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光伏产品贸易面临的风险挑战与政策建议

0

王沐丹

内容提要: 

近年来,光伏产品贸易成为我国外贸的新亮点。随着推动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和促进可再生能源应用逐渐成为全球共识,我国光伏行业及其贸易迎来前所未有的绿色发展机遇期。但同时,我国光伏行业在原料供给、产能扩张等方面面临一定的潜在风险。在新发展理念指引下,我国光伏行业应把握时代机遇,积极应对国内外风险与挑战,打造安全稳定、富有韧性、环境友好的产业链供应链,推动实现光伏产品贸易高质量发展。

当前,能源危机与气候变化交织,依赖传统化石能源等物质资源大量投入的发展模式不可持续,朝着绿色低碳多元的能源转型道路迈进乃大势所趋。本世纪以来,以光伏行业为代表的清洁能源产业迅速成长,成为满足世界能源需求、推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光伏产品贸易作为国际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便利清洁能源产品供给和技术普及搭建起重要桥梁。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 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 加快推动能源结构调整优化”。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要“ 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支持光伏行业发展是我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与能源危机的重要选择,光伏产品贸易正成为促进我国经济增长和贸易稳定的绿色助推器。

过去的实践证明,我国光伏产业于危机中崛起依靠的是自主创新的内生发展动力和化挑战为机遇的智慧,未来更要顺应时代潮流,积极应对内外部风险与挑战,多措并举助力光伏产品贸易迈向高质量发展之路。

我国光伏产品贸易发展态势

(一)光伏产品贸易成为我国外贸新亮点

目前,我国牢牢占据着全球光伏市场主导地位,已成为光伏产品出口第一大国,光伏产品贸易为我国外贸稳步发展和经济复苏作出了重要贡献, 成为我国外贸新亮点。

光伏产品贸易规模持续提升。海关总署数据显示,过去十年间,我国硅片、光伏电池、光伏组件等光伏产品出口总额位居世界前列,从2012年的2 33 亿美元攀升至2 0 2 2 年的512.5亿美元,首次突破500 亿美元,创下历史新高,同比增速达到80.3%。2023年上半年,我国光伏产品出口总额约292亿美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1.7%,其中硅片、光伏电池、光伏组件占比分别达10.2%、8.6%和81.1%,各产品出口同比分别增长24.3%、43.2%和7 . 6%,光伏产品出口增长势头强劲,与电动汽车、锂电池共同构成我国外贸出口“ 新三样”。

光伏产品贸易结构明显改善。在出口侧,我国光伏贸易当前呈现出产品多元化、对外部市场依赖度降低的特征。光伏组件一直是我国光伏行业出口的最主要产品,近年来国内光伏行业出口产品类别朝着多元化方向转变,2022年硅片和光伏电池出口金额及数量均显著扩大,出口量同比分别增长约61%、131%。本世纪初,国内超过九成的光伏组件依赖出口,“市场在外”特征显著。近年来,在发展规划、示范试点、财政补贴、“双碳”目标等政策推动下,国内光伏市场消费潜能逐步释放,2 0 2 2 年约53%的国产组件销往海外,对海外市场的依赖度大幅降低。在进口侧,目前国内已形成涵盖原料、产品、配套设备等在内的完善的光伏产业链条,对光伏原料和生产设备进口需求持续减小。多晶硅进口从2017年的15.89万吨降至2022 年的8.7万吨,降幅超过90%, 2 0 2 3 年上半年进口仅3 . 0万吨,同比减少近30%;光伏配套设备供给能力明显增强,国产化程度较高。我国光伏行业原料、设备及市场“三头在外” 的不利格局得到扭转。

光伏产品贸易模式实现优化。我国早年主要凭借劳动力优势,通过从事附加值不高、技术水平较低的组件封装等加工贸易参与全球光伏生产分工,欧美因拥有核心技术研发和末端消费市场的显著优势占据“ 微笑曲线”两端。随着加速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链延伸,国内企业在颗粒硅、单晶PERC、金刚切割线、高效晶硅电池等方面取得一系列技术突破,产品科技含量及附加值提高。目前,我国成功实现了从光伏产品“ 加工者”到光伏产品“生产者”和“领头羊”的可喜转变,孕育了晶科能源、隆基绿能、天合光能等一批世界领先的行业龙头企业,在全球光伏行业价值链中的位置明显提升。

光伏产品贸易之路越走越宽。2010 年前后,国产光伏组件集中出口至欧美日等国家和地区。自“入世”以来,我国光伏贸易“朋友圈”不断扩容, 与印度等新兴光伏市场以及非洲、南美洲等地经济体均建立了经贸联系,极大地拓宽了光伏产品贸易网。2023年上半年,我国光伏行业贸易伙伴国超过20 0 个,欧盟国家仍是最重要的出口市场。同时,世界可再生能源应用需求扩张和国内光伏行业蓬勃发展助力我国光伏企业加速布局海外, 除了在越南、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地区兴建生产基地,我国光伏产能还拓展到美国、墨西哥、澳大利亚、阿联酋、埃及等海外市场。我国企业的全球化布局可有效整合要素资源, 并为我国光伏品牌融入当地市场、适应各国政策环境、提升品牌竞争力和认可度创造了有利条件,为我国光伏产品贸易持续向好发展提供了便利。

(二)我国光伏产品贸易发展的内在优势

我国光伏产品贸易的亮眼表现得益于生产能力、技术创新、政策环境等方面的突出优势。

生产实力雄厚是我国光伏出口增长的重要支撑。目前,我国光伏行业已实现从“ 跟跑”到“领跑”的跨越式发展,建立起完善的涵盖硅料、硅片、光伏电池、光伏组件、发电应用、辅料辅材及配套生产设备在内的产业体系, 各环节全球市场份额占比超过70%,是全球最大的光伏产品生产国。产业规模优势为我国光伏出口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工业和信息化部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多晶硅、硅片、光伏电池及光伏组件产量分别为82.7万吨、357.0GW、318.0GW、288.7GW,组件产量连续16年列全球首位,市场占有率超过70%;2023年上半年,国内光伏产品生产再创新高,同比增幅均超过65%。同时,我国光伏制造成本显著低于欧美印等高需求市场,仅从光伏组件生产成本来看,中国较欧美要低50%以上。

技术创新是我国光伏产品贸易加速发展的关键内核。在政策支持和企业攻坚的合力下,我国光伏企业持续深入推进行业核心技术研发创新, 研发实力不断提升。中国光伏行业协会数据显示,我国光伏领域专利申请量自2 0 0 8 年起快速增长,2 017 年全球近7 9%的光伏组件专利申请量源自我国。2022年,我国光伏行业技术创新再创佳绩,在N 型TOPCon电池和HJT电池量产、钙钛矿及叠层电池研发及中试等关键技术攻关中取得新进展,国内量产PERC电池及TOPCon电池平均转换效率分别达23.2%和24.5%。技术创新使我国光伏生产走出了“ 受制于人”的困境,推动全行业降本增效,提升国产光伏产品综合竞争力,我国光伏行业对外贸易由此获得明显的全球性优势。

产业政策支持是我国光伏产品贸易向好的助推器。我国光伏贸易持续增长与国内光伏产业的快速发展密不可分,从2005年的《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指导目录》到2 0 2 3 年的《电子信息制造业2023— 2 0 2 4 年稳增长行动方案》, “ 政策春雨”从开源引资、支持研发、推广应用等举措为光伏企业拔节生长营造了良好环境,有效激发了光伏行业发展的内生活力,奠定了我国光伏产品贸易稳步发展的坚实基础。同时,国家对光伏行业对外贸易持续关注和重视,从2013年的《国务院关于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到2 0 2 2年的《关于促进新时代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等若干政策文件出台, 明确要推动光伏产品对外贸易取得新进展,提高新能源产业国际化水平。

(三)我国光伏产品贸易发展恰逢全球绿色发展机遇期

自《京都议定书》正式通过以来,推动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和促进可再生能源应用逐渐成为全球共识,目前已有超过150 个国家承诺“ 碳中和”,光伏行业及相关贸易迎来前所未有的绿色发展机遇期。

从应用需求来看,全球新增光伏装机容量近十年来大幅提升,2022年达24 0GW, 约为2 012年水平的8 倍。在国内,作为世界第一大光伏市场,2 0 2 2 年我国首次实现可再生能源装机超过煤电,达1 21. 3GW,其中新增光伏装机87.4GW;2023年上半年, 国内新增光伏装机78.4GW, 中国光伏行业协会预计全年国内将新增光伏装机1 2 0 — 140GW。从国际市场来看,国际能源署(I E A)指出,为实现全球净零排放,世界各国需要为保障和扩大光伏发电应用做出持续努力。为应对气候变化和能源危机,美国、欧洲、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当前均大幅提高了本地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目标。未来全球光伏应用需求将进一步扩大,有助于带动我国光伏产品贸易持续稳步发展。

从技术认可度来看,光伏产品是一类典型的环境产品, 早在2001年多哈回合谈判中, 世界贸易组织(W T O)成员就围绕推进环境产品贸易自由化议题进行谈判,体现了对光伏发电等清洁能源技术的认可及重视。目前,光伏行业相关产品已被纳入我国的《绿色技术推广目录》和欧洲环境产品行业名录,这是对光伏技术清洁低碳属性的具体明确,有利于强化和完善行业技术研发及推广应用。同时,光伏发电技术已较为成熟,在过去十年间成本下降超过80%,成为世界各国当前能源替代的重要方向。

从国际环境来看,一方面,当今世界开放融通的趋势不可逆转。共建“一带一路” 成绩斐然、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 C E P)生效、金砖国家扩员等标志性事件对抵御分裂风险、促进贸易自由化便利化具有积极意义,有利于我国与各成员伙伴建立和深化经贸关系。另一方面,全球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事件愈演愈烈,世界各国加快能源转型步伐,推动全球气候治理合作,为光伏行业及其贸易发展按下了“快进键”。2023年10 月,习近平主席在第三届“ 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强调,要促进绿色发展,中方将持续深化绿色基建、绿色能源、绿色交通等领域合作, 建设光伏产业对话交流机制。2023年11月,中美两国发表了关于加强合作应对气候危机的阳光之乡声明,其中提到计划从现在到2030 年,在2020 年水平上充分加快两国可再生能源部署。全球绿色低碳发展浪潮为我国光伏产品出口营造了良好的国际环境。

我国光伏产品贸易面临的风险与挑战

(一)我国光伏产品贸易的潜在风险

目前,我国光伏行业在原料供给、产能扩张等方面存在一定的潜在风险,不利于我国光伏产品贸易安全。

关键原料供给及其价格波动会对我国光伏行业及贸易稳定产生重大影响。首先,晶硅是光伏领域关键原料,技术密集、投资成本高等原因导致该市场进入门槛高、投产周期长。晶硅供给波动会显著影响全产业链的成本、价格、产销及利润。尽管近年来国内光伏产能布局集中度有所降低,但我国多晶硅产业仍有高度集中的特征,2022年产量前六名的企业合计生产比重超过全国多晶硅总产量的90%,这意味着一旦关键产能受到冲击, 光伏产业链供应链上其他环节将面临“断链”风险。其次, 我国光伏行业扩张对铜、银、锌、铬等矿产提出了更高的需求,这类资源地理分配不均的特征和当今世界各国对特定矿产资源的争夺无疑加剧了我国光伏行业原料端的压力。最后,随着地缘政治、极端天气等突发事件的频率和强度持续上升,由此引发的原材料供应不稳定甚至中断将极不利于我国光伏行业及贸易的安全发展。

我国光伏行业及贸易发展存在产能过剩的隐忧。2 0 2 3 年,国内光伏电池有效产能约为70 0GW,规划产能高于10 0 0GW,结合我国去年光伏装机情况,这已接近我国2030年太阳能发电规划目标。同时,我国光伏企业持续推进“ 走出去”战略,产品与产能共同“出海”成为发展趋势, 而欧盟等我国光伏产品的主要销售市场目前已出现明显的库存积压现象。尽管产能过剩问题可随着产业动态化调整而逐步被消化,但仍可能在短期内引发以产品同质化和价格下滑为特征的低价竞争,导致光伏行业及相关贸易发展活力被削弱。

(二)我国光伏产品贸易的外部不确定性增加

我国光伏产品贸易的发展历程并非一帆风顺。近年来, 全球经济增长放缓、逆全球化浪潮涌动、地缘政治事件和公共卫生事件突发、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现等多重因素叠加, 加速了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格局重构,产业分流甚至回流趋势明显,我国光伏产品贸易环境不确定性增加。

我国光伏产品遭受传统贸易壁垒冲击的态势将延续。以反倾销、反补贴等非关税壁垒为主的贸易保护主义长期干扰全球光伏产品贸易。自2011 年来,我国光伏电池及组件成为贸易保护调查的重灾区,以欧美为首的国家和地区频繁对华发起光伏“ 双反”调查, 此类案件多认定我国造成其本土产业切实损害,以征税、最低价格承诺、销量配额等形式限制我国产品进口,有持续时间长、调查次数多、征税税率高等特征,导致我国企业遭受严重损失。近年来,印度、土耳其等发展中经济体对我国启动数次光伏领域反倾销调查或保障措施调查。商务部数据显示,2011—2021年, 我国光伏产品遭遇的贸易救济调查高达16起。2022年4月起,印度对进口自我国的光伏电池和光伏组件征收税率分别为25%和40%的基本关税, 今年又宣布将对用于光伏电池及组件生产的铝边框展开反倾销调查。目前,美国对我国光伏产品的“双反”措施仍在持续,今年还宣布将对我国光伏连接器及其组件启动337调查。随着国际格局进入动荡变革期,未来我国在光伏产品贸易领域仍存在较高的传统贸易摩擦风险。

新型贸易壁垒、地缘政治事件、公共卫生事件、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等多重因素叠加将给我国光伏产品贸易造成巨大压力。首先,气候变化正深刻影响国际贸易体系和规则制定,我国光伏产品将面临新型绿色贸易壁垒的挑战。个别发达经济体以碳足迹、能效标签、生态标签等为由制定贸易限制性政策,根据产品全生命周期生态环境影响对进口品划分等级,这势必会提高我国光伏产品“出海”的绿色门槛,导致其国际竞争力下降。比如法国、韩国等提出碳足迹认证要求,意大利等国提出环境产品声明要求等。其次,发达经济体光伏行业回流趋势显著。为提升本土供给能力、制衡我国光伏主导地位,欧美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提振其国内光伏市场信心,如美国的《国防生产法案》和《通胀削减法案》,欧盟出台反强迫劳动海关措施决议,颁布绿色协议工业计划、《净零工业法案》和《关键原材料法案》,从提供绿色转型资金、明确光伏本土化目标、区分国内外项目的税收抵免等方面切入,为重建其光伏产业链提供支持,这势必会挤压我国光伏行业发展空间,我国光伏走出国门将面临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最后,在多重因素叠加的外部冲击下,我国乃至全球光伏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不足。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和新冠疫情等公共卫生事件通常有偶然性强、破坏力大、影响范围较广等特征,会引发局地厂商被迫停产停工、产品运输渠道受阻、上下游供需不平衡等不利后果;俄乌冲突等地缘政治事件、美西方国家将贸易问题政治化等因素导致光伏贸易环境趋于动荡,造成全球光伏供应链及贸易网稳定性下降。

促进我国光伏产品贸易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建议

光伏产品是我国闪亮的贸易新名片,为外贸稳规模、优结构提供了有力支撑。在新发展理念指引下,我国光伏行业应把握时代机遇,积极应对国内外风险与挑战,打造安全稳定、富有韧性、环境友好的产业链供应链,推动实现光伏产品贸易高质量发展。

(一)加快技术创新和绿色低碳转型,构筑我国光伏行业及贸易综合优势

当前,世界各国对清洁能源市场主导权日渐重视并展开争夺,同行竞争趋于激烈,需要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 打造以高品质、绿色化、智能化为特色的中国光伏品牌,构筑我国光伏行业及贸易综合优势。

一是加快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和应用,让我国光伏产品成色更足。结合行业现状和市场需求,在高效太阳能电池、双面与叠片组件、大尺寸与薄片化硅片等方面加快研发步伐,推进高品质光伏产品量产和差异化,推动行业技术迭代升级和降本增效,以扎实的科学研究和自主可控的核心技术激发行业发展的内生活力,以综合竞争力提升和不可替代性增强助力我国光伏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站得稳、走得远。

二是以“双碳”目标为指引,加快我国光伏行业绿色低碳转型。在顶层设计层面,以绿色、创新为核心妥善制定本行业短期、中期及长期发展战略,研究发布并动态更新行业清洁生产标准、能耗标准、排放标准等,推动光伏行业资源足迹、生态足迹、排放(如碳排放)足迹等的研究方法、核算指南、评价标准和认证体系的研究制定,为行业绿色低碳发展提供政策指引和方法遵循。在运行管理层面,在全链条各环节贯彻绿色和节约理念,鼓励和引导优先使用绿电,以科技驱动资源配置优化、集约利用和循环使用, 开展光伏设备退役环节的综合影响评估及循环利用技术研发应用,提升全行业综合效率,降低全链条生态环境影响,为我国光伏产品贸易更好地抵御“绿色壁垒”冲击创造条件。

三是要提升光伏行业智能化水平。考虑在光伏行业全链条各环节加快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技术及设备的布局及应用,开展智能化、数字化改造升级,加强涵盖技术、信息、数据、政策等在内的行业综合性平台建设和共享,以远程控制、动态预警、实时监测、个性化设计等方式助力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协调联动, 提升对价格波动、产能过剩、突发性事件等内外部风险的应对能力,以数字技术赋能光伏行业及其贸易更协同、更灵活、更稳定。

(二)深化国内外合作, 增强我国光伏行业及贸易发展韧性

采取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 两手抓”策略,提升我国光伏行业及贸易发展韧性。

一是要在国内上下游企业间构建涵盖技术研发、原料开采、中间品加工、最终品生产、市场营销、管理维护、退役回收等环节的协同机制,鼓励并引导行业内部深度交流,以建立战略联盟、长单签订、市场共建等方式开展战略合作, 通过形成良好的光伏产业生态来增强风险应对能力,通过“抱团”形成的强大凝聚力为本土光伏生产和贸易平稳运行提供支持,降低内部光伏“断链”风险。

二是在高水平对外开放背景下,可考虑依托共建“ 一带一路”倡议、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亚太经合组织等双边或多边贸易机制,立足国内光伏行业显著优势,与成员伙伴积极寻求开展绿色交流与合作,通过建立互信、互利、互补的光伏战略合作关系提升关键资源、原材料等的供给保障水平,为中外光伏经贸往来和要素流动提供便利,应对部分国家和地区对我国的资源封锁和贸易封锁,从外部提高我国光伏行业及贸易发展韧性。

(三)积极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贸易形势,提升我国光伏行业及贸易安全性

我国是光伏产品第一大出口国,既须合理应对光伏领域传统贸易摩擦的冲击,更要警惕多重因素叠加背景下的贸易不确定性,保障我国光伏行业及贸易安全稳定。

一是可考虑建立政府部门、行业协会、科研院所等机构在内的多方协调工作机制, 及时、详尽、全面地调查、收集、发布贸易伙伴国光伏领域贸易政策信息,对伙伴国贸易规则作充分深入地了解,对正在实施或拟实施的贸易壁垒损害程度及影响范围等开展预测、评估和形势研判,做好贸易风险预警及应对建议发布工作,为我国光伏企业灵活机动地采取调整措施、降低损失提供有效支持。

二是要化被动为主动,推动光伏产品贸易自由化发展。面对个别国家的贸易制裁,我国涉事企业及有关部门应及时反应,寻求政府、行业协会、世贸组织等多方的合法支持与援助,积极参与应诉并组织开展磋商,表达合理诉求,切实维护我国光伏企业合法权益。为破除光伏领域贸易壁垒,我国要携手世界各国共同维护多边贸易体制,积极参与碳足迹、生态足迹、能效标签等国际标准及规则制定,推动环境产品贸易自由化谈判,推进国家间、区域性、全球性的相关标准及环境产品清单构建和互认,为构建公平、开放、互惠、绿色的光伏产品贸易环境提供中国方案。

三是要把握发展机遇,合理优化海内外布局。一方面, 要综合考量市场特征,围绕“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成员等开展海外市场优选及布局工作,深入了解当地政策法规及风俗习惯,以投资建厂、打造核心团队等形式实现光伏产品生产本地化,以重点项目建设、技术援助等方式打开产品销售市场,以多元化策略推动我国光伏产品融入海外市场、降低“ 出海”风险。另一方面,要在“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充分利用好国内广阔市场优势,在工业、建筑、交通、通讯、航天等多领域拓展光伏应用场景,加快风光大基地建设,培育光伏应用新业态和新模式,充分释放国内清洁能源市场消费潜能,化解光伏产品出口遭遇的封锁和围堵。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

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