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纾困肉牛、奶牛产业的宁夏实践

0

张国法

内容提要: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要“推进肉牛、奶牛产业纾困,稳定基础产能”。本文以宁夏肉牛、奶牛产业发展为例,介绍了金融支持肉牛、奶牛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状况,总结了宁夏从政府、金融机构和养殖场户“三端”发力,构建起“政策引导+产品创新+风控创新”的三维支持体系的具体实践经验,并基于目前的政策措施和已取得的产业发展效能,提出下一步要继续在政策引导、提升金融服务适配性和风险管理上发力,以有效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

肉牛、牛奶产业是宁夏的特色优势产业,在推动全区农民增收、助力乡村振兴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然而,当前全国肉牛、奶牛养殖企业普遍面临亏损困境。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推进肉牛、奶牛产业纾困,稳定基础产能”。肉牛、奶牛产业是典型的资金密集型产业。宁夏金融机构与管理部门以资金要素为核心,紧紧围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一重点任务,全力支持肉牛、奶牛产业发展,有效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

宁夏肉牛、奶牛产业发展状况

宁夏土地面积仅占全国的0.7%,但气候条件得天独厚, 平均海拔1100米,年均日照3000小时以上,年均降水量300 毫米左右,年均气温8.5℃,是国际公认的“黄金奶源带”, 是全国重要的优质奶源基地与高端乳制品生产基地,也是农业农村部确定的全国肉牛优势产区之一。日照充足、气候干爽,加之青贮玉米、紫花苜蓿等优质饲草资源丰富,为奶牛生长和肉牛养殖提供了理想环境。

宁夏立足区域优势,将牛奶和肉牛行业纳入全区“六特”产业体系,不断加大政策扶持,优化区域布局,夯实产业基础,提高规模化水平, 促使产业持续快速发展。2024 年,宁夏率先在全国出台《宁夏回族自治区促进牛奶产业稳定发展十五条政策措施》《宁夏回族自治区推进肉牛产业转型升级促农增收十二条措施》。目前,通过品种改良和规模养殖场、家庭牧场、专业合作社等多种养殖模式,宁夏全区形成以银川市和吴忠市为核心、石嘴山市和中卫市为两翼的奶产业带,以及以中南部地区为核心、引黄灌区为辅的肉牛优势产区。2024年,全区奶牛存栏量突破90万头,增速连续5年位居全国第一;奶牛年单产突破10吨,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3吨;生鲜乳产量430.6万吨,居全国第三位; 牛奶产业全产业链产值突破800亿元。肉牛饲养量达245万头,肉牛母牛存栏比例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宁夏肉牛、牛奶产业稳步发展,成为推动全区“两化一振兴”的强大动力。

金融支持肉牛、奶牛产业发展情况

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要素,会直接影响经济社会的运行态势。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 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乡村产业发展,而金融则是乡村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近年来, 我国持续完善金融政策体系、优化金融环境,不断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和服务范围。根据农业农村部数据,截至2024年底,全国主要银行机构肉牛、奶牛养殖行业贷款余额超过1600亿元,较上年增长显著。

金融机构也为宁夏肉牛、奶牛产业发展提供了多元化的金融服务。金融机构持续创新信贷产品,推出“活体贷”“青贮贷”“牛劲贷”“塞上养殖贷”“肉牛贷”等10余种专属产品,有效缓解了养殖场户的融资难题。坚持问题导向,宁夏全区养殖场户活体抵押贷款占比达68%,有效解决了普遍存在的抵质押物缺乏问题。早在2023年,宁夏银行就创新推出“抵押+监管”模式的“青贮贷”,精准抓住饲草料是肉牛奶牛口粮这个关键点,解决了企业在三季度收购全年青贮时面临的流动资金占用大的难题, 切实打通创新金融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同时,保险机构也积极为养殖场户提供风险保障,成为保障产业发展的“减震器”。

金融支持肉牛、奶牛产业发展面临的新挑战

在服务实体经济过程中, 金融须坚守防控风险的底线。只有守住了风险底线,才能保障金融持续服务实体经济, 实现两者共生共荣。目前,金融在支持肉牛、奶牛养殖行业的过程中,面临着新情况和新矛盾。

(一)金融服务方面

当前,面向肉牛、奶牛养殖行业的金融服务手段相对单一,主要依靠贷款,且与行业属性的契合度不足,新的抵质押物管理和风险分担机制还不完善。

一是贷款期限、还款方式等与养殖周期错配。肉牛养殖周期通常为18至24个月,而传统银行贷款期限多为1年以内,频繁续贷容易引发资金链断裂风险。养殖场户收入受市场价格波动影响较大,现金流不均衡、不稳定,在定期还本付息的要求下逾期情况时有发生。

二是金融服务适配性与产品针对性不足。目前,针对规模化养殖场的信贷产品相对丰富,而中小养殖户因缺乏抵押物、信用记录等,难以获得充分的信贷支持。此外,饲料供应、奶业和屠宰加工企业等上下游与养殖场户的供应链数据未完全打通,导致供应链融资效率低。

三是抵押物价值波动与贷后管理难。活体抵押虽有效缓解了养殖场户融资难的问题, 但其价值受供需、疫病等多重因素影响明显。近年来,生鲜乳、牛肉价格持续下行,使得抵押物估值大幅缩水,从全国范围来看,部分地区甚至出现了银行被迫看管和饲养肉牛、奶牛等极端情况。而且在司法拍卖中,活体奶牛因运输成本高、买家少,处置周期长,隐性贬值率为30%—40%。

四是风险分担与对冲机制不完善。尽管部分银行与保险公司合作推出养殖保险等产品,但覆盖范围有限,如,仅针对肉牛、奶牛因疾病死亡的情况。然而,养殖场户还面临着来自上下游市场的风险,比如饲料、牛肉、生鲜乳等价格波动等。其中,饲料成本占奶牛养殖成本的六成以上,是影响养殖效益的关键因素,近年来,豆粕、玉米等价格波动大且总体呈上涨态势。对于上述市场风险,养殖场户均缺乏有效的风险对冲手段。

(二)产业金融风险方面

由于肉牛、奶牛养殖行业普遍面临亏损,相应的金融业务风险逐渐显现。某肉牛养殖大市,肉牛产业贷款约占该市涉农贷款的一半,但不良率、关注率均高出各项贷款平均水平1至2个百分点,部分金融机构这两项比率更为突出,甚至高出各项贷款平均水平2至3个百分点。这其中的成因主要有以下两方面: 

一是产业端的风险传导。从产业端看,这两个行业普遍面临价格波动、市场竞争、动物疫病、自然灾害等风险。目前,消费不振导致生鲜乳、牛肉市场价格持续走低,价格较前期高点下跌两至三成,导致养殖场户收入减少,经营状况不佳,还款能力下降,进而增加了金融机构的信贷风险。

二是联保互保的连锁反应。部分地区养殖场户之间存在联保互保现象。在市场行情低迷的情况下,当某一养殖户因经营受困无力偿还本息时, 其保证人会因提供担保而面临潜在风险,偿还能力也会降低。在多头互保的情况下,一户出现不良贷款将影响其自身风控评级并涉及多名养殖户的授信,行业信用风险存在由点及面的“传染”风险。长期来看,这些情况可能会对所在地区的信用环境造成影响。

贯通全产业链,打出端到端的政策组合拳

宁夏从政府、金融机构和养殖场户“三端”发力,构建“政策引导+产品创新+风控创新”三维体系,实现全产业链条贯通,打出政策组合拳, 实现端到端的金融支持和风险防控。

(一)强化政策引导,稳定养殖预期和基础产能

鉴于肉牛、奶牛生产周期长,过度淘汰产能将对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产生严重影响。纾困肉牛、奶牛行业,要有效发挥各项政策的引导调节作用, 持续夯实产业发展基础。

一方面,财政政策和产业政策加力提效。2024年,银川市首次成立规模2000万元的牛奶产业稳定发展专项担保基金,为辖区内奶牛养殖企业提供贷款担保、增信、融资等服务,充分发挥政府性融资担保增信放大效应,满足奶牛产业企业资金需求。积极实施基础母牛扩群提质、奶业新型经营主体培育等政策。2021—2023 年,宁夏围绕稳定基础母牛存栏,支持中南部8县(区)统筹产业发展、乡村振兴衔接等资金8.55亿元,实施基础母牛“见犊补母”政策,累计补贴能繁母牛118.18万头以上。2024年,还安排肉牛产业稳定发展资金和基础母牛扩群提质项目资金。

另一方面,金融支持政策精准有效。加强政银企户之间的精准有效对接,鼓励金融机构在有效防控风险的前提下给予养殖场户支持。对于养殖经验丰富、饲养水平较高、信用状况良好、具备持续经营能力但暂时遇到困难的养殖场户,建立白名单制度,存量贷款“应延尽延”、新增贷款“能贷尽贷”,通过合理展期续贷、延长还款周期、减少定期还款金额等方式予以支持, 坚决避免盲目抽贷、断贷、压贷。

(二)加快产品创新,不断提升金融服务适配性

加快产品创新赋能金融业务开展,破解养殖场户融资约束,特别是抵押物不足、抵押物管理难、依赖联保互保等现实问题。

一是创新金融服务,增加中长期资金供给。依据养殖场户生产特点和经营要求,以账户、现金管理、授信等产品和服务为切入点,开展“1+ N”活体抵押信贷模式,提供一揽子差异化金融服务,扩大免抵押、免担保整县整乡整村授信贷款的覆盖范围。鼓励担保机构创新,采用“信用+担保”方式,协助银行合理设定贷款期限。例如,宁夏黄河农村商业银行在近两年奶牛养殖行业经营状况持续严峻的背景下,多数新发放贷款期限为2 至3年以上的中长期贷款。

二是抵质押物扩围和强化管理。在将活体、养殖圈舍等纳入抵质押品范围的基础上, 进一步探索开展农业设施、养殖用地产权抵押贷款。吴忠市以利通区、青铜峡市为试点, 创新开展农业设施产权确权登记工作,引导符合条件养殖场“应登尽登、应颁尽颁”。2024年受益农业经营主体达到81家,将产权确权证作为抵押物累计发放贷款4.11亿元。同时,利用科技手段强化抵押物动态管理。比如,通过智慧耳标、电子围栏等技术,实时监控活体抵押物的数量和健康状况;推行饲草料仓单“一物一码”管理模式,通过物联网设备监测库存变动情况。

三是开展行业专属信贷服务创新。在推出“青贮贷”等专属信贷产品的基础上,聚焦肉牛、奶牛产业特点,在供应链融资领域进行探索。比如, 通过“核心企业+链属企业+ 银行”三位一体模式,破解中小养殖场户融资难题,基于核心企业提供的养殖场户“牛奶订单”等经营信息,为其提供融资服务,资金可用于建设现代化牛舍、购置挤奶设备、改善养殖环境等。

(三)金融创新,构建新型风险管理与处置机制

充分发挥保险等金融工具的风险分担功能,从源头上降低养殖场户经营风险。推动金融机构构建适配行业的风险评估与预警体系,打造端到端的金融风险防控体系。

一是扩大养殖保险覆盖面。引导养殖场户适当承担部分损失的同时,努力推动新型农业保险保障覆盖更多养殖主体。近年来,宁夏持续优化保险政策制度,建立起“政策性保险+商业性保险”“基本保障+补充保障” 双重覆盖的产品体系,持续加大保险保障力度。同时,出台《宁夏回族自治区财政农业保险保费补贴管理实施办法》,推动肉牛保险由过去仅保障基础母牛,向保障犊肉牛在内的整个种群扩展。截至2024年底,宁夏全区共承保肉牛近50万头,提供风险保障超40亿元。

二是创新风险管理工具。金融机构利用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实时监测产业动态、借款人经营状况和抵质押物状态,共享供应链等数据信息, 开发智能评估模型,及时发现潜在风险并采取应对措施。例如,某银行根据实时获取的养殖场户肉牛资产数据,结合其订单、物流等全链条信息,构建养殖场户信用评估模型,同时锁定贷款资金用途,确保资金定向支付至饲料、兽药等供应商账户,形成“数据监测— 风险评估—资金闭环”完整链条,充分发挥科技手段在防控风险方面的优势。

基于目前政策措施已取得的产业发展效能,下一步,相关主管部门和包括宁夏在内的重点省市应继续在政策引导、提升金融服务适配性和风险管理上发力。

政策引导方面,继续落实好肉牛、奶牛产业纾困政策, 通过产业引导、产能保护、白名单制度支持、技术指导等多项举措,稳定产能,打破行业“短缺—涨价—扩产能— 过剩—去库存—短缺”的周期性困境,增强产业韧性。根据产业最新发展情况,及时动态出台增量政策,推动各项政策和资金支持等互补,形成合力。

提升金融服务适配性方面,由金融监管部门牵头,协调金融机构总部加快政策优化,大力推动中长期(期限1—5年)贷款产品落地,鼓励各地辖区银行在贷款额度、期限、利率、担保等方面实行差异化政策。构建分层融资体系,为龙头企业提供并购贷款支持,帮助其整合产能,提升规模化养殖水平;探索家庭牧场“信用积分制”,根据养殖规模、履约记录等指标合理确定授信额度。

夯实风险管理能力方面, 积极引导探索和扩大生鲜乳或肉牛价格保险覆盖范围,合理确定补贴比例等。鉴于当前养殖场户经营困难,可以适当降低现阶段自缴保费压力,以提高参保积极性,促进产业长期健康发展。针对金融市场准入门槛高、养殖场户对期货等金融产品了解不足的问题,由农业农村部门推动交易所上市生鲜乳、活牛期货,完善风险对冲工具体系。引导大中型养殖企业与下游乳企、屠宰企业签订远期收购合同,约定价格浮动条款,并利用豆粕、玉米期货套保,稳定饲草料等原料成本;中小养殖户可以联合成立合作社,以集体名义参与产业上下游联动、期货套保等活动。

作者单位:中国建设银行总行

Visits: 0

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