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位一体”推动智慧医疗健康发展

0

郭 巍 张力康 钱 慧 李 庆

“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支持智慧城市建设以及健康中国建设的目标任务,党的十九大报告也多次指出健康医疗和发展信息化的重要性。智慧医疗作为发展智慧城市和实践健康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紧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 深入践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集合“互联网+”、大数据等前沿技术应用,对合理优化健康产业资源配置、提高健康产业供给质量与效率、提升民众获得感、早日实现健康中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历史机遇与现实意义

近年来,我国健康产业的发展面临严峻挑战。2016年,我国人口约13.8亿,占世界人口的19.0%,拥有约98.3万家医疗卫生机构,年诊疗量约达79.3亿人次。人口结构老龄化(2016年我国60岁以上老人约2.3亿,占我国全部人口的16.7%)、慢性病患者增多(2016年我国明确诊断的慢性病患者超过2.6亿人,慢性病死亡约占比全部死因的85%)、亚健康普遍(2016年我国超过75% 的人口为亚健康)等现状均对我国医疗市场提出了更为强烈的需求。

然而,我国医疗卫生资源相对稀缺。2016年,富有经验的专业医护人员的密度极低,平均每1万人口仅拥有31.5位医护人员,每1千人口仅拥有5.37张医疗机构床位。2016 年,我国人均医疗卫生费用为450美元(美国9892美元),医疗卫生总费用占GDP6.5%美国17.2%), 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也低于各国平均水平(图1)。

目前,我国医疗供需差异急需缩小、医疗资源配置亟待优化、医疗服务效率有待提高。在此背景下,智慧医疗作为保民生、促发展的内生动力之一,以其卓越的技术创新优势,逐步登上历史舞台,成为我国健康产业领域新的经济增长点。

智慧医疗作为发展智慧城市和实践健康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紧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对合理优化健康产业资源配置、提高健康产业供给质量与效率、提升民众获得感、早日实现健康中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积极推动智慧医疗, 是国家信息化战略的重点内容,是深化医改和服务群众的有力支撑, 是产业补充和完善监管的积极探索,是模式转变和现代治理的重要途径,是创新驱动和经济增长的潜力领域。

比较优势与市场趋势

坚持问题导向,为解决资源稀缺、分配不均、费时费力、成本高昂、医患关系紧张等问题,智慧医疗依靠物联网、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四大核心技术,通过远程医疗、移动医疗、分级诊疗、精准医学、人工智能等方式,增加有效供给、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医疗效率、降低医疗成本、缓解社会问题,在相当程度上缓解了传统医疗“看病难、看病贵”的现象(表1)。

国内外部分机构和企业对智慧医疗行业的发展进行了趋势测算, 普遍认为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发展空间。据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分析预测,到2020年全球智慧医疗发展规模将达2200亿美元,占智慧城市市场总规模的14.6 %图2)。据中商情报网分析预测,到2020年我国智慧医疗投资总规模或将达1049亿元人民币,体量不容小觑(图3)。

智慧医疗发展概况

(一)国际经验借鉴

自美国1991年率先提出物联网概念后,日本(U – Japan)、韩国(U – Korea)、新加坡(I – Hub)、欧盟(I2010)陆续开始探索实施国家信息化战略(图4),布局信息化领域,为智慧医疗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近年来,全球智慧医疗发展进程持续加快。比如,2016年全球数字化医疗健康市场规模达960亿美元,物联网产品、移动医疗、远程医疗、电子健康档案等市场均呈增长趋势(图5)。

通过对比美国部分地区典型智慧医疗的有关应用,我们归纳总结了六个方面的有益经验以供借鉴(表2):一是通过智能导诊和全科医生减少资源错配,提高供给效率。二是通过不同类别医疗机构间信息协同共享,提供丰富的数据入口。三是通过智能家庭医生,从被动诊治转向主动健康管理。四是通过智慧分级诊疗优化费用总量,减轻个人及医保负担。五是通过市场化模式大力推动智慧医疗,加快试点推广普及效率。六是通过完善法律制度保障,加强医疗信息采集与应用的各方权益保障。

(二)我国发展概况

1.政府支持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世界互联网大会、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等场合多次指出健康医疗和信息化的重要性。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互联网+”和健康中国战略。近年来, 党中央国务院以及有关部门在政策上多维度支持智慧医疗发展,对相关产业的推动带来了积极有力的探索(图6)。

2.市场活跃

各市场主体也呈积极响应态势。2014年作为我国智慧医疗集群化、规模化发展的元年,该领域建设投资规模约为人民币279.1亿元, 同比增长23.8%中商产业研究院《2016年智慧医疗行业发展情况预测》,2016)。近年,阿里巴巴、腾讯、百度、中国平安、小米、京东、华为等各大企业纷纷开始整合医疗资源,进行医疗产业战略性布局,行业内收购兼并之风日起。其中投资较多集中在基因检测、医药电商、可穿戴设备、移动医疗应用等方面,特别是可穿戴设备方向投资较为密集,各类智慧医疗应用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图7)。以人工智能+医疗板块为例:2016年中国人工智能市场规模达到96.61亿元, 增长率为37.9%(中商产业研究院《2017年中国人工智能产业研究报告》,2017),相关项目的市场融资也呈持续上升态势。

有关问题及对策建议

我们认为,当前智慧医疗产业仍存在若干发展瓶颈:一是医疗数据安全需要更加可靠的法律保障; 二是智慧医疗开发主体存在合法资质认定问题;三是医疗行业的信息采集存在标准上的差异;四是责任归属问题有待进一步明确;五是缺少可持续盈利的商业模式;六是医疗资源配置有待进一步优化;七是物联网、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复合型高新技术人才不足;八是医疗机构间信息共享协同有待提升;九是民众与医护人员对新模式、新方法的理解不足,参与度有待提高。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一)提供法律保障,强化顶层设计

建议行业主管部门进一步加快对相关法律法规的研究制定,完善相关顶层设计和制度保障。一是要尽快立法完善医疗健康隐私等方面的规定,加大对医疗信息滥用的处罚力度。二是通过更严格的数据分级机制及使用权限设定保护个人隐私信息。三是打破行政壁垒,实现横向跨部门合作,实现数据融合、共建共享。四是继续积极、持续、科学推动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全民健康保障信息化工程等相关制度保障。

(二)开展资质审核,维护知识产权

建议政府在现行医疗保障制度的基础上,试点放开针对移动医疗系统的医疗服务保障,加强对智慧医疗运营主体的资质审核,同时加大力度开展有关监管,全流程规范智慧医疗运营机构行为,并保障和维护相关知识产权。

(三)构建规范体系,制定行业标准

建议在政府主导下,成立专家团队,深化针对智慧医疗的标准安全体系建设,对程序规范、信息安全、技术标准等方面形成一套更加可靠的运行模式。同时结合相关行业监管,在安全审查、权限保护、责任追溯、电子认证服务等方面为新兴业态提供安全、稳定的可持续发展环境。

(四)确立责任关系,明晰责任归属

建议法律部门进一步明确和完善智慧医疗运营行为中的相关责任认定规则,如电子健康档案、可穿戴设备使用过程的法律效力、远程医疗事故的责任归属认定等,在信息共享的基础上,建立明确的法律关系和法律责任,维护智慧医疗服务的公正性。

(五)创新盈利模式,满足多元需求

建议通过政策引导,推动企业市场模式的再探索和再创新,综合考虑产品的服务成本、服务资质、服务内容与服务质量,满足不同人群的医疗需求。大力推动智慧医疗服务升级的同时, 加大导医、预约、支付、培训等周边应用的信息化创新与管理。结合现行医疗体制改革的有关进程,尝试推动智慧医疗元素与医保体系的对接合作。

( 六) 优化资源配置,助力分级诊疗

建议在探索医疗体制改革时, 充分发挥智慧医疗体系建设的优势,通过信息化管理手段解决医疗资源供需失衡的问题,缓解供给两极分化。一方面,通过医联体等模式的发展增强医疗机构间和医疗机构内部的协同性,运用息化管理将医疗资源供给进行动态再分配;另一方面,通过便民医疗信息化服务,对不同医疗服务需求进行科学分配,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助力分级诊疗。

(七)培养复合人才,鼓励自主创新

建议进一步加大对健康产业建设中物联网、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方面人才培养和引进的力度,重点建立一支集医疗技术和信息化技术的复合型人才队伍。同时,建议有关部门通过政策,鼓励支持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智慧医疗新技术、新产品,并实现规模化应用推广。

(八)实行联动机制,共享医疗信息

建议分别以公立医院和民营医院建立试点,探索信息化共享机制建设,通过进一步规范大医院和中小医院的信息采集、管理和分级应用,结合患者授权意愿和有关法律约束,科学管理医疗服务信息和日常健康电子档案信息,打破不同类别医疗机构间信息壁垒,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

(九)普及智慧理念,加大宣传推广

建议进一步加大对智慧医疗的宣传和普及力度。一是加大对公众的医疗信息化宣传科普,推广新模式、新方法、新应用。二是加大对医护人员的培训引导,通过绩效考核等方式提高对智慧医疗的接受程度,提高服务效率。三是加大医疗机构与智慧医疗运营主体的联动推广,摸索和完善可持续的合作模式。四是通过行业主管部门的政策发布和解读,坚持服务与监管并重,引导社会各方科学理解和消费智慧医疗新兴产业。

总体而言,推动智慧医疗是践行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深化医疗体制改革的重要手段之一,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和智慧城市建设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如能以“九位一体”方式推动智慧医疗建设,力争突破上述困难与瓶颈,将促进合理优化健康产业资源配置,提高健康产业供给质量与效率,提升民众获得感,早日实现健康中国。

作者单位: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

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