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产业强国建设的内涵、规律与路径

0

魏际刚

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强大的现代产业至关重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列出农业、制造、质量、航天、交通、网络、海洋、科技、贸易、教育、文化、人才、体育等强国建设任务,从产业层面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谋篇布局。推动产业现代化、推动现代化产业强国建设,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需做好理论准备、把握规律、科学设计发展路径。

产业强国的基本内涵

何谓“ 强”?维度不同, 认识不同。《周易》提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中庸章句》亦云“故闻道有蚤莫,行道有难易,然能自强不息,则其至一也”,表明一个人、一个企业、一个行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均要效法于天,自强不息。《道德经》提出“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墨子》有言“ 志不强者智不达”,《商君书》有云“ 能胜敌者,先自胜也”,表明强的内涵不但在于力量的外观外比,更外延至意志与思想的内视内省,意志坚定是强的重要特性。《道德经》常论及“强”“弱”之关联, 如“柔弱胜刚强”“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见小日明,守弱日强”,《淮南子》也有“弱而能强,柔而能刚”的相似观点,表明包容、顺势的重要性,柔弱中隐含着潜在的刚强,柔弱不是弱小、真弱,而是一种能够容强、避强、化强、胜强的智慧方式,“强”“弱”不是对立的两极,而是相互转化、相生相克的。《中庸》谓“国有道, 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 至死不变,强哉矫”,表明一个国家无论处于什么状况,意志始终坚守中正之道,就能体现出强的性质。《孙子兵法》提出,“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 这是指在战争、竞争中先“知” 而后“行”,了解事态、人我之全貌,继而采取正确的行动来达到“强”的目的。《孙子兵法》还谈到,“强弱,形也”,表明强弱是实力与形势的对比。《淮南子》提到,“众之所助,虽弱必强;众之所去,虽大必亡”,表明得人心是事业强大的关键。《道德经》还提到“知其雄,守其雌”,《孙子兵法》亦谈到“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说明强者没有致命的弱点,或能防守住其弱项,即守住安全的底线。从上述各家论断可知,不能在狭义、片面、静止、术的层面去理解“强”,而要从广博、全面、动态、道的层面去领悟“强”。“强” 是(有形与无形的)力量、意志、韧性、智慧、境界、格局、关系等多方面综合的体现。

基于上述对“强”的认识, 强国可以理解为兼具硬实力、软实力、韧性能力的国家。产业强国的内涵可概括为:重要、关键、核心产业在全球范围内拥有领先的硬实力、软实力、韧性能力的国家。硬实力包括制造能力、科技能力、创新能力、资源配置能力、市场反应能力等, 软实力包括思想力、知识力、影响力、规则制定能力等,韧性能力包括抗冲击能力、抗风险能力、快速恢复能力等。

产业强国建设的一般规律

产业如何变强?产业形形种种、千行百业,不同产业属性不同、定位不同、变化不同,发展阶段不同、面临形势不同。不同类型的产业变强,无疑是一项艰巨、复杂的中长期系统工程。因此制定正确的战略显得十分重要,需要明确产业前进方向,了解产业强国的一般规律。具体而言,“见性、因势、循道、厚德、得法”五个方面对产业强国建设影响深远。

“见性”。产业发展的首要任务是认识自身,明晰产业的本质属性,清楚产业存在与发展的价值与意义。农业有农业的本质属性与价值,制造业有制造业的本质属性与价值, 商业有商业的本质属性与价值, 交通运输、物流、金融、信息、能源、医药卫生等各行业亦然。“见性”就是明白“ 我是谁、我为谁、我与谁,从哪来,往哪去”。千行百业,各具特征,各得其所,各显其能,各尽其用。例如,制造业与交通运输业是两个不同的行业,制造业是通过原材料、中间品的加工处理提供实体产品的行业,涉及原材料、中间品的供应、研发设计、生产加工、上市流通、售后服务等环节;交通运输业则是提供空间位移这一无形服务的行业,涉及交通基础设施、交通运输装备、交通运输服务等共同协作。“见性”就是要清晰认识行业的属性、功能、结构与总体,深刻理解行业的内涵、外延与特征,从而了解产业的本质。不偏离本性,才能定位正确,不失根本,坚守发展的初心与宗旨使命。一个产业的本质属性决定了其有别于另一个产业的本质属性与技术经济特征,也决定了产业间的关联程度。产业来之于社会、回归于社会,这种属性决定了其为大众提供所需的产品与服务,为民众之幸福提供支撑,即不仅考虑“利”,也要考虑“义”。产业发展离不开自然生态环境,二者互促共生,这是体现产业的自然观、天地观。“鱼不可脱于渊”,鱼脱离水而去陆地生存,其结果可想而知。现实中,不能正确认识产业自身,偏离本性,定位不准、格局狭小的现象比比皆是。若南辕北辙、缘木求鱼,终不可得。

“ 因势”。产业发展不仅要认识自身,还要认识现实、认识世界,把握“时势、位势、态势、趋势”,清楚产业处于生命周期什么时段,面临什么样的经济、社会、科技、生态环境、自然地理条件,在全球产业格局中处于什么地位,面对什么样的竞争态势,未来可能的发展趋势等。识时务者,观天下大势, 必审时度势,识势通变,因势利导,顺势而为。识势者更进一步谋势、用势乃至造势,为产业发展主动助推有利环境。不同产业的起点、基础、禀赋、实力、潜力不同,所处的时代形势、地域空间、问题症结、机遇挑战各异,产业发展因此需要因时因地因势制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当今世界格局正发生深刻调整,如何全面认识变化及变化中的利与害,如何在变局中趋利避害,平衡好安全与效率、竞争与合作是“因势”的核心内容。切不可盲目照搬照抄某一国的发展理论或经验,机械地受理论与经验的局限与束缚。世界上不存在定于一尊的产业发展模式, 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发展标准。例如,西方经济发展理论、国外的工业化理论等有特定的历史条件背景,简单地运用于中国的发展实践,就会犯刻舟求剑、教条主义的错误。中国产业的发展要因自己独特国情与时代背景这个“势”,走中国式的产业发展道路。

“ 循道”。产业发展要遵循产业之道。“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产业形形种种,各有其性,各行其道。产业发展之道,意味着产业需要遵循发展规律,掌握规律、运用规律,走合乎规律的道路。充分认识和运用供需规律、竞争规律、生命周期规律、变化规律、创新规律以及事物普遍联系、相互作用、相生相克规律,知本末、终始、先后、动静、虚实之理。产业发展战略制定要“抱一为天下式”,有全局观、整体观、系统观,总揽全局、高瞻远瞩、兼收并蓄、系统辩证,尽可能洞悉一切,考虑到方方面面的因素, 包括天时地利人和、利益相关主体、上中下游、机遇挑战、短期长期、直接间接、国内国际等因素。产业发展战略制定需进行成本效益计算,合理配置要素资源。国家在谋划产业发展时,不仅要寻求某一产业发展最优,更要从经济体系视角促进不同产业之间协同,实现各类产业发展的总体最优。不仅考虑本国产业发展,也关注他国产业发展,保障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开放、有序运行。

“厚德”。产业实现长远发展最终要基于“ 德”,正如《素书》所指出的,“德足以怀远”。厚德以载物,产品与服务的功能、作用、质量等要能够满足用户需求,符合人类发展需要和人类文明进程,推动全球发展, “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产品与服务从设计构思到最终供给,要体现善念、善品、善行、善举,“善始善终, 上善若水”。根据需求、形势、趋势、要素条件等变化,产品与服务要能够持续迭代、精进不懈、精益求精,不断提质升级,兼具创新发展、绿色发展, 以期止于至善,如《系辞》所言“日新之谓盛德”。产业是人类社会、国际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体现自身、行业、社会责任,秉持自律、诚信、包容、开放原则,不采取不正当竞争方式,不损害消费者利益。否则, 德不配位、德不配财,不能造福于民,最终难以持续发展。

“ 得法”。产业发展需要适宜的体制机制与政策环境。《素书》提到“地薄者大物不产,水浅者大鱼不游,树秃者大禽不栖,林疏者大兽不居”, 说明只有厚植良好的环境,才能让产业做大做强做优。《道德经》言及“ 天之道,利而不害”,《淮南子》提到“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即政府要形成有利于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政策标准、文化舆论等。不同产业、市场主体的发展情形不同,但均需市场力量与政府力量的有机结合,引导、规范、促进产业健康持续发展,激励市场主体释放活力, 保障企业高效生产经营,促进企业积极进取。现实中,存在不少束缚市场主体活力、增加交易成本、遏制创新、阻碍资源配置效率改进、干扰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的体制机制与政策障碍,这种状况将影响产业强国建设步伐,必须革除,培植适宜产业生长、发展的土壤。“顺乎天而应乎人”,从某种意义上讲,形成有利于促进产业发展的适宜“土壤”,是建设产业强国的基础前提。

“ 见性、因势、循道、厚德、得法”,此五位一体也。“见性”是建设产业强国的起点, “因势”是建设产业强国的条件,“ 见性”与“ 因势”是“ 循道”的基础,“循道”是产业强国建设的关键,“厚德”是“循道”的结果,是产业强国建设的体现,而“得法”是产业强国建设的保障。

现代化产业强国建设的发展思路与推进路径

(一)现代化产业强国建设的总体思路

以人民为中心,以强国目标为引领,牢固树立市场意识、安全意识、危机意识、竞争意识、未来意识。

“见性”与“ 因势”,遵循产业发展、创新、竞争等规律, 基于世情、国情、业情,把握战略机遇和需求变化趋势。“ 循道”,围绕富民、强国目标,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兼顾、分类施策、重点突破;固本培元,扬长补短;稳中求进, 攻守兼备;上下互济,虚实结合;短长结合、内外联动。“厚德”,坚持硬实力与软实力并重,独立自主与开放包容并重, 发展与安全并重,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全面释放发展活力,着力解决发展中的问题与风险,持续提升产业实力、竞争力,走中国特色现代化产业强国之路。

(二)现代化产业强国建设的推进路径

推动重点产业现代化、由大变强,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核心内容,应紧紧围绕产业体系、基础、结构、创新、竞争力、可持续、国际合作等多维度进行战略部署。

一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关乎发展全局,是促进国内大循环与国际国内双循环的经济基石,是全球性大国经济的应有之义。中国需要构建集现代农业、工业、服务业及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于一体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提高传统产业科技含量;加速发展新一代信息网络、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节能环保、新材料、新能源汽车、数字创意等新兴产业;超前部署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术、未来网络、深海空天开发、氢能与储能等未来产业。推动产业融合发展,推动数实融合发展,统筹推进基础设施现代化。推动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短板产业补链、优势产业延链、传统产业升链、新兴产业建链,构建现代产业生态。

二是优化产业结构。产业结构优化是迈向产业强国的必然要求,也是世界强国的发展经验。产业结构调整,特别是在关键时期对重点产业结构的转化与优化,对于一国迈向强国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与意义。实践中,产业结构不合理,已经成为诸多发展难题的根源。目前我国正在推进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从根本上优化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服务结构。围绕市场需求、战略需求、未来需求,产业结构优化需要夯实基础研究、技术、工艺、部件、软件、架构等产业发展基础;提升科技含量与质量水平, 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完善各类产业的标准、计量、认证认可、检验检测体系;大力提升产品质量、塑造产品品牌;围绕升级需求,推动新产品、新服务、新技术、新模式发展。

三是增强创新能力。创新是产业结构优化、科技含量提升的关键举措,也是解决当前突出问题、把握未来发展机遇的重要途径。要成为产业强国, 就必须是科技强国、创新强国。中国能否从大国迈向强国,关键在于能否把握甚至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时代机遇。面对日益激烈的大国竞争, 应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经济主战场、国家重大需求、人民生命健康和美好生活,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掌握科技发展主动权。充分发挥国内大市场需求牵引、国内新型举国体制、国内产业体系比较完善等推拉协同效应,推动关键技术追赶跨越。全面释放创新活力, 加大科教与人才支撑。推动企业、产业结合自身情况,开展仿制、集成、原始和颠覆式创新, 推动企业、产业、国家创新体系一体化构建,推动创新体系建设中“政产学研用金”有机结合。要处理好自主创新与开放合作、科技发展与成果转化、科技领先与保障安全、新型举国体制与创新生态等关系。

四是提升产业竞争力。以形成国家竞争优势、优势产业、优势企业、优势领域、提高国际竞争力与影响力为导向,进一步提升生产率水平,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培育与打造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企业集团, 加快培养在国际细分市场领域具有强竞争力的“专精特新” 中小企业群体。在重点产业形成若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核心能力强的跨地区、跨行业的跨国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使之成为主动参与全球竞争、产业升级、转变发展方式的骨干力量。

五是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在现代化产强国建设中实现绿色转型、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推动产业链、供应链绿色化发展。推进绿色、循环、低碳产业发展。科学设定各行各业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和路径,将绿色理念贯穿到产业发展各环节,推动产业全生命周期绿色化。工业领域强化结构调整与数字化转型,利用科技创新推动节能降耗。交通运输、物流等行业强化运输结构优化, 推广新能源车使用,推进综合运输与物流、供应链一体化发展。降低供应链能源消耗总量,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 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加快构建新型能源体系。

六是提升国际资源整合能力。以全球视野和全球战略思维,研判各次各类产业在全球的定位与地位。建立高度开放、对外连接的超大规模国内市场,吸引全球各方资源、要素在中国汇集与配置。根据不同的国际目标市场,分类制定产业国际合作战略,形成中国与世界各国产业协同发展格局,使中国产业深植于世界产业分工体系。

作者为中国国际发展知识中心副主任、研究员

 

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