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全球对COVID-19疫情的持续应对,远程工作已成为新常态。
  • 隐私保护和数据安全成为数字时代的重要议题。
  • 随着在线教育的普及,教育公平问题再次成为社会讨论的热点。
  • 在线教育平台的兴起为传统教育模式带来了挑战和机遇。
  • 在线健身课程的兴起反映了人们对健康生活方式的追求。
  • 随着疫苗接种率的提升,全球经济逐步走向复苏。
  • 随着全球健康危机的持续,公共卫生体系的完善成为紧迫议题。
  • 随着移动支付和数字货币的普及,金融行业的服务模式正在发生变化。
  • 远程工作模式的普及正在重塑传统的工作场所和通勤文化。
  • 大数据和机器学习在商业决策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 随着人们对健康意识的提高,健康食品和生活方式受到更多关注。
  • 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在教育、医疗和娱乐领域的应用不断拓展。
  • 生物技术在医药领域的应用为治疗复杂疾病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 气候变化引发的自然灾害频发,促使各国加大减排力度。
  • 自动化和机器人技术在制造业中的应用提高了生产效率。
  • 大数据和机器学习在商业智能和市场分析中发挥关键作用。
  • 随着全球健康危机的持续,公共卫生体系的完善成为紧迫议题。
  • 在线教育平台的兴起改变了传统教育模式。
  • 随着太空探索的进展,商业航天领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 网络安全问题日益严重,个人数据保护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 全球健康危机凸显了公共卫生体系的重要性和改革的必要性。
  • 生物技术在医药领域的应用为治疗复杂疾病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 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在商业分析和决策中的重要性日益增加。
  • 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可持续消费成为新的消费趋势。
  • 自动化和机器人技术在制造业中的应用提高了生产效率。
  • 深化经济合作构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

    深化经济合作构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

    0

    高笑天

    内容提要: 

    构建中国与周边国家命运共同体既是新时代党中央高度重视周边关系的体现,也是我国开展周边工作的指导性方针。东盟是中国周边外交的优先方向。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践行了利益共同体的理念,为全球治理改革提供新的路径,积极推动形成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当下,中国—东盟经济融合不断加深,经济纽带更加牢固。未来,应持续发挥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优势,巩固经贸繁荣,结合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实际情况,推动周边命运共同体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 中国始终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视域下,周边命运共同体在国家总体布局中的地位尤其突出,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及周边命运共同体, 并明确了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的理论内涵与实际意义。构建中国与周边国家命运共同体既是新时代党中央高度重视周边关系的体现,也是我国开展周边工作的指导性方针。2023年10月,我国发布《新时代中国的周边外交政策展望》,首次以对外发布文件形式全面阐述周边外交政策。

    中国与东盟合作可以促进贸易、投资和经济发展,有助于增加就业机会、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推动地区内各国经济繁荣。 图/ 中新社

    东盟是中国周边外交的优先方向。从地缘上看,东盟位于“一带一路”沿途的关键位置,是我国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合作伙伴。中国是第一个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TAC)、第一个同东盟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的大国, 也是第一个同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的主要经济体。东盟国家也越来越意识到,面对当前复杂多变的世界经济,参与共建“一带一路”是增进合作、实现发展、共同应对挑战的重要选择。在新征程上,要扎实推进中国—东盟经济合作,持续深入推动与东盟共同构建包容互惠、均衡发展的利益共同体,促进亚太地区互利共赢。

    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包含了共同利益

    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进程中,习近平总书记多次用“利益共同体”指明中国与其他国家、地区之间的关系, 强调各方利益的互惠原则。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建立在人类利益共同体基础之上的,中国秉持共同利益观,以利益共谋共享,打造利益共同体。地区的共同发展与繁荣是构建利益共同体的基础,从地缘经济角度来看,中国—东盟地区是当今世界经济中最具活力的地带和增长的主要拉动力量。审视我国周边形势,我国同东盟已经有较好的经贸往来,在经贸领域的利益深度交融,早已形成了高度融合的利益共同体。除了经济方面,我国与东盟国家利益的融合交织在人文、教育等方面也皆有体现。

    中国与东盟合作,不仅有利于双方的经济发展与政治稳定,也对维护全球化、推动区域合作具有重要意义,为地区和全球合作注入新动力。两者合作可以促进贸易、投资和经济发展,有助于增加就业机会、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推动地区内各国经济繁荣;通过合作加深相互了解与互信,有助于减少地区内的政治纷争与分歧,促进地区和平稳定;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如气候变化、恐怖主义等,加强地区内安全合作,维护地区和全球安全与稳定;推动区域一体化进程,促进共同发展、共赢合作,有利于构建更加开放包容的区域合作架构。

    在获得经济收益的同时促进中国与东盟的人文交流,提高经济合作的透明度和实效性。 图/ 中新社

    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反映了国家间相互依存、“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特点, 以双赢、多赢、共赢的方式与东盟国家分享发展的成果与红利,加强国家间的互联互通和基础设施建设,从而推动新型区域合作。中国与东盟国家战略伙伴关系内涵不断丰富, 2023年12月,习近平主席同越共中央总书记阮富仲举行会谈,双方宣布在深化中越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基础上, 携手构建具有战略意义的中越命运共同体。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践行了利益共同体的理念,为全球治理改革提供新的路径,积极推动形成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中国—东盟经济融合不断加深,经济纽带更加牢固

    经济关系既是中国周边工作的重要构成,也是推动构建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内容。新时代,我国同东盟经济合作加速推进,经济融合成效显著。中国是东盟最大的贸易伙伴之一,合作涉及各个领域,包括能源、基础设施、制造业等。这有助于促进东盟国家的经济增长,对于地区和平与繁荣具有积极影响。

    中国同东盟贸易和投资规模快速增长,经贸往来快速发展。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自由贸易区之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一直发挥着促进经济增长和地区合作的重要作用。东盟是我国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中的重要贸易伙伴。RCEP实施一年来,中国—东盟经贸往来更加密切。东盟连续4年保持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地位, 2023年前三季度,中国与东盟贸易总值4.68万亿元,同比增长0.8%,占中国外贸总值的15.2%。2023年度中国对东盟进出口中间品4.13万亿元,双方在绿色能源、消费电子等产业中的合作不断深化,中国对东盟出口的锂电池、太阳能电池、进口音视频设备零件均高速增长。中国同东盟国家累计双向投资额超过3800亿美元, 在东盟设立直接投资企业超过6500家,形成了互利共赢的良好局面。同时,自2009年以来,中国一直是东盟最大的贸易伙伴。根据东盟数据,早在新冠疫情之前,2019年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已达到91亿美元。长期以来,对华贸易及对华出口是东盟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充分分享了中国市场的利益。

    共建“一带一路”稳步推进,东盟国家经济繁荣和区域经济合作不断深化。东盟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首要合作伙伴,也是首要受益对象。据统计,2023年中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达19.47 万亿元,增长2.8%,占中国外贸总值的46.6%,规模和占比均为倡议提出以来的最高水平。2023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对贸易的促进作用持续增强。共建“一带一路”使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地区贸易投资更加自由化与便利化,交易成本和营商成本也大大降低,中国与东盟国家的贸易投资合作呈现务实、良好的发展态势。

    中国对东盟国家的援助不断加大。中国的对外援助从帮助周边友好国家起步,将周边国家视为对外援助的重要部分。据统计,中国近30.5%的对外援助均流向了周边国家集中的亚洲地区,涵盖柬埔寨、缅甸等国家。2017年,中国国家开发银行紧密围绕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设立中国—东盟基础设施200亿美元专项贷款,推动实施雅万高铁等一批重大战略项目。2019年,中国根据东盟东部增长区的需要设立了50亿美元的中国—东盟东部增长区合作专项贷款,助力东盟共同体发展。此外,随着RCEP的签署,中国与东盟国家呈现了周边合作共赢的新局面,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成为跨境经济合作新亮点。

    持续发挥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优势,巩固经贸繁荣

    当前,东盟国家愿意同中国构建命运共同体的首要动力在于以此获得经济发展的实际利益。因此,中国未来应注重自身经济发展的溢出效应, 同东盟国家建立区域经济、贸易、投资、金融、能源的完整合作框架,逐步形成一个紧密的经济带。

    推动自由贸易协定升级, 营造更加开放的发展环境。当前,中国和东盟国家正致力于升级自由贸易协定,以应对全球经济挑战,共建更加开放、包容、互利的发展环境。双方应共同努力,推动升级自由贸易协定的谈判。在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的基础上积极推进3.0版谈判,提升中国— 东盟经贸制度型开放水平,通过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助力东南亚地区的长期稳定和发展。升级后的自由贸易协定将为中国和东盟国家带来巨大的经济机遇。双方将共同努力降低贸易壁垒,扩大市场准入,促进更多领域的合作,为跨境投资和贸易便利化提供更好保障。升级自由贸易协定不仅能加快地区内贸易和投资的自由化进程,为地区经济合作注入新的活力,还将促进技术转让和创新合作。同时,自由贸易协定也将为地区其他国家带来新的发展机遇,进一步促进地区和平与稳定。此外,中国与东盟国家应以支持落实《东盟全面复苏框架》为主线,抓住数字经济和绿色经济发展的重要机遇,加快制订数字经济合作行动计划,打造中国—东盟经济合作的新格局。

    对接东盟经济发展愿望, 持续推进设施互联互通。首先,中国应积极参与东盟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公路、铁路、港口等,促进双方在基础设施建设、技术转移、能源合作等领域的投资合作,推动经济结构升级和产业协同发展。其次,开展产能合作,共同建设工业园区、经济合作区等,促进产能互补,提升整体生产能力。鼓励中国企业投资东盟国家,支持当地产业发展,促进经济多元化和产业升级。此外,中国与东盟国家应构建更加互惠互利、更加稳定的产业链供应链。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逆全球化、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在全球范围内不断涌动的形势下, 中国与东盟国家要积极倡导开放包容理念,加强沟通和协调,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最大限度实现区域内货物和人员流动便利化。这将为地区内企业提供更广阔的市场空间,同时为消费者带来更多高质量、多样化的商品和服务选择。建议在西部陆海新通道、中老铁路等重大项目的基础上,持续推进铁路、水路、航空运输互联互通,使货物进出通道更加便捷,助力经贸往来更加便捷,为进一步深化经贸合作提供新动力。

    发展蓝色经济,打造经济可持续增长新引擎。蓝色经济蕴含了中国与东盟合作深化的巨大空间,包括海洋经济合作、渔业水产品合作、自由贸易港建设、维护海洋生态、传播海洋文化等诸多领域。需要积极开展政策沟通,尽快形成综合性的政策框架和制度安排,共同加大对能源安全、海洋资源、科技创新等领域的投入,形成可持续和包容性的海洋资源空间规划,为中国和东盟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增添动力。此外,应注重蓝色文化,尊重当地风土人情,在获得经济收益的同时促进人文交流,提高经济合作的透明度和实效性。

    构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要求中国与东盟国家利益共享、责任共担、风险共承,共同打造“政治、安全、经济、文明、生态”共同体,中国— 东盟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在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共同努力下已经取得显著成效。中国需要更好发挥负责任大国的作用,同时也需要东盟国家的理解与合作以促进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早日实现。必须深入思考建设过程中已经或可能面临的困境,准确把握当前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结合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实际情况推动周边命运共同体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本文系2024年度河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一带一路’建设下河南参与农业国际合作的角色与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4-ZZJH- 39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华北水利水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Visits: 51

    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