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技术的进步,无人驾驶汽车的测试和部署正在全球范围内展开。
  • 移动支付和数字货币正在改变传统的金融交易方式。
  • 社交媒体在政治动员和社会运动中的作用越来越显著。
  • 数字化转型成为企业在疫情后恢复和增长的关键策略。
  • 数字货币的兴起正在改变传统金融体系的运作方式。
  • 在线教育的兴起为全球学习者提供了更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和途径。
  • 随着人们对健康意识的提高,健康食品和生活方式受到更多关注。
  • 自动化和机器人技术在制造业中的应用提高了生产效率和安全性。
  • 5G技术的推广为物联网和智能城市的发展提供了新机遇。
  • 智能家居设备的发展正在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 随着健康意识的提高,运动科技和穿戴设备市场正在快速增长。
  • 可持续发展是解决环境问题的关键。
  • 大数据在商业决策和市场预测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 机器人技术在制造业中的应用正在改变生产流程。
  • 自动化和机器人技术正在改变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工作方式。
  • 在线教育平台的兴起改变了传统教育模式。
  • 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在商业分析和决策中的重要性日益增加。
  • 在线教育的兴起为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提供了新途径。
  • 5G技术的普及为物联网和智能设备的发展提供了新动力。
  •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成为全球环境保护的核心议题。
  • 自动化和机器人技术在制造业中的应用提高了生产效率和安全性。
  • 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可持续消费成为新的消费趋势。
  • 社交媒体对年轻一代的影响力不容忽视。
  • 在线教育的兴起为全球学习者提供了更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和途径。
  • 随着全球经济复苏,各国政府正积极推动经济刺激计划。
  • 全球碳贸易壁垒对中国的影响及应对

    全球碳贸易壁垒对中国的影响及应对

    0

    陈 豹 程会强 顾一帆

    内容提要: 

    气候变化问题日益成为全球治理的关键议题,七国集团在碳排放核算和报告机制方面强化多边合作,试图通过构建以产品碳足迹为约束的新型贸易规则,抢占未来全球贸易竞争制高点。全球碳贸易壁垒将深刻影响全球贸易格局和产业分工,大幅推升中国产品的国外市场准入门槛,这一问题须高度重视并妥善应对。

    当前,全球主要发达国家高度关注资源环境,持续推动“绿色新政”,尤其是新近出台的系列法案试图构建以碳排放为约束的新型贸易格局, 旨在抢占未来全球贸易竞争制高点。在此背景下,中国应深刻认识碳贸易壁垒带来的挑战与机遇。近年来,中国外贸中“新三样”占比不断攀升,其与全球温室气体减排密切相关,也是技术进步的产物。作为技术密集型产品,不仅要求提高产品质量,也要求新质生产力的持续应用。客观上讲, 全球碳贸易壁垒对中国绿色低碳转型构成显著的外部压力, 若能将压力转化为绿色发展的强大动力,将进一步提升中国产品的“绿色竞争力”,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全球碳贸易壁垒的总体形势

    近年来,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陆续出台了多项法案, 为进口产品设置了绿色贸易壁垒,增强了欧美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的主导权。

    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经济开发区企业加紧生产出口印度、巴西、日本等国家的太阳能光伏电池组件。 图/ 中新社

    欧盟通过“碳边境调节机制”(碳关税法案),提高高碳排放产品的准入门槛,对中国钢铁、铝、塑料等大宗产品出口形成明显冲击。2023年4月,欧洲议会投票通过“碳边境调节机制”,并于当年10 月起试运行。首批纳入碳关税征收范围的产品包括电力、钢铁、铝、化肥及水泥等,征收标准将依照欧盟碳市场的碳价以及欧盟同类产品的碳排放基准进行确定,认可产品生产商在本国已支付的碳价。但目前中国碳市场的碳价不足欧盟的1/10,且仅覆盖了电力行业。根据绿色创新发展中心发布的研究报告,若所有行业均纳入碳关税征收范围,将影响到中国对欧盟出口总额的12%;若欧盟完全取消免费的碳配额, 会导致中国出口的钢铁成本增加约21%、铝成本增加约9%。

    《欧盟电池和废电池法规》,从电池全生命周期视角重构碳排放数据系统,制定“电池护照”,作为全球对欧贸易的基本凭证。该法案规定了各类电池产品碳足迹阈值路线图,如针对电动汽车电池企业,要求从今年7月起公开披露碳足迹声明,2027年7 月起需持有符合要求的“电池护照”,内容包括电池的制造商、材料成分、碳足迹、供应链等全生命周期详细信息,并达到指定的碳足迹阈值要求, 否则将禁止进入欧洲市场。该法案对电池产品出口欧洲设置了两道障碍:一是需按照欧盟产品环境足迹的标准完善碳足迹声明,这对“电池护照”中信息披露及合规审核提出了重大挑战;二是需满足欧盟对电池碳足迹及再生原料添加率等系列约束和要求。

    美国大力推动《清洁竞争法案》,范围扩大至太阳能电池板、风力机组等中国优势出口产品,对中美贸易提出了更大挑战。与欧盟类似,美国《清洁竞争法案》对高碳排放产品的进口商征收碳关税, 但由于美国没有形成全国统一的碳市场,该法案的征收标准是按照超出美国各行业基准线值的部分征收55美元/吨碳当量碳价,2024年后每年上浮5%。在核算基准线值时,要求本国生产者及进口商向美国财政部提交碳足迹、年用电量和年产量等数据,核算各行业平均碳排放强度,并以每年2.5%—5%的下降速度设置碳足迹基准线。据新能源研究机构InfoLink的一项研究,2024 年底中国仅钢铁产品出口至美国的吨钢碳关税将达到45.10 美元,到2028年底将上涨至54.82美元。

    全球碳贸易壁垒对中国的影响

    全球碳贸易壁垒将大幅增加中国产品出口成本,缩短制造业绿色转型窗口期,增加煤电等典型行业基础设施沉没成本,并对各国产品碳足迹追溯提出更高要求,将迫使中国乃至全球创新链、产业链和价值链格局发生深刻变革。

    一是大幅增加中国产品出口成本,降低供应链核心竞争力。中国是全球最大的钢铁、水泥、铝、化肥生产国,是钢铁、铝、化肥出口排名全球前二的出口国。2022年,中国对欧盟出口的钢铁、铝、化肥、水泥的总额为199.41亿欧元, 按照当前欧盟碳价计算,欧盟碳关税实施后将使中国企业出口欧盟成本增加6%—8%, 这将迅速加大中国相关产业生产成本,降低产品竞争力。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国家, 中国碳核算数据库(CEADs) 有效数据显示,2022年工业部门碳排放占全国总排放量的38.2%,而其上游的电力部门碳排放占全国的46.4%,造成了碳关税征收范围内的工业产品直接碳排放及能源间接排放居高不下。欧美碳关税的应用具有极强的示范效果,据世界银行预测,若碳关税在全球各行业全面实施,中国制造业将面临平均26%的关税,出口量将下滑21%,结合反补贴和供应链等其他贸易法案,将会对中国产业发展造成一系列负面影响。

    二是对中国原材料产业造成较大冲击,缩短产业绿色转型窗口期。中国产业结构偏重、能源结构偏煤、综合效率偏低,碳排放强度相对较高。当前,中国仍处于经济社会发展上升期,需继续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原材料产业需求将保持刚性增长,碳排放也将持续增长;而发达国家已实现碳达峰,且如钢铁等高碳排放的大宗资源开发利用行业已实现了从自然矿产资源为主导迈向再生资源为主导的根本性转变,各行业的碳排放强度已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而中国尚未达到该发展阶段。在中国碳达峰之前,其碳排放强度的全球差距仍将持续扩大,国际贸易冲击或将进一步加剧,产业绿色转型窗口期将缩短。

    三是加速了中国与全球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中碳价的接轨,大幅增加煤电等典型行业基础设施沉没成本。2022年欧盟碳市场平均碳价为81欧元/ 吨,2023年甚至多次冲破100 欧元/吨,而同期中国碳价均值仅为59元/吨。欧盟碳关税按照与进口国的碳价差异进行调节,美国碳关税定为初期55美元/吨碳当量,且每年上浮,均旨在实现碳平价策略, 本质上是要求全球不同发展阶段国家的外贸出口遵照美欧碳价水平,从全局来看大幅增加了中国碳减排的基础设施沉没成本。2022年中国煤电占总发电量的58.4%,同年新核准煤电项目装机容量合计为9071.6 万千瓦,是“十三五”期间核准总量的62.7%。近年来,为提升煤电转化效率及环保水平,中国持续加强科技与电力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如攻克了超超临界燃煤发电等成套技术装备,并在煤电领域得到推广应用。若碳价大幅提升,将倒逼新增煤电产能和创新技术尚未达到服役周期即大规模退出,沉没成本风险巨大。

    四是对产品碳足迹追溯提出更高要求,碳足迹统计核算话语权成为大国博弈的重要手段。美欧碳关税均要求进口商提供产品碳足迹声明,并对无法提供的厂商设置了严格的市场准入条件或增税方案。如《欧盟电池和废电池法规》是全球首次将产品碳足迹纳入强制性法规要求,提出必须按照欧盟产品环境足迹的标准(ISO以及任何其他国家的碳足迹标准均无效),完成电池碳足迹报告、认证和披露。美国碳关税要求未进行产品碳足迹认证的厂商,按照出口国同类厂商中碳排放强度最高的10%进行认定,若无公认的国家数据则按照欧盟同类厂商碳排放强度最高的5%进行认定。为进一步加强碳关税壁垒,欧盟正在积极制定和更新电动汽车等几十种产品的碳足迹标准,并持续与美国沟通协调规则,推动大国为主导的全球供应链采用。未来中国各种产品出口均将受到碳足迹标准的制约,其影响范围和紧迫性不亚于碳关税的直接影响。中国尚缺乏相应的碳足迹数据平台及追溯体系,除极少数品牌电动车外,目前均未达到欧盟碳足迹报告和认证要求。

    中国应对碳贸易壁垒的主要举措

    中国应坚定不移地以经济高质量发展为首要任务,以碳排放监测核算与评价体系建设为着力点,以中国碳减排的全球影响力为突破口,以系统性科技部署为驱动力,以国内生态产品消费扩容提质为基础保障,构筑竞争新优势,强化风险防范和应对能力,争取将全球碳贸易壁垒挑战转变为发展机遇, 

    一是以经济高质量发展为首要任务,有序拓展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及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的覆盖范围。欧盟等碳关税承认原产国的碳定价机制用于抵扣碳关税,但若中国贸然提升碳市场覆盖范围将降低产业整体竞争力,不利于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议将全国碳市场建设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及国际碳关税等政策有机结合,适时启动钢铁、铝、水泥等高耗能行业的碳交易体系;抓紧开发碳排放配额期货/期权、核证减排量期货等碳交易市场的金融衍生品,大力推动碳排放清算、抵押融资、交易咨询等多种形式的碳金融产品及服务机构发展,用金融手段降低碳交易成本。加快完善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制度体系,及时发布项目设计与实施规范、项目审定与核查规则、注册登记和交易规则等配套管理制度;妥善做好项目方法学的发布,先行择优发布一批社会期待高、技术争议小、数据质量有保障的项目方法学, 再逐步扩大自愿减排市场支持领域,缓解碳市场拓展对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冲击。

    二是以碳排放监测核算与评价体系建设为着力点,加快搭建重点产品全周期碳排放追溯的可信数据空间。加快建设统一规范的碳排放统计核算方法,完善行业、企业碳排放核算标准及管理办法,率先针对高耗能行业及关键产品开展碳核算试点建设。依托中国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和数据资源管理体系建设成果,围绕重点工业产品全生命周期过程加强“碳神经元”建设,科学设计产品,如碳排放数据精准映射方案及数据获取渠道,支撑产业链上下游实现实时双向数据质量校验;统筹碳排放数据开发利用、隐私保护和公共安全,加快建立碳排放数据资源产权、交易流通、跨境传输和安全保护等基础制度和标准规范,形成重点产品全周期碳排放追溯的可信数据空间。加快推广碳标签、碳认证、碳咨询市场体系,支撑出口企业率先做好低碳/零碳供应链建设与管理。

    三是以系统性科技部署为驱动力,推动绿色低碳循环技术体系实现重大突破。产品全生命周期碳减排是应对全球碳关税最直接、最有力的措施, 有赖于能源供给侧、能源需求侧、碳排放抵消侧协同发力的系统性解决方案,需要充分发挥颠覆性、变革性零碳/负碳技术突破的支撑引领作用。能源供给侧应加快深度脱碳技术研发,持续推进高效节能技术应用,突破液态和固态离子电池等高效储能技术,构建以风能、光能和氢能等绿色能源为主体的能源系统。能源需求侧应加快推进电能替代、氢基、生物燃料等变革性技术研发, 突破产品全周期/多周期循环利用关键技术与装备,引领钢铁、水泥、化工等高碳工业流程低碳再造,促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碳排放抵消侧应加快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及工业过程全流程深度耦合技术研发, 探索太阳辐射管理等地球工程技术,突破生态系统稳定性、持久性增汇技术,促进零碳/负碳排放技术水平持续提升。

    四是以碳减排的全球影响力为突破口,从国际经贸规则的被动接受者和主动接轨者,加快成长为重要参与者。作为碳排放大国和产品出口大国,中国的碳减排路径将对全球产生深远影响,应以此为突破口,就各国碳关税设计中的关键问题,如核算体系、碳强度基准、已承担的碳减排责任等核心争论点与各国开展多种形式的对话磋商。中国应加强工业脱碳以及气候政策领域的多边对话,增强全球对中国气候政策的理解,提高对中国减排政策的认可度;加强与各国碳关税相关部门、行业交往的能力建设,为应对欧盟碳关税做好法律、管理、技术和舆论等层面的支持工作。以中国工业领域颠覆性零碳/负碳技术优势为契机,通过拓展知识产权和标准规范,重构全球关键技术、政策引领和话语体系,进一步提升国际分工地位,向全球创新链、产业链和价值链中高端迈进,从根本上破解全球碳关税壁垒。

    五是以国内生态产品消费扩容提质为基础保障,以内需拉动和结构升级抵冲全球碳贸易壁垒。抓住当下公众对生态产品认知提升的关键节点, 健全低碳/零碳产品、服务标准体系和标识认证体系,积极探索推广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路径,开展低碳/零碳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探索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市场化运作、可持续的低碳/零碳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在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强化“双碳”战略的落实, 以绿色化、低碳化、数字化转型为抓手,提高以制造业为主的产业供给质量,延伸“双碳”产业链条,拓展“双碳” 投资空间,提升国内低碳/零碳产品市场消费规模,进而实现减污降碳与经济增长由“两难”到“双赢”的同步协调。

    作者单位分别为北京环境卫生工程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北京工业大学循环经济研究院

    Visits: 0

    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