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丝路建设是新时期中国亚太外交试金石

0

 

作者:齐 炜

 2015年3月,国家三部委联合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据汇丰银行报告指出,截至2015年6月“一带”建设已带动投资70多亿美元,预计今年“一带一路”建设将提振GDP达0.25%,成为中国经济下行压力下保增长、促转型的“新引擎”。
作为“一带一路”的东翼,海丝路建设也进入政策对接、项目落地的关键期。与“一带”建设涉及的中亚西亚地区形势相比,海丝路建设聚焦的东亚地区外交形势更为复杂。显然,海丝路能否开好局、起好步并行稳致远,日益成为新时期中国亚太外交的试金石。

 推进海丝路建设应成为中国亚太外交的主线和总纲

 亚太地区是21世纪的发展高地,也是大国竞相投入的重点地区。近年来,中国亚太外交积极有为,稳中有进,发起成立亚投行、签署高水平的中澳和中韩自贸区协议、推进区域自由贸易和投资、召开亚信会议并提出新安全观、有力维护东海和南海主权等,书写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精彩篇章。
    当前,亚太地区面临新的形势,地区国家努力摆脱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积极迎接政治社会转型挑战,致力缓解地区争议等困扰。这一时期,中国亚太外交任务更加明确,就是要坚定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利益,同时为中国外交营造稳定、良好的合作氛围。
    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新时期中国亚太外交迫切需要厘清一条主线和总纲,既要能从战略上统率全局,将维护国家主权安全与促进地区合作发展这两大主题集结到一个共同的目标和旗帜下;又要能在实践中推动安全与发展这看似相互有所干扰的两大使命实现良性互动;同时还要让美、东盟等地区大国和中小国家都能接受,焕发增进中国与世界互信的“正能量”。
    推进海丝路建设,正可以担当新时期中国亚太外交总纲的重任。海丝路建设核心要义有二:一是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二是促进贸易投资自由化;基本要求是“五通”:道路通、政策通、资金通、标准通、民心通。无独有偶,东盟在冷战后近30年一直努力建设“东盟共同体”,其核心也是互联互通和贸易投资便利化,但由于种种原因仍面临不少困难,目前仍有计划未能完成,如互联互通等。应该说,海丝路把准了脉,抓住了亚太国家的共同期待,契合了地区发展的迫切要求。
    与此同时,亚太地区国家也认识到,要推动海丝路的规划和愿景落到实地,仅有经济动力仍远远不够,还需要有扎实的政治、安全和战略互信,才有望从根本上保障上述宏图能顺利实施,并持久运行。推进海丝路建设,可以说就是中国与亚太地区国家增进互信、共享安全、合作发展的历史进程。这进程既涵盖了新时期中国亚太外交的主要任务和目标,一定程度上也是检验中国亚太外交成效的一把标尺。

 搬掉“绊脚石”才能在海丝路建设中发挥好中国优势

 据测算,海丝路如顺利推进,2020年中国与东盟贸易额将达到1万亿美元,拉动投资近4000亿美元。环顾全球,美、欧鞭长莫及,日本力不从心,唯有中国的机遇得天独厚。概括而言,中国推进海丝路建设有三大独特优势:发展优势、政策优势和地缘文化优势。
    首先,中国经济体量大,外溢效应强,对亚太周边国家有明显拉动作用。未来一段时期,中国将继续保持中高速增长,抢搭中国“顺风车”、对接中国发展战略和规划仍是多数亚太国家的现实选择,这就是中国推进海丝路建设的发展优势。
    政策优势是指中国不断完善海丝路建设的政策支撑体系,比如亚投行聚焦基础设施建设,“丝路基金”提供金融支撑,人民币国际化方兴未艾,“10+1”自贸区升级版和东盟“10+6”RCEP等预计2015年底完成谈判,中国与澳大利亚、韩国等签署高水平自贸协议,涵盖APEC 21个经济体的亚太自贸区(FTAAP)启动进程。此外,中国还在高铁、核电、造船等装备制造以及太阳能、水电等新能源领域拥有产能、技术和资金等优势,在国际上也具有较强竞争力。
    地缘文化优势,顾名思义,中国与许多亚太国家山水相连,数千年来有着难以割舍的密切人员、语言、文化、经贸和血脉联系,可谓是“打断骨头连着筋”。“邻居好,无价宝。”海丝路建设中,历史形成的地缘和文化联系,完全具有转化为教育、旅游、文化和创意产业等软实力的天然优势,是海丝路建设中“民心相通”的宝贵资源。
    同时也毋庸讳言,由于海丝路沿线亚太国家复杂的历史和现实,推进海丝路建设仍有不少难啃的“硬骨头”,既要爬坡过坎,也要避免掉进各种“陷阱”。
    二战以来,美国深度参与并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亚太地区的政治、安全和经济格局。冷战后,美国虽然对反恐和中东事务加大投入,但这并不意味着美国放弃亚太,甚至是从未离开亚太,美国利益几乎早已深深融入亚太每一个角落,今天美国仍是亚太地区至关重要的关键力量。近年,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取得进展,两国在气候变化、军事交流、人员往来等许多重要领域合作取得实实在在成果。但另一方面,美国亚洲协会美中关系中心主任夏伟等知名中国问题专家仍然坦率地指出,中美之间的互信比较脆弱,这不利于两国在亚太地区良性互动。
    此外,东海、南海等热点问题时有起伏,也在一定程度上干扰地区合作氛围。日本在高铁、经济外交等领域加大对华竞争,中泰高铁合作一波三折就是其中一个缩影。一些亚太国家也在经历政治社会调整转型,对中国与其开展大项目合作增添了复杂因素。亚太地区合作机制还出现“碎片化”现象,既有东盟主导的RCEP等地区一体化进程,也有美国主导的TPP等,竞争异常激烈。总的看,新时期亚太地区利益集中、挑战聚集,我推进海丝路建设需要有更加务实、更加创新的勇气和智慧。

 打好亚太外交“组合拳”推进海丝路建设

 应该明确,新时期中国亚太外交的阶段性总目标就是推进海丝路建设;总的原则就是要坚持务实创新、稳中求进;总的要求就是要把海丝路建设的成效,作为谋划、推进和衡量中国亚太外交的试金石。具体而言,需要在以下五个方面形成合力:
    (一)战略上增信释疑。抓住美国这个龙头,坦诚地进行深层战略对话,用实实在在的事实和数据讲好中国故事,传达中国将继续坚持改革开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发展方向。加强中美在东亚峰会等沟通协调,警惕有国家挑拨中国搞亚洲“门罗主义”。推动中美投资协定谈判达成协议,并在此基础上向启动中美自贸谈判方向拓展。亚太自贸区为各方认可,也是未来发展方向,要积极争取与美合作,共同推动进程。
    (二)政策上加强对接。注重从亚太地区国家自身的发展需要和战略规划出发,找准项目对接的切入点和契合点。如,中国将西部大开发与澳大利亚北部大开发战略主动对接,得到澳方积极回应,顺利带动中澳海丝路合作进入项目洽谈和落实的实质阶段。坚持市场导向,政府集中精力做好规划、服务、监管和搭建平台,企业、地方、民间等发挥主力军作用,各行其道,各负其责,有序推进。保持开放态度,与美、澳等西方发达国家加强国际产能三方合作,优势互补,互利互惠。
    (三)经济上突出重点。根据对象国自身意愿和积极程度确定合作重点,率先与条件较成熟、市场地位较为重要的中南半岛、印尼等加强合作。对重点项目,亚投行、丝路基金等宜形成合力,做好资金保障。遵循经济规律,同步谋划推进港口建设、互联互通、产业园区、政策衔接、贸易与投资自由化等“五大支柱”。注重实效,争取“早期收获”,对外形成示范和带动效应。
    (四)文化上做强产业。“关系亲不亲,关键看民心。”文化是心灵沟通的桥梁。要通过文化产业发挥和放大文化的感染力和影响力。重点发展教育、旅游、饮食、中医药、工业设计和创意等文化产业,努力消除产业发展的政策障碍、保障资金、培育市场、打造精品、做强企业,努力让文化的魅力通过日常生活和产品来滋润心灵。
    (五)机制上促进整合。中澳、中韩自贸协议为中国打造高水平自贸协议网络积累了宝贵经验。由于参与成员重叠,“10+1”自贸协议升级版可以说是RECP的基础。宜综合权衡做出决断,争取“10+1”升级版率先取得成果,进而带动RCEP加快进程。加快亚太自贸区研究,尽早启动谈判,并最终建成惠及整个亚太地区的自由贸易和投资体系。
作者单位: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

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