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 昱
建筑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总产值已经占到国内生产总值25%以上,吸纳了大量就业人口,但能耗高、排放高、效率低、循环难的粗放式发展特征,使得建筑企业将数字化、标准化、绿色化成为转型发展的方向。2019年, 我国城镇化率已达到60.6%,更加注重城市建设过程中的绿色、环保、智慧、宜居性和可持续性。近年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各地方政府住建部门已出台一系列政策鼓励支持绿色建筑的发展。北京市作为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在新版城市总体规划中,提出要贯彻适用、经济、绿色、美观的建筑方针,打造首都建设的精品力作, 大力发展绿色建筑。当前大型建筑企业普遍拥有成熟的建筑设计、施工、供应链、制造等业务单元,以绿色建筑为核心对业务资源实施优化整合,不仅符合行业、区域、市场发展要求,也是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可行途径。
绿色建筑从理念到行动
(一)绿色建筑发展的需要
20世纪60年代,美籍意大利建筑师保罗·索勒瑞首次将生态与建筑合称为“生态建筑”,这是绿色建筑概念的起源。1992年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第一次较明确地提出“绿色建筑”的概念。上个世纪80年代,绿色建筑概念开始进入我国,绿色建筑技术、评价体系等研究逐步兴起,2006年,住建部发布《绿色建筑评价标准》。随着行业不断发展和政策的不断完善,绿色建筑曾经被认为是住宅产业化或建筑工业化,即从建筑施工工艺和技术的角度加大建筑部品工厂化生产的比例,通过现代化的制造、运输、安装和科学管理的大工业的生产方式,来代替传统建筑业中分散的、低水平的、低效率的手工业生产方式。目前,已逐步升级到装配式建筑、绿色建筑,其评价指标体系,由节地、节能、节水、节材、室内环境质量、施工管理、运营管理7类指标组成,体现了节能、生态、低碳、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等理念。由此可见,绿色建筑从起源开始,就要求其建造方式必须是从设计阶段开始,以工业化、绿色化、数字化的方式贯穿全生命周期的模式。
截至2018年底,全国城镇建设绿色建筑面积累计超过30亿平方米,绿色建筑占城镇新建民用建筑比例超过50%,获得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的项目超过1.3万个。装配式建筑作为绿色建筑领域的重要部分,2019年全国新开工4.2亿平方米,占新建建筑面积的比例约为13.4%,近4年年均增长率达到55%。其中,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推进地区引领发展,北京市2019年新开面积为1413万平方米,占比达到26.9%。
(二)绿色建筑政策的要求
我国绿色建筑的政策演变经历了从早期的明确内容、确定标准、试点先行到建立机制、奖励引导、考核监督的发展历程。
我国最早发布的绿色建筑相关政策是2005年12月原建设部发布的《绿色建筑技术导则》,直到“十二五”时期内,政策聚焦于绿色建筑的标准、内涵等技术层面。2012年开始,以《关于加快推进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实施意见》为突破口,首次从建筑业转型升级、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提出了加快绿色建筑发展的实施意见。特别是2013年1月由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国家绿色建筑行动方案》(国办发( 2 0 1 3) 1号),将绿色建筑行动目标完成情况和措施落实情况纳入省级人民政府绩效考核体系。从2013年开始,绿色建筑逐步从单体建筑走向城市新区并实施绿色生态城区建设,部分地区在城镇新建建筑中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2014年,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 0 1 4 — 2020年)》发布,将绿色建筑发展列为新型城镇化主要指标,明确提出到2020年我国城镇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重达到50%,同时提出了“十三五”绿色建筑发展目标要求。装配式建筑作为绿色建筑的重要组成内容,2016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6〕71号),目前全国已有30多个省市出台了装配式建筑专门的指导意见和相关补助标准,并针对装配式建筑发展过程中的投资、设计、招标、施工、采购等涉及的生产关系调整也出台了相关政策,例如2017年12月,北京市建委和规委联合印发《关于本市装配式建筑工程中实行工程总承包招标的若干规定(试行)》,明确装配式建筑原则上采用工程总承包模式;北京市2020年装配式建筑工作要点提出,实现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的比例达到30%以上, 推动形成一批设计、施工、部品部件生产规模化企业,具有现代装配建造水平的工程总承包企业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专业化技能队伍。
基于以上背景,对建筑施工企业而言,形成设计、部品制造、采购管理、施工等多环节协同的绿色建筑建造模式,在市场、行业、政策等层面都具有可行性。
当前建筑企业发展绿色建筑建造存在的问题
目前,大型建筑施工企业普遍已具备全产业链各环节业务模块。以北京住总集团为例,其成立于1983年,主要业务为房地产开发和建筑施工,较早进入以装配式建筑为代表的绿色建筑建造业务领域。在设计环节,装配式建筑年设计规模超过100万平方米,并有能力参与绿色建筑相关领域多项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的制定。在制造环节,已累计承揽了70余个装配式建筑项目。在采购环节,年钢材经营额100亿元。在建造环节,拥有装配式建筑施工能力。但是上述产业链各环节作为相互独立的业务单元,有独立的利益诉求,导致公司在这个方面竞争优势不明显, 表现为以下三个突出问题:
(一)整体利益机制难以形成。集团内部绿色建筑产业链上的各企业均为独立法人,研发、设计、生产、施工一体化技术及其协同能力不高,各自利益诉求重点不同,在参与市场竞争过程中无法形成合力。
(二)工业化思维先天缺失。绿色建筑大规模实施的基础在于其部品配件、构件的工业化制造。建筑产品具有空间固定、体积庞大、生产过程持续时间长的特征,管理重点和难点在施工现场;工业化思维的管理重点在制造车间,规范化、标准化、规模化、可控性、可测试性是其特征,两者大相径庭。
(三)产业链贯通模式协同困难。围绕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的EPC、工程总承包、施工总承包、设计研发、部品制造、采购供应等企业多,跨行业、跨标准、跨工艺,没有一家企业能够贯通全产业链环节。
上述问题也是多数建筑施工企业发展绿色建筑的共性问题。如果不对绿色建筑建造业务相关内部资源优化整合,就难以打破利益分割壁垒,打造贯通产业链条、管理环节的商业模式,形成一体化协同的竞争能力。
优化整合的目标和路径
(一)优化整合目标
建筑企业通过对自身集团内部资源的优化整合,提高绿色建筑全产业链核心竞争力,以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应用为龙头,施工管理与智能制造两翼齐飞,现场+工厂+市场“三场”协同联动,打造国内领先的绿色建筑全产业链服务商。
(二)优化整合原则
1.整体利益原则。充分发挥在绿色建筑领域的经验优势和影响力,优化整合内部业务资源,突破制约瓶颈,打好产业链协同发展的组合拳,实现整体利益最大化。
2.工业思维原则。以客户需求为导向,改变传统的分段式项目管理模式,以精细化、流程化、标准化的工业化思维,通过后台制造、前台建造推动从“工地建房”向“工厂造房”转变。
3.机制协同原则。通过推行设计—制造—采购—建造(即Engineering– Manufacture-Procurement-Construction, 简称“EMPC”)的贯通模式,形成产业上下游的分工协作机制,解决绿色建筑建设过程利益碎片化问题, 实现资源优化和效益最大化。如图1 所示。
(三)优化整合思路
基于EMPC利益整体协同的原则,建筑施工企业必须从可以串联起产业链的关键环节入手进行资源整合,打造全产业链能力。
第一,优化整合设计研发能力。设计研发中心作为EMPC模式的前端环节,以工程项目为最终产品,通过项目策划和上游控制,按照标准化、一体化、系统化的设计思路,通过统筹分析建筑、结构、机电、装修、工艺各子系统的设计方案、制造工艺、装配工法,将设计贯穿到工厂制造、现场装配、后期运维等各个阶段,实现设计协同。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对绿色建筑全产业链的技术和研发支撑能力。
第二,优化整合工业化制造能力。工业化公司是“后台制造、前台建造”的基础,进一步深化设计与生产制造环节的协同,优化提升工艺标准和工艺流程,实现规模化与定制化的有机结合。布局多区域生产基地,有效覆盖重点发展区域。在现有构件部品生产的基础上,围绕工程质量、使用功能和工程项目经营效果拓展产品制造体系。
第三,优化整合供应链能力。供应链管理作为产业链的链接,借鉴JIT(Just in time)准时生产体制,从采购策划产品设计阶段开始,工程前期根据设计要求进行材料、设备及供应商储备,项目实施阶段根据生产部门提供的进度和资源配置计划合理安排采购时间,建立可靠、最优的供应配套体系和沟通机制,实现“工厂零库存、现场零堆放、及时生产、及时安装”。
第四,优化整合装配式施工总承包能力。将装配式建筑设计、研发和部品制造理念贯穿于建造安装全过程,以施工为主导为装配式施工提供全过程整套解决方案,提高装配式建筑建造安装专业化能力, 打造专业化、高效率的装配式建筑建造安装管理团队。
(四)优化整合路径
以住总集团为例,优化整合须以关键环节的核心企业为牵头主体,组建专业化的绿色建筑公司, 如图2所示。以全产业链“设计、制造、采购、施工”各环节单元为基础,设立四大事业部,孵化新业务;核心职能部室的设置采用扁平化的管理结构,以实现减少管理层级、提高协同效率的目的。
整合目标的实现机制
尽管建筑企业具有整合绿色建筑业务的业务基础和战略需求,但从目前市场和政策环境来看,还需以下保障机制。
一是要积极推动绿色建筑的技术标准和政策体系不断完善。目前,支撑绿色建筑EMPC模式发展的政策法规和监管体制尚不完善, 市场化发展机制尚未形成。从企业社会责任出发,建筑企业有责任在自身实践基础上,积极参与绿色建筑相关标准的制定和研究,推动政府部门完善推动绿色建筑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
二是要打造具有全周期管理能力的优秀管理团队。EMPC工程总承包的管理模式,要求企业建立集设计造价、项目管控及施工管理能力于一体的复合型人才队伍,能够在项目进入实体建造阶段前即发挥出协同力量,从而体现EMPC模式的优势。设计师需具备造价采购及项目管理能力,从而发挥设计引领作用;项目经理需具备设计背景及工程管理经验,从而实现项目全过程的合理管控。因此要集中优势人才资源,坚持“以内为主,以外为辅,同步培养”的原则,培养懂设计、懂采购、懂工程、解难题的综合型项目管理人员,打造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团队。
三是要加大管理协同能力建设。以信息化、智能化为目标,打造全产业链的协同管理平台,从标准化、模数化的产品体系研发到自动化、智能化的精益制造;从专业化、规范化的作业队伍到机械化、装配化的建筑建造。通过BIM信息化大数据平台,渗透到全产业链管理的各个环节,实现管理协同的快捷、精准、高效。要通过管理的协同建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进而形成利益的协同一致。
在绿色建筑提倡全产业链一体化的今天,要通过企业内部资源的整合重组,形成协同竞争机制,进而提升绿色建筑全产业链核心竞争力。从住总集团在绿色建筑设计、制造、采购、施工各环节的产业链优化整合思路出发,提出构建绿色建筑EMPC发展模式,为建筑施工企业减少内部交易成本、实现转型升级提供了新的思路。
作者系北京住总集团董事长
Visits: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