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王玥蕊
内容提要:
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破题的关键在于增强乡村产业链的韧性和竞争力。当前,我国乡村产业全链条发展取得良好开局,但仍存在受关键要素掣肘、产业布局散、产业融合程度低、产业链对接不畅等不利于产业全链条升级的情况,需在要素齐全、布局合理、功能完备、链条畅通四个方面持续发力,推动乡村产业实现全链条升级、全环节提升、全产业融合。
2023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坚持不懈抓好‘三农’工作”,“以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提升乡村建设水平、提升乡村治理水平为重点,强化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强化农民增收举措,集中力量抓好办成一批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破题的关键在于增强乡村产业链的韧性和竞争力。截至2023年,农业农村部已累计支持各地建设180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全产业链产值超4.6万亿元;累计建设1509个农业产业强镇,全产业链产值超6800亿元;培育乡村特色产业专业村镇4068个,实现总产值9000多亿元,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取得良好开局。但是,我国乡村产业发展仍存在一些不利于产业全链条升级的情况, 需在要素齐全、布局合理、功能完备、链条畅通四个方面持续发力。为此,本文以增强乡村产业链韧性和竞争力为出发点,分析了我国乡村产业链发展现状与主要问题,针对性地提出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的政策措施。
广东茂名荔枝产业成为富民兴村的特色优势产业。 图/ 中新社
我国乡村产业链韧性和竞争力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受关键要素掣肘, 产业发展潜力待挖掘
一是乡村产业发展“用地难”。虽然已有相关规定要求每年设置一定比例的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以保障乡村重点产业和项目落地,但受规划布局和农业产业效益等方面的影响,现实操作中能达到要求的仍是少数。二是乡村人才结构失衡。2023年农业从业人员占比相较1978年下降了47.7%, 农村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超过20%,且农村基层公共服务队伍断层现状严峻。曾有基层干部把农村干部队伍断层现象形容为“会场一片白花花,七个干部八颗牙”。同时,农村新业态经营人才的培育引进与乡村振兴要求还有不小差距。经营型人才在合作社、农产品加工等传统行业占比普遍偏高, 整村运营、集体资产运营、文化旅游产业运营等新业态运营人才则相对缺乏。三是产业链发展的资金需求有待满足。受限于农业设施用地的产证问题,依靠传统信用方式的融资额度有限。虽然近年来政府性融资担保基金不断发展壮大,但支持力度还有待进一步加强、白名单转化率也有待提高。
(二)乡村产业布局散, 产业链组织化程度低
一是乡村产业聚集程度有待提升。农业农村部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我国累计建设180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培育主导产业总产值超100亿元的产业集群有139个、超500亿元的有14个、超1000 亿元的有3个。总体来看,我国乡村产业集群已初具规模, 但仍存在布局散、链条短等问题。以丝网产业主要聚集区河北省安平县为例,安平县丝网类大小企业星罗棋布,但丝网类规上企业仅有125家,营收超亿元企业23家、超3亿元企业仅3家,产业布局分散、企业体量偏小、主营业务相似、缺乏大企业和龙头企业引领, 导致利润薄且“内卷”严重,只能拼成本、打“价格战”。二是农产品产业链组织化程度较低。我国农业经营的主要承担者仍为小规模农户,占全国农业经营主体总量的98%以上。农业生产主体较为分散, 农业合作组织普遍规模偏小, 导致农业产业链整体水平较难提高,小农户生产的农产品难以与现代农业大市场有机衔接,农产品产销不畅、优质不优价的矛盾依然存在。
(三)产业融合层次低, 产业附加值提升受阻
一是产业链向深加工延伸或多功能拓展不足。部分地区仍主要以买卖初级农产品为主,较少形成集研发、生产、加工、流通、销售为一体的全产业链模式,产业链短、成本高企、附加值低、利润有限。尤其是流通环节存在农产品损耗率过高的问题。农业农村部的研究数据显示,我国每年生产流通环节的食物损耗高达3亿吨,农产品流通成本约占总成本的40%(发达国家仅为10%左右),其中鲜活产品及果蔬产品占60%以上。二是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程度不高。以乡村休闲农业发展为例,产业特色化不足且同质化现象突出。从产品品类看, “吃住”类产品较为充足,但“行游购娱”类产品较为单一;从产业特色项目看,较重视古镇、古建筑等景观类资源和农家乐等体验项目开发, 对于非物质文化资源的挖掘不够充分。三是科技创新与产业链的融合发展深度不够。当前我国农业科技贡献率已超过63%,但相较于发达国家70%—80%的科技贡献率仍有一定差距,且我国尚未形成与农业全产业链相匹配的科技创新链和成果转化链,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30%—40%。
(四)产业链对接不畅, 整体抗风险能力较弱
一是农产品全产业链风险管控能力较弱。在面对极端天气与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等冲击时,农业产业链上中下游抗风险能力弱。2018年非洲猪瘟疫情暴发前,我国生猪养殖行业中拥有完整产业链条的现代养殖企业占比较小,大多数中小型生猪养殖企业因感染疫情而停产,导致生猪及猪肉产品供需平衡失调、产品价格猛涨。此外,尽管近年来数字乡村开始建设,但数字技术主要服务于乡村治理,在服务农业生产和营销方面仍不够充分。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在农业产业链供应链方面的风险防控意识较为薄弱,应对突发事件的农产品生产生活供应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二是政府政策性担保和纾困贴息政策的科学性有待提高。比如,在市场供不应求时,一些地方政策刺激企业扩充产能,致使产量迅速增加出现产品滞销情况;在供过于求时,却未关注到滞销引致的经营主体资金周转困境,导致陷入“一少就鼓励,一鼓励就多,一多就亏损”的怪圈,未能有效发挥平抑物价和稳定市场的作用。
第十四届江苏省乡村旅游节在兴化市千垛景区启动。 图/ 中新社
增强我国乡村产业链韧性和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一)促进关键生产要素流动,提升资源配置效率
一是加强乡村产业用地保障。聚焦乡村产业用地规划覆盖不到位、用地指标难落实、用地模式不灵活等问题, 推动“点状供地”政策落地。如上海崇明东禾九谷开心农场通过实行“点状供地”,将分散在三处的18亩破旧老房子转变为百余间农场客房、游客接待中心、会议中心、餐厅等配套设施,不仅减少了土地占用指标,还解决了项目用地难题。二是聚焦乡村人才振兴。大力实施各类乡村振兴人才支持计划,加强乡村经营性人才培育,支持经营主体投资农产品加工、文旅、康养等产业, 推进农村创新创业园区和孵化实训基地建设,吸引更多人才(尤其是青年人才)返乡入乡创业。如浙江持续加大乡村经营人才培养力度,通过启动“浙江千名乡村CEO培养计划”,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三是有效发挥融资担保基金作用,积极探索供应链金融服务。推动金融工具切实惠农,充分发挥金融机构和核心企业在延伸产业链中的作用, 提升农业信贷担保质效。如上海农村商业银行推出的蘑菇产业链金融服务项目“鑫农乐贷”,服务联中双孢菇产业链上下游“菇农”,既解决了核心企业的账期问题,也解决了农户的资金短缺问题。
(二)引导特色产业集群发展,推动产业强链补链
一是以产业集聚区为空间单元培育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打造一批与当地乡土文化相结合、消费节点相适应的特色产业集群。如山东菏泽曹县从传统服饰文化中寻灵感, 形成集原创研发、设计制作、网络营销等为一体的汉服产业链,2023年曹县汉服总销售额超百亿元。山西大同建立现代黄花产业园,培育了三利公司等多个黄花龙头企业,探索开展了以坨坊村“忘忧农场”为典型的系列农文旅融合项目, 2023年黄花全产业链产值达42 亿元,黄花系列产品在抖音、淘宝等电商渠道的年零售额达上千万元。二是充分发挥党组织、社会组织在打造产业集群中的重要作用。充分发挥党组织、社会组织整合资源的乘数效应和优化作用,不断壮大农业合作组织规模,提升产业链的组织化水平。如广东揭阳通过“党政主导工作机制+5项创新+N个农业产业服务平台”链长制工作模式,有效推进农业产业链整合和价值链提升。上海崇明通过“产业协会+集团公司+经营主体”模式,构建了以区域公用品牌“优农三兄弟”为引领的优农三兄弟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各行业集团公司、加盟合作社或家庭为主体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形成了社会组织助力乡村产业振兴的良好局面。
(三)加快产业多元功能拓展,释放乡村多元价值
一是由聚焦单项产品向拓展多元功能转变。现代乡村产业除了提供农产品供给以外, 还应具有生态涵养、休闲体验、文化传承等多元功能。应加快乡村产业功能转型,拓展产业链功能,提升乡村产业多元化发展能力。同时,聚焦提升乡村产业链整体质量,开辟农业发展新领域新赛道, 推动产业链各环节向高科技和高附加值转变。如上海松林集团通过推动全产业链技术模式创新,探索形成了“楼房式”生态循环养殖模式。二是由关注单一产业向探索跨界融合转变。推动乡村产业与餐饮、文娱、体育、养老等领域“跨界融合”,探索乡村产业全新生存空间。例如,国奥集团在北京怀柔渤海镇田仙峪打造了“国奥乡居”休闲养老民宿;浙江温岭坞根镇花溪村将闲置农房资源与研学旅游相结合,打造了“喜市大街”等文创区;重庆酉阳花田乡何家岩村通过与腾讯合作开发“何家岩云稻米”小程序吸引客户参与稻米认养,帮助何家岩稻米品牌提升和销售增收。
(四)数智化赋能乡村产业,提升产业链竞争力
一是加强农业全链条各环节的信息、利益、决策等之间的关联性。构建支撑全产业链条的数字化服务系统,推动数字技术与农业发展深度融合,增强农业产业链供应链的抗风险能力。例如,上海清美集团推动建设数字化无人水稻种植基地,依托水稻全生育期的农情智能检测为用药用肥做决策,相较于常规水稻生产每亩减少了32%的化肥和40% 的农药用量。山东寿光与华为农业、海尔卡奥斯等开展合作,以工业互联网思维全方位重塑蔬菜产业链,全面提升了蔬菜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与竞争力。二是培育乡村数字经济新业态。大力发展农村电商、直播带货、订单农业等,为乡村产业振兴提供“数字动能”。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全年农村网络零售额已达2.49万亿元,数字化打通了优质农产品的“出村路”。同时,应加快打造一批集约、高效、精准的“数字+乡村”应用场景,以组合优势延伸乡村产业链。如天津蓟州协同中国联通搭建数字乡村平台,全面整合乡村旅游文化及其相关产业资源,打造出“吃住行游购娱”一条龙的智慧旅游服务, 以产业链数字化转型助力乡村振兴。
【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双重互构逻辑下中国城乡关系的空间政治经济学研究”(项目编号:21BJL051) 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上海市乡村振兴研究中心
Visits: 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