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促干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基于曲阜文化建设示范区的实践与思考

0

 董 冰

 内容提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土壤,中国式现代化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断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本文通过对“两个结合”“两创”的学习与思考,并结合曲阜文化建设示范区的具体实践,提出激活传统文化生命力,必须深刻把握文化事业发展特点、规律和资源要素条件,坚持久久为功,聚力开拓创新,建设以重大项目、重要平台、重点企业为主体的文化片区,夯实发展基础,构建文化事业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山东济宁时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出殷切期望。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始终从中华民族最深沉精神追求的深度看待优秀传统文化,从国家战略资源的高度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从推动中华民族现代化进程的角度创新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使之成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性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把握新时代历史方位,以坚定的文化自觉、宏阔的历史视野、深远的战略考量,就文化建设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

图为山东省济宁市曲阜市尼山圣境全景。 图/ 植丰

推进文化自信自强: “两个结合”是根本遵循和必由之路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是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长期探索并实践的重大课题。党的二十大报告在“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部分,深刻论述了“两个结合”的基本内涵,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文化篇的重要内容。党的百余年发展历史告诉我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提供了丰厚土壤,坚持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需要大力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时代,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两个结合” 的论断,以其深邃的理论思考和宽广的历史视野,丰富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内涵和实践途径,推动了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规律性认识,对于实现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具有重要意义。

(一)深刻把握文化发展方向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党的百年奋斗史表明,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断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实现了中华传统文化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改造,为当代中国文化发展注入了新的强大活力, 铸就了中华文明新辉煌。因此,增强文化自信首先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把握好文化发展方向。只有高举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从当代中国国情出发,才能把握时代浪潮、掌握历史主动,从而把“两个结合”推向更深,不断引领中国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

(二)把准文化发展时代脉搏

文化是历史积淀的果实, 时代是文化创新的土壤。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键,“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是中华文化不断发展的内在追求。“两个结合”的重要论断,进一步指明新时代文化建设必须激发创新创造活力, 进一步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文化体制,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不断提高文化产品的供给能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了中国人民独特的思想智慧、处事方式和行为规范,它不仅为生生不息的中华民族提供了精神滋养,还为马克思主义扎根中国提供了肥沃土壤。因此, 坚持“两个结合”,推动新时代文化建设,要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确立科学的文化观,以马克思主义指引文化发展方向,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根基,贯彻落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文化方针、文化政策,进一步凸显文化在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中的重要作用。

(三)推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

习近平总书记2023年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 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国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 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两个结合”的重要论断,进一步明确了加强文化交流、推动文明互鉴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增强了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深化互通、在多层次文明对话中丰富自我的主动和自觉。新时代,在传承发展好我国优秀文化的前提下,也应该正视西方文化的可取之处,去粗取精,将其中有利于我国发展进步的部分与具体实际相结合, 实现“一加一大于等于二”的价值。

图为在山东省济宁市曲阜市尼山圣境景区举行的戏剧《济遇·孔子》演出现场。 图/ 杨国庆

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化“两创”是指导方针和科学方法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在“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部分再次强调,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简称“两创”)。“两创” 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在新时代关于传承、创新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战略表达,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基于“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去粗取精,批判继承” 的文化方针,以及新时代的社会现实提出的。

(一)“两创”的基本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造性转化,就是要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对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表现形式,激活其生命力;创新性发展,就是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新进展, 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创造性转化,是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型,即根据时代发展需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社会发展相结合,赋予新的思想理论、新的文化价值观念、新的文化表现形式等,按照当今时代要求、现实社会标准、当代中国人思维进行转化,力求与现代社会接轨、与民众需求吻合。创新性发展,是指中华传统文化的提升超越,重在阐发立足现实并解决当今时代问题的创新内容,充分尊重传统文化思维主线和思维特征,紧扣时代需求与民众意愿去创新发展,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思想养料,在现实条件下致力于文化提升和思想超越。

(二)“两创”的关系

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是一个整体,却又各有侧重、各有所指。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是一种由此及彼、相互衔接的承接关系,是前后相继、互为支撑的两个层次或两个阶段,各有意义、各有作为而又密切相关、不可割裂。概而言之,创造性转化是创新性发展的前奏,创新性发展是创造性转化的升华。

(三)“两创”的实践路径

从价值观上讲,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 注重文化熏陶和实践养成,把跨越时空的思想理念、价值标准、审美风范转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和行为习惯,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参与感、获得感和认同感,形成向上向善的社会风尚。从方法论上讲,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秉持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扬弃继承、转化创新,不断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使之成为有利于解决现实问题的文化,有利于助推社会发展的文化,有利于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文化。从实践论来说,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主导的方向是现实问题的解决。“两创” 要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 使“两创”实践更多地解决今天中国的问题,回应时代的需求和挑战。从民族性上讲,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明成果,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华文化,将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气派,凝结于民族性之中,通过民族性表现出来。在全球化中衡量民族文化,激发文化自觉意识,既坚持文化的民族性又认可文化的世界性,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助推中国式现代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沃土和思想根基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借鉴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中国式现代化是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支撑的现代化。

(一)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国式现代化奠定思想根基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自古延续至今而从未中断的文明。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土壤,中国式现代化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断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国情的中国特色。

(二)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文化支撑

国家之魂,文以化之, 文以铸之。当今世界,不同国家之间的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文化的竞争;当代社会及其日常生活领域,不论是共识凝聚还是思想引领,说到底在于文化凝聚和文化引领。要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离不开文化自信的磅礴力量和坚实支撑。纵览人类文明史,国力之兴盛必然匹配文化之繁荣,两者相辅相成, 只有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才能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三)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国式现代化带来智慧方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丰富的治国理政思想智慧。比如,民为邦本、保民养民、和而不同、天下大同、万邦和谐、天人合一等理念,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发挥重要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还蕴含着丰富的方法论,比如,中华传统文化强调辩证思维,强调从事物的运动变化中来认识事物和把握事物的规律,古人讲的“一分为二”“合二而一”“执两用中”“刚柔相推而生变化”等,就是这种辩证思维的具体表达,可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重要的方法启迪。

第九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开幕式。 图/ 杨国庆

建设曲阜文化建设示范区:打造文化“两创” 实践新标杆

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山东济宁践行文化“两创”的源头活水、独特优势。曲阜文化建设示范区党工委、推进办公室成立以来,始终扛牢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担当,高质量推进曲阜文化建设示范区规划建设,有效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可以说,曲阜文化建设示范区的落实落地、创造创新,是文化“两创” 在孔孟故里的生动实践和深刻阐释。

(一)强化要素保障,筑牢文化“两创”硬支撑

加大顶层设计和政策保障力度。曲阜文化建设示范区接续实施《尼山世界文明论坛配套提升工程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年)》《济宁市高质量推进曲阜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示范区建设行动计划(2022—2025年)》,编制《尼山文化片区综合发展规划》。通过实体化运作、区域化联动、项目化推进,打造开放式、集约化、共享性文化“两创”先行示范片区。牢固树立“项目是第一支撑”理念,建立指挥部、专班推进工作机制,由市级领导挂帅,各部门共同参与,接续推进重点项目建设。顺利实施了尼山环湖道路及景观提升工程、尼山水库调蓄水工程、尼山荒山绿化等一批基础设施配套工程, 完成了尼山大学堂、孔子博物馆、尼山讲堂、孟苑等一批牵引性强的重大文化项目建设。一系列政策措施的落地生效,助力曲阜尼山文化片区基础保障能力、文化承载功能日益完善,使其逐渐成为文化“两创”新高地、对外开放新窗口。

(二)加强资源聚合,建设文化交流传播“新高地” 

构建传统文化研究高地, 创新实行跨部门、高校联合攻关机制,加强与国内外儒学研究机构、高端智库的联合协作,汇聚曲阜师范大学以及尼山世界儒学中心、孔子研究院、孟子研究院等全国知名儒学研究教育机构,面向海内外选聘23位儒学研究高端人才,组建12个儒学研究高端学术团队,传统文化研究阐发能力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连续举办或承办40届国际孔子文化节、9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承办或参与承办2021“一带一路”年度汉字发布、2022 山东省旅游发展大会、世界互联网大会数字文明尼山对话等重大文化活动,持续擦亮文明交流品牌,在中华文化走出去中发出济宁声音。

( 三) 推动“ 八个融入”,营造文明“软环境”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精神文明、学生教育、干部政德、基层治理、文化旅游、城市建设、乡村振兴、网络建设,打造了300个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示范点。让优秀传统文化春风化雨般融入新时代、走进新生活、引领新风尚,助力乡村全面振兴、赋能基层社会治理、提升精神文明素养。推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倡树新时代美德健康生活方式有机融合,开创了鲁源新村“幸福食堂+N 服务”、小城子村“故事讲堂+小伙房”等孝老爱亲新模式。构建起具有儒家文化特色的公共服务体系,在山东省率先推行乡村儒学讲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省级文明县实现全覆盖,形成“和为贵”的社会治理品牌化建设模式。

(四)文化铸魂赋能,打造文旅融合发展“强引擎” 

立足“文化+”战略,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经世智慧,创造性地将其融入旅游会展、教育、健康、科技等产业发展中,积极探索文旅融合、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新模式、新路径。尼山圣境入选首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孔子博物馆入选“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名单;研学产品是山东省唯一入选文旅部评选的“港澳青少年内地游学推荐产品”。 济宁泗水龙湾湖乡村振兴示范区打造文旅融合新业态, 被评为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省级示范区;曲阜成功创建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中国研学旅游目的地城市,邹城市被评为山东省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先进县,邹城市、泗水县入选山东省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

牢记过去,坚持不忘本来;立足现在,坚持创新发展;面向未来,坚持传承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济宁的文化“两创” 实践充分证明,激活传统文化生命力,必须深刻把握文化事业发展特点、规律和资源要素条件,坚持久久为功、聚力开拓创新,建设以重大项目、重要平台、重点企业为主体的文化片区,夯实发展基础,构建文化事业高质量发展新格局。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探索激活中华文明的强大生命力,在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的实践中,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力量,为世界人类文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作者为中共山东省济宁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