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大内需政策效应显现 经济增长动力持续蓄积

0

张立群

今年以来,随着疫情防控政策的适时积极调整,经济较快恢复活跃态势。今年上半年GDP同比增长5 . 5%;供给侧与需求侧指标均明显回升,供给侧指标回升更为明显。但二季度以来,经济恢复态势明显放缓,PMI 指数连续3 个月回落;67月份制造业PMI 指数虽有小幅回升,但仍处荣枯线以下。宏观经济运行态势的变化,与各方面预期出现反差。总体判断,中国经济正处于由补偿性恢复向全面恢复的转阶时期,经济增长动力持续蓄积,但尚未达到推动经济全面回升的水平,整体经济仍处回暖还寒状态。

扭转需求收缩面临诸多挑战

当前,经济运行面临一系列新的困难挑战,主要是国内需求不足,一些企业经营困难,重点领域风险隐患较多, 外部环境复杂严峻。疫情防控平稳转段后,经济恢复是一个波浪式发展、曲折式前进的过程。但我国经济具有巨大的发展韧性和潜力,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

从经济增长面临的三重压力看,在各个方面全面、完整、准确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特别是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保供稳价工作的支持下,供给冲击基本得以克服。电力供给、原材料供给等企业生产经营的重要条件得到较好保障,但需求收缩的压力仍比较突出。要看到,市场需求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具有重要的决定作用。缺少需求和订单,企业产品就面临卖不出去的困难,企业的营业收入就无法保证,其财务收支平衡就会面临严重困难。因此, 需求收缩对企业信心和生产投资活动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这是预期转弱的主要原因之一。

应该认识到,我国的需求收缩问题已经持续了一段时间。2010 年以后,随着世界经济增长持续乏力、脱钩断链等逆全球化潮流不断发展, 我国外贸出口增速持续下降, 2010 2019年期间,美元口径的出口增长率从31.3%回落到0.5%,外需大幅度滑坡。与此同时,房地产、制造业投资增速持续下降,20102020年,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由23.83%下降到2.9%。出口和投资占总需求的比重超过60%, 出口和投资增速持续大幅下降,导致需求增速持续下降。需要注意的是,需求收缩具有自我加速机制。其内在逻辑是:需求收缩会导致经济增速下降,进而导致各方面(企业、居民、政府等部门)收入增速下降,使需求收缩进一步加重(此时不仅投资活动会减弱,消费活动亦会减弱)。到目前为止,需求收缩问题已经持续了一段时间,特别是近三年受疫情冲击,使其更为不乐观。解决需求收缩问题,关键要提振各方面的信心;但在市场需求不足、就业和收入预期不好的形势下,企业和居民的投资、消费信心很难提振。此时要增加就业和居民收入, 进而扩大消费,就必须全面激发和活跃企业生产;但企业在面对市场需求不足困难时,不可能积极扩大生产。因此,扭转需求收缩面临多方面挑战, 不可能快速显现成效。这是当前经济形势回暖还寒的主要原因。

中国经济增长潜力巨大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

到目前为止,国内专家学者普遍接受比较研究基础上的现代化一般特征,并且据此认为从人均GDP水平看,中国即将进入高收入国家;但根据比较研究的结果,中国经济增速将明显下降。对此,我们必须结合中国式现代化的独有特征进行深入分析、作出正确判断。党的二十大报告特别强调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特殊性,这也要求我们要更多地从中国国情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研究中正确认识和把握中国经济的增长潜力,对未来经济增长和发展目标做出科学判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 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展现了现代化的另一幅图景,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路径选择,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方案。

中国式现代化推进速度很快,当前中国人均GDP已经超过1万美元。但基于巨大的人口规模,目前仍然约有6 亿人月收入在10 0 0 元人民币左右,人均年收入1万多人民币。这表明,中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仍然存在,这决定了中国经济发展仍具有巨大的结构优化潜力,包括城乡结构、地区结构、收入分配结构等。而这些结构变化会强有力地推进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进程,进而形成消费结构升级带动的产业结构持续复杂变化和产业链整体升级。这一巨大的结构变化潜力,决定了中国经济仍具有长期的高成长性。在国际比较时,必须要高度重视中国式现代化的特殊性,必须深刻认识中国的具体国情。中国与其他国家的现代化道路和模式存在很大不同,其他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的一般特点不能简单适用于中国。与此同时, 要看到中国经济发展已形成比较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也有比较充沛的要素供给保障;14 亿中国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推动了超大规模国内市场的持续拓展,因此具有巨大增长潜力。综合研判,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长率仍然在8% 以上。据此可以认为,中国经济底部回升潜能充沛。这是判断中国经济正在稳步进入回升轨道最基本的因素。

扩大内需的政策效应日渐充分显现

针对需求收缩,2 0 2 0 417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及时提出实施扩大内需战略。近年来,我国坚持不懈地实施扩大内需战略,采取有效措施不断激活超大规模国内市场的需求潜力,推动消费、投资需求回暖。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2 0 2 2 年在推动投资全面恢复方面特别突出了政府投资的带动作用,而且将其与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这一重大战略安排紧密结合起来。当前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已成为扩大内需的关键抓手之一,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2022年,我国基础设施投资较上年增长9 . 4%,增速较上年提高9 个百分点,对带动企业投资、稳定投资发挥了关键作用。2022年,依托“十四五”规划等大力增加基础设施项目储备,通过地方政府专项债、政策性金融等多渠道支持多个重大项目建设,推动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在此基础上,202212月份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通过政府投资和政策激励有效带动全社会投资,加快实施“十四五”重大工程,加强区域间基础设施联通。政策性金融要加大对符合国家发展规划重大项目的融资支持,鼓励和吸引更多民间资本参与国家重大工程和补短板项目建设。今年以来,财政政策靠前发力,货币金融方面支持力度加大,各级政府更加积极主动地紧抓重大项目建设。2023428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恢复和扩大需求是当前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的关键所在。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形成扩大需求的合力。要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改善消费环境,促进文化旅游等服务消费。要发挥好政府投资和政策激励的引导作用,有效带动激发民间投资。

综上,扩大内需“ 一揽子”政策的综合施力正在不断加强。虽然从今年3月份开始,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同比增速出现持续回落,特别是其中的基础设施投资(主要是政府投资)累计同比增速出现持续回落,房地产投资累计同比降幅也有所加大,但投资筑底回升的总体态势仍然在逐步形成。需要注意到,重大项目建设推进步伐正在加快。在2022年工作基础上,2023 年对中国水网、交通强国、城市更新、城市群建设(包括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加快补齐中小城市与中心城市的差距)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领域补短板,从规划到项目安排,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大。当前,中国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从有到好的重大历史跨越已经拉开序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伟大工程已迈开坚实步伐, 这都是一些短期因素影响的投资波动所难以改变的。与此同时,围绕防控重大经济金融风险,促进房地产平稳健康发展的“一揽子”政策措施也正在进一步完善。2023428 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因城施策,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做好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工作,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推动建立房地产业发展新模式。在超大特大城市积极稳步推进城中村改造和“ 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随着相关政策不断加力,预计房地产市场回暖态势会越来越明显。促进投资回升的潜力不断激发,投资增速回升的条件正在逐步形成和加强。

总体看,当前中国经济正蓄势待发,经济全面回升向好前景比较明朗。必须坚定信心、保持定力、苦练内功,为将要到来的发展机遇做好必要准备。

作者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