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杨堃
内容提要:
交通运输是西部地区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的基础和先决条件,是不断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重要支撑保障。本文梳理回顾了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西部地区交通运输发展思路和演进脉络,从支撑服务产业发展、对外开放、区域协调等三个维度总结了西部地区交通运输发展的主要成效,提出下一阶段西部地区交通运输发展重点应在持续完善综合交通与运输物流网络、协力打造多元化国际贸易运输体系和培育激活交通经济融合发展新动能等三大方面持续发力,更好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大保护、大开放、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西部地区交通运输实现了从瓶颈制约阶段进入逐步适应阶段的历史性转变,交通设施覆盖范围不断扩大, 运输服务供给能力显著提升,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渐趋完善,交通经济融合发展日益深入,为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实现西部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座谈会,强调要一以贯之抓好党中央推动西部大开发政策举措的贯彻落实,明确了“六个坚持”的重大要求, 为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进一步形成大保护、大开放、高质量发展新格局指明了方向,也为交通运输融入和服务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西部大开发新篇章提供了根本遵循。
贵州榕江:交通网络助力经济提速。 图/ 中新社
西部大开发以来西部地区交通运输发展脉络
(一)从绘蓝图到打基础:交通瓶颈制约初步缓解
自2000年10月西部大开发战略全面启动实施至2012年底,国家加强对西部大开发的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引导,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西部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能力瓶颈制约得到初步缓解。这一时期,国务院批准实施了西部大开发3个五年总体规划,交通运输部制定了落实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公路水路交通运输专项规划,全社会累计投资约3.7万亿元, 实施了青藏铁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187项西部大开发重点工程。从发展脉络来看, 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聚焦大通道大网络建设,增强区际空间联系。2001年3月和2002年2月,国家先后印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和《“十五”西部开发总体规划》,明确指出“交通是西部开发的第一要务”,提出要“依托亚欧大陆桥、长江黄金水道、西南出海通道等重要交通干线,发挥中心城市的集聚功能和辐射作用,以线串点, 以点带面,实行重点开发”, 并部署了加快国道主干线和西部开发省际公路通道建设、建设铁路内外大通道、打通西部沟通东部地区水运通道等重点任务。《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若干意见》, 提出“加强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建设,发挥综合效益”,并明确5年内建成“五纵七横”国道主干线西部路段,到2010年建成西部开发八条公路干线的建设目标。
二是坚持统筹城乡交通发展,提高设施覆盖范围。2007 年4月,国家印发《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强调“统筹城乡发展,突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将加快建设通乡通村道路作为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重要任务,强调“继续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西部大开发的重大任务”,部署完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继续实施国家高速公路网西部路段项目、扩大路网覆盖面、提高机场密度、加强油气干线管网和配套设施规划建设、加快推进“油路到乡”和“公路到村”建设工程等重点任务,提出“新增公路通车里程20万公里”“建设农村通乡沥青(水泥)路11万公里”“铁路路网总规模达到35000公里”等具体目标。
三是加强交通枢纽城市建设,强化集聚辐射效能。2012 年初,国家印发《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突出强调“严格落实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突出重点、稳步推进”,明确提出“完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 强化西部地区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建设”的发展导向,指出要依托交通枢纽和区域中心城市,着力培育重点经济区, 依托国际大通道,拓展沿边开放区优势资源转换战略的实施空间,形成边境地区要素集聚高地,提出到2015年“重点城市群内基本建成2小时交通圈”“ 基本实现乡乡通油路,村村通公路”“铁路营业里程新增1.5万公里”等具体目标。
中欧班列(西安)跨境公铁联运班列实现常态化开行。 图/ 中新社
2000—2012年,西部地区新增铁路营业里程1.27万公里,铁路总营业里程达到3.7 万公里,占全国的38.2%,公路、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分别达到169万公里、2.9万公里,分别占全国的39.8%和30.3%, 建成民航机场92个,西部地区的综合交通运输网骨架得以初步形成。
(二)从大跨越到新格局:交通支撑能力显著提升
自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至2023年,西部大开发战略处在区域发展战略的优先位置得到进一步深入实施, 西部地区全方位开发开放态势全面增强,国家持续强化基础设施规划建设,深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改革,拓宽多元化投融资渠道,西部地区交通运输在设施能力、服务水平、组织效能、业态融合等多方面得到更高质量发展,实现了从“有没有”到“够不够”再到“好不好”的跨越,为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提供了有力支撑。这一时期,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呈现作用单元精细化、作用机制协同化、作用范围国际化等发展趋势,西部地区交通运输也在若干国家区域重大战略叠加赋能下,呈现出如下主要发展特点。
一是优化综合交通运输结构,突出“两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交通发展。《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将生态环境保护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提出“实施节能减排重点工程,突出抓好工业、建筑、交通运输、公共机构等重点领域节能”等任务。《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公路水路交通运输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突出了从基础设施扩展到运输服务、科技进步、信息化建设、绿色交通和安全应急等行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实现了从建设规划向行业发展规划转变,并针对西部地区生态脆弱、自然灾害频发的特点,强调了构建绿色交通运输体系和提高安全和应急保障能力,提出到2020年实现“两型”交通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的发展目标。
二是强化对内对外通道建设,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强化西部地区与东中部地区和周边国家的交通联系,建设和完善“五横四纵四出境”通道,形成连通内外、覆盖城乡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同时指出要“全面推进西部地区对内对外开放,打通陆路开放国际通道,打造重庆、成都、西安等内陆开放型经济战略高地”等。2020年5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再次强调指出“加强横贯东西、纵贯南北的运输通道建设,拓展区域开发轴线”,要求以共建“一带一路”为引领,加大西部开放力度,强化开放大通道建设。
三是促进交通经济融合发展,增强经济发展动能。《指导意见》结合新时代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特征, 更加注重交通运输与经济社会发展间协同联动、融合发展的新模式新业态,比如提出“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特别是专业服务业,加强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出海、扶贫通道和旅游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国家物流枢纽布局,提高物流运行效率”“完善北部湾港口建设,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港口群,加快培育现代海洋产业,积极发展向海经济”“依托长江黄金水道,构建陆海联运、空铁联运、中欧班列等有机结合的联运服务模式和物流大通道”“优化中欧班列组织运营模式,加强中欧班列枢纽节点建设”“加快建设开放物流网络和跨境邮递体系”“依托陆桥综合运输通道,加强西北省份与江苏、山东、河南等东中部省份互惠合作”等具体任务。
综上,2013—2023年,西部地区新增铁路、公路、高速公路和民航机场分别达到2.88 万公里、69.58万公里、5.38 万公里和40个,铁路货运量约22亿吨,占全国铁路货运量的比重较2012年提升5.1个百分点,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快完善,交通基础设施能力瓶颈总体得到大幅缓解。
交通运输支撑服务西部大开发的主要成效
(一)厚植产业发展基础
一是助力矿产、旅游等资源开发,资源优势加速转化为经济优势。2000年至2023 年间,西部地区铁路货运量占全国比重由22.3%提升至43.9%,公路货运量由25.9亿吨增长至120.9亿吨,年均增速达6.9%。接待国际游客由2000年的490万人次上涨至2019年的2913万人次,同期国际旅游外汇收入由15.85亿美元上涨至191.55亿美元。
二是密切与东中部地区经济联系,带动相关产业转移及集聚发展。自2003年后,我国食品、轻纺、电子信息、非金属矿物制品、机械制造等行业沿交通干线向西部地区转移布局的趋势逐渐加强。特别是近年来西部地区依托交通物流枢纽对资源要素的时空组织优化,吸引更多产业在区域中心城市形成集聚。截至2024年初,西部地区已打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等9个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电子信息、航空等5个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三是推动交通与产业联动融合发展,经济发展新动能得到初步激发。重庆通过融合交通运输与数字经济,打造产业新增长点,实现智能交通产业投资额年均增长20%以上。甘肃大力实施打造路衍经济千亿级产业行动计划,目前已在交通旅游融合领域加大有效投资,实施“交响丝路1号线”、洮河如意湾(太石服务区)等若干示范带动项目,形成良好发展势头。新疆建成投运首个高速公路双储能自洽光伏供电系统,可在沙漠复杂运行气候环境下实施储能和发电,年均发电量可达71万度, 相当于节省285吨标准燃煤。
(二)拓展对外开放空间
一是国际物流大通道日益畅通,推动对外贸易加速增长。自2011年重庆开行首趟中欧班列至2023年底,中欧班列累计开行8.1万列,其中西部地区开行数量占全国总数的一半左右,通达欧洲20个国家160个城市。2012年至2022 年间,陕西、重庆、四川等省份进出口贸易额增长1.5倍以上,其中陕西省以“经营单位所在地”和“境内目的地和货源地”两个口径计算的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速分别达到17.2% 和15.7%,远高于同期全国5.0%和长三角地区5.2%的平均增速。
二是交通经济新模式不断涌现,促进国际优势产能合作。西安依托国际交通物流体系,深入推进订单农业经济合作新模式,构建了以哈萨克斯坦北哈州为境外前沿产地枢纽的原料供应基地、以阿拉山口作为境内中转枢纽、以西安国际港务区作为境内集散枢纽, 进而分拨销售至境内其他地区的粮食物流供应链,打通了中亚及周边国家粮食进出口陆路通道,解决了哈萨克斯坦种植模式问题,带动当地150万亩农产品种植销售。
三是吸引外向型产业集聚发展,形成一批内陆开放高地。依托国际国内交通大发展,重庆、西安、成都、乌鲁木齐、昆明、南宁等地成为重要的国际性、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其中,重庆作为西部地区口岸数量最多的城市,现已拥有进境肉类、水果、粮食、冰鲜水产品等指定监管场地和汽车整车、药品等10类口岸功能,基本建成“一枢纽、两中心、多节点”的开放口岸体系,吸引惠普、华硕等300家世界500强企业落户,集聚超800家国际贸易企业,年营收超1300亿元,博世、保时捷、LG、达能等重点企业也在重庆建立货值百亿级的保税分拨中心。
(三)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一是交通设施通达度不断提高,与其他区域的发展差距缩小。2000—2022年, 西部地区铁路网综合密度由4.43个单位上升至12.9个单位,与东部地区的负向差距幅度由29.5%缩小到27.8%,与全国平均水平的负向差幅由20.9%缩小到3.1%;公路网综合密度由111.53个单位上升至463.94个单位,与东部地区的负向差距幅度由80.9%缩小到14.6%,与全国相比,则由低于平均水平14.9%转变为高于平均水平0.8%。
二是交通一体化发展进程加快,推动新型城镇化见势成效。比如,成渝地区以高速铁路、城际铁路等轨道交通建设为重点,强化对外交通、城际交通、都市圈交通合理布局和高效衔接,全力推进交通规划、网络、枢纽、服务、管理5个“一体化”,有力促进了成渝双城经济圈的建设发展。又如,西藏自治区依托交通运输大发展,现已基本形成拉萨、日喀则、林芝、昌都、那曲五城之间的三小时交通圈, 拉日、拉林铁路沿线四市的经济总量占西藏的70%以上,有力推动了高原城镇化建设的发展。
三是通道及枢纽经济成效初显,持续促进区域协同化发展。西部陆海新通道作为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战略通道和促进交通物流经济深度融合的综合运输通道,以创新引领、协同高效为重要原则, 在省部际联席会议机制、省际合作共建机制等跨部门、跨地区协同机制作用下,经过3年多的建设发展,通道经济和枢纽经济发展成效已初步显现, 日益成为沿线区域实现陆海联动、产业链供应链协同运行的重要经济走廊。
持续推动形成西部大开发新格局的交通担当
(一)持续完善综合交通与运输物流网络
一是深入推进交通运输补网强链。以“联网、补网、强链”为重点,加快填补西部路网空白,进一步提升交通设施通达度、通畅性和均等化水平。加强重点经济区多层次轨道交通网建设,适度加密高速公路网,充分发挥民航独特优势。稳步实施进疆入藏新通道建设,完善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加强重点边境地区沿边、抵边设施建设。
二是着力健全货运物流运行体系。以“通道+枢纽+网络”为主线,持续推动西部地区货运物流集约高效运行,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有效衔接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加快推进国家物流枢纽、国家骨干物流枢纽布局建设和互联成网,强化多式联运和干支仓配一体化运行组织能力, 提高干线运输规模化水平和支线运输、末端配送网络化覆盖面。
三是稳步推动智能绿色转型升级。以“数字赋能、绿色转型”为牵引,进一步提高西部地区交通设施的供给效率、服务水平和生态环保适应性。有序推动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超级计算等新技术与场景化应用需求相对成熟地区的交通行业深度融合。加强绿色技术创新和节能减排技术应用,提升绿色化交通设施建设运营的投资比重。
(二)协力打造多元化国际贸易运输体系
一是加快构建陆上跨境运输体系。以中欧班列等国际铁路联运班列为骨干、跨境公路班车为补充,构建经西部地区出入境、联通陆上周边国家的跨境客货运输体系。巩固提升中欧班列高质量发展,加强集结中心建设,优化班列开行布局, 扩大国际班列多元通道辐射范围,积极探索陆上贸易运输规则制定。深化边腹互动,推动边疆地区与内陆地区协同, 做优做强跨境公路班车、国际铁路联运等国际运输服务。
二是大力推动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以海铁联运班列、国际海运、国际铁路联运班列等为重点,以国际民航运输为补充,完善西部陆海新通道国际运输体系。持续优化提升北部湾港口功能,加强西部陆海新通道与中欧班列、长江水运的衔接策应,增强通道沿线枢纽城市在更大空间范围上的供应链组织能力。以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项目为示范,在国际地区层面带动相关国家共建西部陆海新通道。
三是积极发展“空中丝绸之路”。稳步扩大西部地区省会城市民航机场的国际航线通达范围及航次,深化国际国内航司、知名物流企业合作,统筹推进民航客货运输发展,积极打造区域、次区域国际民航枢纽。
(三)培育激活交通经济融合发展新动能
一是提升交通与区域经济布局的适应性。围绕西部地区重大生产力布局,更加主动服务对接区域重大战略,精准对接国内国际产业链供应链发展需求,发挥交通运输引导和优化经济要素的时空组织作用, 大力发展通道经济、枢纽经济,促进传统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沿交通轴线和枢纽实现互补合作、集聚发展,推动形成更高质量的贸易走廊、产业轴带和经济中心。
二是探索交通与产业联动发展新模式。加快交通与制造、旅游、商贸、金融、环保等行业的联动融合,推动营运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和商业服务模式重构。依托西部地区旅游资源丰富、能源资源富集等独特优势,以交旅融合、交能融合为重点,因地制宜在一体化规划、产供链组织、综合性开发等方面深入探索,形成深度联动的服务链、价值链、利益链。
三是培育交通与经济融合发展新业态。聚焦交通服务消费需求、产业升级需要、技术变革要求,改革创新交通经济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及政策保障体系,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和产业生态圈。提升交通产业化系统性治理水平,释放更多发展资源,扩大场景化应用空间,推动交通产业打破传统技术边界、衍生服务环节功能, 形成高铁经济、路衍经济、低空经济等新业态。
作者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综合运输研究所交通运输技术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Visits: 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