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峥 杜 蕾 荣婷婷
内容提要:
教育数字化不仅通过数字技术激发教育系统理念、内容和机制的系统性变革,还能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机会,推动城市全民终身学习体系建设,是建设学习型城市的重要途径。本文从促进个体全面发展、增进城市社会包容、服务学习型大国战略三个价值维度阐释教育数字化赋能学习型城市建设,总结了全球典型的学习型城市发展实践经验,并提出应紧紧抓住数字技术蓬勃发展的机遇,培育城市数字化学习文化生态,提升城市教育数字化治理能力,推动城市数字技术与教育场景深度融合,夯实城市教育数字化基建底座等建议,推动我国学习型城市高质量发展。
学习型城市是以学习为核心驱动力,促进城市居民全面发展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发展理念和模式,也是学习型社会和学习型大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自上世纪末以来,我国持续推动学习型城市建设,将继续教育和终身学习纳入城市发展战略,加强学习型社区和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截至2024年,我国已有12个城市加入全球学习型城市网络,其中北京、成都、上海、杭州、武汉等城市曾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学习型城市奖”。
教育数字化不仅通过数字技术激发教育系统理念、内容和机制的系统性变革,还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机会,推动城市全民终身学习体系建设,是建设学习型城市的重要途径。然而,如何深入理解教育数字化对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时代价值?如何有效借鉴国外通过教育数字化构建城市学习生态的经验做法?如何立足我国发展基础和现实需求,形成兼具战略导向性与实践操作性的发展路径?这些问题仍需进一步探讨。
教育数字化赋能学习型城市建设的三个价值维度
著名管理学家彼得 • 圣吉曾在《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践》一书中提到,学习型组织之所以可能, 因为我们每个人在内心深处都是学习者。伴随着物质生活的逐渐富足,学习的“工具主义”倾向将会减弱,以生存为目的的“适应性学习”将更多转变为创新导向的“生成式学习”,人们会更多关注心灵的转变,通过系统思考、改善心智模式、团队学习、自我超越、建立共同愿景,不断提升自我并更好地反馈社会。学习型城市鼓励和支持个体终身学习,可以被视为空间层面的学习型组织体系。而教育数字化则运用数字技术对教育内容、教学方法、学习模式进行系统性重构,突破了传统教育资源的时空局限,推进了学习资源的全域整合、学习机会的全民共享以及知识创新的全链协同,为学习型城市的构建与发展提供了更多可能,进一步丰富了学习型城市的价值内涵。
(一)促进个体全面发展
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价值在理论研究领域已形成共识。著名教育学家约翰 • 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指出,教育是促进个体全面发展的基石。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马蒂亚 • 森在《以自由看待发展》中提出的“能力理论” (Capability Approach)进一步强调,“教育是提升个体能力和福祉的关键要素”。城市的核心是人,市民是城市建设与发展的主体。学习型城市倡导全民终身学习理念,注重市民知识的持续更新与综合素养的提升。
教育数字化为这一理念的落地提供了更加多元的路径, 突出表现在精准化学习支持和泛在化学习网络两个方面。前者表现为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算法等技术,可根据学习者的知识储备、学习习惯和兴趣偏好,动态推送适配的学习内容与课程,构建个性化学习路径,显著提升市民的知识水平、技能素养及就业竞争力。后者则通过智能终端、在线平台等工具,使得市民可随时随地拓展认知边界与社交网络。这一过程不仅深化了个体对自我、科技与社会发展的理解, 还通过共同学习与交流增进了社会信任,强化了市民的数字素养与社会责任感。
(二)增进城市社会包容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在《学习型城市建设指南》中将学习型城市定义为“增进个体赋权与社会包容,促进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及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治理模式”。世界银行发布的《数字教育途径:为所有人带来更大影响》报告亦呼吁各国重视数字教育在促进教育公平方面的作用。从全球实践看,拓展全民学习机会、彰显社会公平是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核心经验。
数字技术的迭代为教育公平提供了技术支撑与平台保障,更好地实现了城市教育资源普惠化和服务精准化。例如,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MOOC)平台推动学习资源跨区域共享,降低了学习门槛。截至2024年,中国慕课平台注册用户已超5亿,覆盖2.8万门课程,显著提升了资源可及性。而智能教育服务通过语音交互、手语识别等技术,为老年人、残障人士、流动人口等弱势群体提供了更加精准的服务支持,有效缩小了“数字鸿沟”与“教育鸿沟”,促进城市社会包容性发展。
(三)服务学习型大国战略
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学习型大国,是我国重要的国家战略。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的发展目标。《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进一步指出要“推进教育数字化,赋能学习型社会建设,加强终身教育保障”。《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强调“加强教育资源共享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建设学习型城市、学习型社区,完善国家开放大学体系,建好国家老年大学”。从国际上看,主要发达国家也都在积极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以保持和提升国家竞争优势。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发布的报告《教育2030:未来的教育与技能》研究表明,教育数字化可以通过提升公民数字技能水平、优化终身学习环境,为地方和国家人力资本积累与经济发展提供长期支撑。欧盟委员会(European Commission) 制定的《数字教育行动计划(2021—2027)》,也将“数字能力全民覆盖”列为核心战略目标。
当前,我国推进教育数字化已经有了广泛的用户基础和有利条件作保障。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55次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12月, 我国网民规模达11.08亿人。同时,各种类型的智能教室、数字资源库等基础设施日益普及,在线教育平台、学习管理系统等也被广泛应用。城市作为人口、产业与技术的集聚中心,是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的主要实现场域,拥有更加集中的用户群体和更为丰富的教育数字化资源与应用场景。通过教育数字化赋能学习型城市建设,可以充分地发挥城市的教育、科技、人才优势,加快形成学习型大国建设的“增长极”。同时,根据著名社会学家曼纽尔 • 卡斯特在《网络社会的崛起》中提出的“流动空间”理论,数字技术可以通过城市节点更加高效地构建学习网络。以教育数字化赋能学习型城市建设,也有助于带动资源辐射和空间外溢效应发挥作用,带动都市圈、城市群及农村教育的数字化转型,为学习型大国战略深入实施提供坚实支撑。
教育数字化促进学习型城市建设的国际镜鉴
教育数字化不仅是技术层面的工具性变革,更是重构城市学习生态、凝聚学习型城市发展合力的系统性工程。纵观世界,越来越多的城市积极采取行动,通过整合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虚拟现实等前沿技术,丰富教育体系,创新教育方式,积极建设“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型城市。从全球典型的学习型城市发展实践来看,通过教育数字化赋能全球学习型城市建设,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经验。
(一)技术重塑城市文化认同
一些城市借助数字化工具,大力推行“城市即教材” 这一创新范式,有效增强了学习者与城市之间的情感纽带,极大地提升了学习者主动学习、深入思考以及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例如,荷兰阿姆斯特丹全力实施“数字遗产教育工程”,充分运用前沿的三维扫描与语义建模技术,构建出虚实融合的生动场景,将城市运河建筑群巧妙转化为充满趣味、可交互的历史课程模块。城市中的中小学生能够借助虚拟时空导航系统,直观清晰地对比不同历史时期城市形态的演变过程,并参与数字工坊中城市古建筑保护方案的设计工作。这一举措不仅让成长于数智时代的青少年真切地体会到学习的价值与乐趣,更使他们深入了解城市的历史文化,进而激发其对城市的热爱与责任感,推动全体市民积极参与城市文化的学习与传承。
(二)协同构建城市开放学习生态
一些城市充分发挥数字技术优势,积极推进跨部门、跨主体协作,深入挖掘和整合各类教育资源,构建开放的城市学习生态。以日本为例, 该国大力推行教育数字化协作模式。地方政府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制定并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与扶持措施,为教育数字化协作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与广阔的发展空间。各类学校凭借专业教育团队和丰富教学经验,深入剖析不同学科的特点与需求,精心设计课程框架与教学内容。企业依靠先进技术与创新理念,助力数字课程实现更优质的互动体验与高效传播。社会公共机构广泛参与, 利用平台与自身资源扩大课程覆盖面与影响力。各方齐心协力,成功打造出覆盖近百门学科的公益性资源矩阵,形成包含近百种数字课程的开放性学习资源清单。这使得无论是在校学生、职场人士,还是退休后仍保持学习热情的人群,都能在这个开放的资源平台中找到契合自身需求的学习内容, 充分体现了学习型城市资源开放共享的特性。
(三)数据驱动城市产教融合
一些城市聚焦职业教育数字化,以数据驱动促进技能供需精准匹配,构建场景化技能习得模式,有力推动城市产教深度融合。例如,爱尔兰都柏林市运用先进的知识图谱技术构建精准的职业能力模型。该模型内嵌自然语言处理技术与大数据分析引擎,能够依据学习者提交的自我评估报告, 精准生成个体技能画像。基于此画像,系统自动关联匹配与学习者个人兴趣、技能水平高度契合的学习方案和职业发展道路。比如,在实际应用中, 对于对软件开发有兴趣且具备一定编程基础的学习者,系统能迅速推荐适合其当前水平的课程体系,并规划出清晰的职业晋升路径,助力其从初级程序员逐步成长为高级软件工程师。德国汉堡市的“能力工作坊”平台,利用数字孪生技术,开发高风险场景的车间级动态仿真模型。在城市化工、电力等高风险行业的技能培训中,学生可在虚拟仿真环境中进行操作练习,既保障了生命安全,又能在高度逼真的场景中反复锤炼职业技能,筑牢职业技能根基。英国伦敦的碎片化训练系统,运用间隔重复算法推送定制化学习模块,让城市制造业工人可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维持技能熟练度。
(四)拓展城市包容性学习空间
一些城市高度重视健全教育数字化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满足市民多样化学习需求,充分体现和彰显了学习型城市的包容性。例如,英国政府为推动城乡教育公平, 投资2亿英镑开展“千兆宽带连接”计划,为大多数偏远地区城市和乡村提供高速互联网服务,支持不同发展水平的城市之间、城乡之间开展数字化教学。加拿大安大略省在偏远城市社区建设了上百个数字学习中心,并配备先进的卫星网络与智能终端设备,当地居民可直接参与多伦多大学在线课程,学习数据同步至区块链学分银行,完成学业即可获得省政府认证的微证书。韩国首尔市构建基于市民学习需求的自适应服务供给体系。韩国的K-MOOC平台借助先进的知识图谱技术,建立覆盖万名学习者的需求分析模型。该模型能够深度挖掘与分析用户数据,自动精准识别失业者、老年群体等不同用户特征并动态推送个性化课程。比如为失业者推送针对性的就业培训课程,助力其提升就业竞争力,重新融入劳动力市场;为老年群体推送健康管理课程,满足他们对健康知识的学习需求,提升生活质量。同时,首尔市政府联合企业开发的XR文化课程,充分考虑特殊群体的学习需求。为视障者配备触觉反馈设备,让他们以“触摸” 方式弥补视觉缺失;为听障者提供AI手语翻译技术,使其能无障碍地参与在线研讨,与其他学习者交流互动。
教育数字化赋能学习型城市建设的实现路径
著名城市理论家刘易斯 • 芒福德曾指出,技术不仅仅是工具和机器的集合,更是人类文化、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体现。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技术塑造了城市文明,又被城市文明所塑造。城市作为知识与创新的中心,要善于不断驾驭技术,为生活在其中的人们服务。长期来看,学习型城市是城市发展模式的创新,但这一过程是动态连续的,教育数字化为这一创新过程提供了新的动力。我们应紧紧抓住数字技术蓬勃发展的机遇,从培育城市数字化学习文化生态、提升城市教育数字化治理能力、推动城市数字技术与教育场景深度融合以及夯实城市教育数字化基建底座等多个维度精准施策,以更好地释放技术红利, 推动我国学习型城市高质量发展。
(一)培育数字化学习文化生态
互联网时代的碎片化信息传播方式,催生了技术至上、享乐主义、价值虚无、物质崇拜等不良文化形态。这些负面因素削弱了城市公众对终身学习价值的认知,侵蚀了学习型城市的构建根基。借助教育数字化推动学习型城市建设,首要任务是强化文化意识引导,培育数字化学习观念。一方面,要强化终身学习价值认知。通过学校教育、社区宣传、媒体引导等多元化传播渠道,构建可触可感的教育平台和文化产品矩阵,系统阐释终身学习与个体发展、社会进步的内在联系,帮助市民理解数字化学习对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价值。另一方面,需深化批判性思维教育体系建设。整合教育机构、文化场馆、媒体平台等资源,运用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培养市民特别是青少年运用分析、评估、推理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逻辑思维、独立思考和知识转化水平,进而推动城市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和社会创新,营造爱学习、乐思考、善创新的城市文化生态。
(二)提升城市教育数字化治理能力
教育数字化治理能力是衡量城市管理者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核心指标,直接影响教育资源整合效能和多元主体参与程度。提升城市教育数字化治理能力需构建三级联动治理机制。在决策层面,建立城市政府主导的教育数字化转型联席会议制度,明确教育部门(课程开发与教师培训)、工信部门(网络基建保障)、财政部门(经费统筹)等职责分工。在执行层面,以学校教育为重点组建“教研员+技术骨干+管理者”的领导专班, 联动社会组织、企业部门开展三方面工作:制定智慧校园建设标准指南(明确设备配置规范)、搭建区域教育数据管理平台(实现学情数据与教学资源共享)、建立企业技术供给清单制度(动态公示适教智能产品)。在评估层面,依据国家相关法规制定“城市教育数字化伦理治理准则”,明确算法透明度、数据隐私保护、AI 应用边界等核心要求,组建由教育专家、法律顾问、市民代表构成的伦理审查委员会,建立学习数据分级授权机制,确保“技术向善”。
(三)推动城市数字技术与教育场景深度融合
精准对接市民学习需求、推进教育技术创新,是建设学习型城市的关键路径。从需求侧,绘制城市全域数字学习需求图谱。依托城市政务数据平台整合职业培训记录、在线学习行为、社区教育诉求等多源数据,运用机器学习技术绘制动态更新的市民终身学习需求热力图,建立分年龄、职业、区域的需求分类模型,重点识别在职人员技能提升、老年人智能技术应用、青少年素质教育等共性需求,为技术研发提供导向。从供给侧,积极开发场景化解决方案。通过实施城市场景化数字技术适配工程,拓展城市教育数字化应用场景。例如在学校教育场景开发课堂智能诊断系统,通过多模态数据分析实现学情精准画像,提供差异化教学方案;在职业培训场景建设虚拟仿真实训平台,对接重点产业技能标准,开发智能制造、数字营销等沉浸式培训模块;在社区教育场景部署智能学习终端与远程交互系统,支持健康管理、文化艺术等主题的混合式学习。
(四)夯实城市教育数字化基建底座
坚实的基础设施和完善的服务体系是学习型城市建设的重要支撑。一方面,强化网络覆盖,打造泛在化的城市数字学习设施。根据城市不同群体需求升级网络设施,推动数字资源下沉,构建全域覆盖的高速学习网络;优化终端设备配置,为学校和社区学习场所配备智能终端;打造智慧学习空间,建设集智能交互、资源共享于一体的智慧教室、虚拟实验室等新型学习场景。另一方面,推动服务升级,完善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城市教育数字化服务体系。针对数智时代学习活动呈现的多样化、泛在化、个性化趋势,整合城市教育、文化、科技资源,打破部门壁垒,搭建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城市数字化教育资源平台;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在线课程,融入城市历史文化、特色产业技能等内容,增强市民归属感;建立城市数字化学习成果认证体系,实现不同场景学习成果的互通互认, 并推动认证结果与企业招聘、人才落户等政策衔接,激发市民的学习热情和动力。
作者单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北京师范大学
Visits: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