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技术的发展,无人驾驶汽车的测试和部署正在加速。
  • 加密货币市场的波动引发了对金融监管的新讨论。
  • 随着技术的发展,无人驾驶汽车的测试和部署正在加速。
  • 电子竞技的兴起改变了传统体育和娱乐行业的格局。
  • 5G技术的推广为物联网和智能城市的发展提供了新机遇。
  • 随着疫苗接种率的提升,全球经济逐步走向复苏。
  • 数字化转型加速了企业对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的依赖。
  • 电动汽车的兴起预示着交通行业的未来趋势。
  • 太空探索的商业化为航天行业带来了新的机遇。
  • 大数据和机器学习在商业决策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 在线健身和虚拟健身课程的兴起反映了人们对健康生活方式的追求。
  • 随着人口老龄化,养老服务和健康管理成为社会关注的新焦点。
  • 社交媒体对年轻一代的影响力不容忽视。
  • 在线教育平台的兴起为全球学习者提供了新的学习途径。
  • 气候变化引发的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全球减排行动迫在眉睫。
  • 随着全球健康危机的持续,公共卫生体系的完善成为紧迫议题。
  • 随着疫苗接种的普及,全球逐步探索疫情后的新生活方式。
  • 全球健康危机加速了医疗保健行业的数字化转型。
  • 海洋塑料污染问题引起了全球范围内的环保行动。
  • 在线教育平台的兴起为传统教育模式带来了挑战和机遇。
  • 自动化和机器人技术在制造业中的应用提高了生产效率和安全性。
  • 5G技术的推广为物联网和智能城市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
  • 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保持学习和适应的能力是成功的关键。
  • 电子竞技的兴起改变了传统体育和娱乐行业的格局。
  • 自动化和机器人技术在制造业中的应用提高了生产效率。
  • 加快发展信息经济的战略研究

    加快发展信息经济的战略研究

    0

     

     

     作者:于新东

     

    信息经济,当下研究者甚多,已然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前沿与最热点之一。在笔者看来,信息经济发展的客观基础已经出现重大的变革性突破,信息经济发展的社会环境已经出现巨大的跨越式跃升。更为重要的是,无论是变革性突破,还是跨越式跃升,并没有就此“歇脚”,这样的迹象与势头还将进一步出现并增强。
        对此,在信息经济新浪潮掀起时,必须先人一步、快马加鞭地抢抓先机,占领制高点,构筑竞争优势。否则,如果熟视无睹、掉以轻心,不仅重大战略机遇稍纵即逝,而且原有的竞争优势或发展优势会因信息经济的慢人一拍和日趋落后而“被打回原形”。

     厘清基本内涵

     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研究解决好信息经济的基本理论问题,当然是实践中加快发展信息经济的前提与基础。
        凡理论研究,均于概念论起。先来厘清三个核心的基本概念,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地简单说明三个概念之间的关系。这将对下面的研究分析的展开具有基石之用,殊为关键。三个基本概念就是信息、信息技术、信息化。至于之前研究信息经济必然要比较的信息经济、知识经济、网络经济等概念的关系,由于这方面文章较多,此处从略。
        关于信息概念,笔者受到维纳在其著名的《控制论》一书中对信息界定的启发。他认为,信息是我们适应外部世界并且使这种适应外部世界所感到的过程中,同外部世界进行交换的内容与名称。笔者认为,信息是人们对宇宙间一切事物运动的状态和方式的感知及描述的总称与总和。通俗地说就是一切事物在头脑中的反映,都是信息。所以,看法、文字、数据、程序等等,诸如此类,尽为广义上的信息。需要展开的就是,信息概念延伸出信息资源、信息资源流等密切相关的概念。简言之,正是信息具有资源意义上的规定性,信息才能“作始也简,将毕也钜”地发展壮大而成其为信息经济。关于信息技术,通俗地说,就是对上述信息资源进行加工利用的工具与方法的总和。关于信息化,简单说就是把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消费、管理等各个领域、各个环节,使之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从而更加便捷高效的过程。
        基于对这三个基本概念的初步了解,就可以认识信息经济的基本内涵了。从新的时代条件和新的发展阶段来看,信息经济的基本内涵可以概括为,一种既区别于实物经济、又介于并连接实物经济和非实物经济的新的经济形态。这种新经济形态以生产、存储、传播信息资源的工具特别是装备为物质基础,以信息技术特别是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与创新突破为驱动源泉,以信息产业集聚发展为支撑体系,以信息市场、信息需求、信息消费的培育发展为拉动力量,是通过信息化的注入、改造、提升后实现了物质能量更高效转换的一种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新经济形态。

     分析基本特征

     信息经济的本质属性及其特征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不同的联系出发概括很多方面,有限的相关研究成果也确实印证了这样的情况。笔者希望言简意赅,相对集中明了地给出概括。
        第一,创新集成性。这是从信息经济的形成发展角度加以抽象提炼的本质特征。从某种程度上说,创新集成就是信息经济得以产生壮大的“命根子”,没有创新集成,信息经济定是无从诞生;离开创新集成,信息经济定将停滞不前。大致回顾一下信息经济特别是新一代信息经济蓬勃发展的历程更是可以看得明明白白、真真切切。从信息的转换载体角度说,信息经济发展进程主要经历了包括电子化、数字化、编码化、网络化、智能化等阶段,而每个阶段无不是相关技术的创新集成之故。
        第二,关联带动性。这是从信息经济的作用地位角度加以抽象提炼的本质特征。信息经济成为决定人类经济发展命运的主导经济形态,不是没有道理的。简言之,信息经济以其关联度极高、带动性极强而当之无愧地成为“经济王道”与“王者经济”。据相关研究显示,在美国公司,数据智能化每提高10%,产品和服务质量提高14.6%。事实上远不止这些,信息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关联带动效应还极大体现在对全部经济活动、全部产业发展、全部企业经营乃至全部社会生活的提升上。
        第三,集约节约性。这是从信息经济的质量效益角度加以抽象提炼的本质特征。纵览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史,不难看出,资源能源的需求和消耗成为人类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绕不开、躲不掉。用现在时髦的话来说,就是人类经济这艘大船始终是被资源能源的供需牢牢“绑架”了的。而且这样的时期,占了人类经济发展历史长河的绝大部分。只有现代社会以来的信息经济,才逐步进而极大地摆脱了资源能源约束的巨大“桎梏”。可以想象,随着信息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人类经济活动受限于资源能源约束的“紧箍咒”将进一步解除,效益更高而耗费更少的理想经济时代就会为时不远。
        第四,成长无限性。这是从信息经济的未来前景角度加以抽象提炼的本质特征。信息经济以信息资源的无限超越传统物质资源的有限这一优势,决定了信息经济发展的成长无限性。据相关统计数据表明,当前全球创建和存储的数据量呈现爆炸式增长,约90%的数据是在近几年内产生,这一趋势还将延续。这一成长无限性特征又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信息经济效益的递增。另一方面是指信息经济规模的扩大。经济学两大理论——“边际效益递减”和“增长的极限”,这几乎成了信息经济之前所有经济形态必然遵循的两条铁律。只有信息资源,对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基于信息资源生产与消费的信息经济,才能实现效益递增与增长无限的目标。
    信息经济的这四大本质特征决定了,中国加快培育发展信息经济是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战略之举,是优化经济结构与提升发展质量效益的关键之策,是破解资源要素瓶颈、化解国际经济波动影响,实现稳增长惠民生长远目标的迫切之需,是提升综合实力、国际竞争力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由之路。

     把握基本规律

     当然,作为一种经济形态,信息经济也要遵循经济的普遍规律,比如生产消费规律、供给需求规律、成本效益规律、投入产出规律等等。同时,作为一种新经济形态,信息经济还遵循具有自身特色或者说特别要注重的三大基本规律。
        规律一,培育发展信息经济必须依赖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创新性已经被赋予信息经济的第一个本质特征的地位,其重要性不言自明。创新创新再创新,是培育发展信息经济的不二法门,舍此别无他途。这就是规律,具有巨大威力。
        规律二,培育发展信息经济必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有机结合起来。在信息经济发展过程中,贯穿始终的两个环节就是商业化与产业化。信息如果没有商业化就谈不上成其为经济,信息如果没有产业化就谈不上成其为规模经济。而同时科学运用市场和政府这两只手,正是信息经济发展所必须遵循的基本规律之一。
        规律三,培育发展信息经济必须始终坚持“信息经济化”和“经济信息化”这样两大基本路径。俗话说两条腿走路,信息经济化和经济信息化就是发展信息经济特别是做大做强信息经济所必须时刻强化的支撑性的“两条好腿”。信息经济化,实际上就是狭义上的信息经济,当然很容易做到。但是,经济信息化往往容易被人遗忘,而这仍然就是我们常常讲到的“两化融合”,当然今后将会是“多化融合”。但问题的关键是,因为强劲致力于信息经济化而忽视了经济信息化的潜在可能性大大存在,所以必须时时敲响这一警钟。笔者认为,有个形象的说法,信息经济绝对不是“孤单无助”的新经济形态,越要发展信息经济,越是需要先进工业的支撑与互动。割裂与传统经济或者其他经济形态的联系,信息经济最终将走向衰亡,而这同样是一条铁的规律。

     明确基本思路

     信息经济确实是个好东西,但如同任何事物的作用发挥或者效益产生,需要一定主客观条件的共同努力一样,信息经济也绝对不会自动成为好东西,而是需要既尊重客观规律、又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不断实现。总体上,我国加快发展信息经济的大政方针就是,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蓝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要求,充分利用与发挥现有基础与优势,努力瞄准与抢占技术前沿与高地,加快发展与壮大产业规模与能级,以进一步强化各级各界对信息经济的认识为坚实基础,以提高信息技术自主创新能力为强大牵引,以培育一批信息经济领域发展基础好、实力强、成长优的企业为关键支撑,以激发国内外庞大的信息消费市场需求为增长动力,以全面深化改革、建立健全促进信息经济加快发展的体制机制为根本保障,加强统筹协调,营造发展环境,创新商业模式,合理规划布局,加强资源共享,强化信用建设,在电子商务、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重点产业领域和新一代移动网络技术、数字技术、信息安全技术、互联网金融创新等关键技术环节实现率先突破,为中国经济社会转型升级提供有力支撑、发挥引领作用、作出更大贡献。
        为此,我们必须切实遵循以下四条原则。
        市场为主。在信息经济发展中必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始终坚持市场主导与政府引导相结合,打破行业进入壁垒,促进信息资源开放共享和企业公平竞争,在竞争性领域坚持市场化运行,积极引入市场机制,增强信息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与此同时,针对信息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和瓶颈制约,强化政府在相关制度建设、规划引导和政策制定及调控监管等方面的职责,形成促进信息经济加快发展的生动活泼的良性互动局面。
        创新为本。信息经济说到底是创新型经济,是立足于创新并成功于创新的经济形态。必须强化创新基础,提高创新层次,鼓励多元发展,加快推进关键核心信息技术和产品研发及产业化,实现信息产业集聚发展,培育壮大信息类骨干企业。拓宽发展思路,创新商业模式,大力发展前瞻性的新兴信息产业。强化创新能力建设,完善公共服务平台,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需求为基。信息经济同时又是典型的民生经济,既服务于民生改善提升,又来源于民生需求所激发的牵引。必须从促进地区经济转型升级和大力保障改善民生的重大需求出发,统筹部署、循序渐进,以重大示范应用为先导,带动信息经济发展中的关键技术突破和产业规模化发展。鼓励商业模式创新,培育发展新型业态,提升信息经济的产品、服务、内容的有效供给水平,挖掘和释放消费潜力,增强信息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改革为要。创新完善信息经济发展的各项体制机制,是确保中国信息经济发展占领全球竞争制高点的关键要件。必须用改革的办法激发信息经济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建立完善高效的投入机制、开放共享的运行机制、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科学协调的管理制度,建立符合中国国情、可持续发展的信息经济发展体制机制,形成持续健康发展的大好势头。

     谋划战略举措

     加快推进信息经济发展,打造信息经济发展全球高地,在战略举措上,既要体现中国特色,又要强调问题导向,同时必须突出改革牵引。基于此基本考虑,研究建议实施“二三四发展模式”为核心的战略举措。所谓“二三四发展模式”,具体就是指“二条主路径,三个侧重点,四套组合拳”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的打造信息经济全球高地的战略举措。
        发展有路“化”为径。套用“书山有路勤为径”一说,大家可能已经想到,所谓“二条主路径”,就是指的“信息化”和“经济化”这“二化”为主的信息经济发展路径。由于前面已经对此问题有所论及,此处不再赘述。
        咬定青山不放松。对重点领域和相应突破口的选择,就是既要看自身的现有条件,看是否是自己有基础有实力的强项,又要看发展的未来趋势,看是否是未来有市场前景、有成长空间的“绩优股”。因此,所谓“三个侧重点”,就是指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电子商务、信息消费这三大方面为重点和突破口的信息经济发展领域抉择。只有分清轻重缓急,选准主攻方向,集中优势资源,实现这三大重点领域的跨越发展,才能以点带面地实现我国信息经济的整体大发展。
        百花齐放春满园。人们常说,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至少有两层含义,一是指一花不成春,二是指一花不显美。总之,单打独斗出不了好成绩,多管齐下才能有好效果。自然界是这样,加快发展信息经济、打造信息经济的全球高地同样如此,必须联手行动、多管齐下。因此,所谓“四套组合拳”,就是指的“打好市场与政府组合拳、打好技术与应用组合拳、打好产业与社会组合拳、打好改革与法治组合拳”。
        第一,“打好市场与政府组合拳”,简言之,就是市场与政府“两只手”的交相辉映、效益最大化。第二,“打好技术与应用组合拳”,简言之,就是技术成果与市场应用的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第三,“打好产业与社会组合拳”,简言之,就是产业转型升级与社会发展环境的有机统一、互利共赢。第四,“打好改革与法治组合拳”,简言之,就是改革创新与法制规范的并行不悖、携手共进。拳拳生风、招招致胜,中国打造成为信息经济发展的全球高地指日可待。

    作者单位:浙江省委政策研究室

    Visits: 0

    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