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数据和机器学习在商业决策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 随着太空探索的进展,商业航天领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 隐私保护和数据安全成为数字时代的重要议题。
  • 生物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有助于提高作物产量和可持续性。
  • 数字化转型成为企业在新常态下的关键战略。
  • 气候变化引发的极端天气事件对全球农业和生态系统产生深远影响。
  • 网络安全问题日益突出,个人数据保护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 社交媒体在政治动员和社会运动中的作用越来越显著。
  • 海洋塑料污染问题激发了全球范围内的环保意识和行动。
  • 在线健身和虚拟健身课程在疫情期间迅速流行。
  • 生物技术在医药领域的应用带来了新的突破和挑战。
  • 电子竞技的流行正在改变体育和娱乐行业的格局。
  • 生物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正在改变传统的种植和养殖方式。
  • 社交媒体对年轻一代的影响力日益增强,引发对其影响的广泛讨论。
  • 气候变化导致的极端天气事件频发,促使国际社会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的合作。
  • 5G技术的推广为物联网和智能城市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
  • 随着健康意识的提高,运动科技和穿戴设备市场正在快速增长。
  • 全球健康危机凸显了公共卫生体系的重要性和改革的必要性。
  • 电动汽车的快速增长正在推动传统汽车行业的转型。
  • 随着生物技术的进步,疾病治疗和健康管理带来了新的希望。
  • 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引起了全球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
  • 全球健康危机凸显了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和国际卫生合作的紧迫性。
  • 远程办公的普及引发了对工作与生活平衡的新思考。
  • 网络安全威胁日益严峻,企业需要加强防御措施。
  • 在线教育平台的兴起为全球学习者提供了新的学习途径。
  • 京津冀协同创新现状、案例启示及建议

    京津冀协同创新现状、案例启示及建议

    0

    关成华 刘 杨

    京津冀地区是我国科技资源最富集的区域之一,拥有数量众多的一流院校和创新人才,是我国自主创新的重要源头和原始创新的主要策源地之一。京津冀协同发展根本要靠创新驱动,要形成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立健全区域创新体系,整合创新资源,以弥合发展差距、贯通产业链条、重组区域资源。推动京津冀协同创新,是京津冀地区实现自身发展与国家战略融合的必然,是京津冀协同发展迈上新台阶的基础,也是京津冀地区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先行区和示范区的关键。

    京津冀协同创新推进现状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提出以来,京津冀三地立足各自资源禀赋,不断探索协同创新模式,推动创新人才协同、创新主体协同、创新平台协同、创新政策协同,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取得了积极进展。

    一是初步建立了协同创新制度框架。科技部主导下的京津冀协同创新“1+3”联动工作机制日益完善,京津冀三地分别建立了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来统筹相关工作。三地科技部门还签署了《关于共同推进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合作协议》《关于共同推进京津冀基础研究合作协议》等系列协议,形成了联席会议制度、定期会商制度,持续推动科技资源共享和成果转移转化。三地还分别探索实施了一批创新制度,例如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与河北廊坊永清高新区探索实施“双方人员交叉任职,共建共管”的合作机制等。

    二是跨区域创新平台布局持续加快。三地初步形成了以中关村创新园区为龙头的园区链。目前,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企业在津冀设立分支机构9500余家,如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是京津两地构建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的重要抓手,园区构建了智能科技、生命大健康、新能源新材料、科技服务业“3+1”产业体系; 河北石家庄中关村集成电路产业基地、河北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等则是河北省努力打造类中关村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代表。

    三是首都科技成果向津冀外溢带来成效。北京流向津冀技术合同成交额由2 014 年的83.1亿元增至2022年的356.9 亿元。河北张承生态功能区与北京共建生态涵养区,绿色产业加快落地,同时借助2022年冬奥会这一契机,北京的智力资源、科技资源向河北扩散和渗透,对于京津冀地区冰雪产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强的带动作用。截至2022年底,京津冀地区累计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100多家,占全国比重达到12%。

    京津冀协同创新积极推进的同时,也面临三方面挑战。一是京津冀地区各区域之间的创新资源和创新环境存在落差,创新合作的基础相对偏弱;二是产业链协同程度有待进一步提升,比如北京的产业优势在5GAI、工业物联网、边缘计算等新技术领域,而天津市和河北省的产业优势集中在先进制造业和传统工业领域;三是创新平台合作点多但面散,须进一步推动创新资源的互联互通和自由配置,形成有竞争力的创新集群。

    国内外协同创新案例及启示

    (一)国内外案例借鉴

    1 .美国波士顿城市群打造科创走廊,推动科技产业集聚发展。美国波士顿城市群沿交通廊道形成若干以高科技产业为集聚特征的发展走廊。一是被称为“美国互联网靶心” 的华盛顿杜勒斯科技走廊。杜勒斯科技走廊从华盛顿市中心到杜勒斯机场,围绕互联网产业、政务数据及信息安全管理、国防研发等形成产业集群。该区域承担了美国超过50%的互联网流量,并布局了13 个根服务器中的2 个。二是被称为“数字时代的诞生地” 的波士顿128号公路。“128号公路”创新廊道是政府、企业、大学共同发挥作用的一个创新案例,各主体相互协作形成了一个创新生态链条。“128号公路”周边聚集了包括阿波罗计算机、霍尼韦尔信息系统、雷神及宝丽来等企业,同时依托哈佛大学、麻省理工等高校资源,聚集了一批生物医疗领域的研发企业,形成了生物医药和电子信息领域产业集群。

    2 .日本东京都市圈建立了完善的创新生态系统,为区域协同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日本东京都市圈的成功与其协同创新的经验和做法密不可分。一是重视政产学研间的创新合作。东京都市圈在推动创新发展方面非常注重政府、学术界、产业界和社会团体之间的合作,共同推动创新项目的实施。二是建立完善的创新生态系统。东京都市圈积极支持初创企业和创新团队,通过创业孵化器、技术支持和风险投资等支持措施致力于建立完整的创新生态系统。同时,还鼓励大型企业与初创企业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推动技术和创新的交流与合作。三是建设交通网络和基础设施。东京都市圈注重发展高效便捷的交通网络和基础设施,促进人员、资源和信息流动,进一步推动协同创新。四是积极营造开放的创新文化氛围。东京都市圈鼓励开放的创新文化,提倡多样性、包容性和创新精神,推崇自由思考和试错精神,为创新人才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3 .中国粤港澳大湾区致力于打造多极点城市,支撑区域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的“ 9 +2”城市布局中有三个极点,第一个极点是广州、佛山都市圈,定位是国家中心城市、综合性门户城市、综合交通枢纽;第二个极点是珠海、澳门都市圈,定位是世界旅游休闲中心、中国与葡语国家商贸合作服务平台;第三个极点是香港、深圳都市圈,其中香港定位是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和国际航空枢纽,国际资产管理中心及风险管理中心,离岸人民币中心,亚太区国际法律及争议解决服务中心, 深圳定位为全国性经济中心和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创新创意之都。粤港澳大湾区作为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意在以横琴、前海、南沙为抓手打造深度改革开放的试验田。

    4 . 中国长三角城市群以G 6 0 科创走廊为抓手,全面推进协同创新。G60科创走廊已经迭代了3 个版本。G6 0 科创走廊1.0版,即“上海松江G60 科创走廊”,依托G60G15G1501S32四条高速公路组成的高速公路网,构建以松江新城为核心的“一廊九区”空间布局和“6 +X”产业功能布局。20177月,上海与杭州、嘉兴签订《沪嘉杭G60科创走廊建设战略合作协议》,标志着G60科创走廊2. 0 时代正式开启。2 018 61日,九地市共同发布《G60科创走廊总体发展规划3.0版》,标志着G60 科创走廊进入3 .0 时代,从城市战略上升为长三角区域战略。G60科创走廊兼具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对于长三角城市群的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长三角城市群在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方面走在前列,江浙沪皖三省一市基于制造业结构的差异性和互补性,目前形成了高端装备制造、汽车制造、医药制造等多个优势产业集群。

    (二)主要经验启示

    1 .注重创新资源的跨区域整合,逐步建立有效的市场化联动机制。不同节点城市具备不同的创新资源和优势产业, 跨区域整合可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一是通过整合不同地区的科研机构、高等教育机构、企业和创新者等创新要素,可以形成互补的创新链条,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创新能力。二是跨区域整合创新资源可以扩大市场规模,促进创新成果的快速转化和商业化。通过整合不同地区的市场需求和资源需求,可以为创新者提供更广阔的市场和商业机会,推动创新成果的市场化进程。三是跨区域整合创新资源有利于促进技术交流和协同创新。不同地区的科研机构和企业可以通过合作研发项目、共享研发设施和技术资源等方式加强技术交流与合作,实现技术的融合和创新的跨界。

    2 .打造科技创新廊道,构建内外联动的空间发展格局。在协同创新过程中,各个地区均致力于确保交通走廊内部与外部的交通网络畅通无阻。一是通过提高区域间的连接性和便捷性促进人员、物资和信息的流动,支持创新资源的跨区域流动。二是在交通走廊上建立创新节点和枢纽,如科研机构、高等教育机构、科技园区等,这些节点可以作为创新资源的集聚和交流中心,并提供优质的创新环境和支持服务。通过在节点上集聚创新资源,吸引外围地区的创新人才和企业,形成“中心-外围”协同创新的格局。三是在交通走廊内提供创新支持和服务,帮助外围地区的创新者和企业提升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3 .构建更高质量的创新服务体系,为区域协同创新提供良好环境。一方面,国内外城市群协同创新注重建立完善的科技创新生态系统,政府、产业界、学术界和金融机构等各方参与协作,共同形成一个相互依存、互补发展的创新生态系统。这种生态系统能够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服务,推动创新项目的孵化、技术转移和市场推广。另一方面,国内外城市群协同创新重视国际合作与交流,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城市群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开展科技创新项目合作、共同研究和人才交流。国际合作可以带来跨文化的创新思维、资源的整合与共享,进一步提升科技创新的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推动京津冀协同创新的建议

    (一)以协同共享促进创新要素畅通流动

    灵活、开放、多元的体制机制是激发区域创新活力、释放区域创新潜力的前置条件。具体而言,一是从跨区域视角重构要素流动配置方式,破除要素跨区域流动的壁垒,增强区域要素流动活力。二是构建灵活的要素共享机制,结合人才、技术、信息等要素特点进行跨区域优化配置,并建立创新要素协同下的利益共享机制。三是建立更加健全的要素引流机制,充分发挥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资源优势,联合津冀创建创新经济圈,协同打造京津冀各类园区协同创新方阵,提高对国际优质创新要素的吸引能力。

    (二)建立以产业链为基础的协同创新体系

    围绕三地主导产业链,建设以企业为核心、市场为动力的区域产业协同创新体系,重点支持三地产业协同创新大平台、企业类研发机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交易平台等产业创新机构,引领和带动产业发展。一是推动高精尖产业协同创新,利用北京创新资源和高精尖产业优势,在石家庄、保定、廊坊和张家口地区建立高端孵化基地,跨学科、全链条创新攻关,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二是推动传统产业源头创新,依托河北制造业优势,与京津合作建立先进制造业研发基地, 促进产业链上下游协同,构建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三是推动未来产业应用创新,津冀应抢抓北京未来产业布局机遇,成为北京未来产业应用转化先导区。同时在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进行布局,并稳步提供制度创新供给。

    (三)发挥重点区域对于协同创新的核心作用

    要凸显雄安新区在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布局国家级创新平台, 提升创新能力,吸引优质创新要素。一是在雄安新区加快布局重大科技研发基础设施,聚焦前沿科技领域,承接高端科技创新成果。二是在雄安新区加快建设高水平中试基地和科技园区,对接京津头部企业和研发机构,推进园区共建和项目协同,形成创新集聚。三是进一步打造国家实验室和创新平台,对接京津科技创新前沿,推进跨学科、跨领域、跨区域创新联动,与京津形成密切合作的创新网络。

    (四)开辟新方式、新路径,助力成果有效转化

    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要创新承接方式模式,开辟科技成果转化新路径。一是加强供需对接,使更多科技成果在津冀两地落地转化。二是建立“清单式”成果转化承接模式,深入了解成果转化单位的实际情况和诉求,补齐承接地的短板,提升承接能力,真正让科技成果“引得来、留得住、用得好”。三是创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特区”,利用好河北的区位优势和经济功能,建设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并给予相应政策支持。

    (五)以人才流动与使用为核心创新体制机制

    积极促进人才交流和联合培养,完善跨区域人才服务网络,努力实现三地工作体系相互对接、资源市场相互贯通、发展平台相互支撑。一是共同建立京津冀人才数据库, 搭建三地高层次人才资源交流共享平台,同时围绕京津冀的重点产业领域开展区域人才培养计划。二是通过专兼结合的方式,聘请国内外一流科学家或学术带头人到津冀地区兼职或开展技术交流。三是鼓励三地高校院所联合选拔工程技术人才,允许在高校院所任职的人员在保留相应身份的同时在协同创新共同体相关平台兼职,实现成果共享、成本共担。坚持科研团队、运营团队共同推进,强化科技创新硬实力和软实力,进一步增强区域科技创新能力。

    作者分别为首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助理主任

     

    Visits: 130

    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