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于人”背景下银发群体就业的基本趋势及对策建议

0

纪竞垚

内容提要: 

随着快速加深的少子化、老龄化趋势向劳动力市场传导,银发群体就业成为一项社会议题,“活到老,干到老”将是大势所趋。考虑银发群体就业,需要跳出老年人再就业的传统思维,统筹考虑银发就业与青年就业、企业成本及家庭照料的关系,创造更加适合银发群体的多样化、个性化就业岗位。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强化宏观政策民生导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经济政策的着力点更多转向惠民生、促消费,以消费提振畅通经济循环,以消费升级引领产业升级,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中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更多资金资源“投资于人”、服务于民生,支持扩大就业、促进居民增收减负、加强消费激励,形成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

“投资于人”与就业议题密切相关。传统观念认为,就业主要是年轻人的生产活动, 银发群体即便进行社会参与, 也大多围绕志愿服务、隔代照料等无酬劳动。然而,人口结构变化、经济增长方式转型与社会保障制度变革正在重构人们对传统职业生命周期的认知。在“投资于人”背景下统筹考虑银发群体就业问题,不仅是在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政策的同时保障老年人就业权益的需要,更是整个社会重塑“年龄—人力资本”关系的长效投资。银发群体就业将逐步从个体的“选答题”转变为老龄化社会的“必答题”。

“活到老,干到老” 将是大势所趋

综观全球人口老龄化先发国家,大多将银发群体视为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资源。日本曾多次修订《老年人就业稳定法》,逐步将企业保障老年员工就业的强制义务年龄从60岁推迟至70岁,迈向“70岁就业时代”。欧盟多国在延迟法定退休年龄的同时,积极推动劳动者开展“终身学习”,以提升大龄劳动者人力资本。随着我国人均预期寿命延长与健康水平提升,银发群体就业也将成为我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一项长远之策。

(一)从总体看,受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与人口结构变化趋势影响,预计银发群体就业将逐渐成为常态

短期内,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客观上扩大了银发就业群体。我国已于2025年1月起实施这一新政。据东吴证券估算,延迟退休将增加50 岁以上城镇劳动力供给3600万人,占全国城镇就业人口的8% (芦哲,2024)。

理论上,人力资本的私有产权属性使得人们总是自发地寻求实现自我的市场,调动人力资本更重要、更普遍、更持久的办法是交换价值(周其仁,2021)。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银发群体人力资本交换价值的时间维度,为银发群体提供了更广泛的就业市场和制度保障。

长期看,随着少子化、老龄化趋势向劳动力市场传导, 银发群体就业成为一项社会议题。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 银发群体就业率随着其老龄化程度提高而不断增加。以全球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日本为例,日本总务省2023年9月公布的人口统计数据显示,日本65岁以上老年人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达29.1%。2022年日本老年人就业率为25.2%,在主要发达国家中处于高水平,老年人在全体就业者中所占比例为13.6%,即每7名就业者中就有一名老年人。日本厚生劳动省劳动政策与培训研究所(JILPT)2022年的一项研究显示,超过八成的60—64岁日本男性仍在就业,日本近年来低龄老年人口就业率快速提升。据世界经济论坛数据,2022年近一半的日本企业依赖70岁以上工人生产。

具体到我国情况,据民政部数据,截至2023年底,我国60—65岁的低龄老年人口规模约8000万。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中,健康老年人口比重达到54.6%。加之信息化技术对重复性繁重体力劳动的替代效应,总体来看,我国老年人口人力资源禀赋突出,老龄人力资源开发潜力巨大。

(二)从个体看,老年人增加经济收入和寻求自我价值的需求越来越强烈

现有研究多将银发就业群体界定为60—69岁的低龄老年人(宋月萍等,2024;李佳等,2024)。现阶段,我国具有潜在就业需求的银发群体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在农村就业的大龄劳动力;二是户籍在农村,但在城市务工的大龄农民工;三是退休后仍有就业意愿的城市退休人员。

经济压力产生就业动力。据民政部第五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数据, 2021年,老年人年均收入中位数为11400元,为全国居民年均收入中位数的38%,且老年群体收入情况存在城乡差异。对于农村老年人而言,虽然近年来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持续提高,但地区差异较大。民政部数据显示,农村老年人收入来源中仍有近四成依靠农业劳动。对于城市老年人而言,虽然养老金水平相对较高,但代际负担较重。从过去子女买房“掏空六个钱包”, 到如今部分青年慢就业、“全职儿女”现象凸显,银发群体通过就业获得更多收入的需求更加旺盛。

此外,“百岁人生”的寿命预期牵引银发群体通过就业实现自我价值。据国家卫生健康委数据,2024年我国居民的预期寿命已经达到79岁,在统计的53个中高收入国家中排在第四位。这意味着人们退休后仍有较为充分的实现自我价值的时间。

从社会心理学视角看, 当银发群体跑完长达几十年的“工作马拉松”后,按照自己的节奏切换到“慢跑”状态或许是更好的选择。即退休后完全处于休息状态并不利于个体心理健康,通过再就业等进行社会参与,能够提高自我效能(日本《朝日新闻》采访组, 2024)。

也有研究发现,老年人受教育程度越高,通过就业寻求自我价值实现的意愿越强烈(孙鹃娟,2019)。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我国70后和60后人群中高中及以上学历分别占30%和22%,远高于40 后、50后人群的10%和16%。民政部有关调查数据显示,2021 年我国有28%的老年人有就业意愿。 

从动态的视角看,考虑到人口出生高峰1962—1973年出生的“婴儿潮”一代已经或即将步入老年阶段,其受教育程度往往更高、再就业的意愿更加强烈,加之今年开始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政策, 预计我国银发群体就业潜在需求将长期存在。

银发群体就业岗位开发须统筹好三个关系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创造适合老年人的多样化、个性化就业岗位。推动银发群体就业,应跳出仅将老年人再就业视为就业市场补充的传统思维,要综合考虑银发群体就业对社会、企业和家庭的影响,统筹好三个关系。

(一)统筹好银发就业与青年就业的关系

有人认为,银发群体就业将对青年就业产生挤出效应, 在青年就业承压的当下,担忧推动银发群体就业会缩减用人单位针对应届毕业生的招聘名额和下调工资曲线,不利于青年群体就业。事实上,青年群体与银发群体的就业岗位存在错位分布。据2025年财新智库《中国养老产业研究报告》数据,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中,50岁以上就业人员占比分别为6%、16%和12%,这些工作岗位往往将35岁作为年龄限制加入招聘条件,受银发群体就业影响较小。对于农业、建筑业、采矿业等体力劳动强度较大的一二产业,由于年轻人接受度不高,对银发群体就业的影响也较小。但对于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住宿餐饮, 交通运输等服务行业,以及教育、卫生等行业,银发群体对青年群体可能存在一定的就业挤压效应。

(二)统筹好银发就业与企业成本的关系

有观点认为,劳动力老化往往伴随劳动生产率降低、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减弱、健康风险增加,对就业环境和权益保障要求更高,企业出于成本考量,为银发群体提供就业岗位的意愿有限。

实际上,通过建设老年友好的工作环境、完善就业支持,能够维持大龄劳动者的工作能力(王尚慧、胡湛, 2024),降低企业成本。从国际经验看,日本政府对雇佣老年人的企业给予稳岗补贴。对于大型企业,每雇佣一位老年人给予50万日元(约合2.5万元人民币)及以上补贴,对于中小企业则给予每雇佣一位老年人不低于90万日元(约合4.5 万元人民币)的补贴。企业对于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后有意愿继续工作的银发群体,将工资调整到退休前工资的30%— 40%,但其可终身领取企业年金,既降低企业用工成本, 也在一定程度上激励银发群体就业。

(三)统筹好银发就业与家庭照料的关系

一般情况下,我国老年人肩负隔代照料使命,为减轻年轻人的照料负担贡献了重要力量。一旦银发群体外出就业, 在社会化育幼服务体系尚未健全的情况下,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家庭的育幼成本。此外,受传统观念影响,有老年人及其子女认为,老年人退休后应居家安享晚年,甚至将老年人再就业视为子女不孝,从而抑制银发就业市场活力。

推动银发群体就业,需要考虑当前银发群体家庭角色的现实情况,探索弹性、灵活就业制度,加强代际协作, 帮助银发群体兼顾工作与家庭。同时, 践行积极老龄观,倡导老有所为,提升社会和家庭对银发群体就业的认可度。

关于银发群体就业的对策建议

我国拥有丰富的潜在银发人力资源,谋划银发群体就业,并非仅聚焦当下银发群体,更是为当前婚育观念偏弱、在家庭和正规就业保障之外的年轻群体的晚年生活筹谋新的就业图景。

一是社会层面,以尊重银发群体意愿为先,多层次创造适合银发群体的就业岗位,同时兼顾与青年就业岗位的错位开发。促进银发群体就业的首要前提是尊重个人意愿,而非强制就业。分层分类开发银发群体就业岗位,一方面,鼓励退休医生、教师等为城乡社区公共服务赋能,补充基层公共服务力量;另一方面,对制造业、建筑业等劳动密集型行业雇佣银发群体的,可予以一定的税收、保险等支持。

二是企业层面,探索职业转换支持计划,帮助企业降低用工成本。鼓励企业根据自愿原则,通过弹性工作、缩短工时等方式帮助银发就业者实现从工作到退休的过渡。创新职业技能培训制度,重点为大龄劳动者提供职业技能培训。通过建立银发职业介绍所、在招聘市场设立银发招聘区域或求职者窗口、为即将退休的老年人建立人才库等,推动银发群体就业供需对接。将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与银发群体就业制度相结合,对提供银发群体就业岗位的企业予以长期护理保险支持,降低企业用工和劳动者风险。

三是家庭层面,普及老有所为、终身学习理念,提高家庭成员对老年人工作价值的认识,鼓励银发群体主动进行社会参与。此外,完善社会化的育幼服务和普惠托育服务体系,降低家庭养育成本,减轻银发群体就业后顾之忧。

作者单位: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社会发展研究所

Visits: 6

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