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可持续消费和绿色生活方式成为新的消费趋势。
  • 隐私保护和数据安全在数字化时代变得更加重要。
  • 可持续消费和环保生活方式成为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选择。
  • 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可持续消费和绿色生活方式成为新的消费趋势。
  • 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应用为疾病诊断和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 网络安全问题成为企业必须重视的首要任务。
  •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成为全球环境政策的重点。
  • 5G网络的普及为物联网和智能设备提供了更广阔的应用空间。
  • 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对传统零售业造成了巨大冲击。
  • 隐私保护和数据安全在数字化时代变得更加重要。
  • 随着全球经济复苏,各国政府正积极推动经济刺激计划。
  • 气候变化对全球生态系统的影响成为国际议程的重中之重。
  • 海洋塑料污染问题引起了全球范围内的环保行动。
  •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养老服务和健康管理需求日益增长。
  • 随着全球变暖的加剧,极端天气事件变得更加频繁。
  • 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可持续消费和绿色生活方式成为新的消费趋势。
  •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跨文化交流和国际合作变得日益重要。
  • 随着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增加,跨国公司的社会责任和环境影响受到更多审视。
  • 电动汽车的快速增长正在推动传统汽车行业的转型。
  • 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可持续消费成为新的消费趋势。
  • 生物技术在精准医疗和个性化治疗中的应用前景广阔。
  • 生物技术在医药领域的应用带来了新的突破和挑战。
  • 全球健康危机加速了医疗保健行业的数字化转型。
  • 随着移动支付的普及,现金交易正在逐渐减少。
  • 在线教育平台的兴起改变了传统教育模式。
  • 数字平台助力中小企业融入国际供应链的路径探析

    数字平台助力中小企业融入国际供应链的路径探析

    0

    梁 鹏

    内容提要: 

    本文结合我国中小企业融入国际供应链的现状与趋势,分析我国中小企业供应链数字化转型的驱动因素、数字平台加快中小企业融入国际供应链的机制以及中小企业融入国际供应链面临的风险挑战。在此基础上,本文建议将数字平台作为畅通双循环的重要渠道,夯实数字技术基础能力、支持数字贸易平台创新发展,破解新形势下我国中小企业融入国际供应链必须面临的现实问题。

    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生力军,是推动数字贸易和国际供应链变革的重要力量。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下,促进中小企业融入国际供应链,对于我国进一步提升对外开放水平、积极参加全球经济竞争与合作、推动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国中小企业在政策、市场与自身发展需求的牵引下,“走出去”步伐不断加快,深度融入国际产业链供应链,并占有重要位置。数字平台具有数字化、普惠化、生态化特征,可以为国内中小企业开展跨境贸易提供极大便利,将大大降低中小企业参与国际分工过程的运营成本,提升运营效率。中小企业不但可以利用跨境电商平台或数字平台将产品销往更广阔的市场,还能够借助平台进行跨境采购,为全球买家提供多样化的“本地制造”和定制服务,成为全球供应链竞争的重要力量。

    我国中小企业融入国际供应链的现状与趋势

    当前,全球产业分工体系正在经历重塑,对中小企业发展提出严峻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重大机遇。数字平台推动了全球价值创造要素的重组,为原本难以直接参与国际分工的中小企业开辟了全新路径,帮助中小企业实现转型升级,助力其深度融入全球供应链。我国中小企业数量不断增多、跨境电商交易规模不断扩大,在全球供应链中越发重要。特别是近几年,在订单需求日益碎片化的趋势下,中小企业逐渐成为数字化新外贸领域的中坚力量。

    (一)外贸比重不断增长

    在外贸领域,2020年, 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达32.16万亿元,民营企业进出口增长11.1%,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为46.6%。2021年,民营企业进出口更加活跃,达19万亿元,增长26.7%,占进出口总额比重为48.6%。2022 年,民营企业进出口稳中有升,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为50.9%。而民营企业绝大多数是中小企业,可见中小企业在我国外贸进出口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中,以中小企业为目标客户的跨境电商进出口总额连年保持稳步增长(如表1所示)。在全球疫情集中发酵、全球供应链遭受重大压力测试的2020年全年,以最大的跨境电商平台为例, 阿里巴巴国际站(ICBU)实收商品交易总额(GMV)同比增长101%,订单数同比增长翻番;2021年第一季度平台交易增长更加强劲,同比增长达151%,远高于线下外贸增长率,助力中小企业渡过疫情难关。可见在全球疫情持续蔓延、传统外贸低迷之际,跨境电商成为拉动全球贸易增长的新引擎。截至2022年底,跨境电商进出口总额虽然增速回落,但仍处于历史高位。

    表1 2019—2022 年跨境电商进出口总体情况

    数据来源:海关统计数据。

    (二)市场范围不断扩大

    跨境电商借助数字化浪潮在全球范围内快速开疆扩土,边界得到快速扩展。新世纪以来,跨境电商交易的覆盖范围不断扩大,特别是在“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以后,我国跨境电商活动更为活跃,贸易伙伴呈现日益多元化的趋势。以跨境电商零售进出口为例,根据海关总署2022 年数据显示,跨境电商出口货物主要去往美国、英国、马来西亚、法国、德国、日本、西班牙及俄罗斯等国。同时, 对《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成员国出口增加。进口货物主要来自日本、美国及韩国等。在世界主要市场里,中国电商渗透率达到30%,英国、美国、加拿大都低于这个数字,其他国家和地区很多都低于15%,甚至只有个位数水平,跨境电商市场范围仍将不断扩大。从具体企业来看,2022年9月正式上线的拼多多跨境电商平台(Temu),2023年3月已经进入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2024年6月,Temu已开设约68个站点,其中覆盖了27个欧盟国家,在欧盟的月均用户已超过7500万。

    (三)参与主体持续增多

    新世纪以来,通过跨境电商参与国际分工的中小企业规模日渐庞大,海外的采购商规模不断扩大,市场活力不断增强。2020年阿里巴巴国际站(ICBU)启动“百亿生态投资基金”计划,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参与到跨境电商行业中,助力中小企业开源提效、货通全球。2021年以来,伴随着海外仓市场生态的成熟,国内中小企业出海优势进一步释放,跨境电商平台上企业注册会员数逐年增加, 以阿里巴巴国际站(I C B U) 为例,累计注册会员数量从2017年的3.3亿增长到2021年的5.2亿,年均复合增长率达11.5%。同时,数字平台链接的全球消费者数量也在逐年攀升。2022年3月底,阿里巴巴全球年度活跃消费者(AAC) 达到13.1亿,比上年同期增加约1.79亿;2022财年里,阿里完成了服务10亿年度活跃消费者的既定目标,2023、2024财年,阿里国际数字商业集团服务了数亿海外消费者,并触达全球超过4700万名活跃中小企业买家。

    (四)产品种类日渐丰富

    近年来,通过跨境电商交易的产品种类日渐丰富,从早期的服饰、日常用品、玩具等逐渐扩大到家具、机械、建筑材料、电子产品等全品类产品。商务部相关报告显示,近年来高频消费的生活用品更加丰富,轻奢品牌和小众品牌逐渐增多,源自“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的特色商品不断增加。阿里巴巴国际站(ICBU) 平台充分依托中国产业链供应链优势,覆盖40多个不同行业,涵盖包括机械、消费电子、服装、运动及娱乐、汽车零配件、家用电器、健康医疗等众多行业的近6000种产品类别。全球速卖通(AE)平台经营品类涵盖家电数码、家居家装、服饰鞋包、渔具户外、汽摩配件、母婴玩具、美容健康、珠宝配饰等29个大类。

    中小企业供应链数字化转型的驱动因素

    近年来,随着物流与商流结合,物流与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的融合,资金、信息、平台等高度关联,形成更为紧密的供应链体系。受需求、资本、供应链等多重因素影响,我国中小企业加速融入国际供应链,并依托数字化平台与全球合作伙伴实现供应链、价值链、服务链的深度交融,实现模式创新与迭代。

    2024 年3 月19 日,福建福州,一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新添置的数十台AGV 智能搬运机器人正在协助工人运送出口蕾丝花边产品。 图/ 中新社

    (一)需求驱动

    随着消费升级的到来,人们对品质的追求越来越高,个性化需求越来越旺盛,消费的多元化推动了冷链物流、前置仓、即时配送等细分领域的快速发展。叠加自动化、智能化的科技大潮,供应链物流行业发生了新的变化。

    一是全球电商的爆发式增长正驱使供应链物流商提供更灵活的运输方案,客户趋向于更精细化的服务,供应链物流从集装箱向包裹进化。

    二是随着消费场景变化,采购和生产物流也要接触销售物流,供应链已不再是某一段的物流,而是全链条的服务。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使“人、货、场”发生根本性变化,在消费端的驱动下,货物的周期性规律发生改变,进而催生出新业态和新模式。

    (二)资本驱动

    在航运物流方面,成立于2005年且以班轮航线为驱动的数字化物流企业中联航运在2022年1月31日向港交所主板递交上市申请;专注深耕外贸集装箱的鸭嘴兽在2022 年7月中旬完成了3.3亿元的C 轮融资。在跨境物流板块, 2022共有运无界、无忧达、海管家、拓威天海等4 起重要融资事件,其中,跨境物流平台运无界和无忧达,融资金额分别达数千万元和数亿元。

    从众多投融资事件中可以看到产业资本对物流科技的热衷,一方面,众多科技型企业得到资金的注入,如木蚁机器人、运去哪、货拉拉等;另一方面,领先的物流企业获得大额融资,资金主要用于系统或技术方面的升级迭代, 如诺力股份收购中鼎集成后,表示将加大对智能物流前沿技术的研发投入。近几年资本进入供应链物流领域的动作与步伐明显加大加快,说明资本对物流领域的热情逐渐高涨,物流业为资本提供了更大的空间。与此同时,资本追求快速获利的本性,由内而外地推动物流行业走向新周期。

    (三)疫情影响

    我国在供应链品类丰富度、产业链配套能力等方面的优势短期内难以被超越, 生产成本与物流成本的比较优势突出。特别是新冠疫情放大了供应链对数字化需求的紧迫性。以航运业务为例,除了一些管理、商务工作可以居家远程办公外,码头、场站、载具、船坞、关检、海事等大量环节需要现场人力操作,促使远程会议、移动办公、网上订舱、网上卖船等已有成熟数字化方案的新模式普及率大幅提升。此外,智慧港口、智能仓库(场站)、智能船舶、智能验船、远程控制、无人驾驶等数字化方案,一旦成熟也将得到迅速推进。

    当然,供应链数字化不仅针对单个环节,数字化需要从全局出发,体系化、分步骤地运用数字科技实现港口、航运企业、陆运、仓储等环节的资源整合与共享,促进港、航、物、贸等供应链环节一体化、全程化、柔性化发展。

    数字平台加快中小企业融入国际供应链的机制

    数字平台具备跨供应链协同效应,不仅能为企业提供信息撮合、第三方支付结算、物流配送、信用评价等服务,还能在集中采购、仓储加工、数据服务以及金融服务等方面帮助中小企业更好地配置各类供应链资源。

    2024 年7 月3 日,江苏泗洪,工人们在赶制光伏组件出口订单。 图/ 中新社

    (一)参与国际分工的门槛降低

    在1999年之前,国内许多中小企业囿于营销渠道缺乏、生产能力无法满足大规模订单需求等现实困境,难以直接进入国际市场。新世纪以来,新一代信息技术助力国际供应链数字化转型,不断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数字平台助力中小企业“走出去”——最大程度地降低中小企业出海门槛和成本,让任何一家中小外贸企业都能“一键卖全球”。一方面,数字平台为中小企业搭建了一条直接对接国外市场的网上通道,有效打破了大型企业对于营销渠道的垄断;另一方面,碎片化的订单需求能够迅速匹配到具备合适生产能力的中小企业,使得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能够自主参与国际分工。

    (二)匹配市场需求的效率提升

    近年来,随着数字平台提供的供应链一体化服务不断拓展,中小企业匹配市场需求的效率不断增进。不同于大型企业,中小企业的需求是碎片化、多样化甚至个性化的; 且因为人员少、规模小,从经济学角度看,很多中小企业难以像大企业一样实现规模效应,降低边际成本。这也是为什么在数字化时代之前,难以解决中小企业在管理、运营和营销上的效率问题。而在互联网和数字技术支持下,通过提供PaaS服务、SaaS服务,让中小企业有能力用付得起的成本实现技术升级,享受数字技术带来的降本增效。而数字平台则从“需求”和“供给”两侧发力,通过大数据洞察实现供需精准匹配,从而降低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信息成本。

    (三)履行交易合约的能力提高

    目前领先的数字平台涵盖了全球支付结算金融、数智化物流等全链路数字化的跨境供应链服务体系,提供一站式的智能解决方案,助力中小企业更好地完成交易履约。在数字化支付结算方面,跨境支付费率得到进一步降低,同时集成更多价值性服务,使跨境贸易更高效、更简单。在数智化物流方面,创新了电子面单、切线算法等,通过无人机、无人车、无人仓等科技手段,提升物流行业的科技含量和跨境物流的效率,实现“全球买、全球卖”。

    (四)通关便利化模式不断创新

    频繁的报关程序是推高碎片化订单综合运营成本的主要诱因。自2014年以来, 海关为便利企业通关和统计,探索对跨境电商零售出口商品实行简化归类, 不断增列监管代码,创新通关模式,主要包括“9610”模式(全称“跨境贸易电子商务”)、“1210”模式(全称“保税跨境贸易电子商务”)、“1239” 模式(全称“保税跨境贸易电子商务A”)、“9710”模式(全称“跨境电子商务企业对企业直接出口”)、“9810”模式(全称“跨境电子商务出口海外仓”)等五种模式, 这些新模式大幅缩减了企业运营成本,极大地提高了中小企业报关的便利性。

    中小企业融入国际供应链面临的风险挑战

    传统供应链“链状”结构缺乏灵活应对供需双方不确定性的能力,任何节点受到风险冲击都将传导到供应链中的其他节点,风险在上下游供应链的传递与扩大威胁了供应链的安全。由于中小企业资源有限,一旦出现突发事件,原材料很可能会短缺,生产被中断,进而延迟产品交付,导致整个市场缺货。

    (一)中小企业亟须适应供应链数字化转型步伐

    目前美欧等发达经济体的供应链头部企业正以数字技术为抓手、以数据资源为底座,强化数据资源在不同产业及环节中的渗透度,提升数据资源与产业链的融合度,强化数据要素资源在保障供应链安全中的作用。我国部分中小企业信息技术应用落后, 依靠纸质、电话、邮件为媒介与上下游企业进行沟通, 这类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变化,造成上下游企业之间的业务活动难以协调甚至脱节。此外,传统供应链节点企业各自为政导致供应链成员之间不能有效协同,也制约了我国中小企业供应链的长期发展。

    (二)中小企业拓展海外渠道不畅

    传统的市场拓展方法包括参加展会、市场调研与考察、广告宣传、商务沟通与接洽,往往需要企业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成本,然而,巨大的投入并不一定能够立刻换回对市场需求、客户需求和产品需求的精准掌握,不能够立刻将投入换成订单与利润,市场和渠道的建立需要一个较长的培育过程,与客户之间信任关系的建立成本往往更高。这些导致中小企业海外市场与渠道的拓展更加困难。

    (三)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手段匮乏

    由于中小企业资信状况不佳、内部财务制度不健全、抵抗外部风险的能力较弱、实物抵押担保不足,中小企业普遍面临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供应链是一个协调统一的整体,它由不同地域的供应商、种类各异的物料、多种多样的供应物流链等多个部分组成。传统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协同程度较低,上游供应商、下游经销商、终端客户分散化地从事业务活动,并且通常只考虑自身利益最大化。由于数字化技术欠缺,中小企业过往的询盘答复、买卖赊销、交易履约等方面的数据难以记录沉淀,以致从营销到履约的整个贸易链路中,以各个环节数据记录为基础的数字化金融服务体系难以建立。

    (四)中小企业国际物流成本居高不下

    跨境进出口物流方式虽然选择多样,但都存在跨境跟踪难、外汇资金到账晚、物品限制多、企业和海关的数据对接不畅、线下通路不畅、报关程序繁琐等问题。2020年新冠疫情以来,“黑天鹅”和“灰犀牛”事件频发,对供应链的韧性提出了挑战。台风和洪水等自然灾害、塞港和断航等突发事件,都会给企业的原材料釆购、生产制造、物流运输、订单履行等方面带来巨大风险。大企业的海外仓库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物流时效,而中小企业不得不承担高昂的海外仓成本。据不完全统计,国际物流成本占跨境电商交易总成本的30%— 40%,亟须进一步创新跨境物流模式。

    加快中小企业融入国际供应链的建议

    近年来,全球范围内贸易保护主义持续升级,各国围绕产业链供应链的博弈更趋激烈,特别是新冠疫情对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格局产生深远影响。数字平台与各领域深度融合,通过将生产端和消费端进行高效协同互联,探索并形成整合供应链各个环节、为广大中小企业提供全链条式融合发展的新路径和新模式,从而提升中小企业的数字化研发、柔性化生产以及全面的跨供应链协同能力,加快中小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升级之路。未来,数字平台将推动更多中小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融入普惠贸易与包容性价值链。为此,提出以下三方面建议。

    一是将数字化国际供应链作为连通双循环的重要渠道。数字化国际供应链是连接内循环和外循环并形成内外循环良性互促的重要一环,有利于更好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统筹使用两种资源。利用“一带一路”建设契机,与沿线国家跨境电商数字平台深度合作,构建全球跨境电商服务网络,建立“买全球、卖全球”的全球采购网络,实现数字连通性全面升级,既能为企业提供信息撮合、第三方支付结算、物流配送、信用评价等服务,还能在集中采购、仓储加工、数据服务以及供应链金融服务等方面帮助中小企业更好地配置各类供应链资源,促进“数字丝绸之路”高质量发展与经贸全面畅通。

    二是夯实数字技术基础能力。数字技术以其对高度复杂的系统处理的巨大优势,逐步实现物理供应链显性化和透明化,成为推动供应链数字创新升级的关键举措。加快5G网络、工业互联网、区块链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坚持应用牵引、体系推进,突破信息领域核心关键技术,提升对物理供应链的感知能力。进一步在数字化供应链中,通过融合工业产品制造领域釆购、生产、销售、物流、资金流等环节中的信息感知、汇集,以及从供应链相关环境中获得海量气象、路况等公共信息数据,实现供应链网络的可视化,监控和分析供应链网络的运营状况,提升需求和供给匹配预测、生产过程能力模拟、库存管控和优化等能力,识别潜在的供应网络风险、发现问题并提出优化建议。

    三是支持数字贸易平台创新发展。在跨境贸易的各环节,鼓励平台企业运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数字技术,提供精准的供需对接服务。积极推动在海南、上海等自由贸易试验区内设立“跨境数据流动试验区”,为数据跨境自由有序流动进行压力测试。结合《市场准入负面清单》《互联网市场准入禁止与许可目录》和《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等文件,进一步明确和细化平台企业投融资的“红灯”边界与管理规则,加强和改进平台经济领域反垄断监管,构建适应平台经济发展特点、多方参与、激励相容的新型监管治理体系。

    (参考文献略)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双循环格局下外国封锁对我国集成电路发展影响研究(2023)”(项目编号23STA012) 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

    Visits: 5

    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