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和竞争力

0

詹金良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2 0 23131日,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的竞争力和安全性,以自主可控、高质量的供给适应满足现有需求,创造引领新的需求;推动短板产业补链、优势产业延链,传统产业升链、新兴产业建链,增强产业发展的接续性和竞争力。产业链是供应链的物质基础, 供应链依托产业链而存在。产业链的核心是研发设计和生产之间的协同,供应链的核心是物流和产品交易的协同。笔者认为,我国拥有世界最完整的产业体系和潜力最大的内需市场,要切实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和竞争力,补短板、锻长板,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筑墙设垒”“脱钩断链”影响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

当前,世界面临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突出,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不足。近年来,国际社会上的“ 黑天鹅”“ 灰犀牛” 事件频发,增加了世界经济的不确定性,同时在贸易全球化和金融全球化的背景下,一国经济的不确定性将会给世界其他国家带来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并且这种经济不确定性的溢出效应还将在国家之间或区域之间进行传导。国际上不稳定、不确定、复杂、模糊的外部环境给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竞争力和安全水平带来难题。在此背景下,人为“ 筑墙设垒”、强推“ 脱钩断链”将影响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稳定。

一是制造业回流政策冲击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促使产业链供应链不断调整收缩。在供应链重构过程中,制造业的回流将发挥关键作用。20216 月,美国参议院通过了《2021 年美国创新和竞争法案》,整合了《无尽前沿法案》《2021 年战略竞争法案》《应对中国挑战法案》等,确保美国在未来大国竞争中保持竞争力。通过供应链安全方面的政策,美国将形成由其控制的中心边缘产业链供应链全球体系。同时,欧盟也通过制造业回流政策重构产业链供应链。2 0 21 年,欧盟发布了《欧盟的战略依赖与能力》,针对关键原材料、半导体等领域进行调查, 以解决欧盟战略依赖。同年, 欧盟公布了产业政策更新版, 指出其关键物资集中于中国、越南等,未来通过“ 欧盟共同利益计划”,扩大战略性产品在欧盟进行研发生产的规模。2020年,日本政府拨款2200亿日元支持日本企业回流本土或转移至其他国家, 重建国内生产体系。20204月,美国科尔尼管理咨询公司发布的《美国贸易回流指数报告》显示,美国制造业的发展趋势正在发生巨大逆转,最为明显的是大规模撤出亚洲低成本国家或地区。

二是推动“近岸外包”“友岸外包”,促使产业链供应链向区域聚集。“ 近岸外包”是指跨国公司为了减少从制造商到终端的运输成本,调整之前的离岸外包策略,采用近岸外包策略将业务转移至周边邻国。“友岸外包”是指将供应链转移至政治经济上安全或低风险的国家,以避免业务无法正常开展。2 0 2 2 7月,美国通过《芯片与科学法案》,鼓励盟友企业在美建立芯片工厂。据麦肯锡公司测算,2013年以来区域内贸易占全球贸易的比例提高了2.7个百分点,欧盟和亚太地区超过半数的商品贸易在区域内进行。在2 0 2 2 年第4 季度,科尔尼和亚马逊网络服务(A W S)合作调查10 0多个来自各大公司的首席运营官(C O O)发现,在过去一年中4 4%的首席运营官表示他们的公司已经将生产“ 近岸外包”,51%的公司将生产“ 离岸外包”,64%的公司将制造业活动重新回流。

三是经贸科技交流政治化、武器化,打压限制产业链供应链发展,促使产业链供应链转移重构。20224月, 美国与全球5 0 多个国家共同发布了《互联网未来宣言》文件,声称互联网领域正面临着“数字威权主义”等挑战,其主要目的是防止被美国政府列为所谓“不受信任的”供应商进入全球网络。在中美经贸摩擦中,跨国企业既不愿意放弃庞大的中国市场和巨大的发展机会,又不愿意承担关税成本上升的压力,因此调整产业链供应链布局,将面向中国市场和除美国以外的全球市场订单放在效率最高、配套最完善的中国生产,而将对美出口订单转移至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生产。

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的思考与建议

一是练好内功,不断优化营商环境。目前,我国拥有41个工业大类,207个工业中类,6 6 6 个工业小类,覆盖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的工业门类,已成为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企业联合会发布的《工业基础指数(2 0 2 2)》对新一代信息技术、航空航天装备、新材料等十大重点工业领域产业链情况进行评价显示,2021年十大领域工业基础指数为31.68, 较2 0 2 0 年上涨3 . 6 6,工业基础能力提升幅度为近年之最。同时,我国有潜力最大的内需市场,拥有世界上规模巨大的中等收入群体。建议合理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依法保护外商投资权益,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同时不断优化政务环境、金融环境、信用环境等,为全球企业提供更多市场机遇、投资机遇、增长机遇,更好地筑巢引凤。

二是充分发挥我国专业技术人才的优势,把人才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高端制造业具有人才密集型的特点,人才对高科技企业发展起到支撑作用。建议依托我国专业技术人才优势,形成吸引科技企业、高端制造业企业等在中国投资的引力场。

三是推动短板产业链供应链补链,实现我国产业链供应链自立自强。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逐步形成以中国为核心的生产网络。现代企业之间的竞争,已不是个体之间的竞争,而是所在产业链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产业链供应链的关键在于核心技术,构建新发展格局就必须实现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自强。企业必须有自己的核心技术,才能实现跨越式发展,才能获得产品的定价权, 才能不断向技术密集型产业攀升。要提升原始创新能力, 从传统上的注重技术向科学和技术并重转变,加大基础科技投入和研发力度,加大投资核心技术创新。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不断提高科研人员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享比例。要建设世界级科研中心、科研平台、科研载体,增强抵御核心要素、关键技术受到突发性冲击所引发的风险的能力。推动科技创新, 推动金融与产业有机结合,建立基础研究与产业发展有机融合的创新体系。加强产业链供应链的总体性规划,形成要素集聚机制,加速聚集创新要素,形成叠加效应。在新兴领域超前部署、集中攻关,实现从跟跑并跑到并跑领跑的转变。

四是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的升级能力,打造产业链供应链创新型企业雁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促进形成大中小企业专业化分工协作的网络体系,形成完整高效的产业链供应链。打造产业、金融、科技、城市群同步发力的“ 四驾马车”。加强顶层设计,补短板、建长板、强能力、成体系。产业创新往往是从中小微企业开始的,要在市场准入、要素配置等方面创造条件,使他们可以获得必要的生产资源。大力培育包括“ 独角兽”在内的各类“专精特新”民营企业,形成“ 链主”企业引领、众多中小企业紧跟的创新型企业雁阵。在产业链供应链中发挥好国有企业的带动作用,打通原材料、关键零部件、资金、物流、数据流等关键堵点。

五是弘扬企业家精神,发挥民营企业在产业链供应链中的积极作用。大企业强国、小企业富民,近年来中小企业地位作用突显。根据经合组织的数据,中小企业数量占所有企业的99%,创造了约60%的就业机会,并在经合组织地区贡献了50%60%的增加值。鼓励企业家发扬“ 四千”精神, 发挥小企业在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中的比较优势, 更好参与市场公平竞争。要发挥好中小微企业应对技术路线和商业模式变化的独特优势,通过市场筛选把新兴产业培育起来。

六是坚持问题导向,保障重要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稳定。相对于产业链供应链分布的成本因素而言,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因素、风险因素更为重要。随着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技术冷战”的持续升温, 地缘政治风险不断上升,我国部分矿产资源面临着断供、恶意加价等非市场行为的不确定性风险。202112月中国稀土集团有限公司成立,20227月中国矿产资源集团有限公司成立,对于增强我国矿产资源供应保障能力、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和促进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应建立重要产业链供应链的风险评估体系,加强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评估、监测和预警,促进关键重要资源供应链的多样化, 不断提升自我供应能力。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大力发展湾区经济,利用湾区的有利条件,提升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的水平。

七是推动新兴产业建链, 加快构建绿色产业链供应链体系。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这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绿色供应链是环境、资源、能源的有效利用和供应链的各个环节的交叉融合,是实现绿色制造和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通常制造业产业链两端是资源型产业和消耗型产品,要推动传统产业绿色升链、探索建立环境产品清单,加快构建绿色产业链供应链体系。打造绿色的高端产业体系,打造世界级现代产业体系。我国还应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寻求全产业链可持续发展的优化路径。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推动早日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 P T P P) 和《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D E PA)等高标准经贸协议, 对照相关规则、规制、管理、标准,深化国内绿色产业领域改革。

八是坚持系统观念,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畅通。产业链供应链畅通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关键在于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供应链提升, 畅通产业链供应链大动脉和微循环。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构建科技、产业创新发展高地。提升产业链基础能力和产业链关键环节的掌控能力,突破制约产业链安全的短板。协同性是系统观念的一个基本特性,坚持试点先行。为加快推进产业链供应链生态体系建设,202210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确定杭州、武汉、成都、宁德、南通、潍坊、合肥、株洲、广州、深圳、包头、齐齐哈尔12个城市入选首批产业链供应链生态体系建设试点城市建议名单,坚持梯次推进,总结试点经验、复制推广。在国际经贸谈判中,要推动形成消除非经济因素干扰的国际共识和准则。国家之间的经贸关系是分工合作和竞争互补关系,而不是竞争对立关系,要深化产业链供应链的国际合作。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公共产品的供给,除了现有组织机制发挥作用,还需创新多边合作平台。构建基于信用的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伙伴关系,发挥经认证的经营者(A u t h o r i z e d E c o n o m i c O p e r a t o r,A E O)在守法合规、贸易安全等方面的优势, 增强整个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

作者单位:海关总署研究中心

 

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