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中盘点“减税降费”

0

车海刚

“力争今年减税降费能够达到万亿元人民币。”这是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两会记者会上的郑重承诺。2017年过去了一半,这项任务完成得怎样?
梳理有关信息可以发现,上半年国务院共召开常务会议18次,其中5次将减税降费列为重要议题,并作出若干具体部署——
2月8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进一步清理和规范涉企收费,持续为实体经济减负。取消或停征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35项,取消或停征个人等事项行政事业性收费6项,失业保险费率降至1%,争取一季度出台措施降费2000亿元。
2月22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进一步加大网络提速降费力度,降低创新创业成本,自10月1日起全面取消手机国内长途和漫游费。
4月19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自7月1日起取消13%这一档增值税税率,小型微利企业的年应纳税所得额上限由30万元提高到50万元,物流企业大宗商品仓储用地土地使用税享50%优惠,预计全年再减轻各类市场主体税负3800多亿元。
5月17日和6月7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相继提出,清理规范152家全国性行业协会商会涉企收费、降低物流用能成本等,再减轻企业负担约1200亿元;清理能源领域政府非税收入电价附加、取消工业企业结构调整专项资金等,再为企业减轻负担2830亿元。
实际上,这些安排是中央政府近几年政策取向的延续。本届政府上任至今,减税降费一直被当作宏观政策的主要内容之一。据统计,2013-2016年,已累计为企业减负2万多亿元。今年以来,通过上述一系列措施,预计全年可为企业减负超过1万亿元,达到既定目标。
尽管如此,中央政府推进减税降费的力度仍未放松。下半年伊始,7月5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又研究确定了进一步降低物流成本的措施,包括年内实现跨省大件运输许可全国联网,一地办证、全线通行等。
中央为何这么重视减税降费?正如李克强总理多次表示的:“减税降费本身就是积极的财政政策。”他还强调,“要用政府的‘痛’换来企业的‘顺’”,“政府过紧日子,让企业轻装上阵,人民才能过上好日子。”
在中国经济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复杂、不确定因素增多、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的背景下,减税降费既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然要求,亦是中央政府力推的“放管服”(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的直接体现。我们看到,与减税降费相呼应,简化行政审批和优化政府服务工作几年来在持续推进。
从全球角度看,减税降费也是顺应国际新形势,提升中国经济和中国企业竞争力的需要。当前,以美国特朗普政府推出大规模减税计划为代表,许多国家都在酝酿出台减税措施,客观上形成了一种“税收竞争”的氛围和态势。对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妥善应对,避免出现企业及产品、服务竞争力的相对下滑,以及资本、人才等的严重外流。用李克强总理的话说,“在新一轮全球竞争中我们要有‘抢跑’意识,用实际举措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毋庸置疑,减税降费对政府来说意味着收入减少,或将带来一定的财政压力,但这只是短期现象;长远而言,则有助于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夯实经济发展基础,由此也能开拓税源、扩大税基,增强政府的财力,使其更好地提供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
一季度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经济增长速度达到6.9%,而且已连续七个季度位于6.7%—6.9%的区间。这说明,中央采取的包括推进“三去一降一补”五大重点任务、推动“放管服”改革降低市场准入门槛、连续减税降费为企业松绑等在内的各项改革举措取得了明显成效。而经济运行情况的稳中向好,又为下一步继续推动减税降费创造了条件。如此下去,就有望实现良性循环。
在今后的减税降费工作中,需要注意以下两点:
一是在总体减税的同时优化税收结构。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的方向,加快税制改革步伐,尤其要基于实施“营改增”之后地方政府收入受到影响的现实,理顺中央和地方政府间财政关系,构建完善、健康、可持续的地方收入体系。
二是充分认识到“降费”比“减税”更具紧迫性,难度也更大。人们常说中国的宏观税负水平偏高,其实是指按政府实际收入计算的“全口径”税负,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各种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等。在上半年的逾万亿元减税降费总盘子中,降费占到60%以上,未来仍有较大的削减空间。降费还要坚持同政府职能转变、精简机构及冗员等结合起来,以釜底抽薪的方式破除“税不够、费来凑”的制度性因素。另外,还有专家建议提升行政性收费的立法层级,甚至制定一部专门的非税收入法律。

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