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相融,古窑新生 ——景德镇古窑民俗博览区文化体制改革实践

0

 

《中国发展观察》杂志社调研组

“陶舍重重倚岸开,舟帆日日蔽江来。工人莫献天机巧,此器能输郡国材。”五百年前,昌江之畔,明代文人缪宗周如此摹绘景德镇制瓷业的繁盛图景。彼时,景德镇制瓷业独步天下,商贾云集,不胜繁华。

这远非景德镇最初的荣耀。时光倒流至1700年前的东汉时期, 此地先民已开始手工煅烧陶瓷, 至北宋景德年间(公元1004—1007 年),因此地瓷业发达,税赋充足,真宗将年号予之,“景德镇” 遂沿用至今。到明朝初年,更是专门于此开设御器厂(清朝改称“御窑厂”),所造瓷器只供皇家使用。明清两代,仅凭瓷业生产这个单一的行当,就已擎起景德镇整个城市的繁盛与富足。

这座城市千百年来的荣光, 由于历史与现实的多重原因,曾经一度只停留在字纸间。但是现在, 它又真切地展现在四面八方的游客面前:在景德镇城区的枫树山盘龙岗,沿古窑路迤逦而上,一大片茂林修竹隔绝了城市主干道的喧嚣, 之后豁然开朗。明清徽派建筑的古旧场坊间,匠人们在手工精细地打磨着每一件瓷器;从宋到清,每个时代的瓷窑,都有窑火在静谧温暖地燃烧;古朴清雅的环境、传承千年的技艺,吸引着络绎不绝的中外游客,他们兴趣盎然,驻足流连, 耳畔回荡着婉转的歌曲《我在景德镇等你》《我在古窑遇见你》…… 这是《中国发展观察》杂志社调研组在景德镇古窑民俗博览区(以下简称“古窑”或“古窑景区”)看到的场景。

今天的游客来到古窑,惊叹于这里作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的每一处细节。但在十年前,由于体制机制等原因,古窑这颗收藏与见证了中国瓷业发展历史的明珠,也曾蒙尘于种种质疑与争议,发展举步维艰。2008年,民营企业景德镇市古窑民俗旅游有限公司进驻古窑,历经十年改革,探索出一条文旅融合的成功之路,使古窑重新焕发了生机与活力:古窑不但成为景德镇旅游和文化产业的旗舰,更成为国际上代表千年瓷都的一张瑰丽名片。这一切是如何发生的?20186月中旬, 《中国发展观察》杂志社调研组赴江西景德镇,展开为期4天的现场调研,意图揭开古窑改制十年,愈见红火的奥秘。

体制改革: 政府有魄力,企业打硬仗

如今熙来攘往、名满天下的古窑,门票年收入较十年前增长了十几倍。而时间回溯至20多年前,古窑在取得创办前期的瞩目成绩后, 也曾经历艰难维系的惨淡时光。

现任景德镇古窑文化研究院院长的文博研究员周荣林,当时曾任景德镇陶瓷历史博物馆馆长和景德镇古窑瓷厂厂长。他向《中国发展观察》回忆,19797月,时任景德镇市委书记的杨永峰建议,景德镇应该有一处凸显景德镇陶瓷历史文化特色的旅游地,景德镇陶瓷历史博物馆应运而生。19803月, 景德镇市委决定在西市区枫树山人工林保护区内规划修整出83公顷空地,集中成片地保护一批陶瓷历史文化遗产,抢救性保护一座古窑及部分明清民间建筑珍品,建设陶瓷历史博物馆。这便是古窑景区当年的雏形。

集中保护了景德镇陶瓷历史文化与当地古代建筑文化遗产的陶瓷历史博览区,得到业内高度认可。在当时的文博界,这种以传统陶瓷、古典建筑之“静”与陶瓷业者现场表演制瓷技艺之“动”结合的文化遗产保护形式,可谓创举。1990年,毗邻陶瓷历史博物馆,景德镇古窑瓷厂注册成立,古窑景区版图扩大。

但是,古窑瓷厂与陶瓷历史博物馆各自为政,面临尴尬:古窑景区“叫好不叫座”,经营并不尽如人意。

随后,到上世纪90年代初, 尴尬上升为矛盾,古窑一时风雨飘摇。周荣林分析,其主要原因在于,体制机制出了问题:一个景区内存在两个同属市文化局但性质不同的单位——陶瓷历史博物馆,属市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古窑瓷厂,属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有员工近300人,需要靠自身解决员工工资和办公费用问题。两个单位各自出售门票,对景区开发却都积极性不高。

当时由于经营管理不善,古窑瓷厂员工的工资有时不能按时发放,还曾发生员工抢占房屋、围堵景区入口的事件。1992年,古窑瓷厂时任厂长辞职。1995年初,景德镇市政府安排瓷业系统4位退休老领导带着30万元贷款到古窑瓷厂主持工作。但不到半年时间,贷款资金用完了,4位老领导也撤走了。

为求冲出困境,古窑的主管部门先后成立了博览区管理处和文博旅游公司,却未料到新问题随之而来。主管部门开展了景区整体的对外招商引资,但多次都因各种原因未谈成。比如和国内某知名旅游集团公司的谈判就因景区资产的评估、经济效益的保证等问题未达成一致而告吹。“总而言之,当时的古窑景区仍然延续着计划经济的模式,这种模式导致资源得不到有效配置、经济价值得不到应有体现,阻碍了古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自身没有造血功能, 生存都难,何谈利用和发展?”周荣林说。

旧路难行、新道难寻的困境, 终于在新世纪被打破。2004年,中国签署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公约》,景德镇的非遗保护工作也于2005年启动。2006520日, 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技艺类。不论对于景德镇,还是对于古窑,“非遗”保护传承和利用是要求,更是契机。为了贯彻落实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景德镇市文化局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决定打破体制格局, 转换经营模式。

即便以今天的视角回看,这也不是一个容易的决定。政府与民营企业合作,土地、古建以及无形资产等国有资产会否因此流失?诸如此类的担忧和质疑,给决策者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尽管压力重重, 亦无先例依循,但因为情势危急, 决策者最终决定迈出改革的步伐。“以当时来看,谁也不敢说古窑改革了一定能行,但大家都认为,再不改革一定不行”,周荣林说,政府做了一个极有魄力的决定。经过多方比选,景德镇市文化主管部门最终和景德镇市古窑民俗旅游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古窑民俗公司”)达成合作经营意向。2008525日,古窑民俗公司开始与景德镇市文化局合作试运营,三个月后,于825日正式签署合同。

按照合同约定,在合作期内, 由古窑民俗公司负责投入开发,经营管理古窑景区。5年之内全力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妥善安置下岗职工就业,加大力度保护国有资产使之保值增值。合作到期,古窑民俗公司所有投入的固定资产全部归景德镇市文化主管部门。

接手古窑后,古窑民俗公司创始人、董事长陈武平增加了两个新身份:景德镇陶瓷历史博览区管理处主任、景德镇古柴窑传承保护中心主任。三个职务,亦可视为陈武平打造古窑的三个目标或曰着力点:运营好景区,传承好“非遗”,同时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三者合力,为景德镇千年瓷都的国际品牌锦上添花。为了进一步丰富古窑文化内涵,陈武平把古窑景区更名为景德镇古窑民俗博览区,同时,成立景德镇市陶瓷文化遗产研究保护中心,以保护、挖掘并传承景德镇丰富的物质遗存和非物质遗存。

砥砺十年,古窑蜕变。20134月,古窑民俗博览区被批准为唯一一家以陶瓷文化为主题的国家5A 级旅游景区。2017年,古窑总收入在原有基础上增长十几倍,下岗职工问题解决,国有资产增值保值, 之前那些对国有资产流失的质疑和担忧不攻自破,烟消云散。

活态传承: 观念新起来,文物活起来

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重要场合屡屡提及“让文化遗产活起来”的理念,这是对文物保护工作的新要求,也是新挑战。特别是千年瓷都景德镇,将如何解好“让文化遗产活起来”这道考题?古窑代表景德镇给出了一份出色的答卷。

曾经一度,对于“作为珍贵文物的古代瓷窑,到底能不能烧”, 业内质疑和担忧颇多,而古窑一步步、实打实的“复烧之旅”,则让所有人心悦诚服。为什么要复烧古代瓷窑?

“瓷器之成,窑火是赖”, 清代乾隆年间,督陶官唐英在其编写的景德镇制瓷工艺著作《陶冶图说》中,这样描述窑炉的重要性。在景德镇陶瓷大学热能工程系主任冯青教授看来,窑炉的变迁,不仅是一部热能技术的进步史,更是一部景德镇陶瓷业的发展史。正所谓“技术革新精益进,前驱不断再前驱”,历史上虽曾有多个瓷器生产地与景德镇齐名,但从没有谁能最终撼动景德镇的地位,其根本原因,正是在于窑炉一代又一代的创新。陈武平更是一语中的:“窑炉是景德镇陶瓷的灵魂”。

正因窑炉对于制瓷业有如此作用,文物价值可观,所以,当2009 年陈武平第一次提出复烧古窑,并把目标锁定在清代的镇窑时,他毫不意外地收到了许多反对意见。反对者说,镇窑属于珍贵文物,如果贸然复烧,可能会对其产生破坏性影响。

陶瓷发展史显示,镇窑是清代景德镇制瓷业的代表性窑炉,是景德镇乃至全世界遗存的唯一一座传统大型蛋形柴窑。这种景德镇特有的制瓷窑炉,代表了世界传统制瓷窑炉营造技艺和烧成技艺的最高科技水平。1995年,镇窑因出现裂缝停产。在那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镇窑愈加破败,支撑窑体的梁柱摇摇欲坠,内部也出现窑砖脱落现象。

镇窑究竟要怎么保护?经验丰富的老师傅告诉陈武平,想要保护老柴窑,仅靠砖头补、泥巴糊是不够的,还要让窑火“养”着。为了征询更多专家的意见,陈武平专门开了研讨会。会上有专家认为,复烧镇窑是使用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就像北京故宫等著名古建筑数百年来从未停止使用,正是在这种使用与不断修葺的过程中,文物得以完美地保存于世。

有了专家意见的支撑,陈武平对古窑以复烧为保护的创举更具信心。2009年,古窑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成功修复了镇窑。经过景德镇60多名传统手工制瓷老艺人半年时间的准备,镇窑在当年10 月份首次成功复烧,还因此荣获吉尼斯世界纪录。

这只是个开端。镇窑复烧成功后,古窑景区内的一系列古窑先后复烧:201010月,明代葫芦窑复烧成功;201110月,元代馒头窑复烧成功;201210月,宋代龙窑复烧成功;2013年、2014年, 明清御用“六式窑”复烧成功; 201610月,清代狮子窑复烧成功。从2009年开始至今,古窑景区已经复建复烧了11座景德镇历代典型瓷窑。

11座瓷窑的成功复烧,正是“活态传承”理念的绝佳注脚。所谓“活态传承”,是指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成发展的环境当中进行保护和传承,在人民群众生产生活过程当中进行传承与发展的传承方式。活态传承能达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终极目的,是区别于以现代科技手段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博物馆”式的保护,用文字、音像、视频的方式记录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方方面面的方式。

“让文物说话,把历史智慧告诉人们”,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首都博物馆时曾这样说。这无疑是古窑的定心丸。近十年的“活态传承”实践,一座座风霜百年的古老窑炉不再只是静默的文物,更成为景德镇传统手工制瓷技艺的生动载体。担任景德镇历代瓷窑复烧专家顾问团团长的周荣林表示,实行生产性保护,是保护传承“非遗”的有效方式,复烧是以科学的态度,经过考察论证,进行真实性的复原。

在现实目标之上,陈武平对古窑复烧的希冀更增添了一层审美色彩。他说,古窑不仅是一个景区, 更是一个传承文化和技艺的平台,老艺人在这里手把手带徒弟传技艺,保留了“非遗”的传承方式; 一座又一座古窑复烧复建,不但恢复当年原貌,还有烧制瓷器的实际功用,实现了文物的活态传承。“每个中国人心中都有一个景德镇梦,我要用古窑复烧,留住中国人的记忆和精神”,他说。

用对陶瓷文化的热爱,对家乡的情怀,对事业的责任,陈武平不但将以周荣林、冯青为代表的多位景德镇陶瓷领域的顶级专家和手工制瓷各个环节的优秀匠人聚集到古窑这一平台,更注重结交国内从事陶瓷文化研究的巨擘,如故宫博物院研究员耿宝昌、北京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阎崇年、观复博物馆创始人马未都、国际民间艺术组织全球副主席陈平,以及各大博物馆的专家,这些年都是陈武平的座上宾。

对景德镇极其熟悉的文化经济学者彭中天,这样向《中国发展观察》阐述什么是“让文化遗产活起来”:一是活化。让历史开口说话, 让静物活化起来,主要与创意、设计和科技有关。二是激活。激活思想和体制机制,鼓励破旧立新。三是盘活。盘活存量资产,发现新财富,文博亦要为经济建设服务。四是搞活。在管理思路和市场层面, 要解放思想,因势利导,出台符合时代和百姓需求的新政策,让文博市场活起来。五是生活。要“见人、见物、见生活”,让文物走进千家万户,走进大众生活,并激发大众的文化投资与消费收藏热情。

今天看来,古窑走的正是这条“让文化遗产活起来”的发展之路,而且这条路走对了。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东方文化与城市发展研究所所长杨晓东研究员向《中国发展观察》杂志社调研组评价说,景德镇古窑文化体制改革紧紧围绕“陶瓷文化传承与创新”这条主线,创新文化管理体制,挖掘和保护陶瓷文化资源,促进陶瓷文化资源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取得了明显效果:

一是加强陶瓷文化传承保护。通过建立陶瓷历史博览区、成立景德镇陶瓷文化遗产研究保护中心、积极申请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等一系列措施,挖掘和保护了景德镇陶瓷文化资源。

二是创新文化管理体制。景德镇市文化局与市古窑民俗旅游公司合作,打造景德镇古窑民俗博览区并积极创建国家5A级景区,明晰了景区管委会和文化主管部门之间的职能分工并加强工作衔接,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效统一。

三是促进陶瓷文化资源与相关产业深度融合发展。通过打造以陶瓷历史文化为核心的旅游产业集群,实现了陶瓷文化与旅游业有机融合。

未来发展: 传承要接力,品牌再升级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过程中,要把握好意识形态属性和产业属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无论改什么、怎么改,导向不能改,阵地不能丢。而古窑的改革道路,也在这样坚守。

来到古窑游览的人,大都觉得不虚此行:在历代瓷窑展示区,可以看到古代制瓷作坊、世界上最古老的制瓷生产作业线、明清御窑、清代狮子窑和镇窑、明代葫芦窑、元代馒头窑、宋代龙窑、供奉着窑神童宾的风火仙师庙、唐英纪念馆等;以十二座明清古建筑为核心的陶瓷民俗展示区,有天后宫、祖师庙、瓷音水榭等景观;瓷生一日艺术休闲区则有多个文化创意休闲景观。在这里,游客甚至可以在坯房(即传统制瓷作坊)亲自体验淘练泥土,炼灰配釉,定制个性瓷器。此时此刻,旅游早已超越了“一停二看三拍照”的刻板模式,而是感受古老文化丰厚意蕴的魅力之行。

在《中国发展观察》杂志社调研组的走访中,景德镇市旅游发展委员会主任胡平华为古窑景区贴上了四个亮眼的“标签”,简明扼要地揭开了古窑十年成功的奥秘。

其一,机制灵活。胡平华说, 在古窑民俗公司进驻前,尽管古窑景区已经有一定的知名度,但由于体制机制原因,景区管委会主任都是由文化部门的公务员来担任,且更换频繁,可谓一任领导一个想法。古窑民俗公司进驻后,企业有一以贯之的经营理念,大批持续的资金投入,更有决策上的大胆探索。她举例说,在2009年镇窑复烧时,争议之声颇多,如果还是以往的体制,景区决策者是公务员, 没有人愿意顶这个压力。但没有压力,就难有突破。体制机制的变化,激发了企业的探索意愿、创新性与执行力。新的环境下,深具企业家精神的决策者也具备了直面反对声音,大胆决定、减少顾虑的能力和空间,于是,复烧这样“国有单位想做也不敢做的事”终于成功,“古窑的尝试和探索,方向是对的,是有益的、进步的”,胡平华说。

其二,创造力强。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各有所长,水乳交融, 共同发展。国有企业是国计民生的命脉,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基础性和稳定性的作用,而民营企业则更具创造力和活力。古窑景区的体制改革,带来了无限的创造力。胡平华说,这种创造力,在古窑创建5A级景区的过程中得到了鲜明体现,发挥了巨大作用。从2008年古窑民俗公司接手景区,到2013年成功创建5A级景区,古窑仅仅用了5 年时间,把品牌价值和部门价值发挥到了极致。这一过程中,古窑民俗公司投资几亿元,没有花政府一分钱。而与民营企业“奇迹般拿下5A”的古窑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同样在景德镇市,国资运营的两家4A 级景区,其中一家对申请5A不主动,另外一家更是直接被摘牌。

其三,增强驱动力。古窑转制后,负责运营景区的古窑民俗公司既体现了责任与情怀,又不忘企业的本职——创造经济效益。“文化产品能创造经济效益,才能行得更远”,胡平华认为,文化和经济在古窑实现了良性循环,这是古窑发展的不竭动力。坚持景区的文化之本,坚守硬件软件品质,而不只一味追求经济利益,不局促不短视, 风物长宜放眼量的格局与战略,正是古窑成功的内核。

其四,强化引领力。“古窑景区发展得越来越好,为整个景德镇的全域旅游打造了品牌,树立了标杆,发挥了行业引领作用”,胡平华说,古窑景区引领了景德镇旅游以瓷器文化为核心的“品质、气质、优质”,充分诠释了“以陶瓷语言,与世界对话”,堪称景德镇区域的旅游制高点,提升了景德镇旅游的层次,并且由点及面,不仅一枝独秀,更带起了整个景德镇旅游的万紫千红。“未来,古窑还有更大发展空间”,胡平华认为。

景德镇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艾春龙在接受《中国发展观察》调研组采访时表示,景德镇的文化体制改革, 尤其是以古窑为代表的文化体制改革,有其典型意义,是文旅融合、改革创新的典型案例。

他说, 古窑景区的发展, 与国家的改革开放大背景基本同步。没有大环境, 何来小环境。尽管古窑在早期经历过弯路和挫折,面临过困惑和困难,但从2008年企业改制,政府充分放权、古窑民俗公司接手经营到现在,原有企业资产保值增值,职工利益得到保障,文物资源得到好的保护,5A级景区成功创建,古窑知名度扩大和提升,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事实说话,这难道还不是成功吗?”

艾春龙特别强调,古窑成功之路上,企业家起到了重要作用。“有目标,有情怀,更实干”是他对陈武平的评价。他说,有这样的领头人,加上好的体制机制,古窑成功是一种必然。

艾春龙也提到,十年前,古窑是景德镇旅游的“龙头”;现在也是“龙头”,但不一样的是,眼下“兄弟”多了。从景德镇陶瓷博物馆,到御窑厂,再到陶瓷机械厂、陶溪川,景德镇在打造一系列以陶瓷历史文化为核心的旅游产业集群。“希望未来古窑继续发挥引领作用,和这些兄弟们抱团取暖,互相促进”。

除了做好文旅的主业,古窑衍生的新事业已经开启。清雍正六年,督陶官唐英来到景德镇, 为景德镇瓷业书写了不少传奇, 那年是公元1728年。陈武平说, 现在他创建的陶瓷品牌就叫“镇窑1728”,品牌产品由博览区里的传统手工制瓷老艺人亲手拉制泥坯,由传统瓷窑烧制。目前,该品牌正在与国际奢侈品牌专家接洽, 准备作为中国高端瓷器的代表推向世界。

当然,客观地说,古窑的未来,或者说它赖以栖身的景德镇陶瓷产业的未来,也绝非毫无隐忧。某种程度上,景德镇手工陶瓷技艺的传承危机正在到来。

最大的危机,在于人才。75 岁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技艺传承人胡家旺,被称为“景德镇代表性的把桩师傅”(“把桩”是柴窑烧成过程的总负责人,其负责的一项重要职责是观察火焰、判断温度)。从业60年,他深感把桩师傅培养之难。“把桩是传统手工制瓷业中含金量最高、最受重视的岗位,但做到这个岗位很难”,胡家旺说,从事这个职业,要经历漫长的学习和实践。从学徒到把桩,少则十年, 多则几十年,还有人虽有心于此, 但可能一辈子做不出来。对于把桩师傅而言,要忍受苦脏累自不必说,还要有出色的组织能力和责任意识,身体好,会用脑,反应快, 善总结,毕竟整窑瓷器的质量,都系于窑火的温度和火候。“一个窑可以让你富,也可以让你穷”,要求高,培养期长,加之现代化的气窑早已代替了传统的柴窑,把桩师傅较难找到工作,胡家旺说,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现在没有什么人来学把桩”。胡家旺有十几个徒弟,他说其中两三个表现不错, 但若论独当一面,还需要再磨练些时日。

出生于1966年的余祖兴,对行业人才匮乏的感受比胡家旺还要强烈。他是目前景德镇唯一能做全套活计的柴窑挛窑(指砌窑、补窑) 师傅。他的父亲余云山,是挛窑行当唯一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余家世代以挛窑为业,传承到余祖兴, 已是第五代。但是,与祖辈父辈们相比,他面临的行业环境已大相径庭:在没有窑可挛的时候,他不得不为了维持生计开了一家建筑装饰公司。

而更令人担忧的是,这位唯一的挛窑技艺传承人,不但没有同行,也没有徒弟。早年间,余祖兴跟着父亲余云山学艺时,景德镇还有另外一位技艺精湛的挛窑师傅。但是如今,这位师傅已经故去,余云山也已76岁高龄,病休在家,无法作业。余祖兴想过,只要有人真心愿意学习这门濒临失传的手艺,他可以摒除一切传统规矩,毫无保留地传授技艺,但遗憾的是,徒弟在哪里,他还要继续寻找。

喜忧参半中,古窑和景德镇, 将向何处去?

杨晓东认为,今后,景德镇文化体制改革应紧紧抓住“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效统一”这条主线,积极探索新时代下陶瓷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新路径:

一是积极对接国家战略。积极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 新时代持续打响“世界瓷都”文化品牌,加强宣传推介。融入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将陶瓷文化优势转化为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带动城乡居民创新创业,促进乡村振兴。

二是加强陶瓷文化资源系统梳理和合理开发利用。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充分运用创意和科技手段,注意与生产生活相结合,推动陶瓷文化资源与现代生产生活相融合,实现文化价值和实用价值的有机统一。

三是推动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全面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推进陶瓷文化资源合理适度利用,同时加强陶瓷文化符号研究,推出代表景德镇文化形象的旅游产品,借助乡土文化遗产,发展特色文化旅游。

彭中天说,“地显灵,人努力,天帮忙”几大因素,共同造就了世界独一无二的中国瓷器,更形成了全世界独一无二、以至于改变了世界的文明进程和生活方式的瓷文化。作为一个无形资产远大于有形资产的城市,景德镇应当做三件事:

其一,做好品牌管理,制定行业标准。通过品牌授权把产业做到世界各地。其二,依托互联网,把有限资源转化为精品。以定制经济为抓手,将个性化需求与碎片化生产有机结合,打造属于当代的“空中陶瓷之路”。其三,大力开展文化旅游和特色小镇建设,文而化之,旅而游之,盘活千年文化,实现产业升级。

景德镇古窑与时俱进,砥砺前行。在古窑景区,调研组一行看到,项目总投资为3.2亿元的世博江西馆,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世博江西馆占地面积约13亩,建筑总面积约19000平方米,分为四层:地下一层是大型停车场,地上三层则是五大陶瓷文化主题展示区。陈武平说,他要打造的是一个集购物、休闲、娱乐、餐饮、展陈、拍卖、科教、文化传播等多种功能齐备的世界知名、国内一流的“活”的中国陶瓷博物馆。

工匠们紧锣密鼓施工的声音就在耳边,站在古窑文化体制改革进入第二个十年的门槛上展望未来, 我们有理由期待,古窑和景德镇将呈现更多的“5A奇迹”。(本文图片由景德镇古窑民俗博览区提供)

《中国发展观察》杂志社调研组

成 员:杨良敏 江宜航 杜悦英

协调人:江宜航

执 笔:杜悦英

 

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