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子竞技的流行正在改变传统体育和娱乐行业的格局。
  • 科技的发展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便捷,但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
  • 自动化和机器人技术正在改变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工作方式。
  • 随着技术的发展,无人驾驶汽车的测试和部署正在加速。
  • 随着太空探索的商业化,航天产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 人工智能在医疗、金融和制造业等多个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
  • 随着人口老龄化,对老年护理服务的需求不断增长。
  • 全球经济正在经历疫情后的复苏,但不确定性依然存在。
  • 生物技术在医药领域的应用带来了新的突破和挑战。
  • 远程工作模式的普及改变了人们的工作方式。
  • 移动支付和数字货币的普及正在改变人们的支付习惯。
  • 网络安全问题日益严重,个人数据保护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 大数据和机器学习在商业智能和市场分析中发挥关键作用。
  • 随着全球变暖的加剧,极端天气事件变得更加频繁。
  • 电子商务的增长推动了物流和供应链管理的创新。
  • 随着全球疫苗接种率的提高,经济复苏的希望逐渐增强。
  • 随着太空探索的商业化,航天产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 自动化和机器人技术在制造业中的应用提高了生产效率和安全性。
  • 电子竞技的兴起改变了传统体育和娱乐行业的格局。
  • 在线健身课程的兴起反映了人们对健康生活方式的追求。
  • 数字健康应用在健康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 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在教育和娱乐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 生物技术的进步为治疗遗传疾病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 随着5G技术的普及,物联网设备的应用正在迅速扩展。
  • 社交媒体在政治、社会和文化领域的影响力持续扩大。
  • 从人才流动看京津冀协同发展

    从人才流动看京津冀协同发展

    0

    钟媛婷 张继焦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镇化、市场化、工业化的水平不断提高,人口不断往北上广深一线城市流动。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协同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撑,京津冀地区作为中国的“首都经济圈”,是中国北方经济规模最大、最具活力的地区,越来越引起世界瞩目。为了加快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出台了大量的人才政策,促进人才流动。如何借助人才流动加快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必须考虑的一项重要课题。

    政策导向与人才流动

    人才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无论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还是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和产业体系; 无论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还是更好地服务和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无论是城市发展还是区域协同发展,人才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京津冀作为全国人才高地,一直以来专注人才引进与人才发展。2017年,京津冀三地人才工作领导小组联合发布了《京津冀人才一体化发展规划(2 0 1 7—2 0 3 0 年)(下称《规划》),该《规划》根据中央《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和《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精神制定,与《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的“一核、双城、三轴、四区、多节点”空间格局相呼应,提出“一体、三极、六区、多城”的总体布局。人才一体化发展是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智力支撑和组织保障。具体来说,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需要根据京津冀三地的发展功能布局来调整优化人才结构,引导人才合理流动。《规划》发布以来,京津冀人才一体化协调机制、“ 通武廊”人才一体化发展综合示范区、雄安新区“引才飞地”等人才发展改革新政陆续出台, 助推了区域人才政策衔接、人才资质互认、人才服务标准协同。区域人才一体化也加速推进全国高端人才向京津冀地区聚集。

    在这些政策引导下,人才流动加速,人才共享成为京津冀地区的常态。人才赴雄安、人才双向挂职、支持人才创新创业等措施为京津冀协同发展保驾护航。2 015年,北京、河北组织部门联合出台《关于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进一步推进京冀干部人才双向挂职的意见》,连续五年每年互派100名干部双向挂职交流,包括诸多局级干部。2016年,三地共同推出人才绿卡、鼓励企事业单位间科研人员双向兼职、实行高端人才柔性引进等10多项先行先试政策。2017年,三地又签署了推进“ 通武廊”战略合作发展框架协议。自2018年以来,来自中央国家机关以及津冀地区的300多名干部人才奔赴雄安支持建设。京津两地职业院校也积极对接雄安,培养输送了大批高质量技能人才。随着北京高校、科研院所、医疗卫生等疏解项目的陆续迁入,大批高端人才来到雄安, 为雄安教育、科技、医疗、文化的高标准建设注入源头活水。而高新技术创业人才的涌入, 则让雄安新区成为投资创业的新热土。2019 年,河北省为吸引更多京津人才、科技成果等高水平创新要素向河北集聚, 进一步构建“京津研发、河北转化”模式,“十四五”期间将实施十二项措施,其中鼓励高层次人才到河北创新创业,对全职到该省工作的国家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在享受各地各单位引人政策基础上,省财政给予每人最高10 0 0万元科研经费补贴和200万元安家费。截至2022年,京津冀地区共吸引具有硕博士学位的创业人才35.5万名,创建知识产权密集型企业25.8万个,分别比2014年增长了2.7倍和1.8倍。随着人才流动,京津冀之间的交流联系更加紧密,京津大批项目向河北疏解转移,带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但与此同时, 问题也随之出现。

    一方面,京津冀区域内人才分布与流动并不平衡。长期以来,京津冀区域人才“极化现象”十分突出,津冀处在引才留才的“ 下风口”,域内人才冗余与人才短缺并存,影响了区域经济结构与空间布局重构,成为制约京津冀高质量协同发展的堵点。当前,京津冀区域针对河北人力资本流失、人力资本单向流动缺少针对性的配套政策。如何以人才一体化发展的“先手棋”盘活京津冀协同发展的“ 整盘棋”是摆在面前的现实问题。

    另一方面,河北人才工作依然存在薄弱环节。北京、天津的虹吸效应,导致大量河北人才向京津流动,使河北成为人才洼地。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京津冀之间的交流联系更加紧密,京津大批项目向河北疏解转移,并伴随着人才的流动,但河北人才工作仍待加强。比如人才对实现创新发展的支撑能力有待提高,人才选用视野还需要进一步拓宽,人才自主培养体系建设有待完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仍需深化,人才数据库等基础性工作建设亟待加强等。如何通过共建, 用人主体“ 零距离”对接人才,灵活开展“人才流通”等打通各类用人主体间的关联通道,为人才共享搭建多样、便捷路径,实现人才价值最大化利用和人才链、价值链创新考验中央和京津冀三地政府。

    产业转移与人才流动

    产业聚集人才,人才引领产业。北京非首都功能向津冀疏解,引导人才跟随产业流动。人才“ 来得了”“ 留得住”,才能适配区域产业布局调整。2016 年,为全面推进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充分发挥三地比较优势,引导产业有序转移和承接,形成空间布局合理、产业链有机衔接、各类生产要素优化配置的发展格局, 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人民政府共同制定了《京津冀产业转移指南》。积极构建“一个中心、五区五带五链、若干特色基地” (简称“15 5 5 N”)的产业发展格局。近些年,京津冀三地跨区域产业活动和创新联系更为活跃,北京外溢效应明显,天津和河北积极承接北京部分产业的疏解转移,三地间逐渐形成了产业分工。

    据笔者了解,20142015 年,北京大量批发市场搬迁腾退,进一步加速批发业消减,为首都职能的提升提供了空间,“动物园服装批发市场”“大红门市场”变身成为国家级金融科技创新示范区、南中轴国际文化科技园。据2023年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 北京实现了城六区常住人口比2014年下降15%的目标,城乡建设用地减量120 平方公里。北京市成为全国首个减量发展的超大城市。与此同时,产业转移也在同步进行,形成承接北京产业大棋盘:天津接科技、航空石家庄、服务秦皇岛、医疗曹妃甸、环保大家帮。天津宝坻的京津中关村科技城是精准承接非首都功能产业转移的重要区域载体,已吸引超过1000家市场主体入驻,形成以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为特色的主导产业集群。园区下大力气打造“人才特区”,聚拢了大批高精尖人才,其中中高层管理人才50%来自北京。

    在京津冀产业协同过程中,北京发挥了辐射带动作用,不过由于三地产业结构错位、梯度差异大,产业转移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津冀正处于新旧动能衔接交替的时期, 传统产业加快调整,新动能培育还需时日,在承接北京产业转移方面还存在一定程度的不会接、接不住、留不下的问题。产业转移,伴随着人才的转移。目前京津冀区域缺少政府主导的统一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不利于人才在京津冀区域内部的高效流动。要持续加强天津、河北在教育、医疗等方面的基础保障,提高人才吸引力,实现“吸引产业吸引人”的局面,为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作出贡献。

    交通互通与人才流动

    当前,从京津冀区域发展水平和人才流动的实际情况来看,人才跨省级区域流动造成的职住分离现象变得越来越普遍。一方面,许多高水平人才在政策鼓励引导下来到河北工作,但出于对子女教育等公共服务方面的考虑选择在北京、天津买房落户;另一方面,也有许多人才为获得更多的发展机遇和相对较高的收入选择在北京工作,但面对北京的高房价选择在天津、河北等周边地区安家。人才在居住地和工作地之间频繁往返,顺向流动和逆向流动的需求均会显著提升。同时,在北京、天津,人才在市区工作、在郊区居住的现象十分普遍。

    经过多年发展,当前京津冀地区基本形成了以“四纵四横一环”运输通道为主骨架的、多节点网格状的区域交通新格局,初步构建了现代化高质量综合立体交通网。在铁路方面,京津城际延长线、石济高铁、津保铁路、张唐铁路、唐曹铁路、京张高铁、京雄城际、京哈高铁京承段等建成通车,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城市轨道交通融合发展水平加快提升,“轨道上的京津冀”初步形成,协同发展有了坚强“骨骼系统”。在公路方面,京昆、京台等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国家高速公路待贯通路段基本打通,普通国省道省际接口技术等级对接加快推进,跨区域国省干线“瓶颈路段”大部分已经消除,环京津地区高等级公路基本实现全覆盖。在民航方面,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正式投运,连通国际航点12个、国内航点138个, 机场高速公路、机场北线高速公路部分路段建成通车;天津、石家庄机场保障能力不断提升,机场群功能分工持续优化。在水运方面,天津北方国际航运枢纽建设蹄疾步稳,天津港高沙岭港区10万吨级航道一期、唐山港京唐港区第四港池25万吨级航道等一批项目加快建设,港口资源跨行政区整合以及航道、锚地共享共用正在有序推进。目前,京津冀交通一体化持续向纵深拓展,京津冀核心区1小时交通圈、相邻城市1.5小时交通圈基本形成,“轨道上的京津冀”主骨架已经形成。

    随着交通一体化的全面推进,便于三地人员、物资、产品以及信息快速高效流动,利于非首都功能疏解和各地承接北京产业转移,有力支撑了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京津冀三地产业对接协作等重点工作,加快构建现代化首都都市圈。2023年,一批服务三地交通发展的项目正在加速推进, 京津冀交通一体化将再次迈上新台阶。

    交通一体化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支撑,随着其不断向纵深发展,人才的流动与互动将进一步加快,但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待解。比如,从京津冀交通发展现状来看,除北京、天津两大城市交通网络布局较为完善,石家庄、唐山等地的交通网络仍然缺乏一定的系统性和覆盖率,这样的交通网络布局还不足以全面支撑起京津冀协同发展。

    从政策、产业和交通来看,人才流动促进京津冀进一步协同发展,但在区域内也存在人力资源不平衡、高端科技创新人才缺乏、人力资源没有充分利用的情况。未来,要推进京津冀人才一体化发展,努力将京津冀地区建成世界高端人才聚集区,探索适应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人才流动制度;通过发展交通、政府补贴、股权配股、改善生活居住条件等方式,促进人才向特色产业区、示范园区聚集,促进产业创新;制定政策支持和鼓励发展科技人才中介市场,拓宽科技创新人才流动渠道,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市场。未来,在巨大的人才优势和资源优势下,京津冀高质量协同发展将持续迈向更高水平。

    作者分别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博士研究生;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社会研究室主任、二级研究员

     

    Visits: 309

    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