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生产性服务贸易高质量发展 构筑现代化产业体系

0

张 昕

内容提要: 

服务领域尤其是生产性服务贸易开放已成为推动经济复苏的重要引擎。当前,我国生产性服务贸易呈现出贸易规模持续扩张、贸易逆差呈现扭转、行业发展不够均衡的现实特征。在开放水平、产业关联、保障措施等方面,掣肘我国生产性服务贸易高质量发展的因素依然存在。对此,持续增强双向开放力度、日益提升产业关联效能、加快完善保障措施体系,将成为新发展格局下推动我国生产性服务贸易高质量发展、构筑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方向。

为加快构建“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深化、服务业开放力度日益增强。作为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的纽带,生产性服务在提升要素供给质量、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作为服务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生产性服务贸易成为推动经济复苏的新引擎。“ 以服务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导向,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亦成为“十四五”时期促进我国服务业繁荣发展的重点方向和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支撑。

然而,保护主义抬头、外资审查趋紧、技术封锁持续等外部压力掣肘我国服务贸易,尤其是与制造业高度关联的生产性服务贸易的高质量发展。服务贸易总体的结构调整很大程度上也依赖于生产性服务贸易的结构水平。因此,从趋势动向出发,剖析我国生产性服务贸易的制约因素,继而构建促进生产性服务贸易高质量发展的政策体系, 对于提升服务贸易整体效能、构筑现代化产业体系、实现高水平对外开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国生产性服务贸易发展动向

(一)贸易规模持续扩张

商务部发布的数据显示, 2 0 2 3 年1 — 5月,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为2 6 0 5 5 . 4 亿元,同比增长10. 2%。其中服务出口下降4 . 7%,进口激增24.2%。知识密集型服务进出口规模占服务总体进出口总额的43.1%,同比增长13.6%, 较上年同期提升了1 . 3 个百分点。

联合国贸发会议(UNCTAD) 最新数据显示,我国生产性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占服务贸易总体的比重长期以来超过2/ 3,2022年高达84.57%。我国生产性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自2 0 0 6 年以来整体保持上升态势(如图1所示)。即便新冠疫情对全球经济造成了巨大冲击,我国生产性服务贸易总体仍然保持坚挺,且于2022年进出口规模达到峰值7519.12亿美元,较疫情前增长了5 4 . 04%,成为拉动经济复苏的重要引擎。

(二)贸易逆差呈现扭转

从我国服务贸易整体来看,其总体规模持续走高主要得益于进口的飞速增长;服务贸易出口发展严重滞后于进口,总体逆差持续已久。2018 年我国服务贸易逆差值高达2 5 3 7. 0 4 亿美元,较2 0 0 6 年扩大了36.49 倍。尽管2 019 — 2022年逆差有所收窄,2022 年逆差值依然达到了4 0 9. 9 6 亿美元。相比之下,2 0 2 2 年美国和英国服务贸易顺差值分别高达2 318 . 2 3 亿美元和17 7 3 .74 亿美元。可见,我国服务贸易收支情况与美国、英国等服务贸易强国长期以来的顺差态势仍有显著差别。

具体地,从出口和进口结构来看,我国生产性服务贸易出口额与进口额于2 0 2 2 年均达峰值,分别为410 7.79 亿美元和3 411 . 3 4 亿美元,分别是20 0 6 年的6 .91倍和4 .50 倍。疫情发生以来,2 0 2 1年我国生产性服务贸易进、出口规模涨幅最大,分别达到33. 0 7%和45. 2 0%,2 0 2 2 年增长率下降,接近疫情前的平均水平。

从贸易收支情况来看,我国生产性服务贸易逆差长期持续,但自2 01 9 年以来有所扭转(见图2)。2 0 0 6 —2 018 年我国生产性服务贸易平均逆差值高达17 2 . 9 6 亿美元。2019 —2022年我国生产性服务贸易收支连年呈现顺差, 且逐步扩大,2 0 2 2 年顺差值创新高6 9 6 . 45 亿美元。得益于生产性服务贸易收支情况的改善,2 019 —2 0 2 2年各年我国服务贸易总体逆差值分别下降14 . 2 7 个、5 3 . 81个、51.11个和16. 53个百分点。鉴于生产性服务贸易在我国服务贸易整体中的重要性,改善生产性服务贸易收支将成为优化我国服务贸易总体结构和减少贸易逆差的重要突破口。

(三)行业发展不够均衡

从出口来看,我国生产性服务贸易各细分行业出口额基本呈增长态势,但各行业出口规模和增幅差异较大,其中其他商业服务、运输服务以及通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为近年来我国生产性服务出口中的主要占比行业。其他商业服务出口总额在20 07年首次超过运输服务后,2 0 0 7—2 0 2 0 年间一直是我国生产性服务出口总额中占比最高的行业,其出口规模优势持续多年,但仍待巩固。同时,我国传统生产性服务行业— 运输服务、建筑服务和货物相关服务的出口亦具有一定规模。其中,2021年和20 22年运输服务成为我国生产性服务出口乃至服务总体出口中占比最高的行业,占我国服务出口总额的比重分别高达3 2 . 45%和35 . 0 8%。疫情期间,我国运输能效的持续增强为维护国际供应链稳定作出了卓越贡献。基于智能信息网络、国家数据中心、数字技术研发等先发优势,近年来我国通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出口额稳健增长,发展潜力巨大。随着数字经济的蓬勃兴起,2 0 0 6 年出口额仅占我国服务贸易出口总额3 . 9 3%的通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已于2 0 2 2 年成为继运输服务和其他商业服务之后的第三大服务出口行业。而知识产权使用费、保险服务、金融服务的出口规模过小,2 0 2 2 年三项服务出口占服务整体出口的比重仅为5.48%,服务业开放对此三项服务贸易的政策效应仍待释放。

从进口来看,我国生产性服务进口主要集中于运输服务,整体进口质量亟须提高。2 0 0 6 —2 0 2 2 年,运输服务一直是我国生产性服务进口中占比最高的行业,在服务贸易总体进口中的年平均占比为2 7. 5 4%;其他商业服务进口为我国生产性服务进口规模第二大行业,2 019 年以来其进口规模波动趋于平缓;通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以及知识产权使用费进口增长潜力明显,即便是全球疫情最为严重的2 0 2 0 年,二者进口规模仍达到2 2 . 7 4% 和9. 62%的涨幅,且随着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对知识产权保护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二者的进口发展潜力将持续增强;建筑服务和货物相关服务的进口虽具备一定规模,但在我国生产性服务贸易整体乃至服务贸易总体进口中占比甚微,2 0 2 2 年二者占服务贸易进口总额的比重分别仅为1.63%和1.11%。由上可见,加强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的协调联动仍为我国服务贸易开放的重要着力点;同时,随着我国劳动力要素价格日益走高,适度加大建筑服务进口对于增加劳动力要素供给、提高供给质量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保险服务和金融服务长期以来进口规模亦较小,2 0 2 2 年, 二者进口额占我国服务进口总额的比重分别为4 . 4 9%和0.81%。但从增速来看,2022 年二者进口增长率分别为30.24%和-29.96%。可见,保险服务与金融服务的开放力度与发展动能存有差异。作为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建设和服务业扩大开放的重点领域,推进金融、保险服务市场开放,打通壁垒,加强服务领域开放规则的协调联动刻不容缓。

生产性服务贸易高质量发展的制约因素

近年来,我国在促进服务业开放和助推服务贸易发展方面推出了系列举措,取得了积极成效。然而,与新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对外开放的要求相比,我国生产性服务贸易的发展环境仍存在一定的短板。

(一)开放水平仍待提升

第一,开放领域有待拓展。目前我国生产性服务贸易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十分突出,部分生产性服务贸易领域开放不够,国际竞争力不足。虽然当前我国服务贸易总体逆差较大,但不能因过度追求顺差而放弃引入优质服务资源。从市场准入来看,生产性服务领域准入范围仍待扩大。外资准入负面清单有待进一步缩减,市场准入限制在一些领域依然较多,一定程度上对生产性服务要素跨境流动形成了阻碍。从重点领域来看,我国金融服务、保险服务以及知识产权使用费等生产性服务领域应成为我国服务业实现高水平开放、推进贸易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

第二,开放安全亟须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越是开放越要重视安全,统筹好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增强自身竞争能力、开放监管能力、风险防控能力。”如果贸然放开重点生产性服务领域的外资进入,可能对国内经济造成一定的压力与冲击。此外,随着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大数据等新兴数字技术的迭代不断加快,其在生产性服务贸易中的运用存在着信息泄露和系统被黑客破坏的风险,传统的生产性服务贸易监管体系和监管模式现已难以适应数字经济的发展要求。因此,如何加强生产性服务贸易领域的数字监管、如何推进数字经济监管体系和监管能力现代化建设成为当前维护我国生产性服务贸易开放安全的重要议题。

(二)产业关联亟待增强

第一,产业集聚尚待强化。从我国生产性服务贸易的产业生态来看,集聚规模、集聚质量、集聚功能等方面仍存有一定的提升空间。亟须从做强产业链条、健全服务平台、创新业态模式、扩大示范区域、搭建产业联盟等方面构建良好的产业生态,打通生产性服务部门之间的联通渠道, 推动其与先进制造业的深度融合。

第二,产业支撑还需加固。随着技术进步和产业分工的细化,在制造业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型中,服务扮演着重要角色。生产性服务业脱胎于制造业母体, 以其知识、技术和高素质人力资本密集的特征,成为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融合剂。我国制造业长期“ 低端锁定”,“ 卡脖子”“ 掉链子”风险加剧,转型升级迫在眉睫。一方面,引入国外先进生产性服务将成为推动“ 两业”深度融合、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另一方面,随着制造业服务化趋势的不断演进, 国内生产性服务要素嵌入全球价值链,有助于全球产业链的稳定和本土企业竞争力的提升。然而,要促进我国生产性服务贸易的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创新潜力仍待释放,生产性服务开放质量和制造业服务化水平仍待提升,金融支持、财税优惠、人才保障等支撑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联动融合的体系尚需巩固。

第三,产业赋能仍待加强。新冠疫情发生以来,以数字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数字化应用场景持续拓宽。数字时代,服务业的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数字技术对服务贸易的蓬勃发展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越来越多的生产性服务贸易向智能化方向升级发展,贸易规则也更加注重数据的跨境流动。然而,数字经济时代发展服务贸易,尤其是生产性服务贸易的重要性仍应在更大范围、更高程度上被认识。面临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新机遇,数字产业对生产性服务贸易开放合作的赋能效果仍待强化。

(三)保障措施仍应跟进

第一,便利化水平还需提高。当前我国关于生产性服务贸易在管理体制机制创新、营商环境制度优化等方面仍需重点发力。“ 放管服”改革力度还需加强,政务服务便利化建设仍需推进,亟待建立完善宽进严管、简约高效、透明公正的生产性服务贸易准营规则。尽管目前我国各相关职能部门对于推动生产性服务贸易发展都做出了努力,但在数据资源共享、平台对接协作等方面仍存在一定的沟通屏障,部门协同程度亟须提高。此外,生产性服务贸易的跨部门协调机制尚未建立,一站式生产性服务贸易创新平台的建设也需加快推进。

第二,人才培育仍需加快。鉴于生产性服务业知识、技术、熟练劳动力密集的特点,从人才储备情况来看,在通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金融保险服务,专业服务等关键领域,兼具专业化、国际化、高端化的特色服务贸易人才较为匮乏,难以满足生产性服务贸易高质量发展的需求。在数字经济时代,我国生产性服务贸易的人才培育模式、人才吸引机制、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均存在一定的短板,一定程度上成为制约我国生产性服务要素向全球价值链高端攀升的瓶颈。

第三,统计制度尚待完善。从数据的收集、测算和分析角度来看,当前我国服务贸易统计与国际标准存在一些差异,不同职能部门的统计口径亦有差别,且许多省份和地区的服务贸易数据更新略慢、完整度不高。

推动生产性服务贸易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持续增强双向开放力度

一是拓宽开放领域。持续提供稳定的市场环境、高效的营商环境和可预期的政策环境。进一步放宽生产性服务领域市场准入,对标国际高标准和通行规则,区分不同行业和环节细化开放举措,进一步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 促进生产性服务要素跨境流动。引导外资流向知识密集型生产性服务业,扩大通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以及其他商业服务等领域开放,激发市场竞争活力,促进新兴服务贸易发展。适度放宽金融领域外资准入条件,创新开启资本项下的负面清单管理模式。

二是保障开放安全。树立底线思维,充分考虑开放对国家安全的影响,重点关注金融服务,保险服务,通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其他商业服务等领域的开放安全问题,开展压力测试。针对开放政策,开展第三方机构总结性评估与必要性评估工作, 增强政策的连贯性、持续性和有效性。同时,倾听市场声音、重视企业诉求,加速政策落地。搭建产业信息和外资企业信用信息共享平台, 实行“守信激励、失信惩戒” 的信用管理制度;引导资本流向,降低外资开放风险。加强对生产性服务贸易企业“ 走出去”的产业指引和国别指引,降低海外投资的系统性风险。在高新技术带来经济新增长点的同时,加强网络安全防护,有效遏制黑客入侵终端破坏生产链及服务链系统,实现信息安全与合理有序开放之间的平衡。结合国内外监管实践和经验,开放与发展并重,充分借鉴先进数字监管手段,积极构建风险预警和应急处理机制,加速推进包容审慎的生产性服务贸易数字信息监管体系建设。

(二)日益提升产业关联效能

一是加大产业集聚。加固产业基础,加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不断完善基础设施网络,提高电信、道路交通等相关基础设施水平,为巩固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基础以及加速国际生产性服务要素在国内的流动提供便利。创新财政资金使用方式,设立产业发展基金, 引导资金重点流向通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金融、保险等知识、技术高度密集的领域。优化产业布局,设立生产性服务业综合产业园,鼓励生产性服务企业进驻园区,以知识溢出效应辐射带动本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和生产性服务贸易发展,打通园区内外部相关企业的沟通与合作渠道。

二是加固产业支撑。以生产性服务业为突破口,加强其与制造业的融合互促,构建国内外产业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生产性服务贸易+ 制造业”双向联动网络。通过进口优质的生产性服务助推制造业向高端迈进。一方面,以制造业的技术进步形成对高端生产性服务进口的持续需求, 有效助推生产性服务进口提质增效。另一方面,建立产业链“ 链长制”责任体系,强化“ 链主”示范引领,提升补链强链能力;培养服务化转型头部企业,鼓励制造企业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和销售服务等全生命周期加快服务化应用。此外,在满足国内生产性服务要素供给的同时,积极拓宽国际市场,扩大生产性服务出口规模,提高出口技术含量。

三是加强产业赋能。充分重视数字技术为我国服务贸易转型带来的机遇,持续强化生产性服务贸易与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经济新业态的有效结合,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借助云计算、物联网(I O T)、大数据等媒介,加强RF ID射频识别技术、传感器技术、网络通信技术、信息融合技术、人机互动技术、数字孪生、工业互联网等在生产性服务贸易中的应用, 增强生产性服务的科技含量和供给能力,实现服务产品价值增值,助力其提升国际竞争力。加强产学研政合作,在增加研发投入的同时,更要注重提高科研成果在生产性服务企业和制造业企业的转化效率。

(三)加快完善保障措施体系

一是提升便利化水平。在数据资源共享、平台对接协作、数字技术应用等方面,积极推进各相关部门的协调联动。以数字治理创新优化海关监管模式,提高放行效率。探索建立生产性服务贸易的跨部门协调机制,加快推进建设一站式生产性服务贸易创新公共服务平台。

二是加快人才资源建设。加快形成集聚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资源的“ 政产学研”专业人才联合培养新机制,积极培育专业与外语兼优的国际化复合型生产性服务贸易人才。与国际人才资质认证标准接轨,加强生产性服务业从业人员国际交流。强化专业资质互认,建立健全人才引进机制,不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完善产业生态和配套保障,孵化培育生产性服务贸易创新创业团队,聚集具有服务贸易发展战略研究能力与研究潜力的业界专家、青年学者与企业家,建立生产性服务贸易专家库和专业智库。

三是健全统计制度。对标国际统计标准,逐步探索完善服务贸易统计制度。及时更新生产性服务业与生产性服务贸易相关数据,方便研究人员进行测算分析。随着生产性服务贸易在服务贸易乃至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不断提升,尝试探索创新统计方法,将生产性服务贸易与消费者服务贸易的统计区分开来,从产业和区位上对生产性服务作更为合理、详细的划分,进一步提高生产性服务业和生产性服务贸易相关研究的专业化水平。

【本文系中国服务贸易协会研究课题“ 数字时代生产性服务业开放对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机制研究”(F W M Y K T – 2 0 2 3 11)、北京市教委社科一般项目“生产性服务业开放对北京市制造业转型升级影响路径研究”(S M 2 0 2 111417 0 0 9)、北京联合大学科研项目(S K 8 0 2 0 2 0 0 6)的成果】

作者单位:北京联合大学/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

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