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丽娜 王华彪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要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从建设“美丽乡村”到建设“ 和美乡村”,可以预见,未来真正意义上的乡村振兴,应该是一个让年轻人愿意留下、小孩得到优质教育、老人享受舒适医疗, “宜居、宜学、宜商、宜游、宜闲”的和谐美丽乡村。在新发展格局之下,乡村振兴需要对标定位、找准短板、解决问题、整体推进,方能行稳致远。
乡村振兴中的“六乏”
当前,在城乡融合发展、乡村治理现代化方面,还存在村集体经济薄弱、“ 空壳村” 较为普遍、龙头产业和特色产业发展后劲不足、群众增收步伐缓慢、环境面貌改善困难等问题,具体表现为以下“六乏”。
(一)乏基,即缺乏基建规划
一家一户的农业小规模经营,不利于实现农业现代化、规模化生产。一是缺“观念”, 安于现状,小富即安思想仍然存在;缺“便利”,教育、医疗、金融服务、电子商务等资源相对匮乏落后。二是基础配套设施不够完善,不利于构建现代农业体系。笔者调研了解到, 远离城镇的山区乡村基础设施相对薄弱,主要体现在农田供水、道路交通、仓储物流等方面,导致农业抗灾能力弱。三是建设项目与周边同质化严重,后续发展乏力,投入产出收效甚微。
(二)乏技,即缺乏技能型人才
在一些地区,乡村留守的年轻人较少,村委干部选任范围狭窄、渠道单一,甚至出现干部无合适人选的尴尬局面。村级干部素质参差不齐,技能型人才稀缺,思想观念保守, 帮带致富能力不强,乡村振兴缺乏智力支撑。此外,一些农民对村集体经济发展存在依赖心理、看客心理、迷茫心理, 农业产业创收知识科普和就业技能培训参与度不高,就业创业意识不强,缺乏产业发展的自觉性和能动性。政府唱“ 独角戏”的情况依然存在,农民没有发挥乡村产业振兴的主体作用和群众力量,导致产业发展缺乏内生动力,还停留在传统农业层面,专业化、集约化、标准化程度不高,特别是特色产业品种选育和更新换代相对滞后。在数字农业方面,虽有框架和思路,但落地层面覆盖率不高,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化技术在农业领域运用不广泛、不深入。
(三)乏资,即缺乏经费
一方面,乡村日常治理运行需要经费。目前除了由政府承担主职干部基本报酬外,一般村干部仍然按照误工补贴的形式进行弥补,没能解决好他们的后顾之忧。一些优秀青年、高等院校毕业生因为待遇水平不高不愿意到农村工作。另一方面,村庄建设维护需要大量资金。据了解,一些开展过美丽村庄建设的村,因为前期建设投入了大量的财力物力,面临资金缺口。加上污水处理、道路、绿化、路灯等设施的后续维护和环境保洁等开支,乡村振兴急需大量的资金保障。
(四)乏治,即缺乏治理
一是一些村级组织制度不健全,工作运转不顺畅、不规范,不廉不洁现象时有发生,干部工作积极性、主动性不高,党群干群关系不够融洽,向心力、凝聚力不强,乡村振兴缺乏动力支撑。二是由于农村信息相对闭塞,有部分村民对于农村基层组织工作的理解存在一些偏差,给工作人员带来不便。三是农村基层组织机构人员待遇低、保障性不强,不利于安心工作。
(五)乏情,即缺乏情怀
有能力、有情怀、讲奉献的领头人较少。一些农民对村(社)一级干部感到不满意, 有反映能力差、办不了事的, 有反映私心重、服不了众的。真正能苦干实干、带领群众增收致富搞发展的村干部可谓凤毛麟角。大多数年轻人在外就学后都选择去大城市就业、创业,乡村对他们而言缺少吸引力。农村基础设施没有城市好、教育医疗水平较低、娱乐休闲没地方去等,都成了年轻人返乡的障碍。乡村缺少年轻人,就缺少激情和活力,也导致了乡村事业因循守旧、创新动力不足。
(六)乏制,即缺乏制度
有完善规范的制度才能引导乡村振兴走上快车道。一是乡村治理体系仍需完善。一方面现有的乡村治理体系多是自上而下的,镇、村一级按照上级部署,忙于落实各项工作, 缺少主动谋划工作的空间和动力。因此,跟风应付、照搬照抄的越来越多,土生土长的特色亮点越来越少。政策不接地气、落地难的情况时有发生。比如,上级要求全面铺开污水治理,但有些村庄连新农村建设都没开展就盲目跟进,造成了后期重复建设的问题。另一方面,乡村议事和执行制度仍需完善。流于形式、群众参与度不高、议而不决、决而不行的情况仍然存在。二是乡村规划滞后。一些村庄规划调整程序较为随意,不够严谨。一些村干部缺少规划知识和长期规划的视野,但对规划方案的修改却有较大的主导权,造成了规划滞后、片面、短见等问题。有些地方甚至存在规划跟着项目走的情况,制约了乡村发展。三是要素保障制度不够完善。一些地方的乡村建设用地保障不足。
破解乡村振兴瓶颈的对策建议
(一) 规划先行,提高规划前瞻性
严肃规划调整程序。要有区域观,跳出一镇、一村的范畴,从实际出发,根据交通、地域便利性统筹基础设施、产业布局和文旅配套等,做好区域性的概念规划,再根据区域规划实施各镇、村的规划,从规划层面防止要素浪费和重复投资的问题。
1 .强化顶层设计,标定发展航向。规划在先,推动现代因素与传统农村因素相融合, 突出农业生产、农村居住、农耕文明传承和生态环境保护等功能。规划方案调整应实行责任倒查,规划评审意见要对本次规划在有效期内负责,杜绝“一把手”出意见、专家评审走过场的现象。村庄规划局部调整也应进行专家评审和报批,防止出现随意变更规划的情况。现阶段我国农村转型变化还处于进行时,有的村庄要逐步向城镇形态靠,有的村庄会长久存在,要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对症下药,针对不同类型的村庄研究不同的办法。
2 . 着力规划引领,扎实稳步推进。对已编制完成规划的乡村,要加快推进专家评审, 依法依规实施,切实发挥规划引领作用。对尚未编制完成的,要深刻把握村庄演变分化规律,通盘考虑土地利用、产业发展、居民点布局、人居环境整治、生态保护和历史文化传承等因素,科学编制规划, 不能“千村一面、万户一色”。严格规范村庄撤并,坚持依法依规、稳妥慎重,不能一刀切、搞运动,更不能违背群众意愿、强迫农民上楼。着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既加快农村交通运输、农田水利、供水供电供气、物流等传统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又推动千兆光网、第五代移动通信、移动物联网等新基建向农村覆盖延伸,切实打通痛点堵点、补齐短板弱项,因地制宜确定基础设施建设重点,从农民最迫切需要入手,重在解决“有没有” 的问题,做到尽力而为、量力而行。
3. 理清工作思路,做好工作衔接。在过渡期内做好“ 短中长”工作计划,短期抓好总结宣传、稳岗就业、对口帮扶、政策稳定、产品销售等,中期做好政策平稳过渡、机构职能调整优化、制定出台相关意见、方案和规划,长期抓好学习贯彻、工作承接、把握定位等,确保工作有的放矢。
4 .整合资源增收,建好美丽乡村。小城镇综合整治、旅游全域化发展与促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是美丽乡村建设的融合篇章。要以景区化标准统一规划布点各村设施配套,开发美丽乡村健身游、探险游、观光游、乡村避暑游和乡村特色小吃游、乡村民俗游等特色旅游产品。让村集体参与到乡村旅游发展中来,让村集体在绿色发展中有所作为、大有收获。要依托项目增收,挖掘潜力增收。紧紧抓住美丽乡村建设、小城镇综合整治契机,加快对村级农贸市场、物业用房的提升改造,增强商业综合体能力,着力实现业态转型发展,提高村集体收入来源。在政策允许范围内,支持和鼓励村集体合理利用山林、池塘水面、“四荒”地、低丘缓坡等资源,增加村集体收入。
(二)党建引领,提高治理的有效性
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要加快构建党组织领导的乡村治理体系。
1.推进“四治”融合。这些年,一些乡村探索推进“党建引领、‘ 四治’并进、服务进村”工作,实践证明是有效的, 要持之以恒抓实抓细、抓出成效。
在自治上,要持续加强党组织领导下的群众性自治组织建设,规范用好“ 四议两公开”工作法等好经验,完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和制度化渠道,确保群众自己说事议事主事。在法治上,坚持和发展新时代“ 枫桥经验”,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巩固提升“ 四官”进村等好做法,加快推进法治乡镇、民主法治村创建全覆盖,着力营造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要健全农村扫黑除恶常态化机制,健全矛盾纠纷源头预防多元化解机制,做好群众利益协调和权益保障,统筹加强乡村交通、消防、公共卫生等领域隐患排查和治理,着力建设平安乡村。在德治上,要持续实施以学促德、以规立德、以文养德、以评树德工程,推动社会风气不断向上向善。在智治上,要用好大数据、“ 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加快构建全流程一体化在线服务平台和便民服务网络,建设智慧乡村,提高乡村善治水平。
2.建强组织堡垒。“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在组织建设上就要依靠农村基层组织在工作中的潜移默化,将党的思想宣传到每一户村民,用行动落实,让村民体会到真真切切的实惠,一起参与到农村发展中,抓住抓好乡村治理这篇大文章。乡村振兴必须在党的领导下科学开展才能取得胜利, 党的领导是根本,这就要求基层党支部的领导强而有力,加强基层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实施好“年轻干部”推优工程, 每年将农村致富能人、优秀大学生、退役军人、外出务工返乡青年等选配到村党组织后备干部队伍中,从后备队伍中选拔基层党务工作者,稳步抓好新老干部的更新衔接,解决基层党组织后继乏人的问题。全面落实农村人才回引等各项政策措施,鼓励外地农民工返乡创业,支持农业科技人才在一线历练成长,着力培育“土专家”“田秀才”。
3 . 筑牢文化阵地。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作用, 广泛开展文明创建、乡村振兴示范创建等各类创建活动, 以创促建、凝聚人心、推动发展。持续筑牢基层文化阵地, 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好农民精神家园。要健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整合利用党群服务中心、农家书屋、文化广场等载体平台,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深入推进文化下乡,打造形式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品牌,更好地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4 .队伍建设讲章法。一是加强党的领导。强化村党组织建设,完善选人用人制度,选出一批有信仰、有理想、有事业、有激情、有境界的“五有” 新村干部,带领农民致富。二是以待遇吸引人。提高村干部待遇,畅通职业上升渠道,推进村党支部书记、村民委员会主任和其他村干部职业化管理。三是完善村干部管理考核制度,让村干部得到社会认同,以此增强村级班子的集体荣誉感和组织归属感,汇聚干事创业正能量,增强村级党组织的凝聚力和组织力。四是完善村民代表大会议事程序,发挥村民代表大会实质性作用。完善基层民主协商制度,要广泛听取民意,顺应群众需求。探索乡贤议事制度,让在外的能人、知识分子等也参与到村庄建设和发展中来,也可借此拓宽村干部选人视野,发现一批好干部。
(三)加大扶持,促进农村集体经济快速发展
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培养致富带头人,提高农村自我“造血”功能。
1.提升乡村振兴带动力。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除了党和国家的指导方针和各级各部门的惠民政策、资金支持外, 还要寻找有战略眼光、有领导才能、有实干精神、有无私情怀的领头人物来因地制宜谋划乡村振兴,有激情有魄力地推动乡村振兴。要着力解决兴村强村能人缺失的问题,充分激活农村产业发展热点。通过政策鼓励、资金项目支持、技术帮扶等措施,深度激活、壮大发展产业合作社、涉农龙头企业、村集体经济等农村发展热点,扩大产业发展的基础优势,从这些热点中打造一批优质的乡村企业。同时,以这些热点为着力点优化产业劳力, 吸引农业科技人才、农业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回流农村,引入新型农业科技,打破技术和人才壁垒,完成产业基础的升级调整和农村产业发展从单家独户的个体经营向合作经营目标的转变。
2.强化品牌战略兴产业。以产业为根本,农村发展离不开产业,产业是脱贫攻坚工作的“铁抓手”,同样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铁抓手”,以打造绿色、生态、健康的地理标志品牌战略为轴线发展农业产业, 大力促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机衔接。
一是融合三产增效益。持续开展以赏花旅游、民宿体验等为主题的系列活动,开展精品民宿、五星级游客体验中心、网红打卡点评比和推介活动,鼓励发展一批理念新、品质高、市场吸引力强的休闲农业、文创农业以及乡村旅游接待设施,进一步促进三产融合,点线成面,逐步建立农业全产业链。
二是建设优质品牌兴产业。积极寻找与电商合作的机会,利用电商销售模式打造知名品牌形象,以点带面,带动区域产业的品牌价值提升,形成地理标志品牌,深植绿色、生态、健康的地理标志品牌形象。
三是瞄准先导支撑产业促发展。通过市场化方式,引进和重点培育一批精深加工、现代农业装备、烘干冷链物流等企业补链、强链。对有条件的产业,可鼓励国有平台公司采取入股、合作等方式与国内种业企业合作建设现代种业园区、育制种基地和种质资源库。将数字农业作为重要驱动力,引领带动新型经营主体、家庭农场、种植户等积极参与,真正发挥数字农业惠农利农强农作用。
3 .发展电子商务激活力。笔者在调研时了解到,多地在稳住粮食生产基本盘的前提下, 采取“基地+ 企业+村委会+农户”的新模式,打造精品农业产业,推动农业转型升级。搭上“电商快车”,以农超对接方式实现农产品订单式生产, 大大缩短了农产品到餐桌的距离,持续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为乡村产业振兴提供了强劲动能。
4 .依托特色产业建园区。“一村一品”建设要立足自身资源禀赋,通过开办村头企业、村头工厂,把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把优势变为特色、变成品牌,促进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创业,为乡村产业振兴释放强大活力。把稳定粮食生产和生猪稳产保供作为重要政治任务,按照现代农业园区“绿色、特色、高效、活力、智慧、开放”建设要求,实现科学规划、有序建设。根据不同园区特点,采取政府引导、企业主导、群众参与等方式,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其中。
【本文系河北省科协决策咨询课题“完善新乡贤人才政策保障机制研究”(项目编号: HBK X2023B06)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河北建筑工程学院 / 河北省公共政策评估研究中心
Visits: 391