形成更紧密的合力,推动基础设施投资增速明显提高,进而带动企业投资、带动就业和居民消费,使扩大内需效果显著增强。

    在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进一步解决需求不足矛盾的前提下, 预计中国国内大循环将全面畅通, 中国经济将进入市场需求全面恢复带动下的持续回升轨道,经济增长率预计将达到8%以上。中国经济的强劲复苏必然从供应链和市场需求两个方面,对世界经济形成有力拉动,必将成为世界经济摆脱困境的重要动力源泉。这也必将带动全球经济合作发展活动全面恢复和加强,推动新时期经济全球化战胜逆流,走向更高水平。

    作者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部研究员

    Visits: 0

    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