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远程工作模式的兴起正在重塑职场文化和城市发展。
  • 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应用正在改变疾病诊断和治疗方式。
  • 海洋塑料污染问题引起了全球范围内的环保行动。
  • 气候变化引发的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全球减排行动迫在眉睫。
  • 在线健身和健康应用的兴起反映了人们对健康生活方式的追求。
  • 随着区块链技术的成熟,其在金融行业之外的应用逐渐增多。
  • 随着人们对健康意识的提高,健康食品和生活方式受到更多关注。
  • 随着人口老龄化,养老服务和健康管理成为社会关注的新焦点。
  • 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引起了全球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
  • 随着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增加,跨国公司的社会责任和环境影响受到更多审视。
  • 大数据和机器学习在商业智能和市场分析中发挥关键作用。
  • 网络安全威胁日益严峻,成为全球性挑战。
  •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养老服务和健康管理需求日益增长。
  • 自动化和机器人技术在提高制造业效率和安全性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 海洋塑料污染问题激发了全球范围内的环保意识和行动。
  • 全球健康危机促使各国加强公共卫生体系的建设和改革。
  • 远程工作已成为许多行业新的常态,改变着职场文化。
  • 自动化和机器人技术在制造业中的应用提高了生产效率和安全性。
  • 随着太空探索的进展,商业航天领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 电子竞技的崛起为体育娱乐领域带来新的商业模式。
  • 数字化转型正在改变企业的运营模式,特别是零售和服务业。
  • 电动汽车的普及推动了能源行业的绿色转型。
  • 随着技术的进步,远程医疗成为医疗服务的新趋势。
  • 随着技术的进步,无人驾驶汽车的测试和部署正在全球范围内展开。
  • 隐私保护和数据安全成为数字时代的重要议题。
  • 合力提升全球粮食安全水平

    合力提升全球粮食安全水平

    0

    中国国际发展知识中心

    内容提要: 

    本文节选自《全球发展报告2023》一书。本文聚焦提升发展中国家粮食生产水平与保障能力、防控主要发达经济体粮食政策负面外溢风险、推动建立更加公平的国际粮农贸易规则体系和完善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全球粮食安全治理机制等四个方面,重点强调在尊重发展中国家主权和国情前提下,回应发展中国家对农业发展与粮食安全的合理诉求和迫切需求,携手提升全球与发展中国家粮食生产水平和保障能力,持续改善世界粮食安全状况。

    为切实应对和解决全球、区域和国家层面的粮食安全问题,国际社会应将粮食安全置于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优先位置,在尊重发展中国家主权和国情前提下,聚焦重点区域、围绕难点问题,更加关切和更快回应发展中国家对农业发展与粮食安全的合理诉求和迫切需求,携手提升全球与发展中国家粮食生产水平和保障能力,完善全球粮食安全治理体系和政策框架,提升全球粮食系统韧性,持续改善世界粮食安全状况。

    提升发展中国家粮食生产水平与保障能力

    促进多边、双边发展经验共享,以南北合作为主渠道, 以南南合作为补充,助力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欠发达国家和低收入缺粮国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促进粮食产能增长和能力提升。

    坚持合作发展,提升发展中国家耕地产出率和农业科技水平。在耕地方面,促进耕地保护、水利灌溉、土壤质量提升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促进耕地产出率提升。在科技方面,强化农业科技创新合作, 减少高新科技交流限制,共同推动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特别是帮助农业发展滞后的发展中国家,着力推动大中型、智能化、复合型农业机械的研发应用。加大对种业科技创新支持力度,推进种质创新、新品种选育、高效繁育等方面农业核心技术的研发应用等,提高科技对粮食生产的贡献度。强化数字农业、绿色农业新技术合作,支持和帮助发展中国家引入现代农业生产要素,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

    加强经验和知识交流分享,合作解决发展中国家农业发展重点、难点问题。支持国际组织、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通过组织研讨交流、援建农业技术示范中心、开展农业管理与技术培训、人才交流等多种方式,分享农业生产发展的有益实践、适用技术、成功经验,促进理念、政策和知识的交流合作, 着力解决中长期全球农业发展不平衡、发展中国家农业发展水平滞后等重大现实问题。

    聚焦全球粮食安全脆弱区域,增强发展中国家粮食安全保障能力。推动粮食安全治理理念从“危机应对”向“危机预防”转变。强化全球和区域合作,协同保障粮食安全。转变全球粮食治理理念(张帅, 2023),正确客观认识粮食储备的宏观调控与应急保供的重要作用,避免将其政治化、工具化、武器化,提高粮食储备保障能力。

    围绕粮食供应链的薄弱环节,帮助发展中国家补齐短板。加强防灾减灾救灾体系建设,分享农业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实践经验,增强应对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和韧性。以现代储运技术为支撑构建应急储备粮库,促进储备、物流、减损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储备调节粮食供需平衡和应对风险能力。加强市场能力建设,提高粮食分配效率和公平性,提高对低收入群体的粮食保障能力。加强粮食节约减损合作研究技术应用,减少粮食产前、产中、产后全产业链各环节的损耗,提高粮食资源利用效率,通过供需两侧协同发力保障粮食安全。

    防控主要发达经济体粮食政策负面外溢风险

    促使粮食回归优先满足人类生存食用需求的基本属性, 推动农业跨国巨头企业承担更多社会责任,维持粮价平稳有序波动。

    加强宏观政策协调。主要经济体应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稳定性、可预期性。发挥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作用, 防范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激进调整的负面外溢效应。鉴于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处于中心地位,应敦促美国等主要发达国家采取负责任的宏观经济政策、加强宏观政策协调,避免货币政策激进调整负面外溢效应冲击全球粮食市场,防范经济金融系统性风险对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低收入缺粮国最基本食物权益的冲击。

    强化粮食金融属性监管。加强对全球主要农产品期货市场的监管,特别是对全球产粮大国、贸易大国的粮食金融衍生品、期货、期权的监管,加强对粮食作为投机品的审查监督。

    在需求侧削弱粮食能源化属性。优先考虑满足生存需求,加强对粮食生产、出口大国粮食能源化的监管;加强能源、粮食政策的统筹协调,特别是在全球粮食危机期间,产粮和出口大国应有效控制粮食能源化属性,释放粮食出口潜力。

    推动跨国农业巨头企业、国际大粮商承担更多社会责任。促进形成粮食多元主体、多元化定价中心,使全球粮食市场充分竞争,逐渐打破粮食国际贸易寡头垄断市场局面。督促跨国农业巨头、国际大粮商尤其在育种、农资、农化等产业链上游提高社会服务能力,在农产品贸易下游推动产业链稳定畅通,确保在产业链终端的期货市场,国际粮价波动较为平稳有序。

    推动建立更加公平的国际粮农贸易规则体系

    在兼顾粮食安全保障目标和粮食安全自主权的前提下, 推动完善国际粮农贸易规则体系。

    将粮食安全纳入国际贸易规则的考虑范畴。应明确将粮食作为关系人类生存权和发展权的、豁免于地缘政治和国际冲突之外的最基本商品和公共品,避免国家之间因地缘政治、贸易冲突、单边霸权、国际战略等将粮食政治化、工具化、武器化。

    确保粮食国际贸易及通道稳定畅通。强化以世界贸易组织为代表的多边贸易平台,构建大宗商品合作伙伴关系,建设开放、稳定、可持续的国际粮食市场,共同畅通供应链; 对粮食出口限制措施进行规范和监督,明确贸易限制措施应公开、透明、必要并且在适当范围内,针对不符合规则的贸易限制措施建立有效的惩罚机制;加强多边贸易组织和国际港口、物流平台、关键国际贸易通道国的合作磋商,推动建立相关多双边经贸合作机制, 确保粮食贸易及通道畅通,增强全球粮食供应链韧性。

    推动多边贸易协定改革兼顾各国国家层面的粮食安全。积极推动发展中国家特别是粮食净进口国、低收入国家等基于国家粮食安全的粮食公共储备纳入适合本国发展阶段的发展箱或绿箱支持范畴。

    促进国际粮食市场的多元、均衡发展。探索建立全球或区域粮食进口国国际合作网络或联盟,提高粮食进口国市场议价能力。

    完善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全球粮食安全治理机制

    加强粮食安全治理主体间的协调,提升全球粮食安全治理的包容性、公平性和有效性。

    完善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全球粮食安全治理机制。支持联合国“全球粮食、能源和金融危机应对小组”和联合国三大粮农机构的工作,加强在联合国框架下的统筹协调,完善全球粮食安全治理框架,加强涉及食物主权、气候变化、粮食国际贸易、财政、金融及地缘政治等相关国际机构在全球粮食危机时的协同。在设置粮食安全议题、制定农业和粮食战略政策时,要以维护和提升全球和本国粮食安全为目标进行综合统筹,推动各机构、平台共商共建共享,形成基本共识、确保行动一致,既各尽其责、充分发挥各项激励机制作用,同时增强以联合国为中心的粮食安全治理机制的权威性、约束力及执行力。

    多边机制、区域机制应加强与联合国机制的协同,避免机制碎片化和重复建设。多边、区域机制应在粮食生产、收储、资金、技术等方面提供必要支持。继续用好二十国集团等多边、区域机制框架下农业部长会议等已有机制,强化七国集团等多边机制与联合国机构加强协调,防止出现政策冲突并因此导致治理效能低下等问题。

    优化全球粮食危机紧急应对机制。在联合国“全球粮食、能源和金融危机应对小组”工作机制的基础上,优化全球粮食安全风险和危机识别系统,完善基于各国粮食生产、库存、贸易大数据系统的全球粮食危机预警信号识别机制, 研判全球粮食安全的风险来源、危机程度、具体成因,从而采取更有针对性、更有效的紧急应对措施,如粮食援助等。

    切实发挥多边金融机构维护全球粮食安全的作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国际金融机构作为中低收入国家重要融资方,应在金融信贷上尽其所能、加大力度,着重支持低收入缺粮国的经济稳定增长,促进低收入群体就业的相关产业发展,从而提高粮食负担能力;加大对全球粮食国际贸易通道、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促进国际粮食贸易稳定畅通;提高对低收入缺粮国农业发展投资。

    优化对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低收入缺粮国家的援助方式。对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农产品净进口国家、低收入缺粮国, 要采取标本兼治的援助举措: 短期看,应通过加大赠款、优惠贷款力度等方式实施粮食援助,提高粮食援助规模,及时向遭受粮食危机国家提供紧急人道主义援助,帮助最脆弱国家和群体尽快度过粮食危机、免于饥饿;长期看,应加大化肥、农业机械以及灌溉等影响粮食生产能力的物资和技术援助,持续帮助脆弱国家构建长期的、具有气候韧性的农业发展体系,提升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全面、系统、有效应对粮食安全风险。同时,应避免将粮食援助作为政治工具,强化国际粮食援助项目的监督评价机制,确保粮食援助以受援国主导,同时与受援国需求相匹配。

    Visits: 5

    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