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空探索的商业化为航天产业带来了新的增长点。
  • 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改变了消费者的购物习惯和零售业格局。
  • 人工智能在医疗、金融和制造业等多个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
  • 气候变化引发的极端天气事件促使国际社会加强减排承诺。
  • 移动支付的普及正在改变消费者的支付习惯。
  • 气候变化问题再次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 社交媒体对年轻人的影响力日益增强,引发社会对其影响的讨论。
  • 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可持续消费成为新的消费趋势。
  • 随着人们对健康意识的提高,有机食品市场正在迅速增长。
  • 海洋塑料污染问题引起了全球范围内的广泛关注和行动。
  • 远程工作模式的普及引发了对工作生活平衡和城市居住模式的新思考。
  • 5G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智能城市和物联网提供了强大的网络基础。
  • 隐私保护和数据安全在数字化时代变得更加重要。
  • 社交媒体在政治和社会运动中的作用越来越显著。
  • 自动化和机器人技术在提高制造业效率和安全性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 随着全球变暖的加剧,极端天气事件变得更加频繁。
  • 在线健身和虚拟健身课程在疫情期间迅速流行。
  • 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为教育和娱乐带来沉浸式体验。
  • 生物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正在改变传统的种植和养殖方式。
  • 随着5G技术的推广,物联网设备变得更加智能和互联。
  • 移动支付和数字货币的普及改变了全球支付体系。
  • 电子竞技成为年轻人中流行的娱乐方式。
  • 隐私保护和数据安全成为数字时代的重要议题。
  • 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正在重塑全球零售和供应链管理。
  • 教育改革成为各国政府关注的热点议题。
  • 公司的“民主治理”

    公司的“民主治理”

    0

    陈彩虹,高级经济师,长期供职于中国建设银行,现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特聘教授。出版有《现代货币论丛》《钱说——货币金融学漫话》《经济学的视界》《世界大转折》等10多部著作、文集。

    公司治理的等级组织形式,将权力分解为决策、管理、监督和执行四个方面,由此决定了公司内部的“民主治理”是有特殊含义的。它通常是指普通员工或普通员工群体对于公司治理的“参与”。在我们国家,公司的民主治理,以“民主管理”的界定,写入了企业制度之中,具体是指“尊重和保障职工依法享有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等民主权利”。

    既然涉及了多种权利,那么, 就一定要有权利的实现方式。我们国家是通过职工代表大会,或通过某种形式的职工代表来实现的,如职工董事、监事等等。在这个视角上看,民主治理与某种组织形式密切相关。换句话说,在制度和组织层面,公司治理中的“民主治理” 相当于某种正式的治理成分,与“决策、管理、监督和执行”四个方面的制度和组织配置一样,日常地发挥它“参与”的作用。所不同的是,“民主治理”会进入到“决策、管理、监督和执行”的四个方面之中去,而不是独立存在于某个层级或某种形态。

    实践观察看到,制度和组织层面的“民主治理”,存在两个方面的难题。一是职工代表大会类的组织形式,其活动是非日常化的, 一年通常就召开一次代表大会,而且会议的主要内容,大多与自身的组织建设或任期换届相关,即这种组织形式并不提供“民主治理” 的具体安排;二是在公司治理体系中,职工董事、监事等职工代表的角色,很容易转化为决策或监督团队中的一员,与其他的董事、监事一样,根据公司治理的制度要求, 行使相应的权力,进而失去其职工群体的代表性——特别是在有些公司,这些董事、监事都是由一定层级的管理者或专业人士担任,他们本身的角色定位,就消解了职工的代表性。综合这两个方面看,公司中的“民主治理”,在实践中还谈不到完整成型,需要新的探索。

    那么,在公司中,“民主治理”有什么意义呢?它的核心要害在哪里?还有,如何能够将“民主治理”具体化到可以操作的层面? 

    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公司的主要目标是实现最大的经营效益,这个目标需要发挥公司每一位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显然说,在公司决策、管理、监督和执行体系完备,并且运作良好的情况下,每一位员工都可能表现得最佳,但体系的完备和良好运行并不意味着公司的经营效益,特别是长期效益一定最佳。这是因为,每一位员工都可能超过组织体系的边界,主观能动地提出好的建议、提供好的做法、创造新的高度。更何况,公司体系再完备,运行中也总是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大多来自于员工的日常工作。可见,公司“民主治理”的意义,就在于它对于公司的经营效益,有着不可忽视的重大作用——如果每一位员工都能够“参与”治理,相信公司的经营效益和未来发展,必将获得一种追加的能量。

    我们知道,公司组织体系的完备运行,强调的是从决策到管理,再到监督和执行的一致性。从各个层面来讲,也就是强调公司最高决策之下的服从或说严格落实, 这在某种程度上,限定了员工的行为范围和行为方式,即对于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着较为明显的规则约束。在许多治理者看来,所有员工按照既定的公司目标,按部就班地做好自己位置的事情,就足以达到最好的经营效益, 这如同机器整体和机器零部件的关系一样。公司的“民主治理”从这个角度理解,就是在既定的工作范围之内,以相对确定的做法,发挥员工“参与”的主观能动性,落实好公司整体的决策安排。事实上, 大量公司的“民主治理”实践,就是这种格局,我们简称为“规制性治理”。

    公司的“民主治理”还有另外一种格局。员工们既在公司组织体系完备运行之内,又超越组织体系“参与”治理,除了服从决策安排之外,还跳出组织体系来看问题,对公司的组织体系、制度、规则、程序,甚至于决策本身等,无不“参与”意见,我们简称为“超越性治理”。显然,“超越”并非易事,实践中这种“民主治理”的情况见得不多。这一方面,是因为公司组织体系较为严格的限定;另一方面,“超越”需要合适的民主治理平台、适配的技术支持和员工较高的“治理能力” 等。因此,但凡看到有这样“民主治理”特点的公司,大多是非常优秀甚至非凡的公司。

    鉴于“超越性治理”有着对于“规制性治理”的覆盖,而且, 实践中也有前者对于后者的明显优势,这两种“民主治理”就是密切关联、由低到高的两个层次。我们所讲的公司“民主治理”的核心要害,就在于员工的“参与”和公司组织体系完备运行之间的关系—— 受限于组织体系的员工“参与”, 是“民主治理”的第一阶段或初级阶段;超越组织体系的员工“参与”,则是“民主治理”的第二阶段或高级阶段。

    现在我们要回答,如何实现这样两种“民主治理”的具体操作安排? 

    在治理实践中,有的大公司给自己治理的目标定位描述为,“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为股东创造更大的价值,为员工搭建最好的平台,为社会承担更多的责任”。在这里,“为员工搭建平台”,明显不同于其他三个目标,因为这既是公司的一个目标,也是公司其他目标实现的手段。对于这一点, 治理者的基本理念是“ 以人为本”,在实现公司经营效益目标的同时,使员工的才能、智慧得到足够的发挥。不论治理者是不是有明确的“民主治理”的考虑,员工平台的搭建,自然而然地奠定了员工“参与”治理的基础。可喜的是, 观察表明,现代公司的治理者,绝大多数都有这样的“员工平台”理念,这为公司“民主治理”相应的制度安排和具体运作,提供了思想意识前提。

    既然员工的“民主治理”实质就是“参与”,那么,这意味着员工需要有一个表达场合,同时需要一个实现通道,即提出意见的地方,和意见上达公司决策高层的途径。从前者看,建构一个员工充分表达意见的信息交流中心,是实现“参与”治理的第一要素。这一点,即使是在信息科技很不发达的时代,不少公司治理者都非常清楚这种中心的价值,许多公司就有过“意见箱”类的设施;在现代信息科技发展的情况下,这样的中心建构,自然不是难事。正因为此,实践看到,现代公司几乎都有“信息交流中心”,员工可以表达意见、诉求和建议。

    当下“民主治理”的关键一步,在于意见上达决策高层的通道是否实质存在,是否实际发生作用。员工“参与”治理的意见,最终都必须由公司的组织体系接纳并转化成决策的方案,如果没有上达高层的通道,或通道虽有却图有虚名,员工“参与”治理的意见就会停留在信息交流或是员工宣泄层面,没有治理价值。就此来看,在公司的组织体系里,设置有这样的机构,收纳、分析和整理来自员工的意见,直接或层级上传达到高层,是必不可少的。自然,决策高层也需要相应的制度形式,如务虚会、专题会、交流会等,研究员工“参与”治理的意见,构造出完整、顺畅、有作用的员工上递信息的通道来, 保证员工的“参与”治理得到真正实现。

    所谓员工的“民主治理”可操作,也就是建设员工表达意见的交流中心,和公司在组织体系中设置相应的实现通道,这两者共同构成员工“民主治理”的平台。显而易见,这个平台的运行质量,决定着公司“民主治理” 是“规制性”还是“超越性”的层级高度。观察表明, 相当多公司的“民主治理”处在较低的“规制性治理”层级上,有些公司形式上有“民主治理”安排却无实际内容,有些公司甚至于完全没有这样的治理平台存在。令人乐观的是,“超越性治理”的公司虽然不多,但其示范性效应是强大的,它们以高水准的“民主治理”,提示所有的公司治理者, “民主治理”平台的建构和高质量运行,是“以人为本”理念在公司的最佳实践,是公司经营效益的强大增力,应当放置在重要地位之上。

    Visits: 16

    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