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隐私保护和数据安全在数字化时代变得更加重要。
  • 随着移动支付的普及,现金交易正在逐渐减少。
  •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养老服务和健康管理需求日益增长。
  • 社交媒体对年轻一代的影响力日益增强,引发对其影响的广泛讨论。
  • 大数据和机器学习在商业决策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 智能家居设备的发展正在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 太空探索的商业化为航天产业带来了新的投资和创新。
  • 随着全球对COVID-19疫情的持续应对,远程工作已成为新常态。
  • 随着全球健康危机的持续,公共卫生体系的完善成为紧迫议题。
  • 云计算的普及正在改变企业的IT基础设施和运营模式。
  • 随着移动支付和数字货币的普及,金融行业的服务模式正在发生变化。
  • 5G技术的推广为智能设备和物联网带来了新的机遇。
  • 区块链技术的应用正在扩展到金融行业之外的新领域。
  • 社交媒体对年轻一代的影响力不容忽视。
  • 5G技术的推广为物联网和智能城市的发展提供了新机遇。
  • 智能家居设备的发展正在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 气候变化导致的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全球减排行动迫在眉睫。
  • 随着全球健康危机的持续,公共卫生体系的完善成为紧迫议题。
  • 5G网络的普及为物联网和智能设备提供了更广阔的应用空间。
  • 数字货币的兴起正在改变金融交易的方式,引发监管机构的关注。
  • 电子商务的增长推动了物流行业的创新和发展。
  • 随着人口老龄化,养老服务和健康管理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 随着人口老龄化,养老服务和健康管理成为社会关注的新焦点。
  • 数字化教育平台正在全球范围内重塑学习体验。
  • 全球健康危机凸显了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和国际卫生合作的紧迫性。
  • 电子信息产业助推新型工业化的机理与路径

    电子信息产业助推新型工业化的机理与路径

    0

    许世琳 张金颖 温晓君

    内容提要: 

    作为国民经济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支柱产业,电子信息产业是推动新型工业化的关键引擎,具有创新活跃、渗透性强、带动作用大等特点。本文剖析了电子信息产业在新型工业化推进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全面梳理了电子信息产业在工业领域的应用,前瞻了电子信息产业助推新型工业化发展的路径。

    作为我国的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支柱产业,电子信息产业是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中夯基础、保安全、稳增长、强体系、释潜力、强动能的重要核心力量,能够为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构筑强大物质技术基础。为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本文剖析了电子信息产业在新型工业化推进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全面梳理了电子信息产业在工业领域的应用,前瞻了电子信息产业助推新型工业化发展的路径。

    4 月9 日,第十二届中国电子信息博览会在深圳会展中心开幕。 图/ 中新社

    电子信息产业为实现新型工业化贡献中坚力量

    (一)发挥“夯基垒台” 作用,托底工业经济大盘

    电子信息产业基础性地位日益提升。在工业经济托举方面,电子信息制造业体量与增速在制造业各门类中居于“双排头”。体量方面,从近十年数据来看,电子信息制造业占制造业比重均位于7.5%— 10.5%,始终高于占比第二的行业门类1—2个百分点,高于半数以上行业门类6—9个百分点,如此庞大体量的产业, 其规模韧性是稳定制造业规模韧性行之有效的“ 压舱石”。增速方面,电子信息制造业层出不穷的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持续激发产业增长活力,行业增加值增速始终高于其他行业增加值增速, 远远超过制造业增加值增速, 对全部规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多年来处于引领地位,为“工业增长挑大梁”、托举制造业倍增提供重要支撑。在物质技术基础方面,电子信息产业在工业领域外延广泛,其渗透范围几乎涵盖全部工业细分领域。电子信息产业与其他产业相融合,不仅提高了相关产业的生产效率、质量性能、安全水平、节能降耗水平等,而且促进了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出现和快速发展,为工业发展提供创新技术。

    (二)扛起“转型升级”大旗,强化新型工业化发展动力

    当前,推动新型工业化进程主要依靠创新驱动。电子信息产业的强技术驱动属性能够为工业转型升级带来有力支撑。据赛迪研究院电子信息研究所测算,党的十八大以来,支撑电子信息产业增长的要素动力有所转换,以高新技术为代表的全要素生产率对产业增长的贡献率有所提升。2010—2019年,从三大要素对产业增长的贡献率来看, 要素动力从资本与劳动力驱动,向资本与全要素生产率驱动转变。技术边界外溢方面, 随着信息技术交叉创新的边界不断外溢,软硬协同、人机交互、万物互联趋势愈发明显,推进新型工业化对先进计算、机器人、脑科学、人机交互、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量子技术创新发展的需求不断提升。融通创新方面,基于自身技术实力的提升,电子信息行业不断为其他产业赋能,已成为融合发展的“润滑剂”“加速器”,有力促进绿色制造、智能制造等的发展。集群式突破方面,新兴领域持续迸发发展活力,促使信息技术从基础理论、装备材料、生产工艺、底层架构、系统设计全链条集群式突破。

    (三)勇挑“开疆拓土” 重担,开创新型工业化新增长点与新经济形态

    电子信息产业引领数字产业高质量发展,不断开辟新型工业化新增长点与新经济形态。行业数字化转型市场孕育新增长。工业制造领域在采集、传感、加工、交付全环节的数字化转型对信息技术产生大量需求,工业软件、智能传感器、物联网、工业机器人、工业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发展迅速。超高清视频、虚拟现实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文化娱乐领域率先实现产业化,元宇宙兴起将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高性能计算、3D图形引擎、高速无线通信等大量前沿信息技术连点成线,逐步形成未来信息产业的主战场。电子信息产业与新场景新模式深度融合,新经济形态接续涌现。近年来,无人经济、在线经济日渐活跃,受疫情影响,远程办公、远程教育、在线医疗、无人零售等新经济形态迅速增长,为电子信息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其中,电子信息产业通过开源、节流、赋能,正成为新兴绿色产业发展的关键力量。

    图为巨龙电机(宁德)有限公司工人在智能生产线上作业。 图/ 中新社

    电子信息产业深度参与新型工业化全流程

    (一)为研发设计提供开发创作工具箱和功能升级装备库

    电子信息产业为工业生产的研发设计环节提供重要工具。近年来,人工智能、5G、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融合发展,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数字孪生、元宇宙等新技术新业态的兴起,研发设计环节能够使用先进的建模和仿真工具,实现对工业产品的精准设计。同时,电子信息技术为产品功能拓展提供软硬件支撑。硬件方面,电子信息产业能够提供集成电路、传感器、显示屏、通信设备、计算单元等硬件模块。软件方面,电子信息产业能够提供操作系统、数据库、应用软件等。通过在设备生产、硬件制造、系统集成、软件开发以及应用服务等作业过程中集成电子信息软硬件产品,能够有效升级现有产品性能和质量,从而为消费者提供更高品质的服务体验。

    (二)为生产制造提供生产效率加速包和产品质量保护舱

    电子信息产业能够大幅提高工业生产效率。利用工业互联网、云计算等技术,可对工业设备、物流、供应链等生产环节进行数字化、可视化、智能化改造,实现对生产数据实时汇总、分析和处理,对生产计划和调度进行精细化管理和优化,从而大幅提高生产效率。以电子制造行业为例,某超大型电子厂的智能生产系统引入了工业互联网技术后,能够通过工业数据的汇总分析和图形化展示,实现生产计划的快速调整和生产线的自动调度,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减少盲目生产,每小时生产线效率提升30%以上。电子信息产业能够为工业生产提供质量保障。利用5G、云/边缘计算、智能传感等技术,工厂能够实时收集和传输数据,实现智能控制。这些数据主要包括生产过程中的温度、湿度、压力等参数,以及设备状态和产品质量数据。这些数据通过云计算和边缘计算进行处理和分析, 以实现实时监控和远程控制。这使得制造企业能够快速响应生产变化,优化生产计划,调整生产参数,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三)为检测中试提供模拟仿真测试台和技术创新试验场

    电子信息产业为工业检测中试环节提供模拟仿真环境。随着数字化转型的深入,基于计算机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的虚拟仿真技术在工业领域中试环节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这类中试研发平台通过模拟真实环境和过程,能够帮助完善高效专业的中试服务体系, 增强工业领域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等创新成果工程化、产业化的中试能力,有效帮助企业优化产品设计、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电子信息产业能够为工业科技创新提供试验场,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步伐。利用电子信息产业的装备与技术支持,构建“前期研发、小试、中试、产业化示范”的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对多领域的科技创新成果进行成熟化处理和工业化考验,助力打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最后一公里”,推动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上生产线。

    (四)为服务运维提供智慧运营新渠道和服务管理新模式

    电子信息产业为智慧运营提供物质技术基础。工业生产企业通过智能化、数字化手段,融合建设智慧工业园区、智慧工厂、数字化生产车间、智能化流水线等,将园区和企业的各种设备、系统、数据进行整合,有效实现对多种资源的集中监控、调度和管理,提高企业运营效率,优化管理模式,提供智能化的服务和决策支持,让企业更好地适应市场的变化和趋势,提升竞争优势。电子信息产业推动构建新型服务管理模式。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 通过智能设备和互联网的连接,企业能够在关注运营效率和成本收益的同时,为消费者提供更多元化、智能化的管理和服务,包括改善用户体验、快速反应、灵活适配、敏捷扩展、数据决策、立体协作等,服务企业发展。

    电子信息产业助推新型工业化发展的路径

    (一)培育竞争优势, 提振消费市场,增强产业链支撑力

    加快培育竞争新优势。我国要充分利用巨大的市场空间、完善的产业链配套能力、不断提升的科技创新能力和日益优化的营商环境,积极营造电子信息产业竞争新优势。大力提振消费市场。我国要进一步发挥国内信息技术产品规模优势,引导和推动新型主导产品和服务发展,着力锻造产业长板。利用我国市场庞大、应用场景丰富特点,聚焦增量市场,加强新应用场景下的技术融合和产品创新,推动产品高端化。加快推动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理顺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改善创新激励效果,加快新兴领域商业化、市场化进程。通过政府采购,提高新产品新模式的市场认知度和辨识度,引导消费升级,助推新兴产业市场潜力充分释放。同时,充分发挥新兴产业对电子信息产业的牵引拉动作用,助力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生态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跃升。

    (二)打通堵点,加强国际合作,夯实供应链地基

    加快补齐供应链短板弱项。面向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全面梳理电子信息供应链中的堵点、痛点、难点,主动应对“芯片荒”、大宗原材料涨价等供应链上游不确定性问题。积极发挥龙头企业在补链强链中的引领作用,释放国内供应链巨大潜力,以应用拉动供应链逆向创新,不断提升跨环节、跨部门、跨区域的协同供给效率,建立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供应链体系。以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强国际合作。积极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多元化的开放合作格局,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突破封锁,推动中日韩、欧盟等区域国家合作,拓展全球供应链合作空间,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战略合作,全面提升区域供应链安全性和稳定性。

    (三)鼓励原始创新,构建友好创新生态,筑牢创新链

    从鼓励集成创新转向鼓励原始创新。这要求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提升原始创新能力,以基础研究的突破带动引领性原创成果、战略性技术产品的重大突破,切实提高我国关键核心技术的国际竞争力。坚持引进培育双驱动,构建创新型技术人才高地。政府和企业必须创新人才机制,加强高端技术人才的引进力度,重视电子信息产业人才的培养,完善各种分配政策和激励措施,壮大创新人才队伍,积极构建创新性、复合型人才梯队。构建自主演进的创新生态。紧抓电子信息产业底层技术架构变革和国际分工体系调整机遇,树立生态协同、联立共生、互为渗透的发展观念,与国外企业建立更加紧密的生态关系,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强扭抱”生态格局。加快构建自主技术主导、产业链支持、可持续迭代演进、开放领先的产业生态,基础软硬件国产化生态快速收敛,优化国产基础软硬件适配。

    作者单位: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

    Visits: 179

    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