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对华经贸政策新动向及 对中欧经贸关系的影响

0

苑生龙

内容提要: 

对华关系“三重定位”一直影响着欧盟对华的战略认知。多数欧洲国家认为,中国既是欧洲在贸易、气候变化和能源安全等重大全球问题上的合作伙伴,又是市场、投资和技术等领域的竞争者,同时还是欧洲政治体制面临的制度性对手。当前动荡的国际大环境下,中欧要聚同化异,寻求创造性的合作方式,推动中欧经贸关系多元稳定发展。

长期以来,欧盟对华经贸政策维持互惠互利合作的主基调。自推出对华关系“三重定位”(即“伙伴、竞争者和制度性对手”)以来,欧盟基于国际环境变化以及自身发展战略等因素考量,进行了一系列对华政策调整。总体看,重视对华经贸关系与经济竞争意识提升,以及强调“战略自主”下的地缘经贸布局重塑, 是当前欧盟对华经贸政策的主要特征。当前中欧经贸合作的基本盘依然稳固,但矛盾与摩擦也在增加,中欧经贸关系正在进入回归理性务实与增进交流互鉴的新战略磨合期。

2023年欧盟对华经贸政策新动向

欧盟明确强调不寻求对华经贸“ 脱钩断链”。20 23年1月,欧盟委员会(下称“ 欧委会”)主席冯德莱恩在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的发言中指出, “ 欧盟需要与中国开展贸易与合作,尤其是在当前的调整期,我们应专注于降低风险, 而不是脱钩”。此外,自去年底以来,欧洲理事会主席米歇尔、德国总理舒尔茨、法国总统马克龙以及西班牙、荷兰、意大利等国领导人均在公开场合有类似表态,强调中欧经贸合作的“ 压舱石”作用,不会单纯追随美方对华“ 脱钩断链”。2 0 2 3 年6月,欧盟峰会27国领导人联合声明表示, 欧盟与中国互为重要的经济和贸易伙伴,未来欧盟将加强与中国在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粮食安全等领域的合作, 共同应对全球挑战。

主动增进对话与重点领域合作。党的二十大以来,欧盟国家展现出主动增进对华交流的积极姿态,舒尔茨、米歇尔是会后第一批来华访问的外方首脑,2023年,中欧高层互访及经贸等多领域对话进一步增加。与此同时,除传统经贸合作外,在绿色、数字等欧方重点推动的战略性新兴领域,欧方亦在主动释放加强对华合作的意愿。其中,加快能源转型是欧委会公布的2 0 2 3 年工作重点之一,预计新能源也将成为年内欧盟推进对华合作的优先方向。

部分敏感领域对华疑惧及强硬态势或将升级。在政治、安全及敏感经贸领域,欧盟或进一步突出“战略自主”, 刻意展现对华强硬姿态,经贸关系的政治化倾向亦不容忽视。2023年6月,欧盟发布《经济安全战略》,建议实行更加严格的投资监管和出口限制, 建立对核心技术研究及开发的审核机制,打造“ 更具韧性的”供应链,涉华意味显著。北约2 0 2 3年1月及7月两次发表峰会声明,强调中国已构成“系统性挑战”,将加强合作以应对中国构成的“ 安全威胁”;欧洲议会《新欧中战略报告》亦突出渲染欧中是“ 制度性对手”;欧委会发布的《净零工业法案》及《关键原材料法案》将着力使欧盟在稀土等原材料领域对华“脱钩”。此外,在涉及企业尽职调查、碳边境税、政府补贴、反经济胁迫、国际采购工具等方面的欧方经贸法规及草案中,均存在明显涉华内容,欧盟“印太战略”和“全球门户”等对外战略也有较强的针对中国的意味,中欧未来一段时期内在部分重点行业及海外基建等领域的竞争矛盾或将加剧。

成员国对华政策进入新一轮调整期。创造及扩大经济价值仍是德、法等欧盟核心成员国对华政策的重点,但“去依赖化”正在成为相关国家政策调整的关键词;匈牙利等中东欧国家将进一步谋求开展多领域对华合作,经贸关系有望进一步深化;北欧及南欧对华政策将保持相对平和,经贸合作仍有拓展空间;立陶宛等波罗的海国家政府近期释放出缓和对华关系的意愿,但未来政策走向仍存在不确定性。

中欧经贸关系概况与欧方对华政策研判

一是中欧传统经贸合作将总体保持平稳向好。欧方领导人明确表态不会追随美方寻求对华“ 脱钩断链”,中欧传统领域经贸合作的基础和意愿依然牢靠。伴随中国经济快速摆脱疫情影响、欧方多举措积极扩大外需,中欧贸易及相互投资有望进入新一轮向好增长期。

以美元计价看,据海关统计,中欧贸易总额在2011年首次突破5000 亿美元,在2014年首次突破6 0 0 0 亿美元,在2 0 1 9 年首次突破7 0 0 0 亿美元,在2 0 21年突破了8 0 0 0 亿美元,贸易规模在保持基本稳定的基础上,疫情时期呈现加速扩张。2 0 2 2 年中欧贸易总额为8 47 3 . 2 亿美元,其中,中国自欧洲国家进口商品共计2 8 53 . 5 亿美元,较上年下降4 . 9%;中国对欧洲国家出口商品共计5619.7亿美元, 同比增幅为11. 9%。2 0 2 3 年第一季度,中国对欧盟出口5063亿美元,同比增长25%, 占中国总出口的17. 6%;从欧盟进口3 8 9 4 . 2 亿美元,同比增长1 5%,占中国总进口的13.5%;中欧贸易顺差1168.8 亿美元,同比扩大3 5%。以人民币计价看,据海关统计, 2022年欧盟继续为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中国与欧盟的进出口贸易总额为56468亿元, 我国从欧盟进口货物总额为19 034 亿元,出口货物总额为37434 亿元,我国对欧盟贸易顺差18400亿元。

在直接投资方面,商务部数据显示,2 0 2 2 年中国对欧投资111亿美元,增长21%, 新增投资集中在新能源、汽车、机械设备等领域。2 0 2 2 年,欧洲对华投资1 2 1 亿美元,比上年大幅增长70%。

二是新能源等绿色低碳领域合作有望迈上新台阶。中欧在绿色低碳等领域的发展理念契合、合作经验丰富,将继续积极打造绿色伙伴关系。能源转型是欧盟推进疫后经济增长的战略重点,预计中欧在新能源、智能制造、绿色基建等领域的合作将实现大幅增长。

习近平主席在今年4月会见欧委会主席冯德莱恩时指出,中方是欧洲解决能源、通货膨胀等挑战,提升竞争力的重要伙伴。我国新能源产业基础雄厚,中欧双方合作具备良好基础,未来多层面合作潜力巨大。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我国生产的光伏组件、风力发电机等关键部件占全球市场份额约7 0%。我国通过产业发展和技术创新促进了全世界范围可再生能源成本的下降,加速了全球能源转型进程。中欧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合作方兴未艾,深化绿色伙伴关系面临新机遇,在COP28(《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八次缔约方大会)、“昆明- 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等方面双方可进一步加强政策规划协调对接。在产业合作层面,我国在光伏、电动汽车、储能等领域强大的制造能力可以为欧洲能源加快转型提供重要支撑, 双方企业基于各自优势合作可以共同开拓第三方市场,推动绿色低碳产品广泛应用。

三是敏感领域合作的风险矛盾增加。首先,地缘政治及制度问题对中欧经贸关系的扰动将进一步增加。欧委会2022年9月发布的《关于欧盟外国直接投资审查的第二份年度报告》显示,2021年, 在通报给欧委会的414起案件中,中国是最终投资者第三大来源国,仅次于美国和英国。此外,如果按报告数据估算, 大约17%的中国在欧交易将触发通报,约高于美国11%和英国4%。其次,欧盟将保留高科技及两用物项等方面的对华出口限制,对欧敏感领域直接投资也将面临严格审查。欧盟对华投资在保持总体稳定的同时,部分欧企转投东南亚的意愿有所上升。此外,欧盟正在进一步谋求战略策应“ 一带一路”,中欧在海外基建等领域的竞争态势将逐渐显现。

四是国别经贸合作机遇与风险并存。德、法、意等欧盟核心成员国仍将主导中欧经贸合作的基本盘,在经贸关系保持稳定增长的同时,“ 去依赖化”或导致关键原料等领域的贸易量出现下降。匈牙利是首个加入“ 一带一路”倡议的欧洲国家,更被认为是欧盟内对华政治态度最为友好的国家之一。预计我国对匈牙利等中东欧国家多领域合作有望进入快速增长期,双方在基建等领域合作亦有望迈上新台阶。我国对南欧、北欧及欧盟其他区域国家的合作仍需寻求稳妥、突出重点, 在积极拓展经贸合作机遇同时防范地缘与政策性风险。

推动中欧经贸关系多元稳定发展的几点建议

中欧之间没有根本性的地缘和利益冲突、中欧经贸合作基本盘体量巨大、中欧在新能源等战略新兴领域合作前景广阔,这是新形势下中欧经贸合作持续深入发展的三项重要基础条件。当前及未来时期, 中欧应增进交流互信、把稳经贸合作基本盘,进一步拓展战略性新兴领域的合作空间。

一是进一步推进中欧交流互访。积极维护中欧关系互利合作总基调,以高层互访加强顶层设计。推动中欧各层级交流合作,不断增进中欧政治、商业及人文交流。

二是进一步巩固中欧经贸关系基本盘。有效利用中欧间多层级交流平台,创造及扩大合作机遇,维护中欧班列等“一带一路”合作稳中向好, 推进双方科技、教育、文化等领域合作不断深化,促进中欧贸易保持长期稳中有增态势, 稳步扩大双向投资。

三是拓展中欧互利合作新空间。积极探索中欧经贸合作新机遇,推动能源转型、数字化、航空航天、互联互通等领域的务实合作,继续推动中欧经贸关系行稳致远。以共建“一带一路”为契机,探索中欧第三方市场合作新机遇。

作者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对外经济研究所贸易和投资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员

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