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用改革开放破解难题推动发展

0

 

杨良敏

当我们习惯出门戴口罩时,改变正在发生。而改变的不仅是我们的生活,还有彼此生活的世界。

这些改变,会否产生一个分水岭,如同将时间分隔成两半,一半在山北,一半在山南,即便连体也无法回到从前?

或许,生活习惯的改变才开始基础还不牢固,在一定环境下可能又会复归;而这个世界的改变更加深刻,或许真的就回不去了。回不去的世界,留给我们的是一连串的难题需要去破解。

从国际来说,形势变化很快,外部环境复杂多变,给我们开展对外交往、经贸合作等带来诸多难题。近两年来,美国特朗普政府以“美国优先”为宗旨,在全球挑起贸易、科技、金融等领域的摩擦,扰动国际合作的基础,且随着选举政治的需要不断提升其烈度,同时叠加百年不遇的瘟疫在全球蔓延,相互“封锁筑墙”,国际交往受限,由此带来深刻影响,尤其是世界经济深度衰退并与之相互强化,保护主义、逆全球化等呈现不断加强的趋势,多边主义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甚至“新冷战”思维沉渣泛起,给国际社会友好交往增添杂音、制造障碍,由此引发国际社会的普遍忧虑。我们身在其中,深受其扰。

从国内来说,在这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百年不遇的疫情之下,我们在国际舞台上展现了自己的制度优势和治理效能,在疫情防控上取得重大战略性成果,率先走出阴霾,为国际社会树立了战胜灾难的信心。与此同时,我们率先实现全面复工复产,经济回暖向好,有望成为今年全球唯一实现正增长的经济体,为助力世界经济复苏注入强劲动能。然而,这种强烈对比引发诸多思考,令我们左右为难,往往因“木秀于林”而莫名其妙地成为被攻击的“靶子”。其实,在“光环”之下我们自身也被疲弱的外需拖累,经济循环遇堵。在这种复杂环境下,尽管我们产业体系最完整,但在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中大多处于中低端,“卡脖子”技术成为制约发展的现实瓶颈,尤其是在有人鼓动“脱钩”的语境下,科技人文交流成为一件难事。

对此,如何破解?在于以非凡的战略定力,冷静分析内外改变,并从中找到相应办法进行分类处置。实践证明,破解难题推动发展简单而有效的办法就一条:继续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是一个十分熟悉的高频词。在某个时间节点回顾和总结时,我们都在努力寻找改变我们生活、推动社会进步的密码,并时常追问:我们究竟做对了什么?中国奇迹背后的逻辑又是什么?

这个问题很复杂,个中奥秘是西方经济学无法完整解释的。立足中国实际,实事求是,不断进行改革,突破僵化思维的束缚,努力激发个体创新创造的灵感和活力,并严格保护其创新成果及从中获得公平分配的权利,充分调动其积极性、挖掘其潜力,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做市场规则的守护者、市场失灵的调控者、市场生态的建设者、市场循环的疏浚者……,政府与市场关系不断调适,与时俱进推进改革,有序扩大开放,并在自身比较优势的发挥中获得最大红利,促进经济社会快速成长。这条路子在中国的土壤上生成,经过实践检验适合中国,值得坚持。适合的就是好的,坚持就能获得回报。

深圳就是一个很好的观察样本。8月26日,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经过40年的发展,深圳从一个小渔村发展到今天的世界大都市,从“三来一补”的生产加工基地到今天引领科技发展的创新之城,其实现蝶变的过程就是不断推进改革开放的过程,从而验证了改革开放道路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未来,需要一以贯之地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

在国际上,尽管环境复杂,但我们不为杂音所扰,依然以宽阔的胸襟,坚定走对外开放之路。开放是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各种要素的自由流动、全球化配置资源是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常态,彼此融合,互为依赖,任何人为设障阻隔都是难以持续的,潮流和趋势不可逆,顺之者昌。我们从开放中获益,也必将在不断扩大开放中与伙伴分享机遇的同时壮大自身。北京服贸会的举行,就是继广交会、上海进博会之后中国政府搭建的又一开放合作的大平台,也是对我们开放理念的集中展示。中国的市场巨大,永远对伙伴开放;我们拒绝“脱钩”,始终以学习的姿态融入国际科技合作的大循环,向科技巅峰迈进;同时,为世界的发展,必将持续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在国内,做好自己的事最重要。外部环境变化,为我们发展增加了很多不确定性。对此,我们必须提早谋划,做最坏打算,争取最好结果。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就是一个重要战略抉择。依托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挖掘内需潜力,以应对外部市场出现大幅萎缩时的被动局面,努力展现中国经济的强大韧性和巨大回旋空间,保持经济健康稳定发展。形成这样的有利局面,必须打通国内大循环的痛点、堵点和瘀点,使之真正保持畅通,“通则久”。其中,进一步减少管制,继续深化改革,充分释放市场主体活力、创新力是当务之急。

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