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智能家居设备的发展正在改变家庭生活的方式。
  • 随着技术的进步,远程医疗成为医疗服务的新趋势。
  • 虚拟现实技术在游戏、教育和医疗领域的应用日益增多。
  • 5G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智能城市和物联网提供了强大的网络基础。
  • 云计算的普及正在改变企业的IT基础设施和运营模式。
  • 电动汽车的快速增长正在推动传统汽车行业的转型。
  • 在线健身和虚拟健身课程在疫情期间迅速流行。
  • 移动支付和数字货币正在逐渐取代传统支付方式。
  • 气候变化引发的极端天气事件对全球农业和生态系统产生深远影响。
  • 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引起了全球对自然保护的重视。
  • 人工智能的发展正在改变我们的工作方式和生活习惯。
  • 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可持续消费和绿色生活方式成为新的消费趋势。
  • 加密货币市场的波动性引起了全球投资者和监管机构的密切关注。
  • 全球健康危机凸显了公共卫生体系的重要性和改革的必要性。
  • 社交媒体在政治和社会运动中的作用越来越显著。
  • 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快速增长改变了汽车行业的格局。
  • 隐私保护和数据安全在数字化时代变得更加重要。
  • 心理健康问题在全球范围内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
  • 智能家居设备的发展正在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养老服务和健康管理需求日益增长。
  • 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应用为疾病诊断和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 在线教育平台的兴起改变了传统教育模式。
  • 随着技术的发展,无人驾驶汽车的测试和部署正在加速。
  • 全球健康危机加速了医疗保健行业的数字化转型。
  • 随着技术的进步,无人驾驶汽车的测试和部署正在全球范围内展开。
  • 北京文化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北京文化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0

    王关义 佟 东

    内容提要: 

    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本文立足北京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分析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北京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即完善文化经济政策体系,优化文化产业结构布局;积极培育多元化市场主体,加大高质量文化产品供给力度;注重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建设,打造文化产业优秀人才高地;加强文化产业市场监管,推进相关行业规范化建设;推动文化产业数字化转型与融合发展,促进文化市场消费;深化文化产业对外交流,全方位提升文化影响力。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文化关乎国本、国运”,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文化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伟大事业,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本文立足北京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分析了北京地区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高质量发展的相关对策建议。

    2024 年4 月19 日,北京书市在朝阳公园开幕,首次设置全国古旧书展销年会。 图/ 中新社

    北京文化产业发展现状与特点

    近年来,北京文化产业发展已形成特色鲜明的优势效应, “文化+”产业跨界深度融合, 新业态为发展注入新动能,文化产品供给质量大幅提升,多手段促进文化消费升级,文化贸易与国际文化交流快速发展,文化影响力日益增强。

    (一)文化产业规模稳步扩大,整体实力全国领先

    根据《北京统计年鉴2022》数据显示,2004—2020 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稳步增长。2004年北京文化产业增加值为398.3亿元,到2020 年已达到3770.2亿元,是2004 年的9.47倍。2004年至今,北京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4.14%,占GDP比重一直保持增长态势,2020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10.5%,比全国平均比重高出6.1个百分点,占比稳居全国首位。统计资料显示,2022 年,北京全市规模以上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实现收入17997.1 亿元。全市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4509.2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1.0%。

    (二)文化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文化核心领域优势明显

    近年来, 北京文化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文化服务业营业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逐年增加,文化核心领域优势明显。2023年前三季度,全市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法人单位实现收入合计14641.4亿元,同比增长13.8%。分领域看,文化核心领域实现收入合计13271.9亿元,同比增长14.3%。其中, 新闻信息服务、内容创作生产、文化传播渠道、文化投资运营和文化娱乐休闲服务5个领域收入合计同比分别增长10.0%、32.5%、9.1%、10.7% 和48.0%。文化相关领域实现收入合计1369.5亿元,同比增长9.1%。

    (三)“文化+”产业跨界深度融合,新业态为发展注入新动能

    近年来,北京一直大力实施“文化+”战略,积极培育文化新业态、新模式,充分挖掘文化市场消费潜能,助力文化产业发展核心动能转换。网络直播、短视频、在线音乐等文化科技融合的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融媒体新技术新平台集中亮相,网络游戏产业高速健康发展。截至2023年,北京市文化融合发展项目合作推介会已举办10年,推介会活动共促成350多个项目达成合作,累计签约近1200亿元。“互联网+ 文化”模式正推动文化与科技、金融、旅游、体育、教育等相关产业深度融合,为产业发展注入全新动力。

    (四)文化产品供给质量大幅提升,多手段促进文化消费升级

    文化公共设施不断完善, 文化产业园集群发展壮大,为首都市民提供优质服务。《北京市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22年年底,全市共有公共图书馆21个,总流通769.5万人次;档案馆18个,馆藏纸质档案1049.5万卷件;备案博物馆210个,其中免费开放100个;群众艺术馆、文化馆18个。截至2022年底,北京市全年制作电视剧36部1260 集,电视动画片20部4351分钟,纪录片150部,网络剧58 部;全年生产电影135部,共有30条院线292家影院,共放映电影262.9万场,观众2575.4 万人次,票房收入14.2亿元。

    图为第十四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开幕红毯仪式。 图/ 中新社

    (五)文化贸易与国际文化交流快速发展,文化影响力日益增强

    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在对外贸易以及国际文化交流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2016—2022 年,北京的文化贸易规模一直在不断增长,发展态势向好。2021年,北京文化贸易进出口额61.3亿美元,同比增长65.7%,其中文化产品进出口总额达19.4亿美元,同比增长151.9%,创下历史最高增速。2022年,北京文化贸易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新冠疫情的负面影响,但整体规模仍然保持稳定。

    北京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尽管北京文化产业发展取得了进步,但仍存在发展不平衡、高质量文化产品供给不足、文化产业人才流失、互联网文化新业态监管困难、文化消费潜力没有完全释放、文化“走出去”水平不高等问题。

    (一)文化产业发展不平衡

    北京文化产业的经济增长贡献来源比较单一,发展结构不尽合理,文化装备生产、文化消费终端生产等相关行业发展缓慢,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还需进一步增强。在新兴技术高速发展的同时,一部分传统文化企业未能及时转变发展理念,对产业变革认识不足, 转型升级滞后。除此之外,北京各区域文化产业发展也存在不同步的现象,海淀、朝阳、东城、西城集中了大部分优势资源,而延庆、平谷、房山等非中心城区缺少龙头文化企业,文化场所及文化活动相对较少,居民文化消费水平整体偏低。

    (二)高质量文化产品供给仍显不足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对于文化产品、尤其是优质文化产品的需求正在快速增加,消费者由消费被动型转变为需求主动型。但仍存在文化产品整体供给质量不高,高端文化品牌匮乏,创新能力不足,部分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低水平、同质化,一些企业为迎合市场制造劣质文化产品的现象。体现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文化内核、展示当代中国核心价值观、反映中国人精神审美追求的高质量文化作品数量还不足以满足消费需求。

    (三)文化产业人才流失

    文化重在内容本身,其产业的发展依赖创意,核心竞争力在于人才。对标国际上文化产业发达城市的数据可以看出,目前北京文化产业人才占从业人员总人数的比重较低,文化领军人才较少,且近三年文化产业从业人数增长率均为负数, 部分行业从业人员从北京向珠三角、长三角等地区转移,就业市场呈现紧缩趋势。文化人才的流失势必会造成北京文化产业根基不牢、后劲不足, 难以有效满足高质量发展的需求。

    (四)互联网文化新业态监管困难

    由于信息数字技术的快速更迭以及疫情带来的居家时期,网络视听、网络游戏、网络文学等互联网文化新业态在2020年实现井喷式发展,但同时也面临监管困难。比如对于互联网文化新业态,法律法规及时跟进较难,新兴经营内容缺少具体的工商执行标准,监管人员专业知识不足,检测机构资质能力欠缺。同时,网络传销、网络虚假广告等违法行为隐蔽性高、取证难,监管机构缺乏足够的技术手段及人力物力。此外,版权意识也有待进一步提升,原创内容需加强保护。

    (五)文化消费潜力有待进一步释放

    2020年北京文化产业消费市场受到疫情冲击,相关文化企业面临生存压力,线下消费场景受限,多项演出展览取消,活动周期大幅缩减,居民文化消费支出相应大幅减少。整体来看,文化消费群体未完全适应线上文娱消费方式,仍倾向于线下文化体验和文化消费。从北京居民消费结构来看,文化消费占整体消费支出比例依然偏低,消费潜力有待进一步释放。北京文化消费水平和国际文化产业发达城市相比仍存在不小的差距,发达国家人均文化消费在消费支出中的占比达到15%,北京目前仅为10%左右。

    (六)文化“走出去”的水平有待提升

    目前北京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额占总出口额比重不高。承载中华文化核心价值理念的特色文化产品较少,缺少国际知名文化品牌。文化企业普遍缺乏国际化发展战略,文化产品质量参差不齐,走出国门后代表性不强,在国际市场中缺乏核心竞争力。对外出口文化产品品类相对单一,缺乏国际影响力,在北京文化对外贸易中,文化服务出口比例不高, 文化贸易结构仍需优化,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

    北京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北京应进一步完善文化经济政策体系,优化文化产业结构布局;积极培育多元化市场主体,加大高质量文化产品供给力度;注重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建设,打造文化产业优秀人才高地;加强文化产业市场监管,推进相关行业规范化建设;推动文化产业数字化转型与融合发展,促进文化市场消费;深化文化产业对外交流, 全方位提升文化影响力。

    (一)完善文化经济政策体系,优化文化产业结构布局

    加强文化经济政策体系建设,发挥政策导向效应,注重政策内容创新,针对新领域新业态精准施策、及时施策, 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同时,北京市应优化公共服务,进一步建设“一站式”政策服务平台、简化办事流程,为文化企业减负。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鼓励更多非公资本参与文化建设,强化金融服务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

    大力推进文化服务业发展,发挥北京资源禀赋优势, 鼓励企业创新,加强内容创作、文化创意服务等文化核心领域行业建设,同时带动其他相关行业健康发展,改变增长来源单一的局面,优化产业结构。推进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规划建设,带动北京中心城区以外的区域以及京津冀地区协同发展,有效提升产业聚集水平,拓宽文化产业发展空间。

    (二)积极培育多元化市场主体,加大高质量文化产品供给力度

    积极培育多元化市场主体,激发市场创作活力。积极推动国有文化企业改革,让国有资本发挥龙头作用,加速推动文化与科技、旅游等相关产业深度融合,带动北京文化产业整体转型升级;鼓励小微、初创企业高质量发展,不断改善营商环境,鼓励各类市场主体积极竞争,推动形成不同所有制主体共同发展、大中小微企业相互促进的繁荣局面。同时集中精力打造文化精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价值观,将古都文化、红色文化、京味文化、创新文化融入文化创作和文化传播活动中,做民族的、大众的、优秀的文化作品,加大高质量文化产品的供给力度,满足消费者的精神文化需求,从而提升人民的文化素质和首都文化的凝聚力。

    (三)注重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建设,打造文化产业优秀人才高地

    建立合理的文化产业相关人才评定标准,摒弃“唯学历论”的定势思维,加大特殊人才尤其是行业领军人才的引进力度,完善积分落户制度, 制定住房、社保、配偶就业等方面的针对性优惠政策,加强北京文化产业就业的吸引力; 同时利用北京高校优质教育资源,推进相关学科专业规范化建设,构建多层次文化教育科研体系,鼓励校企联合,以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为主体, 市场为导向,建立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基地用于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文化人才,打造文化产业优秀人才高地。

    (四)加强文化产业市场监管,推进相关行业规范化建设

    针对层出不穷的文化新业态,大力推动包容审慎监管, 在鼓励创新、倡导发展新技术、新模式、激发市场活力的同时,坚持文化产业质量和安全底线,营造健康、绿色、自由、积极的文化创造环境, 坚决维护首都文化市场安全稳定。加强网站分类监管, 对网络文学、视频、音乐、动漫、游戏等重点领域实施全网动态监控,对抖音、快手等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互联网经营单位重点监管。同时,加快文化产业立法进程,尽快明确相关核心问题和重要概念,重视版权管理和经营,推进版权交易平台建设,提高全社会版权保护意识,营造尊重知识产权的氛围,推进文化产业健康发展。

    (五)推动文化产业数字化转型与融合发展,促进文化市场消费

    积极推动文化产业数字化转型,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手段, 促进文化产业上线上云,发展平台数字经济。推动优秀文化资源数字化,对文化资源进行数字化转化和开发,让优秀文化资源借助数字技术“活起来”。同时打造一批知名文化IP,抓好环球影城公园、乐高主题公园等世界级文化旅游项目建设,大力培育动漫游戏、网络直播、长短视频、数字视觉艺术等新兴产业形态,积极发展体验消费、夜间消费等新兴文化消费模式, 让文化产业与数字经济、实体经济紧密结合,推进文化产业平台化、智能化、个性化,加速文化与科技、金融、旅游、教育、体育等产业深度融合, 构建复合型文化产业生态体系,促进文化消费升级,让文化产业成为北京支柱性的经济增长极。

    (六)深化文化产业对外交流,全方位提升文化影响力

    继续推动文化走出去,强化内容建设,对外输出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时代化、大众化、市场化特征的文化内容精品。鼓励文化企业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加大品牌建设和投入力度,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品牌。优化文化贸易结构,积极推进数字文化产品出口,加大广播影视、演艺娱乐、动漫游戏等重点项目的出口力度。同时落实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部署,扩大与共建国家、地区的文化贸易往来和文化产业合作。依托首都文化资源优势,建设文化版权交易平台,完善版权授权相关制度, 降低版权交易成本,为提高中国文化产业的国际地位贡献首都力量。

    (参考文献略) 

    作者为北京印刷学院原党委常委、副校长,教授;北京印刷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讲师,博士

    Visits: 542

    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