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

0

张义博

内容提要: 

现代化大农业是农业发展到高度发达阶段的产物,也是今后我国农业强国建设的主攻方向。结合我国国情农情和世界农业现代化发展规律,建设现代化大农业需要以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为根基,以产业融合、绿色发展的农业产业体系为支撑,以科技创新和制度改革为动力,以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为根本落脚点。

现代化大农业不仅是农业现代化的标志,也是农业强国建设的题中之义。2023年9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指出,“要以发展现代化大农业为主攻方向,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大基地、大企业、大产业,率先实现农业物质装备现代化、科技现代化、经营管理现代化、农业信息化、资源利用可持续化”。随后在江西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坚持产业兴农、质量兴农、绿色兴农,把农业建设成为大产业。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加快构建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并举、产加销贯通、农文旅融合的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当前,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相比, 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滞后,亟须加快现代化大农业发展来补齐“四化”短板。因此,如何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在新形势下明确现代化大农业的发展方向和主要路径是关键。

现代化大农业需要以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为根基

作为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我国必须走独立自主的农业现代化之路,这就要求必须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必须把确保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稳定供给作为现代化大农业发展的首要任务。基于我国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的供需变化趋势,今后需要从“提产能、补短板、多元化、优机制” 四大方向,努力提升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水平。

(一)扎实推进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

提升粮食产能。一方面, 要抓好耕地,在强化耕地保护硬措施的基础上,重点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综合采用增发国债、强化政策性信贷支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等措施,大幅提高亩均投资补助标准,优先支持东北黑土地区、平原地区、具备水利灌溉条件地区高标准农田建设、改造提升和管护,同时集成创新“改土”、良种、良法等系统化措施,稳步推进盐碱地等后备耕地资源综合改造利用,确保耕地数量有保障、质量有提升。耕地保护好了,还要坚持良田粮用, 确保粮食播种面积总体稳定。另一方面,要抓好单产,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推进优异种质资源创制与应用,实施现代育种技术“卡脖子”环节联合攻关工程,加快培育具有市场竞争力的高产优质粮食新品种,集成推广良田、良种、良机、良法,确保主要粮食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

抓好耕地,在强化耕地保护硬措施的基础上,重点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图/ 中新社

(二)开展大豆油料保供能力提升行动

针对我国大豆油料自给率偏低的问题,需要深入推进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工程,扎实推进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 支持东北地区、黄淮海地区稳步扩大粮豆轮作规模,有序开发利用盐碱地种植大豆,鼓励社会资本改良后备耕地资源种植大豆,稳步推进生物育种大豆产业化种植。研发推广间作、套种、山地小型大豆油料农机装备,提高大豆油料种植机械化率。统筹油菜综合性扶持措施,持续扩大油菜种植面积,支持木本油料发展。

(三)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

2015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正式提出“要树立大农业、大食物观念”,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提出,“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多渠道拓展食物来源”。无论是基于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 还是从建设现代化大农业的需要出发,都有必要突破传统上狭义的农业范畴,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从耕地资源向整个国土资源拓展,向森林、草原、江河湖海、设施农业、生物资源要食物,加快构建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植物动物微生物并举的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最终形成同市场需求相适应、同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的现代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

(四)健全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

2023年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均提出,探索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这有利于调动地方政府重农抓粮的积极性。为此,可以借鉴脱贫攻坚时期的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机制,根据粮食购销关系, 明确各个主销区对口补偿的主产区,由双方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带队互访调研、协商决策, 共同推动资金投入、补偿方式、协议落实,引导主销区企业参与主产区粮食生产基地、仓储设施、加工园区、营销网络等建设,推动主销区粮食生产、加工及物流先进技术到主产区转移转化,将主销区对主产区的横向补偿纳入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推动有限的供需合作向有指标约束的供应链合作转型。

现代化大农业需要以产业融合、绿色发展的农业产业体系为支撑

现代化大农业不仅意味着农业的产业范围要从狭义的种植业扩大到林业、畜牧业、渔业等直接以自然物为生产对象的第一产业,更要顺应世界农业发展潮流和农业现代化要求,积极延伸农业产业链,不断拓展农业多种功能,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农业生产方式绿色转型,构建优质、高效、绿色的农业生产体系,并依托农业原料资源进行加工、流通、多功能开发和新业态发展,最终形成产加销贯通、农文旅融合的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

(一)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近年来,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成效突出,但产业布局有待优化,加工技术还有较大改进空间,产品附加值仍然偏低。因此,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动农产品加工业优化升级”,突出强调了就地就近转化增值,这就要求既要通过贴息、技改投入、竞争性奖补等方式,扶持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专用原料基地建设、新产品研发、装备升级和市场开拓,也要加大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力度,在重要农产品保护区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支持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和中小微企业等发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全面补齐粮食产地烘干设施短板,在生鲜农产品产地大规模建设产后商品化处理中心,有效提高农产品质量与入市品级。同时,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向产地下沉,鼓励在东北地区发展大豆等农产品全产业链加工,支持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主产区建设加工产业园。

(二)创新发展现代农产品流通业

针对农产品流通环节多、成本高、损耗大的弊端,今年中央一号文件重申了“推动农村流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未来要加快完善跨区域公益性农产品批发市场为龙头、区域公益性农产品批发市场为骨干、公益性农产品零售市场和田头市场为基础的全国公益性农产品市场体系。顺应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需要,支持建设产地冷链集配中心,加快储藏、运输、加工、销售一体化的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借助数字技术发展的机遇期,深入实施“数商兴农”和“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积极发展农产品电商直采、订单直销、连锁配送、社区直营、定制生产等新业态,完善县、乡(镇)、村三级物流配送网络, 创新农村物流共同配送模式, 完善农村电子商务服务体系。

现代化大农业需要以产业融合、绿色发展的农业产业体系为支撑。 图/ 中新社

(三)培育发展休闲农业等新业态

休闲农业是典型的富民产业,也是最具市场前景的农村新业态。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实施乡村文旅深度融合工程”。当前全国各地立足农业自然生态和乡村特色文化资源,在休闲农业发展模式上已经做了很多有益探索,也取得了明显成效,下一步需要坚持全域开发、片区整合、串点成线,优化乡村旅游布局,打造一批休闲农业产业带,建设一批休闲旅游观光农业园区和休闲农业专业村。推进文化、科技等创意元素融入休闲农业开发,注重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发展特色农事节庆、民俗表演等乡村文化活动,通过政府购买、亲情感召、公益助农等方式,引导农业科技和农业文旅策划设计团队下乡,推动农田景观、科技农业、创意民俗等休闲农业发展。

(四)稳步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针对我国粮食生产“北增南减”与水资源“北少南丰” 的错配矛盾,需要加强对北方粮食主产区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与现代化建设, 深入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 扎实推进黄河流域深度节水控水,推动水资源丰裕的南方丘陵山地耕地宜机化改造和质量提升,加快推进长江中上游坡耕地水土流失治理。同时,顺应农业绿色化发展趋势,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扎实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推广种养循环模式;整县推进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为此,需要集成应用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强化农业废弃物收储运体系建设和资源循环利用。此外,为了遏制耕地退化和污染问题,还需要深入推进测土配方施肥和增施有机肥,加大对东北等粮食主产区黑土地的保护力度,健全耕地休耕轮作制度,加强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源排查整治。

现代化大农业需要以科技创新和制度改革为发展动力

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和“强化农村改革创新”。改革创新是发展现代化大农业的根本动力。因为发展现代化大农业需要依靠科技创新转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突破资源环境约束,孕育形成农业新产业新业态,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同时,发展现代化大农业还需要用足用好改革这个关键一招, 把握好农民和土地关系这条主线,优化农业生产关系,构建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激发农民和各类主体参与现代化大农业发展的积极性,提升农业农村资源要素配置效率。

(一)完善农业科技创新应用体系

发展现代化大农业离不开梯次分明、分工协作、适度竞争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新时代新形势下,可以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打造国家农业科技战略力量,支持农业领域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科技创新联盟等科创平台建设,着力突破一批现代农业重大理论、工具和方法,长期稳定支持农业全产业链技术攻关和集成示范,加快研发与创新一批关键核心农业技术及产品。同时,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构建以企业为核心、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协同创新格局,推动涉农科技领军企业按照“优势互补、资源共享、风险共担、互利共赢”的原则,组建农业科技创新联合体。针对我国基层农业科技推广滞后的现状,还需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通过共建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科技小院、产业研究院等,推动农业科研院校力量下沉,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统筹政策扶持、项目带动、示范引领等措施,支持社会化农业科技服务力量承担可量化、易监管的农技服务,培育壮大一批专业化、社会化的农业科技服务公司。

(二)探索发展农民组织化生产经营模式

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需要依托现代农业经营主体。针对小农户与大市场衔接间存在的矛盾,提升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服务带动小农户的能力, 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提供社会化服务。同时,充分利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完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民主投票、市场运作、公平分配机制,鼓励引入农业职业经理人,加大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粮油加工设备和销售终端门店建设的补贴和中长期低息贷款,支持符合条件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参与土地综合整治、高标准农田建设、政策性粮食代储等。

(三)深化以土地为核心的农村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

土地是财富之母,也是农村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的关键对象。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既要坚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深入实施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保障大部分农户土地承包权益稳定,也要鼓励各地积极探索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偿退出试点,完善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机制,健全土地流转价格形成机制,为促进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奠定基础。此外,还需有序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落实依法把有偿收回的闲置宅基地、废弃的集体公益性建设用地转变为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强化现代化大农业发展中的建设用地保障。

现代化大农业需要以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为根本落脚点

发展现代化大农业必须要回答好“为了谁”这一根本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要坚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强调,“强化农民增收举措”。现代化大农业的发展必须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为实现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奠定经济基础。这就要求一方面要构建利益共同体,引导社会资本与农户之间形成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另一方面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强化公共财政对农民的转移支付和政策支持。

(一)健全利益联结机制

当前,我国一些地方在推进农业产业升级和现代化的过程中,投资规模很大,产出效益较好,但是农民参与程度不高、获益有限,严重挫伤了农民在农业产业发展中的热情和主动性。为此,今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强化产业发展联农带农”,这就需要鼓励村集体和农户以土地、林权、资金、劳动、技术、产品为纽带,形成农户(村集体)与企业产业链优势互补、产业增值收益共享的格局。同时,需要在政策端完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联农带农激励机制,探索按照土地流转、吸纳就业、生产托管、订单收购、收益分红等不同成效,给予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相应的财政奖补、项目补助等支持。

(二)完善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

让农民种粮不吃亏是稳定粮食生产的关键。中央一号文件继续强化种粮农民支持政策。为有效应对农资价格上涨冲击,明确提出完善农资保供稳价应对机制,鼓励地方探索建立与农资价格上涨幅度挂钩的动态补贴办法。为确保粮农“受灾不受损、价低不减收”,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扩大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政策实施范围,努力实现三大主粮全国覆盖、大豆有序扩面。此外,还可以探索实施种粮农民退休计划,建立种粮农民职业年金制度,有效提高种粮农民养老金水平,形成种粮长效激励。

(三)创新国际规则约束下的农业支持保护政策

针对当前涉农补贴项目繁多、细碎和边际成效下降的问题,探索开展涉农惠农补贴整合,统一直接补贴、价格支持、保险补贴等政策目标,提高政策合力和协调性,推动玉米和大豆生产者补贴、油料和早稻种植补贴等特定品种的产出导向补贴,逐步向农业收入支持政策转变。积极参与农业国际规则的谈判和制定,弱化紧急情况下保障国内粮食安全的一次性投入品补贴、临时托市收储的“黄箱”属性,扩大发展中国家推出农业支持政策的空间。

作者为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农村经济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员

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