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球健康危机促使各国加强公共卫生体系的建设和改革。
  • 电子竞技的流行正在改变体育和娱乐行业的格局。
  • 全球疫情的逐渐缓解使得经济复苏成为各国政府的首要任务。
  • 自动化和机器人技术在制造业中的应用提高了生产效率。
  • 生物技术在医药领域的应用带来了新的突破和挑战。
  • 隐私保护和数据安全在数字化时代变得更加重要。
  • 自动化和机器人技术在制造业中的应用提高了生产效率。
  • 社交媒体在政治、社会和文化领域的影响力持续扩大。
  • 电动汽车的普及正在推动传统汽车行业进行转型。
  • 电动汽车的普及推动了能源行业的转型,减少了对化石燃料的依赖。
  • 在线教育平台的兴起为传统教育模式带来了挑战和机遇。
  •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成为全球环境保护的核心议题。
  • 全球范围内的疫苗接种运动正在加速,为控制疫情带来希望。
  • 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可持续消费成为新的消费趋势。
  • 海洋塑料污染问题引起了全球范围内的环保行动。
  • 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应用为疾病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 随着人们对隐私保护的关注增加,数据安全成为企业必须重视的问题。
  • 随着太空探索的进展,商业航天领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 大数据在商业决策和市场预测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 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预防疾病的最佳方式。
  • 社交媒体对年轻一代的影响力日益增强,引发对网络文化和心理健康的讨论。
  • 数字货币的波动性引起了投资者和监管机构的关注。
  • 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成为全球能源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 全球健康危机凸显了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和国际卫生合作的紧迫性。
  • 气候变化引发的极端天气事件促使国际社会加强减排承诺。
  • 警惕环保产业洗牌过程中隐现的三重风险

    警惕环保产业洗牌过程中隐现的三重风险

    0

    尹训飞

    “十三五”以来,我国分别从立法、政策制定、政策实施、监督管理等维度,不断完善环保产业的顶层设计。在政策、市场、资金、技术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下,产业规模实现了快速扩大。与此同时, 整个行业从“野蛮增长”向有序竞争过渡,从有序竞争逐步走向融合发展,进而步入新一轮洗牌周期。在这一进程中,环保产业发展隐现三重风险。对此,我们必须进行冷静思考,消弭潜在风险,保障最终能够实现产能出清和优胜劣汰。

    三方面因素驱使环保产业进入洗牌周期

    (一)单一政策驱动演变为政策、市场双驱动

    一是产业政策基本完成顶层设计。随着“水十条”“气十条”“土十条”等政策及新环保法的实施,加之环境垂直监管及标准倒逼机制,环保政策正在形成协同效应。在各项产业政策支持及财政资金的激励下,环保产业规模和投资比重实现了“双高”增长,各细分领域均呈现出快速的盈利与成长能力。其中,2015年环保投资占GDP比重为1.3%2016年全国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达到1.16万亿元,39家主营环保上市企业营收同比增长20%左右;2016年环保装备制造业实现产值6200亿元,前11个月以25.8%的增速位居129个机械制造细分行业的第5位。

    二是产业从“规模时代”步入“效果时代”。由于产业政策的强力驱动,加之产业链横纵向整合、资本跨界投资、加速海外技术并购,以政策培育市场为目标的行业导入期接近尾声,环保“发烧发热”后将进入政策与市场双驱动的“冷静期”。随着我国工业产业结构的深度调整,环保产业驱动力完成转换后步入“下半场”,单纯靠政策红利或无法适应技术、业态变革的企业将面临“生死大考”,由此将可能引发新一轮结构性洗牌和细分领域的整合重组。

    (二)市场规模扩张演变为技术和模式创新

    一是技术和模式创新将形成新的竞争优势。环保产业蛰伏近三十年已完成市场导入,“环境刚需” 驱动需求进一步释放,主要细分领域企业间技术与模式竞争加剧在所难免。同时,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与制造业融合发展,传统企业以“设备+工程”为主的商业模式将不可持续,未来环保装备将依托智能制造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 以绿色制造实现全生命周期清洁生产,以服务型制造来提高附加值。因此,以政策及资本拉动来扩张市场规模将不再是核心竞争优势,企业自主研发投入强度及差异化服务水准将逐步“浮出水面”,细分领域技术和模式创新将重塑细分产业和竞争格局。

    二是加速外延并购获取技术和管理体系。为了在新一轮洗牌中获得先发优势,部分企业通过加速海外并购或者行业整合来获取先进技术和管理体系。其中,仅2017年上半年,行业并购就达20余起,涉及金额超过200亿元,突出表现为:大型环境集团加速并购科技型中小环保公司来弥补技术短板,行业龙头企业加大海外并购获取先进技术和管理模式,外延扩展趋势明显。对企业自身而言,相较于扎根未稳的中小企业及资本跨界企业,那些在细分领专注并拥有核心技术壁垒的企业有望实现重围。

    (三)从污染施治后端演变为绿色生产前端

    传统环保企业主要以制造、销售环保设备为主,通过后端污染治理来实现污染源达标排放,服务要素在投入和产出中的比重较低,企业生产组织形式、运营管理方式和商业发展模式比较单一。随着落后产能加速出清及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推进,环保产业业务正在从末端治理向企业各个生产环节渗透,环境治理从单一细分领域向系统性、复合性转变,从单个污染源治理指标向整个环境治理体系效果转变。随着环保产业从末端转到前端的进程加快,由此衍生出的绿色产业、绿色制造及绿色产品逐步成为行业主流趋势。新时期,传统环保企业亟需向投融资、环境咨询服务、环境技术及运营服务等产业链高端领域延伸,环保行业大力呼唤节能减排整体解决方案及清洁生产解决方案提供商。

    环保产业洗牌过程中隐现三重风险

    (一)企业规模大肆扩张掩盖核心技术储备不足,隐现技术空心化风险

    一方面,在政策驱动时期,蛰伏已久的龙头企业或者有资本实力的跨界企业快速“跑马圈地”,主营业务高速增长掩盖了企业创新主体的研发投入,产业供给能力和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呈现出非正相关现象,其中,2016年环保百强企业平均科研投入占营收比例仅为3.9%, 环保十强企业平均科研投入占营收比例仅为5.8%。部分装备、技术主要依赖进口,未能规避核心技术“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 的怪圈。另外,部分具有融资优势或具有国资背景的企业前期依靠资本运作多角度切入市场,这也对科技含量高但融资能力差的中小企业形成巨大的挤压效应。

    另一方面,随着产业转型升级和环境治理的持续推进,需求侧市政环保和工业环保项目需求高涨, 并且很多处于“要马上治理,要马上见效”状态,供给端由于技术储备不足陷入各自为主的混乱局面, 部分环保企业靠鼓吹自我技术和设备先进来扰乱市场秩序,部分环保企业靠购买国外技术来快速抢单,部分环保企业靠购买不成熟技术“浑水摸鱼”,同时也未考究技术的因地制宜性和效果持续性,在很大程度上使得部分市政和工业环保项目治理后出现“水土不服”现象,陷入效果不佳需要反复治理的非良性循环。

    (二)资本盲目跨界布局难掩发展质量不高现实,隐现产能过剩风险

    一方面,资本跨界布局热度高涨。由于国家政策大力支持,行业进入门槛不高,外加传统制造业效益下滑明显,吸引部分机械、轻工、建筑等传统行业中的企业错把转行环保当成自身转型升级,甚至有僵尸企业摇身一变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凭借资本、工程建设及机械制造等方面的积淀实现跨界,没有技术储备和研发机构就盲目布局环保产业各细分领域。随着行业进入者数量和速度同步加快,部分环保工程或PPP项目低价中标现象严重,建设及运营质量无法得到有效保证,环保产业已经隐现低端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风险。产业规模已远超当前行业技术成熟度,并且行业投资供大于求,应高度警惕环保产业重走光伏、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弯路”。

    另一方面,产业集中度亟需提升。据统计,我国4万家环保企业中,近90%属于中小微企业,上市企业不足百家,虽初步形成了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及沿长江经济带的产业布局,但很多中小企业面临“不转就死,不进则退”的境地。企业要厚植创新发展理念,苦练内功实现高端转型,并适时响应“一带一路”倡议,“走出去”消化产能,领军企业要加快在国际市场上进行产业链布局。

    此外,由于环保产业集中度较低,已严重制约了行业关键共性技术进步及服务的集约化,突出表现为优质企业及整体解决方案商较少。比如,江苏宜兴环保产业园虽形成一定规模的产业集聚,但存在企业“小散低”、产品层次不高, 自主创新能力滞后等问题。

    (三)企业依靠绿色金融融资亟需“去伪存真”,隐现金融运营风险

    一方面,绿色金融亟需去伪存真。为解决融资贵、融资难问题, 地方政府、企业和金融机构相继设立绿色信贷、债券、保险等支持产业发展。其中,绿色信贷余额占各项贷款比例从2013年的8.7%提高到2015年的9.7%,已发行的89只绿色债券规模达2752.7亿元,占同期全球达30.34%。但同时发现部分环保企业为通过绿色金融实现政策性融资,频发凭空捏造绿色项目、贴“绿色”标签、多渠道获取绿色信贷等“洗绿”行为,造成了虽冠“绿色”项目融资之名,但行低端重复扩产等非绿色之实。同时,在监管层面,项目绿色属性尚需进行有效认证规范,强制性环境信息披露制度亟需进一步推进。

    另一方面,环保产业杠杆率过高初显。近来,由于国家积极吸引民间资本加大投资力度,市政环保订单多以PPP项目为主,工业环保也多以“设备+工程+整体解决方案”为主,环保行业本质具有了资金驱动属性,融资能力为占据市场强有力竞争指标。同时,在实际操作中,还存在部分PPP项目奖补政策不到位、合同违约时有发生、行业效益较差(部分市政环保项目投资回报率仅为5-8%)等系列问题。其中,2016年环保行业上市公司资产负债率达54%,应收账款占比已达34.1%。随着政府环境采购覆盖面的拓宽,政府支付能力面临巨大调整,加之PPP热潮下项目正在加速落地,必须高度警惕集聚的金融风险。

    未来展望及政策建议

    (一)加大关键共性技术研发

    一是在环保产业强省加快筹建省级环保技术创新中心,采用“公司+ 联盟”模式运行,在黑臭水体治理、环保专用新材料、VOCs治理、脱硫脱硝等重点领域,加大关键共性技术的研发供给、转移扩散和商业化应用。二是完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专项等资金统筹与使用,增强环保产业协同创新能力,进一步加强对环保企业研发投入环节的财税支持。同时,要切实加强对自主创新环保技术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

    (二)进一步规范环保产业市场

    一是建立信息发布制度,加强环保行业产能及产能利用率的统一监测,适时发布企业数量与产业规模、淘汰落后产品技术目录、绿色制造示范企业案例集等,引导其他行业企业理性跨界投资,打造环保产业园区样板。二是适当提高环保企业准入门槛,加大对企业制造能力、融资能力、研发创新能力、系统解决方案能力的考量,积极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三)完善绿色金融政策体系

    一是尽快出台及完善对绿色金融项目的认定标准和考核标准,加速发展绿色债券和绿色保险,形成健康的绿色金融发展模式。二是借助“PPP+ABS”示范项目和PPP资产交易平台,完善和推进环保PPP 项目资产证券化的政策支持,在激活PPP投融资链条基础上完善社会资本退出渠道。

    作者单位:工信部赛迪智库

    Visits: 0

    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