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涛 刘可欣
内容提要:
伴随知识经济勃兴与全球化纵深发展,人力资本成为关键要素。国际比较表明,发达国家人力资本投资规模普遍较大,侧重高等教育与职业培训;发展中国家则更关注基础教育与公平。各国均面临技术革新与人口结构变化等挑战。我国可借鉴国际经验,加大投入、优化结构、促进教育公平、实施重点工程、完善政策体系,于多重平衡中释放“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化的潜力。
“投资于人”的重要意义在于,在知识经济与全球化浪潮中,人力资本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引擎。从全球范围来看,各主要国家都深刻认识到人力资本的重要性,并纷纷加大在教育、培训、医疗保健等领域的投资力度,期望通过提升人力资本质量来增强本国的国际竞争力。
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对人力资本的需求极为迫切,深入开展人力资本投资政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人力资本投资政策现状
我国人力资本投资政策经历了长期的发展历程。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国家将主要精力集中在恢复国民经济和基础设施建设上,大力普及基础教育,大规模开展扫盲运动,提高了国民文化素质。随着经济逐步发展,国家对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持续加大教育投入,教育体系逐渐完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力资本投资政策迎来新的发展阶段。在基础教育领域,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保障了适龄儿童接受教育的权利,提高了国民整体素质;在职业培训方面,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对技术工人的需求不断增加,政府积极推动职业教育和培训,鼓励企业开展职工培训,提高了劳动者的技能水平。
进入21世纪,我国进一步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力度,取得突出成就。在教育领域,推进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 加强高等教育的内涵建设,提升高校的科研水平和人才培养能力;在医疗保健领域, 不断完善医疗保障体系,扩大医保覆盖范围,提高医疗服务水平。据教育部数据, 全国教育经费总投入持续增长,从2012年的27695.97亿元增加到2023年的64595.04 亿元,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资金支持;医疗保健支出不断增加,据国家卫生健康委数据, 2 0 2 3 年全国卫生总费用初步核算为90575.8亿元,医疗保障体系不断完善, 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基本建立。
同时要看到,我国人力资本投资与国际先进实践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
人力资本的投资规模相对不足,投资结构需要进一步优化。在教育领域,我国的教育经费投入占GDP的比例仍有提升空间,部分地区的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仍需加强;在医疗保健领域,人均医疗资源相对不足,尤其是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有待提升。教育和医疗保健领域的投资结构需要继续完善。在教育投资领域,当前对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投入相对较多,对职业教育和培训的投入不足。在医疗保健投资领域,城乡之间存在差距,城市地区的医疗资源相对丰富,而农村地区相对不足。此外,公平性也是政府人力资本投资政策面临的挑战。比如城乡之间的教育资源、医疗资源分配不均、不同区域之间的人力资本投资差距也较为明显等。
不同国家人力资本投资政策的模式分析与比较
基于Wind数据库,笔者分析得出2003年以来几个国家的人力资本指数变化情况。相关数据显示,美国的人力资本指数长期居于首位。日本的人力资本指数在2003年达到其历史最高,后持续下降, 2013年后回升缓慢,体现出人口结构变化制约人力资本增长的特征。德国和芬兰的人力资本指数均较高,2008年后同步波动。中国的人力资本指数在2003—2008年快速上升, 大幅缩小了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此后至2013年呈现阶段性下降,2013年以后持续回升。
(一)发展水平不同,决定各个国家人力资本投资状况存在差异
投资规模方面。发达国家凭借雄厚的经济实力,在人力资本投资上的规模普遍较大。以教育投资为例,Wind数据库数据显示,美国政府2023 年教育经费支出近1.1万亿美元,占GDP的4.8%左右,涵盖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各个阶段,且在高等教育和科研领域的投入尤为突出, 大量资金用于顶尖高校的科研项目、实验室建设以及高端人才的引进和培养等。在医疗保健投资方面,发达国家也保持较高投入,建设其医疗设施和医疗保障体系。如德国2023年的经常性卫生支出占GDP的11.8%。发展中国家人力资本投资规模相对于发达国家普遍偏小。例如印度2022年教育经费仅占GDP的3.4%,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教育资源的供给和教育质量的提升。在医疗保健领域, 发展中国家的投入也相对不足,仍面临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有限等问题。
投资结构方面。发达国家更加注重对高等教育和职业培训的投入。美国高等教育体系高度发达,政府和社会对高校的科研投入巨大,培养出大量创新型和专业型人才,推动了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德国则以双元制职业教育为特色, 政府和企业共同承担职业培训费用,注重对劳动力实践技能的培养,为制造业输送了大量高素质技术工人。发展中国家的人力资本投资结构则呈现出不同特点。在教育投资领域更侧重于基础教育的普及,致力于提高国民的基本素质。如印度近年来大力推进基础教育普及工作,努力提高小学和初中的入学率; 巴西通过教育改革,加大对基础教育的投入,改善学校基础设施和师资条件。在职业培训方面,发展中国家相关培训体系的完善程度和培训质量仍待提高。
(二)各国人力资本投资重点存在差异化特征
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基于其自身发展战略,在人力资本投资方面的政策重点具有差异化。发达国家主要侧重于质量优化与结构升级,发展中国家则聚焦战略突破与公平保障,其不同的政策逻辑深刻反映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诉求。
1.发达国家:精细化投资与创新驱动
发达国家人力资本投资普遍以“质量优先、创新引领” 为导向,政策重点集中在教育体系分层、产教深度融合与终身学习机制构建。以美国为例,美国以多元化教育体系和科技创新为双引擎,通过公立学校保障教育公平(免费教育覆盖90%的学生)、通过私立学校满足个性化需求(课程灵活性提升30%)、通过特许学校探索创新模式(办学自主权扩大40%),形成“金字塔” 式的人才培养结构(据Wind数据库)。美国政府允许将企业合格研发支出中超过基数部分的20%作为研发支出税收抵免,大幅提高了科技成果转化率。
德国以双元制职业教育为核心,构建技能型人才体系。德国企业承担近70%的实践培训,学校负责30%的理论教学,对参与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的企业提供税收优惠,极大程度上提高了企业参与的积极性。此外,德国发布《职业教育法》,规范培养标准,设立德国联邦职业教育研究所(BIBB),定期对有关标准进行审查和更新,以适应技术进步和行业需求的变化。这些举措有效提高了德国技术工人的质量。但其国内有关研究显示,当前德国教育、商业和技术管理、仓储、机械工程和电气行业、IT行业等行业(特别是新兴产业)存在人才缺口, 老龄化带来的劳动力减少影响突出。
2.发展中国家更关注战略聚焦与公平导向
发展中国家人力资本投资以“追赶超越、底线公平”为目标,政策重点围绕教育优先发展、特色领域突破与资源均衡配置展开。以印度为例, 据印度软件与服务企业国家协会数据,2023年其软件服务出口额达到1780亿美元, 占据了全球IT服务外包市场约55%的份额。印度以信息技术为突破口,重点投资其国内代表性高校的基础设施建设。印度城乡教育资源差距显著,印度农村家庭的计算机(包括台式机和笔记本电脑)普及率远低于城市家庭。印度政府通过“数字印度计划”培训公众数字技能,覆盖农村和偏远地区,试图缩小城乡数字鸿沟。
巴西则以公平为核心推进教育改革。出台《全国教育方针与基础法》,确立“教育民主化”目标,实施“家庭补助金计划”,尤其关注农村和偏远地区。巴西强调职业教育需要与劳动力市场需求对接, 2025年实施的“新高中”改革进一步强化了这一原则。
(三)政府人力资本投资的全球共性逻辑与挑战
各国的人力资本投资存在着共性特征。首先是政策工具多元化。发达国家依赖法律规范(如德国《职业教育法》) 与市场激励(如美国的有关税收减免),发展中国家侧重于计划驱动与补贴兜底(如巴西“家庭补助金计划”),均形成“政府引导—市场参与” 的协同机制。其次是产教融合深化。德国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与培训课程设计、印度的IT企业实习计划、我国的“现代产业学院”等,均体现了教育与产业需求的深度对接,力求人才培养与技术变革同频共振。最后是公平与质量的平衡。日本的社区教育资源共享、巴西的城乡学校结对帮扶、美国的特许学校创新等,均试图在扩大教育机会的同时提升教育质量,反映“公平是底线、质量是目标”的双重诉求。
各国的人力资本投资面临共同挑战。首先是技术变革冲击。发达国家面临传统技能过时,发展中国家遭遇新兴产业人才储备不足,解决有关问题需要建立动态技能更新机制。其次是人口结构压力。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导致劳动力短缺,发展中国家青年就业压力突出,倒逼人力资本投资方向从数量扩张转向结构优化。最后是制度创新瓶颈。如美国的教育资源分配固化、印度的城乡数字鸿沟,本质上是制度惯性与社会需求脱节而形成的,需要通过治理模式创新打破瓶颈。
对我国人力资本投资政策的启示
应持续加大对人力资本的投资力度和投资效率。美国、芬兰等发达国家长期保持较高的教育经费投入,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我国可参考发达国家做法,进一步提高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 确保教育投入的稳定增长。在医疗保健领域,继续加大对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公共卫生事业和医疗保险制度的投入,提高国民健康水平。为提高投资效率,可借鉴德国在职业培训中的成本分担机制。可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参与人力资本投资,形成多元化的投资格局, 同时加强对投资资金的管理和监督,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这样不仅减轻了政府的财政负担,还提高了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优化投资结构是提升人力资本投资效果的关键。在教育投资结构优化上,可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加大对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投入,提高职业教育在教育体系中的比重。应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与产业需求的对接,可借鉴德国发展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做法, 建立健全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适应市场需求的技术技能人才。在医疗保健投资结构方面,应注重城乡和区域之间的均衡发展,加大对农村和偏远地区医疗资源的投入,进一步提高医疗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及性。
促进教育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可从国际实践中汲取有益经验。在教育资源均衡配置上,加大对农村和贫困地区教育的扶持力度, 通过财政转移支付、教师交流轮岗等措施,改善这些地区的教育条件,提高教育质量。进一步通过完善教育资助政策,扩大资助范围,提高资助标准,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学业,促进教育公平。
重点突破,着力实施人才领域三大工程。一是“新工科”人才培养工程,聚焦新理念、新结构、新模式、新质量、新体系,深化“新工科” 建设。二是全民健康素养提升工程,开展慢性病防治专项行动,进一步推动卫生健康工作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推动中医药文化成为群众促进健康的文化自觉,更加全面系统提升居民健康素养,教育引导居民个人真正成为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三是银发人才开发工程,建立国家级老年人才信息库,完善退休人员返聘权益保障。
加强人力资本投资政策体系完善和协同。进一步加强人力资本投资相关政策法规的制定和完善。在政策协同机制方面,教育、医疗、就业等部门应加强沟通协作,形成政策合力。例如,教育部门根据产业发展需求调整教育内容和专业设置,培养更加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不断完善就业政策,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和充分就业;卫生健康部门保障和提高国民健康水平, 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健康的劳动力。
全球人力资本投资的差异化实践表明,没有普适性模式,只有适应性选择。应立足发展阶段特征,在规模扩张与质量提升、政府主导与市场活力、公平底线与效率追求之间寻找动态平衡点,通过制度创新释放“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化的巨大潜能,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可持续的人力资本支撑。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 北京工业大学
Visits: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