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秀青
内容提要:
4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这为西部大开发带来巨大的政策利好,为西部地区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20多年来,取得显著成效,但当前正面临着国际局势风云涌动、科技革命加速推进、国内产业转型升级等新形势带来的挑战。展望未来,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西部地区要充分利用新机遇,培育新动能,通过产业升级、生态保护、对外开放、资源保障、城乡融合等途径奋力构筑西部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4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座谈会,强调西部地区在全国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中举足轻重,要一以贯之抓好党中央推动西部大开发政策举措的贯彻落实,进一步形成大保护、大开放、高质量发展新格局,提升区域整体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奋力谱写西部大开发新篇章。在党中央对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作出部署五年来的关键时点上,这无疑为西部大开发带来巨大的政策利好,为西部地区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总结过去,西部大开发已取得显著成效;立足当下,西部地区发展还面临不少挑战,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铆足干劲再出发尤为迫切;展望未来,借力新时代加快推进西部大开发的契机,奋力构筑西部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2024 年5 月,第六届中国西部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在重庆开幕,本届西洽会聚焦现代生产性服务业,以“新西部、新制造、新服务”为主题。 图/ 中新社
新世纪以来西部大开发取得实效
西部地区(包括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面积683万平方公里, 占全国的71.1%,幅员辽阔,资源富集;常住人口2023年末为3.79 亿人,占全国的26.9%。
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20多年来,青藏铁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西棉东调等一批重点工程相继竣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浓墨重彩,西部地区经济得到快速发展,社会各方面也取得良好发展成效。一是西部地区生产总值得到显著提升,从2000年的17276.41亿元增长至2023年的269324.91亿元,年平均涨幅为12.7%,高于东部涨幅(11.36%)、中部涨幅(11.60%)和全国平均涨幅(11.63%);同期,西部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GDP的比重由17.23%上升到21.37%。二是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迈上新台阶,西部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00年的5163.29 元增长到2022年的42173.3 元,年均增长10.02%,增幅高于中部地区(9.98%)、东部地区(9.64%)和全国平均水平(9 . 8 4 %);西部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00年的1626.18元提高到了2022年的16632.10元,年均增幅11.15%,同样高于中部(10.62%)、东部(9.23%) 和全国平均(10.40%)增幅。同期,西部地区的城市化水平、基础设施完善程度、生态环境保护、公共服务水平等都获得较大提升。
新时期“ 西部再出发”的双刃剑
新时期,西部大开发再出发面临着国际局势风云涌动、科技革命加速推进、国内产业转型升级等新形势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必须变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凝神聚力再出发。
(一)国际政经局势风云涌动
当前,国内外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复杂的变化,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全球发展深层次矛盾突出,一是全球经济增长动能不足。发达经济体为应对高通胀而激进加息, 扰动了全球金融市场,未来几年全球经济发展也处于不稳定状态。二是经济全球化遭遇逆风。中美贸易摩擦持续、发达国家引导产业回流、科技贸易封锁等单边主义、民粹主义抬头,贸易保护主义不断蔓延, 多边贸易体制受到冲击。三是国际秩序遭遇重创。WTO改革遇阻,俄乌冲突、巴以冲突持续,国际秩序和全球治理体系进行深度调整。这些国际风险挑战为我国,也为西部地区发展带来不确定性。但同时, 挑战中蕴藏着机遇。过去,西部地区的一些高科技产品缺少应用场景,但随着部分高科技进口产品被“卡脖子”或“卡脖子”风险加大,迫使下游用户在国内寻找供应来源,许多西部地区的高科技产品有了用武之地,并在应用中持续完善,进而扩大了内需市场。
(二)科技革命深入推进
在经历了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裂和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世界经济进入了一个长周期的下滑期,根据康德拉季耶夫长周期理论判断,这一下滑态势可能要延续至2030年前后,同时孕育中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也将在2030 年前后步入长周期的繁荣阶段。当前,科技创新型产品和服务从蓄势待发步入群体迸发的阶段,以人工智能、量子计算、合成生物学为代表的新兴技术已经进入成长期,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 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和跨领域融合等成为新兴技术发展新趋势,全球经济增长的新动能正在蓄势形成。科技创新已经成为各国、各地区之间角力的关键领域,谁能抢占先机,谁就能站在产业发展的制高点上,就会在市场竞争中赢得主动权。西部地区有一定的科技基础,西北、西南各有自己的科创优势。紧跟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的步伐,西部地区要加快以科技创新促进西部大开发深入实施,争取弯道超车,缩小区域间差距。如果错过此轮发展机遇, 西部地区与中东部地区的差距将越来越大。
(三)国内转型升级持续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其中也包括西部地区形成高质量发展新格局。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直观表现是“量” 的合理增长、“质”的有效提升。当前,我国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期,房地产以及重化工业等传统增长引擎的动力逐渐减弱,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和单纯数量扩张没有出路,需要更换动力更加强劲的“发动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和动力转换已经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工业体系完备、研发基础扎实、创新能力增强、人才红利显现,一批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产业,深度融入千行百业,服务千家万户。但是,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的新旧动能转换尚未完成,新兴产业还不够大、不够强,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还有差距,西部地区更是如此。当前,西部地区不仅要聚焦核心产业和相关领域,更要根据不同领域所处的不同发展阶段精准施策、因势利导,克服与中东部地区竞争中的劣势,充分利用既有资源优势,助推一批新兴产业成长为科技含量高、带动作用强、发展空间大的新增长引擎。
2024 年1 月,新疆吉木萨尔国家级陆相页岩油示范区呈现热火朝天的生产场景。 图/ 中新社
奋力构筑西部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西部大开发是党和国家协调区域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重大战略决策。20多年来,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但东西部差距依然较大,西部地区发展中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突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西部地区要充分利用新机遇,积极应对挑战,培育新动能,构建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一)加快实现产业转型升级
2000年以来,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第一产业增加值占比从1999年的23.8% 下降到2022年的11.4%,高于全国水平;第二产业占比从41.0%略降至39.9%,与全国水平持平;第三产业则从35.2%提升至48.7%,但仍低于全国水平。长期以来,西部地区的产业升级主要以能源、原材料等传统资源型产业为主导。然而,有资源并不等于有竞争力。当前,我国经济正由传统产业体系向现代产业体系转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产业正成为引领经济增长的新引擎。这是大趋势,西部地区要紧紧跟上。在前期产业结构优化的基础上,西部地区要更加注重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现代化进程,加快传统产业的战略性结构性调整,淘汰落后产能,推进重点行业设备更新改造,高起点完善信息通讯和交通物流等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未来产业,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
(二)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
西部地区深居内陆,生态环境相对脆弱,局部水土流失、森林草原退化等环境问题较为严重。西部地区自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把保护生态环境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抓出成效。截至2020年底,西部地区累计实施退耕还林还草超过1.37亿亩,森林覆盖率超过19.3%;青海三江源“中华水塔”得到有效保护,三江源草地整体退化趋势得到遏制; 长江干流首次全线达到Ⅱ类水质,黄河干流水质为优。生态环境保护对于任何地区来讲都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对于西部地区显得更为紧迫,必须常抓不懈。为了进一步改善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应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加强生态系统监测, 开展生态综合治理,深入实施重点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以节能降碳增效促进传统产业绿色化、智能化改造,加快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构建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有效补偿生态保护者利益。
(三)提高对内对外开放水平
西部地区边境线较长,与十多个国家接壤,是我国连接中亚、南亚以及欧洲的重要桥梁,是“一带一路”倡议的核心依托区域。2001年,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叠加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西部地区的对外贸易开始进入快车道,西部地区的外商投资企业和投资额也明显增长。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下,西部地区对外开放的重点是依托“一带一路” 建立国际经贸与合作平台,以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为契机,建设高水平的自由贸易试验区、综保区等,践行更高水平的制度型对外开放,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
(四)提升重点资源领域安全保障能力
西部地区资源富集,能源、水、矿产等资源储量均居于全国前列。丰富的资源对于西部地区发展具有两面性作用。如果过度依赖资源不仅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反而会与发达地区差距越来越大,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才是正途。因此,一方面,西部地区要承担好国家能源基地建设任务,提升能源矿产以及水等资源保障能力;另一方面,要加强跨区域协作,提升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有序承接产业梯度转移,打造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优化产业结构。
(五)大力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解决西部地区的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问题。受经济发展所限,西部地区的城乡失衡问题更为突出。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让西部城乡融合发展取得进展,但仍有较大差距。因此,要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协同推进农业生产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协同推进农业发展、乡村建设与绿色转型;因地制宜发展多样性特色农业,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现代食品产业、乡村休闲旅游、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农村电商等产业,打造农业全产业链,支持建设一批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因地制宜推进城镇化进程,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参考文献略)
作者为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正高级经济师
Visits: 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