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发展服务型制造 助力制造强国建设 ——访工业和信息化部服务型制造研究院院长刘尚文

0

本刊记者 高妍蕊

当前,我国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推进建设制造强国成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支撑。

服务型制造作为一种制造与服务融合发展的新型产业生产方式和产业形态,成为实现制造强国战略的创新路径之一,在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日前,由服务型制造研究院在大量理论研究和调研实践基础上编写而成的《服务型制造:助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一书由中国发展出版社出版发行,并纳入“ 现代化新征程丛书”,为我国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参考。

为深入理解和研究服务型制造发展的深刻内涵、路径脉络、实践探索、挑战和对策等,助力构建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中国发展观察》杂志记者专访了《服务型制造:助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一书的主编之一— —工业和信息化部服务型制造研究院院长刘尚文,对相关领域问题从多方面展开深入探讨。

增服务、强制造、创价值,深化服务与制造融合

中国发展观察: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构建优质高效的服务业新体系,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当前,服务型制造作为制造与服务融合发展的新兴产业形态具有巨大发展潜力和良好发展前景。如何理解服务型制造?为什么要大力发展服务型制造?

刘尚文:产业融合是数智经济时代产业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伴随着数字、智能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普及应用,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发展成为必然趋势。而服务型制造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产业实践,是两业融合最为重要、最为典型的表现形式和产业形态。

服务型制造是基于制造的立场考虑制造业和服务业的融合发展,强调牢牢把握强化制造能力这个根本和关键,并通过融合服务、优化服务来改变产业形态和供给形式,以推动制造业技术水平、生产效率和竞争力的全面提升。

当前,中国经济正在经历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高质量发展历史阶段,以产业融合的理念和思路大力推进服务型制造发展,不仅是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基本要求,而且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成长的重要方向,还是瞄准未来产业、开辟产业发展新赛道的战略着眼点。

20167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和中国工程院联合印发了《发展服务型制造专项行动指南》,成为由国家部委出台的第一个推动服务型制造的指导性文件。2020 6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十五部委下发《关于进一步促进服务型制造发展的指导意见》, 要求将服务型制造作为制造强国建设的有力支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也提出,推动制造业优化升级,发展服务型制造新模式。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构建优质高效的服务业新体系, 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党中央的一系列决策部署,为深入发展服务型制造提供了实践指南和行动遵循。

总之,就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而言,大力发展服务型制造既有助于化解近期制造业发展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又有利于实现构建强大而有韧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制造强国的长期目标。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服务型制造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内容。从现代产业发展趋势看,现代化产业体系具有系统性、动态性、融通性、协同性和开放性的特征,更加强调产业体系的协调联动和融通互动,也更加强调产业成长过程中的动能转换和开放协同。在产业融合和协同过程中,制造业在产业体系中的核心地位日益巩固。服务型制造是以制造业为核心纽带推进产业融合的重要形式,是产业发展演进的客观规律,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内容。

第二,服务型制造是新型工业化的重要产业形态。新型工业化发展既具有一般规律, 又具有时代特征。在不断涌现的新市场需求拉动下,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推动下,新型工业化的产业基础和产业关系得到重构,制造活动与服务活动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制造过程和产品与服务体验相结合,使制造业的产出日益丰富和集成化,由此形成新发展阶段新型工业化中以融合化、服务化为特征的产业形态。

第三,服务型制造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体现。从产业层面理解,高质量发展是指产业动能充足、结构合理、布局优化和生态适宜,依靠创新不断提升产业的效益和竞争力。服务型制造的发展方向和路径, 是以更好地满足市场有效需求为出发点,加强对先进技术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大力推动制造业的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进而实现制造业的动力变革、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效益变革。

第四,服务型制造是共同富裕的重要支撑。服务型制造是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的产物,跨产业、跨产品、跨场景融合发展、协同发展的产业组织方式极大扩展了制造企业的生产范围,打破了由传统产业分工和技术体系所定义的产业结构体系,有利于激发中小企业活力,有利于让劳动者以多种方式参与生产经营活动,从而使人民群众能够有更多参与价值创造的机会,并更多地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

第五,服务型制造是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推动力。绿色发展观指引下的服务型制造, 一是有利于弥合供给侧和需求侧之间的缝隙,工业设计、定制化等服务能有效地促进生产与消费更好地连接、适配,进而降低库存积压、减少资源能源浪费;二是制造业企业加大节能环保技术和产品研发力度,开展节能环保服务,节约资源、减少污染,实现可持续发展;三是通过供给形式的变革在社会层面提高产品的效能和综合利用率,有效消减社会中的产品存量,从而节约制造资源。

第六,服务型制造是增强产业链韧性的重要抓手。服务型制造是在产业组织关系变革基础上,通过跨产业、跨产品、跨场景的供给侧有效贯通,使价值链得到相应优化。服务型制造使产业链上下游的产业组织关系更加紧密,以产业链集约、精炼为特征,并趋向形成交错、多维、泛连的网络状结构, 相应地增强了产业的高端链接能力和自主可控能力。

中国发展观察:服务型制造与传统制造业是怎样的关系? 服务型制造呈现哪些新特点?

刘尚文:对于服务型制造的理解,普遍存在几个误区。有人认为,发展服务型制造是将发展重点从制造业转向服务业的“脱实向虚”;还有人认为,服务型制造是制造和服务简单的叠加。而实际上,我们强调的服务型制造,是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的产物,是牢牢立足于制造业基础之上的。

服务型制造的关键特点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业态创新。服务型制造,既不同于传统的制造业, 也不同于一般所说的服务业。对于制造业企业来说,最主要的任务是加工、生产、组装, 然后对产品进行销售。而推动服务型制造,强调制造是基础,企业在制造的基础上,由专注“卖产品”到兼顾“做服务”,这种新的业态可以用“服务型制造”来加以描述。

二是价值延伸。从生产的过程来看,制造是其中一个关键环节,制造业企业把注意力放在生产合格和优质的产品上,用尽量低的成本获取尽量高的回报,工夫主要用在生产环节。而服务型制造强调从生产环节进一步延伸,从而获取更多制造之外的价值。

三是模式转换。服务型制造也是一个模式转换的过程。过去制造企业都是从企业自身出发,以企业能生产什么为中心,围绕生产来组织各方面的资源。但是服务型制造更多地强调从用户的角度出发,以用户的需求为中心来组织生产。制造企业一般获取利润的手段是通过采用新技术不断降低成本,但服务型制造不是把关注点集中在制造本身,而是创新盈利模式,使企业通过服务获得更多的附加值和更高的利润。

因此,如果简单概括服务型制造的特征或服务型制造的本质的话,它就是增服务、强制造、创价值,即把服务型制造和传统制造模式联系在一起, 强调了在这个过程中要进一步增加服务的比重,以获得更高的收入。

中国发展观察:当前,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已成为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必然要求和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内容。请您谈谈发展服务型制造对于我国制造强国建设具有哪些重要意义。

刘尚文:我国是世界上制造业门类最为齐全的工业化国家,拥有41个大类,207个中类,666 个小类的完善工业体系。从2010 年开始,我国制造业增加值成为世界第一。据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金壮龙在3 月国新办举行的“ 权威部门话开局”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介绍,2 0 2 2 年我国全部工业增加值首次突破4 0万亿元大关,占GDP比重达33. 2%,其中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27.7%,制造业规模连续13年居世界首位。但与此同时,我国制造业在自主创新能力、劳动生产率、产品质量、资源利用效率等方面仍旧存在着诸多问题。

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要把握两个方面:一方面,要通过新技术、新产业的推进注入结构调整的动力;另一方面, 要以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形成转型升级的有力支撑。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不仅要有新技术、新产业,也要有新业态和新模式,这就体现出服务型制造的重要性。

因此,制造业企业在迈向价值链中高端过程中需要与服务融合,大力发展服务型制造。这个过程中,制造业企业依托先进的信息技术,沿着制造环节的两端延伸,在研发、设计以及物流、服务的环节发力,通过采取定制化服务、全生命周期管理、总集成总承包等模式,一方面可以为下游企业和用户提供定制化、差异化、针对性的解决方案,更加精准地满足用户多方面需求,提高用户黏度,拓展企业盈利链条, 提高服务质量;另一方面,可以在产业链上形成新的盈利点和增长环节,有利于提升我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体系中的分工地位,进而提高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

新形势下服务型制造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

中国发展观察:当前,我国服务型制造面临的发展形势和发展趋势是怎样的?

刘尚文:作为“革命性”的产业创新形式,产业融合已经成为价值的主要增长点和经济增长最具活力的源泉与动力。服务型制造是新时代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积极探索, 也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受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影响,国际环境复杂性和不稳定性加剧,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服务型制造作为增强经济韧性、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有力抓手,将呈现出新的发展方向。

在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基于工业经济时代大规模生产分工的产业边界正在逐渐消融,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跨产业融合成为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未来服务型制造的发展将以价值共创为基本逻辑,探索制造与服务双向融合的发展路径,强调提供具有高附加值的产品服务组合,构建制造与服务融合的价值共创网络,形成制造与服务融合发展的新型产业生产方式和产业形态。

中国发展观察:近年来, 随着我国服务型制造的探索实践不断深入,服务型制造发展呈现强劲势头并取得一系列成效。未来,我国发展服务型制造还将面临着哪些机遇和挑战?

刘尚文:虽然我国服务型制造发展取得长足进展,但依然面临着一系列挑战。

第一,服务型制造发展不平衡。从实地调研及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数据分析中发现, 一是区域间不平衡。服务型制造发展东部沿海地区领先中西部内陆地区、南方地区领先北方地区,并且呈现差距逐渐拉大的趋势。二是行业间不平衡。装备制造业优于其他行业,离散型制造优于流程型制造,面向制造领域的服务优于面向消费领域的服务。三是企业间不平衡。一些行业领军企业和特色优势企业已将研发设计和系统解决方案等作为重要业务,但大部分企业仍只能提供安装或维修等基本服务。

第二,公共服务不完备。一是针对性的技术支撑、政策支撑不完善。基础性的社会化服务体系还不能满足服务型制造的发展需要,特别是在引导企业对接市场需求、深化产业链协作等方面。二是制造环节信息化机构设置不足。大部分制造企业在产品设计、企业管理以及售后服务等方面体现出了较高的信息化水平,但面向制造工艺、生产控制、检验检测等方面的信息化机构设置不足。三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与制造业互动发展不足。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发展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我国具备现代物流、现代金融、现代综合技术的服务企业较少,且发展水平有限、服务能力不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两者间缺乏良性互动发展关系,这对我国制造业迈向服务型制造造成了较大制约。

第三,企业认知不足。一是企业对服务型制造的发展模式了解不多,服务模式较为单一。基于产品的安装和售后服务仍是目前的主体,真正从客户需求出发,通过将服务嵌入产品,开展商业模式创新、实现产品与服务融合或提供系统解决方案进而获得持续服务收入的案例并不多,企业对复杂或综合性强的服务模式的认识和规律把握不清晰。二是企业对服务型制造转型的路径和步骤不明晰。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型的过程中,制造企业与上下游供应商及客户的关系都将发生变化,需要对企业原有的业务流程、组织架构、管理模式进行调整和重构,很多企业对转型的步骤以及在组织上、管理上需要做出的调整不明确。三是企业推动发展服务型制造的动力不足。尽管制造业企业在推进服务型制造过程中可能会带来更多收益,但是企业对转型风险的担忧阻碍了服务型制造的发展。与此同时,资源消耗、规模扩张的粗放式加工制造模式仍有利可图,一些制造企业主动改变现状、延伸产品价值链、发展服务型制造的意愿不强。

第四,核心资源受限,制约企业服务型制造转型。一是资金压力。部分企业由提供产品向提供“产品+服务”转型时,所投入设备回款周期长、维护成本高,给企业发展带来较大资金压力。二是技术实力不足。服务型制造是基于企业核心产品和核心业务基础上的服务创新,需要一定的自主开发技术能力的支撑。关键技术自主研发能力欠缺,差异化、个性化的服务缺乏相应技术支撑(如定制化服务所需的射频识别技术、网络安全技术、系统协同技术等),难以提供行业独占性的产品和服务,直接制约企业服务型制造转型的程度和效果。三是复合型人才匮乏。多数企业缺乏既懂制造、又懂服务,同时熟悉产品和运营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

与此同时,新形势下我国服务型制造发展还面临着一系列新机遇,我们要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压力和趋势并行驱动。从国内经济发展态势看,新常态经济背景下,传统粗放型增长方式已不能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专业分工进一步细化, 对生产性服务的需求明显增加。从发达国家制造业发展趋势看,欧美发达国家制造龙头企业呈现出典型的产品与服务集成、制造与服务融合的趋势;金融危机后的“ 再工业化”战略,注重效率提升与服务转型以维持竞争优势。我国必须加快发展服务型制造, 同步实施创新战略,才有利于制造业向前端研发设计、后端营销服务等高附加值环节延伸,推动我国制造业向价值链中高端攀升,助推制造业转型升级。

二是政策和技术有力支撑。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构建优质高效的服务业新体系, 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也明确指出要“发展服务型制造新模式”,服务型制造已成为国家重要战略部署。近年来,诸多行业政策同样鼓励企业探索系统解决方案和服务型制造新业态新模式,如20226月工信部等五部门发布的《关于推动轻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提到“加快培育发展服务型制造新业态新模式,促进轻工业提质增效”。与此同时,在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历史机遇期,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制造业中的应用,提升了制造业的资源配置效率,优化了企业的生产组织和运营管理方式,催生了平台经济发展,为建立柔性化制造系统和推动产业协同创造了条件。

三是国内和国际“双循环” 赋能。我国正加快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充分挖掘国内市场需求潜力,加快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一方面,有利于根据消费者需求合理配置要素资源,为服务型制造的发展提供需求支撑;另一方面,产业链水平的提升使得产业链上下游的产业组织关系更加紧密,有利于增强产业的高端链接力和自主可控力, 为服务型制造的发展提供供给支撑。此外,随着国际新发展格局的演变,国际交流合作逐渐加强,服务型制造通过创新的产业组织形式、商业模式、产品模式等,极大拓展了我国的国际服务贸易内容,拓宽合作领域,建立长效机制,有利于我国制造业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分工体系。

数字化赋能服务型制造,助力构建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

中国发展观察: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和发展服务型制造新模式等方面将发挥重要作用。请您谈谈数字化如何赋能服务型制造发展。

刘尚文:近年来,在数字技术的加持下,制造和服务正在深度融合,并在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但是数字技术与服务型制造的关系并不仅仅是单向推动的作用,二者是不断融合发展的。总的来说,数字技术的发展、应用以及与产业的融合,在服务型制造创新发展中发挥了多方面、全方位的作用,同时服务型制造也为我国数字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更多可能。

一方面,数字信息技术的融入助力制造企业开创更多服务型制造创新模式。企业借助数字化处理和分析手段,结合产品特点和具体应用场景开展各种具体的服务型制造活动, 如个性化定制、系统解决方案、远程监测、预防性维护、产品远程升级、软件化智能服务等。

另一方面,服务型制造为制造企业发展数字化提供更多应用场景。根据国家级服务型制造示范遴选不完全统计数据,目前我国服务型制造应用场景超过了十大行业门类,涵盖70多个细分行业,关乎衣食住行用的方方面面,为数字化提供了更多应用场景,激发了更多市场新需求。例如,在消费服务领域,服务型制造可作用于服装定制服务、全屋家居定制服务、食品定制服务、绿色出行服务、中医大健康综合服务等;在工业服务领域,包括工业气体服务、余热利用服务、机械加工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务、园区能源管理服务、智能仓储物流服务等;在公共服务领域,环卫一体化服务、区域安全监控服务、区域医疗检验检测服务、区域综合发电服务、区域消防服务等已经被广泛推广。丰富的服务型制造场景为数字技术提供了延伸和拓展的空间,让数字技术有了更多的“用武之地”,在推动产业数字化进程的同时,也加速了数字产业的壮大和发展。

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既凸显了服务型制造的重要性,也为服务型制造快速深入发展提供了新机遇。相信未来服务型制造将会发挥更大作用,并为制造强国建设、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以及推进新型工业化作出应有的贡献。

中国发展观察:当前,我国服务型制造如何充分发挥优势、补足劣势,以助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刘尚文: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首先是实现经济基础的现代化,在生产力意义上表现为产业体系的现代化。按照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的要求,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具体任务之一就是构建优质高效的服务业新体系,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

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金壮龙提出,推进新型工业化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前提和基础。当前,我国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促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时期,制造业正在向自动化、数字化和智能化的新型制造方向升级。在此过程中, 单纯依赖制造业本身的创新能力已难以完成转型升级的更高要求,亟须以现代服务业尤其是科技与信息服务业为支撑, 通过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将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嵌入制造过程,推动制造企业从提供单一产品向提供“产品+ 服务”乃至“ 制造融合服务”转变,实现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高效化、高端化和服务化。我国制造业门类齐全、产业体系完备,拥有超大市场规模, 应用场景丰富,再加上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支撑,这些都为服务型制造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国发展观察:当前,加快发展服务型制造需要从哪些方面重点发力?

刘尚文:服务型制造作为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背景下,服务活动与制造活动融合发展的先进业态,是新型工业化的重要内容和必由之路,是以产业融合方式助力我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和工作抓手。

在当前国际政治经济格局深刻变化、产业链供应链风险上升、工业经济复苏面临压力的形势下,加快发展服务型制造应从以下几个方面重点发力:一是通过服务型制造延伸企业服务链条、深化上下游协作,增强产业链韧性和自主可控水平;二是通过挖掘和创造客户需求、丰富服务业态,扩大内需,充分激发国内大市场潜力;三是依托数字化转型升级,加强其他领域先进技术的应用与融合,进一步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促进制造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内容简介:

产业演化有其历史的趋向性和必然性,本轮产业演化的必经之路即为产业的融合发展。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服务型制造作为数字智能时代产业范式与产业生态的变革,既是产业发展的历史必然选择;同时也更应该作为我国产业融合发展的主攻路径,是锚定未来五年甚至更长远时期内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突破、构建新发展格局和建设强大韧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的主动选择。

本书共分为四章,分别阐述了服务型制造的基本内涵、特征与重大战略意义;世界先进经济体、领军企业的发展经验和教训;我国前一阶段服务型制造的发展实践与做法;未来服务型制造的发展思路与对策建议。此外,本书在附件部分,梳理了我国服务型制造相关政策,明确了企业服务型制造转型的核心路径,阐述了全球服务型制造发展指数报告。全书兼具理论研究与实践分析,对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具有重大参考价值。

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